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 weiweidoudou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教學 2008-07-03 17:57:00 閱讀3382 評論1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1、沁園春雪知識目標: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教育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重點、難點: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教時:兩課時教學過程一、檢查預習1、指名朗讀課文2、讓學生談談對這首詞的初步理解。二、題解與背景本文體裁詞。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沁園春,詞牌名。三、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各寫什麼?上片:描寫北國雪景;下片:縱論歷代英雄四、研究下列問題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統領下文,都望到了什麼?(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景觀大勢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是實寫。3、哪幾句是虛景?4、你認為以動寫靜的句子是哪些?以靜寫動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領起下文的字是?它領起哪些句子?(惜)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詩人描寫北國雪景,有雄壯之氣勢,豪放的風格,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現了詩人豪邁的胸懷。五、重點詞句子的理解。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含義。2、「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的作用。承上啟下,過渡作用3、結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何寓意?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嬌江山完全稱意。這是對一代新人的呼喚和企盼。六、作業。背誦這首詞。[補充資料]〔頓失滔滔〕這裡指黃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滾滾的波浪。  〔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rào饒)〕紅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裝飾艷麗的美女裹著白色外衣,格外嬌媚。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裡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漢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創業皇帝;漢武帝劉徹(前一五六——前八七),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宋太祖趙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天驕〕漢時匈奴自稱為「天之驕子」(見《漢書?匈奴傳》),後以「天驕」泛稱強盛的邊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鐵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統一蒙古後的尊稱,意思是「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後來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佔領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外,還曾向西遠征,佔領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2、雨說——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教學目標1.學習擬人、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形象塑造、表情達意中的作用。2.理清詩人的創作思路和詩歌的結構,體會詩歌形象的逐層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現。3.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要求讀准字音,讀出停頓。4.通過作者對春雨形象的描繪和歌頌,領悟作者對兒童的關愛之情。5.通過學習詩作,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第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而詩人鄭愁予的寸卻獲得了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1作家簡介鄭愁予是台灣詩人,本名鄭文韜(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童年時他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大江南北;抗戰期間,他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逃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舛9年隨家人去台灣,一面學習,一面寫作,並受到紀弦的賞識,1955年他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3.提問學生「雨說」它在詩中出現了幾次。以此引導學生理出詩作結構,並和學生一起為詩作的四個部分命名。a.第一部分:(一至三節)雨的到來b.第二部分:(四至五節)雨的邀請c.第三部分:(六至八節)雨的來意d.第四部分:(九節)雨的祝福4.提問:詩作是第幾人稱寫作?是什麼修辭手法?是第一人稱寫作,是擬人的修辭手法。題目是「雨說」,因此全詩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敘述,直接抒情。5.提問:在第一節到第五節中出現過哪些景物?合作討論,找出第一節到第五節出現的景物:田圃、牧場、魚塘、小溪。6.說明詩作開篇點題,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來,第一節描繪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涼,種子禁錮;牧場枯黃,牛羊絕跡;魚塘低淺,游魚缺水;小溪乾涸,水落石出。在教師的講解中,想像缺少雨水滋潤的大地的景象,體會春雨來臨所帶來的生命氣息。7.概括出詩中雨到來之後大地的景象。合作討論,概括雨來臨後大地復甦的景象:田圃泥土潤如油膏,牧場新苗添綠,池塘魚兒歡騰,溪水叮咚流淌。8、齊讀第1-5節提問:雨讓大地生氣勃勃,那麼在詩人筆下,雨是什麼樣子的?讓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來描述。可以結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寫春雨的內容。回答提問:視覺上,「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表現雨的細密;聽覺上,「走得很輕,而且溫聲細語的」,表現雨的淅瀝;觸覺上,「親一親」,表現雨的輕柔……(第2課時)教學步驟1.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作,可選擇集體、個別、自由朗讀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讀准;停頓要恰當,句子的層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來到,為萬物帶來了勃勃生機。提問:雨的家鄉在哪裡?它是怎麼長大的?雨的家鄉在遙遠的地方,它是在「自雲的襁褓中笑著長大的」。認真聽教師的講解,領會「白雲」和「笑著」的深刻含義。(白雲是自由的象徵,雨在白雲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長。)3.提問:雨做了這一切,它的來意是什麼?它的來意是「教你們勇敢地笑」。引導並點明寓意:雨希望孩子們能夠衝破束縛,自由自在、快樂地生活。4.講解並提問:第三部分描寫了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見到春雨後「笑」的場面,運用什麼修辭手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柳條兒「笑彎了腰」,石獅子「笑出了淚」,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嘩啦啦地響」。5.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這句話?雨的到來給萬物帶來歡笑,雨是自由和快樂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們能夠勇敢地用笑聲表達出追求幸福、快樂的願望,大地就有希望了。6.提問:最後一節詩中哪些詞句暗示了雨的命運?「不再回去」、「快樂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運。7.提問:雨的祝福是什麼?如何理解?雨的祝福是孩子們「吃著蘋果擦著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8.講解詩歌的寓意:詩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現實,賦予雨以象徵意義——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們帶來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本課總結本詩於1979年創作的自由體新詩。全詩共九節,以題目「雨說」開篇,並通過「雨說」的反覆,貫穿詩篇,形成前後呼應的結構。