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鈹針治療肩胛肌筋膜炎臨床療效觀察

鈹針治療肩胛肌筋膜炎臨床療效觀察

趙勇 方維 張寬 閆安 秦偉凱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 )

【摘要】目的:觀察鈹針治療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門診肩胛肌筋膜炎患者54例,脫落1例,脫落病例後共53例。男14例,女39例。平均年齡27.66±4.51歲。病程0.25~3年。在肩胛部的壓痛點,應用鈹針垂直進針,一次性治療,松解1—3個痛點,一周後複查,根據痛點分布可再治療一次,松解1—3個痛點,第二周後採集數據。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及在肩胛部周圍最明顯壓痛點處用壓痛儀及局部軟組織張力儀測量數據作為評定指標。根據療效標準判定治療效果。結果:痊癒26例(49.06%),顯效24例(45.28%),好轉2例(3.74%),無效1例(1.89%),總有效率98.11%.治療前後VAS 評分、壓痛儀數值、軟組織張力儀測量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患者主觀感受的vas>

【關鍵詞】:肩胛肌筋膜炎;鈹針;臨床療效觀察

肩胛肌筋膜炎又稱肩胛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勞損、寒冷、潮濕而使肩胛肌筋膜及肌肉組織發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性變, 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病症。其中患者在肩胛部有明顯的局限性痛點,可觸及硬結或束條為其最主要的臨床特徵。為探討分析以經筋理論為基礎,鈹針治療肩胛肌筋膜炎疼痛的治療作用,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對53例入組的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疼痛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54例均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及骨傷科研究所門診病例,脫落1例,脫落病例後共53例.為排除年齡的影響,本研究選擇年齡20-40歲。男14 例, 女39例;平均年齡(27.66±4.51)歲。病程0.25~3年。

1.2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 可有外傷後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 好發於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肩胛部酸痛, 肌肉僵硬發板, 有沉重感, 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 陰雨天及勞累後可使癥狀加重。④肩胛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肩胛部肌肉僵硬, 沿斜方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菱形肌行走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的改變, 功能活動大多正常。X 線攝片檢查無陽性指征。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② 患者年齡在20—40歲之間。③在肩胛部經筋循行線路上有明確的壓痛點或有「筋結」。④符合病例排除標準。⑤簽署知情同意書。⑥ 自願作為受試對象 。⑦ 能接受試驗方法治療,志願完成療程者。病例排除標準:① 不符合肩胛肌筋膜炎診斷標準的。②不接受上述治療的和不願簽署知情同意書。③ 頸部及肩胛、肩等部位患有可能影響疾病診斷的疾病。頸椎病,外傷,骨折,肩部的肩袖損傷、骨折及脫位患者。合併內臟疾病可產生相同及相似癥狀者。④ 作用部位局部軟組織出現皮膚破損及可以感染癥狀。⑤ 正在接受其它相關治療,

可能影響本研究效應指標觀測者。⑥ 有出血傾向者。⑦ 不願接受研究者。

1.3治療方法

53名患者均應用鈹針治療,一次性治療,松解1—3個痛點,一周後複查,根據痛點分布可再治療一次,松解1—3個痛點,第二周後採集數據。鈹針為蘇州環球醫療器械廠生產,直徑0.3~0.5 mm,針體長4 cm,末端扁平帶刃。刀口為斜口,刀口線0.3~0.5 mm。針柄是用鋼絲纏繞的普通針柄,長3~5 cm。鈹針操作包括以下幾個程序:①定位:首先讓患者端坐,體位保持不變,術者準確觸及到壓痛點後,用指端壓痕十字標記,作為進針點。注意十字壓痕的交叉點對準壓痛點的中心。②消毒:用碘伏或碘酒-酒精常規消毒進針點,消毒範圍大於操作治理範圍的兩倍。③進針:術者一手拇、食指捏住針柄,另一手拇、食指用無菌棉球或無菌紗布塊捏住針體,針尖對準皮膚十字壓痕的中心,雙手驟然向下,針刃垂直進針。④松解:進針後進入皮下到達筋膜,沿經筋走行進行一點或多點線式或扇形減張。進針深度以刺破張力增高區和正常區交界處為宜,松解3—6針為宜,具體可視病情而定。病程較長,肌筋膜肥厚嚴重且肌張力較高的患者,可行線式松解,

項目來源:北京市科技計劃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項目(Z111107058811062)

沿一個方向松解形成一條長約0.5—0.7cm筋膜裂隙。注意:松解是整個治療的關鍵步驟,松解的層次始終是在筋膜層,不必深達肌層,這樣可以避免出血,及減少術後反應。⑤出針:松解後出針,用無菌棉球或無菌紗布塊按住局部2~3min ,無菌敷料外敷,24小時內保持敷料乾燥、清潔即可。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4.1 觀察指標分別於治療前和治療二周後複查時進行軟組織位移數值、VAS 疼痛指數、壓痛數值的測定。

1.4.2軟組織位移值採用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力學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3 級實驗室)研製的JZL-Ⅱ型張力計[2](專利號:ZL02253003.7)

進行數據測量。測試步驟:受試者端坐, 兩眼平視前方, 頸部呈中立位,醫者將軟組織張力計的測量端垂直放於一個經觸診張力最高點或壓痛點,以1mm/s的加速度施力,通過分析軟體計算出0.5kg壓力時的軟組織位移數值(L500g)。軟組織位移值越高,表明軟組織張力越低。

1.4.3壓痛值採用人體壓痛力學定量測試儀[3](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研製,專利號:ZL200520142236.5)測量。操作時在壓痛點按壓,以患者自覺疼痛時的測試儀讀數作為疼痛值,此數值代表痛域的高低。

