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媽媽很輕鬆(媽媽遭遇的69個問題+解決方案)

媽媽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辦?   對於媽媽:  總要為兒子操心   沒把兒子教育好,沒臉見人   被兒子看不起   爸爸不管孩子  離婚怎麼對孩子說  單親媽媽怎麼辦  都是外公外婆寵的  控制不住的怒火  要事業還是要孩子  該不該上學前班  孩子總是不懂事  學校放假,孩子怎麼辦  要不要給老師送禮   陪不陪孩子寫作業  老師討厭我兒子    對於孩子:  兒子怕黑、膽小、愛哭、總被人欺負  孩子會撒謊  孩子不敢作決定  不願意上學  沒有自信  容易受傷的自尊心  入睡難  早上賴床  做事拖沓  房間像垃圾場  上網不節制  電視當飯吃  偷錢  花錢大手大腳  早戀  學習沒有目標  不會做計劃      上面選出的問題,大多數媽媽都會遭遇(或曾經遭遇,或正在遭遇),怎麼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是媽媽們的困惑。十一年的一線從教經歷和教育自己孩子成長的歷程,都讓我深感教育的艱辛和不易。此後十年,我放下所有的事情,潛心研究家庭教育。十年間,我做過公益教育,辦過免費班,回復過媽媽們諸多家教難題。在此,我特別挑選了有代表性的69個問題+解決方案,與大家分享。     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已由知識出版社出版。期待更多的父母關注家庭教育,期待更多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導讀(三步曲):     每個問題以案例方式呈現,通過延伸閱讀以啟示,然後用小貼士的方式給出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章  愛自己才能愛孩子     記得我第一次乘飛機時,飛機起飛前由空姐在機艙里為乘客演示安全常識,其中說到氧氣面罩,廣播這樣說:「如果您的身邊帶有小孩,緊急情況出現時,請先把自己的氧氣面罩戴好再幫助身邊的小孩……」當時我以為聽錯了,按我們的常識和經驗,如果媽媽帶著孩子,遇到緊急情況時,通常的處理辦法是以孩子為重。比如是否應該先為孩子戴好氧氣面罩,然後再給自己戴。但我每次乘坐飛機都聽到同樣的廣播,空姐這樣解釋,只有先給自己戴好氧氣面罩,才能夠神志清醒地照顧別人。   是啊,父母之於孩子也是一樣的,只有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才有能力照顧孩子,教育孩子。   那麼,怎樣為自己戴上氧氣面罩呢?   首先,愛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在《莊子•大宗師》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子祀和子輿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輿生病,子祀去探望他,見面時,子輿對子祀說:「偉大的造物者啊!你竟把我變成如此彎曲不伸的樣子!腰彎背駝,下巴隱藏在肚臍之下,肩部高過頭頂,彎曲的頸椎形如贅瘤朝天隆起。」儘管變成如此模樣,可是子輿看起來卻十分閑逸,好像沒有生病似的。子祀問:「你討厭這副醜陋的樣子嗎?」子輿回答:「沒有,我怎麼會討厭這副樣子!假如,造物者把我的左臂變成公雞,我便用它來報曉;造物者把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它來打斑鳩;造物者把我的臀部變成車輪,把我的精神變化成駿馬,我就用來乘坐。要知道,事物的變化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決定,我又怎麼能厭惡自己現在的樣子呢?」    耶穌早在兩千年前就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像愛自己一樣愛周圍的人。」我們只有愛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才有能力愛別人,才有自信愛別人。   其次,給自己留一點空間。曾有一位台灣女作家說:「我和身邊的人約定,到了彼此四十五歲那年,就可以獨自出去旅行一年。回家後,彼此不準探問對方去過哪裡,做過什麼,而他比我年長一歲,所以應該是他先出門。」   這樣的青春約定,何止是約定啊!更有可貴的自由和信任。這樣的約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給自己留點空間,也給愛人留點空間,有空間,我們才能包容自己,包容別人。   無獨有偶,深圳有一個MM,結婚一年多,丈夫提出要獨自一人去陽朔待幾天。MM萬分悲涼,在網上發帖訴說心中的種種猜想:丈夫可能不愛她了,可能有外遇了,可能……否則,為什麼不帶上她呢?而事實上,也許她的丈夫只是想出去散散心,也許她的丈夫只是想一個人靜一靜。   所以,給自己一點空間,扮靚、讀書、交友、運動、旅行、慵懶都可以。當你自己的幸福滿滿,當你自己戴好了氧氣面罩,你就有能力照顧別人了。      1、總為兒子操心,沒完沒了      波波媽打電話來說,她的兒子沒少讓她操心,她總擔心兒子會學壞,擔心兒子會染上網癮,擔心兒子考不上重點高中,擔心兒子長大沒有孝心……總之,能想到的她都會擔心,沒想到的她也在擔心,除了擔心,還是擔心。      延伸閱讀     剛剛孕育孩子的准媽媽,會擔心孩子的營養、健康是否正常;等孩子平安健康地出生,又會擔心孩子會不會比別人說話遲,擔心孩子個子會不會太矮小,擔心他的手、腦是否協調,反應是否靈敏;孩子第一次拿勺子時,擔心他拿不穩,擔心他舀的食物灑一桌子;孩子第一次端水時,擔心水會被倒掉,杯子會被打碎;孩子會自己爬行了,媽媽又擔心會弄髒衣服……   當孩子進入小學,媽媽們又開始擔心孩子學習是否跟得上,會不會用漢語拼音;在學校會不會被人欺負,或者欺負別人;回家作業會不會寫,寫得對不對;要不要上奧數班,該不該學鋼琴;是否該為孩子請個英語家教,學游泳會不會嗆水,過馬路知不知道看紅綠燈……   到初中了,媽媽開始擔心:孩子是否能適應新生活,會不會早戀,上網是否成癮,能否考上重點高中……   好不容易考上高中了,媽媽們又開始新一輪的擔心:考什麼大學好,買什麼補腦營養品合適,參加哪種補習班,怎樣預防早戀,擺脫網癮……   總算大學畢業了,還有這些擔心:找什麼工作?