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春雨以說話能力,採用第一人稱與兒童對話,塑造了~個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的形象。全詩洋溢著輕鬆愉快、清新活潑的氣息。通過這首詩作的學習,大家應該初步了解自由體新詩的特點,感受到詩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對現代性創作技巧的把握。作業:1、熟讀並朗誦詩歌。2、完成課後練習。板書設計3、星星變奏曲教學目標: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4、珍惜美好生活重點難點:暗喻句子的含義教學過程一、題解與導入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像,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朦朧詩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放錄音帶)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四、問題研究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練習二: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嚮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4、外國詩兩首蟈蟈與蛐蛐濟慈教學目標: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內容和步驟一、導入新課。同學們,這節課再向大家介紹一篇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板書)創作的十四行詩《蛔蟈與蛐蛐》(板書)。二、教讀新課。1.指名朗讀這首詩。正音。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託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並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隻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詩歌的基調,注意處理朗讀語調,注意音步和輕重音的正確掌握。4、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盛夏——蟈蟈的樂音大地的詩歌充滿生機嚴冬——蛐蛐的歌兒5.理解蟲鳴的象徵意義。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並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6、尾聲:「從蛐蛐的歌中彷彿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繫起來的。這是詩人的聯想,將冬天的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的蟈蟈的樂音。點出起伏不停,點明中心: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三、布置作業。熟讀成誦。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夜一、作者簡介: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並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第一節:寫夜的靜謐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以動寫靜)靜謐、美麗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三、結合課後練習二訓練: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四、反覆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5、敬業與樂業教學目標1.學習這篇講演詞論證條理清晰,論據生動有力。2.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重點、難點1.理解這篇講演詞的結構安排,體會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特點。2.體會語言表達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的特點。教學時數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敬業與樂業》是梁啟超七十多年前,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生的一次講演,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啟超先生所講的內容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二、簡介作者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等。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全集》。三、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明確:課文共七段,總體結構是"總一分一總"式:開頭總起全篇;然後分別論述敬業和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並列;最後總結全篇。條理清晰,綱舉目張。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論述中心。第二部分(第2~6段):論述敬業和樂業的重要。第三部分(第7段):總結全篇,勉勵人敬業樂業。四、學習課文內容(一)學習第一部分。思考:講演詞開頭交代題目的來源其用意是什麼?哪句話揭示了全篇論述的中心?學生討論、交流。明確:文章開頭先交代題目的來源,用意在於說明題目雖然來源於古籍《禮記》和《老子》里的兩句話,但跟原文語句的本意不同,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這樣交代既可避免聽者把題目和《禮記》、《老子》裡面語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顯示出論述的科學性,講演的趣味性;同時,提出題目來由,也便於揭示全篇的論述要點,使聽者對講演的綱目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二)學習第二部分。1.朗讀第三、四段。課文第三、四段是論述"敬業"的重要,可作為第二部分的第一層。思考:(1)作者怎樣闡述什麼叫"敬"?(2)如何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學生討論、交流。明確:第三段作者闡述什麼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後,緊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釋:"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然後順理成章地論述凡人類的正當的勞動、正經的事,"其性質都是可敬"的,並舉"當大總統"與"拉黃包車"這兩件事加以證明,側重點在"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第四段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先引用《莊子》中的語句並作闡述,再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乾淨,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做什麼都要"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業")。接著從反面論述"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職業不敬"的害處,指出"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並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敬業的重要。舉例和引用的自然結合使文章的說理立於不敗之地。2.朗讀第五、六段。這兩段論述"樂業"的重要,作為第二部分的第二層。思考:作者舉了怎樣的例子來論述"樂業"的重要,又是如何論述"樂業"的道理的?學生討論、交流。明確: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感嘆"做工苦"這個實例,說明要"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很自然地點到了"樂業"的"樂"。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論述"樂業"的道理,分四點說明"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這是作者的經驗之談,令人信服。緊接著又引用孔子的兩句名言進一步證明"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即樂業),"生活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五、小結講演詞的第二部分內容理解的重點是闡述什麼叫做敬業,為什麼要敬業,怎樣做才算是敬業。六、布置作業1.探究練習二。2.選用隨堂練習。第二課時一、複習舊課,檢查背誦學生背誦"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二、繼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學生朗讀第七段。明確: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指出"責任心"和"趣味"跟"敬業"與"樂業"的關係最為密切:"責任心"就是"敬業"廣趣味"就是"樂業"。他認為做事必須具備責任心和善於"從職業中領略出趣味。"一個人對待自己的職業,能夠有責任心、有趣味發揚敬業與樂業的精神,專心致志做圓滿,就是"人類合理的生活"。結束句"我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嘆的語氣,充滿了對聽講的青年學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強烈而真摯。