1.4.4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患者通過疼痛卡尺自我做疼痛的評估。卡尺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能想像到的最嚴重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程度。

1.4.5總體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5]:痊癒:疼痛、壓痛、引發疼痛點等癥狀消失,疼痛結節、疼痛條索消失或明顯變小;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疼痛、壓痛、引發痛點癥狀輕微,疼痛結節及條索有所縮小,氣候變化時偶有不適;好轉:癥狀和體征改善,遇勞累和寒涼時;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緩解。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統計採用SPSS軟體進行統計處理。治療前後疼痛、壓痛、軟組織張力值採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觀察指標治療前後的比較採用成對t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結果

2.1 軟組織位移測量與壓痛值測量結果見表1,治療後軟組織位移與壓痛值均增加,治療前與治療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VAS評分結果見表1,。治療後VAS評分減小,治療前與治療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所有病例無不良反應發生,痊癒26例(49.06%),顯效24例(45.3%),好轉2例(3.74%),無效1例(1.89%),總有效率98.11%。

2.4 肩胛肌筋膜炎患者VAS 評分和軟組織位移數據間的相關性。見表2.VAS 評分和軟組織位移數據具有相關性(P<0.05);VAS 評分作為因變數,軟組織位移數據作為自變數,兩者間線性回歸方程為:Y(VAS)=4.733-0.376X(軟組織位移數據),可見兩者間呈負相關,隨著軟組織位移的升高, VAS數據有降低的趨勢。確定係數R2=0.202,表示因變數VAS 評分的變異中有20.2%可由自變數軟組織位移數據的變化來解釋。對包含常數項的回歸方程經F 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該回歸方程有意義。

表1 治療前後VAS評分、壓痛、軟組織張力變化比較(`x±s)

時間

VAS(分)

壓痛(KG)

軟組織位移(mm)

治療前

治療後

6.28±1.12

1.55±1.19

3.54±1.49

7.33±1.59

6.19±1.18

8.47±1.42

t值

P值

25.335

0.000

-18.221

0.000

-12.314

0.000

表 2 VAS 評分和軟組織張力位移數據間線性回歸分析

指標

非標準化係數

—————————————

B 標準誤差

標準化係數

Sig

F R2

VAS評分

軟組織張力位移

4.733 0.899

-0.376 0.105

-0.450

0.000

0.001

12.918 0.202

3討論

3.1 從中醫經筋理論探討肩胛肌筋膜炎疼痛的機制

「經筋」源於《內經》,《靈樞·經筋》中十二經筋的起點均在四肢指、趾端,終於頭身,呈向心性循行匯聚。在循行途中分別或重複「結」「聚」於四肢關節部和肌肉豐厚之處。肩胛部有多條經筋經過:手太陽之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手陽明之筋「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靈樞》中經筋「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支轉筋」;手太陽之筋「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手陽明之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6]等。經筋病候表現為各條經筋集中一點,即整塊肌肉的作用點在筋腱與骨連接的「盡筋」處,是肌腱的應力集中點,這個點經筋稱之為「結」「聚」,是損害性活動的主要承受部位,也是疼痛的常見部位[7]。《靈樞·經筋》記載「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經筋之病,寒則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這表明「疼痛」、「筋攣」、「筋轉」、「筋急」「筋縱」均為經筋的病理狀態。肩胛部經筋的「結」「聚」點從力學要素認為是肌肉、韌帶應力的集中點,從解剖學角度講這些「結」「聚」點是神經分布最豐富的部位。應力的集中使該處的肌肉韌帶發生痙攣、筋膜攣縮, 筋膜和肌肉還會產生代償性增生肥厚。這些變化帶來的是在一個封閉的筋膜腔室內的肌肉韌帶組織增多,那麼,筋膜腔室內的壓力和表面的張力就會增高。其筋膜腔室內的壓力和張力增高必然對「結」「聚」點分布的神經產生牽拉和壓迫[8].經統計分析,VAS 評分和軟組織張力位移數據間呈負相關關係, 隨著軟組織張力位移數值的增高,VAS 評分呈下降趨勢,並且可用回歸方程來表示。即隨著軟組織張力的降低,患者主觀疼痛呈下降的趨勢。

3.2鈹針治療肩胛肌筋膜炎的作用機制

鈹針源於《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鈹針者,末如刀鋒」。在《靈樞經》中對於鈹針就已經有了規範的描述。目前根據材料學原理,由原來的「末如刀鋒」,改成了「末扁體圓,末為直刃」,《靈樞·經筋》在論述十二「痹」的治療時,反覆指出其治法主要是:「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以痛為腧」是原則;「燔針劫刺」是方法;鈹針以「肩胛部痛點為腧,」即軟組織痛點、張力最高處行減張減壓[9],刺切限制張力釋放的組織如筋膜等,可釋放過高的筋膜腔壓力,消除對感覺神經末梢的刺激和壓迫,緩解肌肉筋膜痙攣,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10],或通過有效抑制炎症細胞因子、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抑制無菌性炎症反應的發生、消除炎症[11-12]。從而緩解疼痛癥狀。從表1中可見,治療後軟組織張力位移與壓痛值均增加,治療後VAS評分減小,治療前與治療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本研究以軟組織生物力學和中醫經筋為基礎,通過對鈹針治療肩胛肌筋膜炎療效的觀察,表明從經筋角度運用鈹針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肩胛部疼痛癥狀。

推薦閱讀:

內外兼治是治療脊椎側彎的首選方法
國醫大師王綿之:治療糖尿病經典案(原汁原味)
針灸治療總原則在這裡。搞懂了你也是個好中醫。
課件分享:咯血的診斷與治療
治療咽喉炎的偏方

TAG:治療 | 筋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