三、探究活動(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許多有關敬業和樂業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你有沒有不同意見?說說你持這種意見的理由。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明確:文章中的觀點如下:1."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2.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3.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4.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6.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8.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麼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在做的事來和他交換。9.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10.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10.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12.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13.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14.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15.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學生的回答無論是贊同還是不贊同,都可以;關鍵在於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目的在於通過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二)做資料卡片。讓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製成資料卡片,要註明出處以及卡片的類型等;書寫要清楚規範。四、小結1.中心意思:這篇講演針對聽講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論題,深入地論述了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發揚敬業、樂業的精神,去過人類合理的生活。2.寫作特點。(1)論證條理清晰,論據生動有力。這篇講演詞開頭提出了論題,中間主體部分分兩層論述敬業和樂業的重要,末尾總結全篇。條理很清晰。證明論點的過程,舉了多種論據:有生活中的實例,有古代、外國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親身經歷中卓有成效的經驗,還有古人的流傳至今的名言警句等。這些論據的精選運用,使講演詞具體、生動,富有說服力。(2)語言通俗淺顯,準確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講演用簡明的短句,很少用長句;多用口語,明白如話,一聽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時,注重化深為淺。同時文中多次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煉了許多精闢的警句,都使語言顯得概括有力。五、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第六段。2.選用隨堂練6.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教學目標1、領略兩位傑出人物的思想光輝。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詩化的語言。3、了解演說的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從題目上我們可以知道這是維克多,雨果為紀念伏爾泰百年(1778-1878)冥誕的演說詞。為什麼要紀念伏爾泰?(他有哪些貢獻)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雨果的演說。雨果,法國作家,父親是拿破崙軍官。伏爾泰,法國作家、哲學家、啟蒙思想家。出生於資產階級家庭。從小喜愛文藝。中學畢業後,因作詩諷刺宮廷而遭囚禁。在獄中完成第一個悲劇《奧狄浦斯王》,出獄後因宣傳啟蒙思想,多次受迫害並被放逐國外。為避開當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邊境,積极參加政治鬥爭。二、整體感知1、從雨果的演講中,可以了解到伏爾泰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伏爾泰以猛如雷電的筆寫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殘暴,法官、神甫欺壓人民的本質,教導人民從混沌愚昧中起出來,推翻君主統治,開創一個民主文明的法蘭西。2、雨果為什麼把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看作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在伏爾泰生活的時代前期,統治階級壓迫人民,而人民卻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來反抗,社會愈加昏暗腐敗。這時許多像伏爾泰這樣的啟蒙主義思想家用自己的寫下了不朽的篇章,喚起了人們反抗的意識,投入到為民主而鬥爭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看作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3、作者認為「伏爾泰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的原因是什麼?伏爾泰的一生經歷了達到極點的專制時期和剛剛露出一線晨曦的革命時代,伏爾泰比國家領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領袖。4、「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進步的兩個方面很清楚地顯示出來。「其中」兩個方面「是指什麼?第一:做一個人,我們要行使自己的權力,第二:做一個公民,我們要恪盡職守。三、品味語言。結合課後習題三四、小結:這篇演說,是對人類先賢的崇高禮讚,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正義的吶喊、對良知的呼喚。五、作業選擇你最喜歡的部分背誦。第7課傅雷家書兩則教學目標1.學習庸碌、憑弔、扶掖、諛詞等字詞,讀准字音,理解含義。2.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於面對現實、勇於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並繼續奮鬥,才是真正的「堅強」。3.體會信中講述道理和抒發感情的兩種方式。教學步驟(第1課時)1、複習書信的格式,導入新課2.這兩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聰的信後的回信。請瀏覽這兩封信,說說它們的主題各是什麼?第一封信,如何面對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對待成功。3.第一封家書的開頭稱呼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稱呼?稱呼是「聰,親愛的孩子」,因為傅聰當時正是精神消沉的時候,這樣溫情的稱呼,會給傅聰帶去父母的愛。4.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為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提示:注意課文中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首先是寬慰,不必為父母擔心。其次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最後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5.傅雷運用太陽、雨水、五穀、莊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麼?總結:要學會保有平和的心態,控制情緒的起伏。然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太陽、雨水、五穀和莊稼的比喻,是說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第2課時)1.第二封信,寫在傅聰獲獎之後。在信的開頭,傅雷把兒子的信比喻成什麼?表現了什麼樣的感情?比喻成新年中的「禮物」。表現了傅雷夫婦對兒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後的喜悅。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達對兒子成功的激動的?結合奧運冠軍的感受,體會傅雷作為父親,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達對兒子成功的喜悅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動和喜悅,分為三個層面: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賞藝術的喜悅;為了祖國的榮譽而激動。3.傅聰的成功,使傅雷異常激動,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寫了什麼?他並沒有隻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稱讚了傅聰面對掌聲、讚美的冷靜。4.傅雷用「我更高興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麼作用?這句話承上啟下,從對兒子藝術成功的喜悅之情延伸到對兒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興、更安慰的是傅聰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沒有因為暫時的成功減少對藝術的探索和追求。5.在兩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堅強」。他對於「堅強」的理解是什麼?你能夠找到兩封信中,對「堅強」內涵的直接解說嗎?關於「堅強」的解說:第一封信中「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越來越堅強」,第二封信中「你能堅強(不為勝利沖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總結:在傅雷看來,堅強,既是能夠面對人生挫折、情緒跌宕,更是能夠正確對待掌聲、讚美,用一種平和盼心態,寵辱不驚,勝不驕,敗不餒。6.在傅雷看來,堅強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擁有二顆赤子之心。7.怎麼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純潔。赤子之心,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峰。而這種心靈的純潔是人類共同的美好願望。8、傅雷結合音樂院長對傅聰的評價,以及舅舅關於傅聰小時候的記憶,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議。你能夠找到嗎?希望傅聰做新中國的鐘聲,把中國的古老文明傳遞到世界藝術殿堂的各個角落,並且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詩人靈魂的民族,因此音樂的表現力應該增加「氣吞鬥牛」的陽剛之氣。9.組織討論: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比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關於如何面對人生情緒起伏的解說。第一封信里,他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以此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趨向「完美」。評價:作為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傅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藉助兒子成功的機會,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總結這是兩封普通而又不尋常的家書:普通,在於它們是一位父親寫給身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內心告白;不尋常,在於這兩封家書,從兒子的日常生活出發,既給予兒子藝術的教誨,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聰,已經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為藝術上、思想上的知音。作業討論完成課後練習1、傅雷運用古戰場的比喻,目的是什麼?提示:對於第一封信的學習,要抓住傅雷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余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8、致女兒的一封信教學目標:l.了解書信的寫法;繼續完成詞語、名言警句和文學常識的積累;2.了解「愛情的真諦,感受偉大愛情的美好;3.進行愛情教育,幫助學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確把握萌動的情感。教學設想:這篇課文是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信,是作者對女兒進行的一次生動的愛情教育。文字樸實曉暢,語言生動形象,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這個火辣辣的詞,撞擊著每個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輕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戀的航船,教書育人,是語文教育應盡的責任。鑒於這種考慮,擬對教材作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利用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會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方法:討論研討相結合,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學內容與步驟:一、課前活動1.查找關於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的介紹,了解有關書信的寫法;2.搜集有關愛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經典愛情故事:《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魂斷藍橋》《羅密歐與朱麗葉》《泰坦尼克號》《廊橋追夢》《亂世佳人》等等。二、導入新課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愛情一直是人類傳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地老天荒,海枯石爛,由愛情而演繹的故事,更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無論哪個時代,愛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許諾。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同學們,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許正困擾著你,是呀,人間有情,紅塵有愛,這令人魂牽夢繞的情絲正等著你成長!但是,你真正懂得愛情的真諦嗎?到底什麼是愛情?今天大家也許能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一文中得到啟示。新課內容: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基礎知識的積累(媒體輔助教學):蘇霍姆林斯基是(國籍),出身在一個農民家庭,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國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的輝煌成就給他帶來了很高的聲譽。1957年他39歲時被選為俄羅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59年榮獲功勛教師稱號。他還榮獲兩枚列寧勳章,多枚烏申斯基獎章和馬卡連柯獎章。不少國家的教育領導機構和有影響的學術團體,紛紛邀請他出國講學。1968年他再次當選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p年9月被選為全蘇教師代表大會代表並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他作為一位有獨創精神的教育家被載人蘇聯史冊。成為世界著名教育家。2.課文內容研討:門面對女兒的問題,作者沒有輕下結論,他是怎樣解釋「什麼是愛情」的?作者到底認為什麼是愛情?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2)作者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女兒「什麼是愛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3)怎樣理解「但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這句話的含義?(4)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裡走一遭,在走的過程中不能再回頭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圖覺得此事很容易辦到,便充滿信心地往前走,誰知過了半天沒有回來。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撿撿,總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盡頭時,才發現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愛情!課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詮釋什麼是愛情這個大問題。愛情是美好的,是人類歷久常新的話題,對於愛情,你是怎樣理解的?(學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釋。)3.積累:愛情是這樣美好,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樣看待愛情的: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準備好的資料(教師也準備一些)。青少年時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這一時期需要積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東西,其中包括為人類明智而勇敢的愛所創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愛情的力量,這種力量需要堅持終生。珍惜它、愛護和發揚它直到生命結束,使之成為專一不二忠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錯誤和遭到失望。我把愛情稱之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人類真正的愛。愛情只有是理智的,聰明的,審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愛情,是一種熾烈的感情,一定要讓理智做心靈的主宰。----蘇霍姆林斯基《愛情的教育》那種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們升華並賦予我們力量的愛情,才能算是一種高尚的熱情;而使我們自私自利,膽小怯弱,使我們流於盲目本能的下流行為的愛情,應該算是一種邪惡的熱情。法國作家喬治?桑真正的愛情是專一的,愛情的領域是非常的狹小,它狹窄到只能容下兩個人生存;如果同時愛上幾個人,那便不能稱做愛情,它只是感情上的遊戲。----德國詩人、劇作家席勒愛情不會因為理智而變得淡漠,也不會因為雄心壯志而喪失殆盡。它是第二生命;它滲人靈魂,溫暖著每一條血管,跳動在每一次脈搏之中。----英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艾迪生愛情是一片熾熱狂迷的痴心,一團無法撲滅的烈火,一種永不滿足的慾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悅,一陣如痴如醉的瘋狂,一種沒有安寧的勞苦和沒有勞苦的安寧。----英國學者理查?德?弗尼維爾三、拓展愛情,不同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內容,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愛情的真諦,我們再讀下面一篇文章。三個故事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愛情是什麼?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很凄美:在醫院病房的一隅,躺著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間彌留的最後一刻,他把蒼老的手伸給濁淚漣漣的老妻,感謝他半個世紀以來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黃泉之路了,為了報答他的真情,也為了安撫自己的心靈,他決定告訴她一個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沒等他把這個秘密說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輕輕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說:「我不需要聽什麼愛的秘密,在我看來,最大的愛的秘密就是我們在茫茫人海中相識、相愛,手牽著手一道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丈夫感動得湧出了熱淚,最後帶著那永遠的秘密平靜地離開了人間。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經常和另一個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勝負。這兩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窪地。處在高地上的城市頭領想出了一個令人心酸的絕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庫打開。結果可想而知,窪地的城市被大水圍困,註定要滅亡。水庫打開,哭叫之聲不絕於耳。看到如此的慘狀,圍困者做出了一個人道的姿態,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隻不多,只能容納極少一部分人,他們的頭領喜歡女人,所以只能讓婦女上船,並要求只能帶自己最喜歡的一樣東西。有的帶上自己的玉鐲;有的帶上自己的金銀首飾;有的帶上自己的銅鏡……她們想這樣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財產。惟有一位婦女肩扛著自己的丈夫,奮力上船。一個士兵阻攔道:「船上只允許上婦女,不許運男人。」那位婦女說:「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東西。」士兵無言以對,只好乖乖地讓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倖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婦女的丈夫。朋友講的第三個故事是一家電視台的綜藝遊戲節目——摸手認妻。這個遊戲由6對夫妻參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讓他們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從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模錯了,惹得現場觀眾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場了,主持人依然是一絲不苟地將那位男士雙眼蒙上,接著原地轉了三圈,同時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調了一下位置,過後攙著那位男士來到一字排開的六位女士面前說:開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時間,對身邊的主持人說這不是我的妻子,接著摸第二位女士,當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後,比第一次時間稍長一點,大概有十來秒時間,他對主持人說:「她是我妻子。」說後,主持人將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紗布去掉,這期間,現場的觀眾已經向這位男士報以熱烈的掌聲了。無疑這位男士猜對了。主持人不失時機地問那位男士:「你摸得這麼准,其中有什麼秘密?」那位男士對著話筒,鄭重其事地說:「沒有什麼秘密,我憑的是手感,是結婚十多年來培養出來的手感。」這時畫面上出現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臉,此時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熱淚滾滾。「愛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這就是愛情。」朋友最後說道。四、討論同學們至此應該明白了,愛情是人類最熾熱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嚮往愛情。然而過早摘取愛情的果實,我們能收穫甜美嗎?可以就早戀現象談談自己的認識。五、總結「愛情是什麼」是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作者用充滿詩意的故事告訴我們: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彼此忠誠,永遠思念,這就是愛情,是人類才有的愛情。愛情只有是理智的,聰明的,審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會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愛情的季節,這時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六、拓展活動同學們,愛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愛情上反映出來。愛情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根據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說說什麼是愛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隨筆,更可以是一篇文章。9、故鄉教學目標:1.了解小說的特點2.理解文章主題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教學重點: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課時:3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我們在前幾冊課本中已經學過了不少小說,如《最後一課》、《社戲》等,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1、一篇小說必須具備哪三個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2、常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動、語言描寫,以及正面、側面描寫。3、小說情節起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作用,它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還有序幕、尾聲。4、環境:A社會環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B自然環境;用以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等。5、時代背景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日益貧困化。這篇小說是魯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鄉接母親時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二、整體感知1、聽課文錄音,熟悉課文,思考小說的線索,情節結構。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一、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二、「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1、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2、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3、「楊二嫂」的變化。4、閏土的變化。三、「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三、人物形象①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在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畫得較詳細?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刻畫得比較詳細。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後用一兩句生動的話對人物作一評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動作語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遲疑麻木、痛苦難言對「我」的態度情真意切親密無間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將希望寄託神靈閏土(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台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四、深入探究1、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的語句,並說說它的作用。12段:明朗、美麗、令人神往,2段:晦暗、蕭條、令人悲涼。2、作者離開故鄉時有沒有依依不捨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樣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作者氣悶,閏土的變化使作者悲哀。3、為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因為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但社會的黑暗,困難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實現。4、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這段話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五、本文主題的探討。①茅盾先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隔膜」。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③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六、作業: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像,為他們寫一個故事。10、孤獨之旅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說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教學重點: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2.標題的含義。教學建議:1.在自讀中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讀中逐步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3.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4.教學方法可以小組討論、個人感悟為主。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請同學談談對「孤獨」二字的理解,我們總會感到凄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可以說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更加豐富多彩。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1.學生自讀課文,朗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信息。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嬉鬧、摻雜、給予、撩逗、凹地、膽怯積累下列詞語: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3.重點朗讀以下段落,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1)從「小木船趕著鴨子……杜雍和這才將船停下來」。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2)從「這才是真正的蘆盪……並且遲遲不能人睡」。到達蘆葦盪後,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3)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隨著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4)。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那群鴨的羽毛上……」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表達了什麼的主題?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2)本文雖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盪的經過和感受。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盪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1、首先我們怎樣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概括杜小康的孤獨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2、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1)P70.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群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恆,並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2)P71.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麼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71有關鴨群的描寫:鴨群向蘆葦盪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4)P72。有關蘆葦盪的描寫:蘆葦盪「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5)P75。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盪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衝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3、文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對杜小康成長過程作了細緻的描寫,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提示:出發時:P69茫然,恐懼到達蘆葦盪時:P72害怕,膽怯安頓之後:P73感到孤獨時間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後天晴:P76堅強。4、如何理解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四、研讀課文,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五、課外作業學習本文後,讓學生明白,人物和環境總是互相依存的。離開了環境,人物便沒有活動的天地,人物性格的發展便失去了依據。請結合自己的成長曆程,寫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環境描寫。11、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在世界文壇上,有三在短篇小說之王,他們是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2、聽課文誦讀錄音,思考下列幾個問題:(1)于勒是怎樣一個人?(2)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麼盼望于勒回來?(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麼原因?(4)這篇小說家提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3、學生討論,在全班交流明確:(1)窮——富——窮(2)據說做生意賺了錢,成為全家的「希望」、「福音」。(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4)小說寫了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裡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的主題思想。4、精讀船上巧遇的片斷,了解小說在刻畫人物時運用的主要方法。主要通過:表情、動作、言語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四、小結。這篇小說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菲利普夫婦只認錢不認人、愛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五、作業。  1、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麼作用?  2、課後練習四。附板書:第一部分:1-4故事的開端,盼望于勒。第二部分:5-19故事的發展,誇讚于勒。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結局,躲避于勒。12心聲一、教學目標(一)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理清作者思路。(二)品味語言,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三)揣摩「心聲」的深刻含義,聯繫生活實際,探討小說的現實意義。二、課時安排:二課時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聽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感覺。二、正音聽讀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琅琅láng發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hū抽泣qì稜角分明léng窸窸窣窣xīsū2、聽讀課文,要求同學聽准讀音,整理故事情節。三、整體感知課文。學生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1、京京為什麼渴望朗讀課文?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的?他能不能讀好課文呢?當李京京看到講義上印的《凡卡》時「他喜歡極了」,因為凡卡使他想起鄉下跟爺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兒一塊兒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課後聽了趙小楨「軟綿綿、奶聲奶氣」地練習,更增強了他公開課上事先布置好的趙小楨不敢舉手,別人更不敢舉手,只有李京京舉起了手。「程老師有點慌亂了」,在實在沒有人舉手的情況下,處於無奈,程老師只好叫李京京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著相似經歷和同樣不幸命運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鳴。他讀得聲情並茂,「教室里一片寂靜」,大家都被感動了。2、嗓子沙啞的李京京為什麼想讀而且一有機會就能讀得很感人,而聲音又脆又甜的趙小楨事先答應了讀,卻最終沒有勇氣在公開課上舉手,擔心自己讀不好。李京京和趙小楨的區別在於,朗讀過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參與。(當然情感參與的前提並不限於相似的經歷,而應當是朗讀者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性閱讀。凡卡是個窮孩子,朗讀時要準確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讀成愛撒嬌的小姑娘的情感。)3、李京京在實現願望的過程中,吐露了怎樣的「心聲」?心聲:凡卡的故事喚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親情和友情,他渴望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4、李京京為什麼關注趙小楨等人練習?明確:「他喜歡極了。那個窮苦的、可憐的小人兒凡卡,不知怎麼,總是纏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點兒神情恍惚」。這樣的心緒,為渴望表達又被粗魯地阻止李京京關注趙小楨等人練習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礎。同時作者再次突出表現了他讀書願望的迫切以及對課文情感的準確把握,為下文李京京讀書的成功埋下伏筆,也為戲劇性高潮的到來提供了合理性。這一筆不僅豐滿了人物形象,還顯出情節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點。5、怎樣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風頭,而是心裡有種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來,吐出來」?明確:「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達深埋與心底的親情、友情的心聲,也有壓抑已久渴望張揚的個性。四、小結: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與小說中細膩的心理描寫。小說刻畫人物有多種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寫李京京的心理活動。課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如課前非常想讀課文的願望,樹林里對爺爺、對妮兒的思念,課上想讀又不敢舉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讀過了頭的懊悔等等;有間接描寫,如課前渴望老師讓他讀書的眼巴巴地望著老師的神態,結結巴巴的話語,課上「他咬緊了嘴唇,鄭重地舉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讀機會的動作等。這些描寫,細膩而真切地寫出了李京京的心路歷程,也突出了小說的主題。第二課時一、李京京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找出描寫李京京行為和心理的句子。形象:樸實真誠、善良而寬容、自信而勇敢,對生活有著美好的願望的少年。(1)公開課前,程老師布置朗讀任務時時:「不安地扭動身子」「眼巴巴地望著老師」結結巴巴地說:「老師,我能……念一段嗎?」(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樹林里讀課文,並深情回憶:忍不住……他選了一段,輕輕地念出聲來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講義舉在面前,終於大聲地從頭念起來公開課難道是上台表演嗎?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里讀他喜歡的課文嗎?京京心裡難受極了。(3)第二天放學後,聽趙小楨練習朗讀時:①當趙小楨將窮孩子凡卡讀成嬌滴滴的小姑娘時: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著,在心裡說,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京京終於叫出來。②當趙小楨驚訝地質問並和其他同學一起奚落他時:京京有點兒發窘。……他嘟嘟囔囔地說……京京紅著臉,固執地嘟囔著……他委委屈屈地離開教室……(4)公開課上,被指定的同學不舉手時: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動著身子。他真想站起來。可是如果舉了手,程老師會喊他嗎?課後趙小楨會不會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風頭,而是心裡有種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來,吐出來。他咬緊了嘴唇,鄭重地舉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程老師。二、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李京京讀書情景的文字。三、朗讀第14小節,想像這段景物描寫的畫面,體悟歷經磨難而今「柳暗花明」的勝利者的心情。四、怎樣分析程老師的人物形象?明確:程老師「認真,好強,又有點自信」,區教育局公開課交給她完成,也說明她水平不低,特別是為上好這節課,她絞盡了腦汁。她不讓李京京朗讀課文,是因為李京京嗓子沙啞得厲害,怕他念不好,影響了學校榮譽。為什麼這樣說呢?小說結尾寫得很清楚:當程老師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讀感動時,竟「從講台上走下來,走到他面前,聲音發顫地說:『李京京,請你……把課文全部讀完吧。」』這種對工作負責的精神是應當也必須肯定的。程老師是現實中的人,為求得領導好評,採取急功近利的辦法,把公開課上成表演課,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說客觀上反映出的公開課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虛作假的風氣是應當摒棄的。五、深思探究課文中的「心聲」除了李京京渴望表達深埋在心底的親情和友情外,還含有何種深意?明確: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聲,呼籲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的願望和感情的心聲。六、布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題(三),1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目標:1.學習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3.理解並運用事實論據。重點難點1.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2、難點:理解並運用事實論據。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前兩年高考作文題,就是以本文的開頭的圖形為題,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二、閱讀課文思考問題:1.事物的正確答案為什麼不止一個?因為事物是豐富複雜的,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2、為什麼要確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是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闡明這一事理的?運用這一論證方法的好處是什麼?作者運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闡述這一道理。先從反面說,「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後,就會止步不前。」;再從正面說。「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正反對比,使說理全面,而雙透徹,增強了說服力。3、產生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又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論證的?(1)富有創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2)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並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3)持之以恆地進行各種嘗試。作者採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具體而又確鑿地闡明了事理。4、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關鍵看什麼?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並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為現實。5、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1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2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3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楔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三、閱讀3-6段,回答問題。1、第五段中的「這種情況」、「當事人」「它」分別指什麼?這種情況: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意。當事人:富有創造性的人。它:新的創意。2、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有什麼危害性?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後,就會止步不前。3、選文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段,請指出是哪一段?並說說其作用?第四段,承上啟下,使文章層次分明,又結構嚴謹。4、根據選文內容,概括「創造性的思維」所必需的「要素」。(1)富有創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2)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並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3)持之以恆地進行各種嘗試。5、為什麼說「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後,就會止步不前。四、小結本文按照逐層遞進的邏輯順序論證了怎樣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這個中心論點。五、作業:完成課後練習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目標: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重點難點:(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3)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1.作者簡介。2導語。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裡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三、整體感知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討論並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c以「我」舉例。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並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2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問:「格物致知」出之哪裡,它的意思是什麼?「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4.問: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5.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6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沒有一樣?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7.問: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麼?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8.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9.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麼?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10.問:第9段講的是什麼道理?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11.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麼樣的?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12.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麼?這是什麼論證?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於舉例論證。13.問:為什麼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4.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麼?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四、小結: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五、作業:完成課後作業。15、短文兩篇(一)談讀書教學目的: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教學重、難點:重點:(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2)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難點: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教學過程:一、檢查預習情況。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於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範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1)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2)後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3)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體會: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採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於文字推求。(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採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分兩個小層理解:(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說理方法。明確:排比說理、歸納說理。(正面指出)(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反面指出)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四、討論與交流:(1)學習本課後,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2)本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五、總結、歸納:六、布置練習:摘抄有關「讀書」方面的名句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二)不求甚解教學目標: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3.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過程:1.導人新課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餘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②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裡?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3.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4.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①「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麼關係?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為什麼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③本文主要討論了什麼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5.拓展訓練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①「見風使舵」新解②「班門弄斧」辯③「濫竿充數」辯(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繫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於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採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繫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於向權威挑戰」的新意。「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於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6.作業:背誦課文


推薦閱讀:

給力噴飯句子、 - Qzone日誌
能做女人知己的男人---一定是男人中的精品 - Qzone日誌
一個女人的一篇驚人日誌(看完你肯定想看第二遍)! - Qzone日誌
空白扇子上打底的人影 - Qzone日誌
何裕民的日誌

TAG:設計 | 網易 | 博客 | 語文 | 教學 | 網易博客 | 教學設計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