在哪裡工作,總是打工也不是辦法,怎麼幫孩子創業呢?孩子談的男(女)朋友是否合適,要結婚了,買不起房子怎麼辦……   等到孩子長大,結婚、生孩子了,媽媽們還會擔心:他們懂不懂養育孩子?又要請保姆,又要養孩子,經濟上能扛得過來嗎?娶了媳婦還記不記得娘……  總之,媽媽們會從孩子在襁褓中就開始擔心,到了孩子當父母,甚至孩子長到五十歲時,依然擔心。不止一個人這樣,很多人都會出現這種狀況,誰讓我們是父母呢?   有人說當今時代是一個焦慮的時代,當代德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也指出,當代人本身就處於一種焦慮狀態之中。  焦慮是什麼?所謂焦慮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含義比較廣泛,既包括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正常的焦慮情緒,也包括被稱為「焦慮性神經官能症」的病症。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因為人與動物的不同點之一在於雙方是否有對事物的預測性、預見性。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每個人都會對將來產生必要的擔心和考慮。人有各種各樣的擔憂:擔心物價上漲,擔心失業,擔心失戀,擔心交通事故,擔心生病,擔心配偶有外遇,擔心孩子……   焦慮的一般表現為經常感到擔心、恐慌。   大部分人只是在準備從事陌生工作前,或者遇到難以處理的事情時,才體驗到焦慮。然而有少數人,從小到大,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因為提前預見其後果而體驗到焦慮。他們不但經常為自己面臨的事擔心,甚至「杞人憂天」,為自己想像出的事情擔心、著急。   人為什麼會感到焦慮?   當代人經常會感到內心有很大的焦慮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生活壓力過大,危機感以及價值觀念的變化等。焦慮感如果遭遇到過度的壓抑就會導致精神疾病。   如何克服焦慮,保持好心情,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      小貼士    ① 了解自己。  理解自己的情緒:我怎麼想就怎麼感覺。沒什麼大不了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樣。  感受可以改變。擔心只是一種感覺,不是事實。據統計,人們有99%的擔憂都是多餘的,都不會變成現實。您願意改變自己的感受嗎?  如果您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感受,或者很享受這種感受,那就繼續擔憂吧!如果您願意改變自己的感受,那就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② 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  ③ 改掉焦慮的習慣。  試著少擔一點心。就算打碎幾個杯子,弄斷幾把勺子,搞臟幾套衣服,有什麼關係呢?就算孩子少考幾個一百分,又有什麼關係呢?  就算孩子暫時沒有找到工作,但至少他明天還有飯吃,不是嗎?就算孩子暫時買不起房子,他也沒有露宿街頭,又有什麼好擔心呢?  而事實上,一切都沒有那麼糟糕:孩子的成長比我們預想的好得多,瞧,他學會了拿勺子;孩子因為不怕摔,愛爬行,運動系統發育得很好;上學後功課還不錯;上網也沒有成癮;順利地考上了大學;找到了工作;遇到了心愛的另一半;目前正在攢錢買房。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快樂的……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④ 設定焦慮的底限。  第一個月——試著每天允許自己焦慮兩小時,焦慮十件事。  第二個月——試著每天焦慮一小時,焦慮六件事。 ……  第六個月——停止焦慮。  ⑤ 尋找焦慮之外的空間。  忙碌起來,讓自己沒有時間焦慮。尋找精神寄託,讀書、旅行、交友、運動等,讓自己沒有精力焦慮。當父母的,除了擔心,想讓孩子學會獨立,想要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怎麼辦,從放下「擔心」開始。

2、兒子帶給媽媽的壓力     「他在看電視廣告的時間起來玩,把火箭模型砸在我的臉上,我當時就衝動地把那火箭給摔壞了,他當即哭得喘不過氣來。我說:『你這麼心疼玩具,為什麼還用玩具去砸人?』他足足哭了兩小時,哭得嗓子痛、頭痛,直到累了睡著。他難過的時候,我也很傷心,怎麼辦……」 收到小柳媽媽的簡訊,我也為她難過。小柳已上小學四年級,人特別聰明,酷愛變魔術,只要提起變魔術,他的眼睛立刻發亮,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旦放下變魔術遊戲,小柳馬上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任性、自私、暴躁,難以合作和溝通。   面對兒子日益彰顯的問題,小柳媽媽很自責,幾乎無法面對兒子,甚至很難面對親朋好友。媽媽也放棄了主動帶兒子參加各項社會活動的機會,因為怕聽到太多關於兒子的批評聲音。媽媽在自責沒有教育好兒子的同時,又苦於一時半會找不到教育的捷徑,所以感覺壓力特別大,幾乎想把自己隱遁起來。       延伸閱讀     美國教育專家湯麥士.哥頓博士說:「青少年本身出問題或製造社會問題時,受責難的總是他們的父母,可是有誰來幫助父母們,使他們在教養子女方面更具效能呢?」   兒女犯事,父母有責,無可厚非。可沒有人教過父母如何教養孩子,他們沒有受過訓練,這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嚴重缺失。在我國,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新生兒誕生,養育這些孩子及撫育他們成人,是一個無比複雜、無比艱巨的任務,需要家長具備極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社會卻很少會提供主動的教導和幫助,在教育的終端,任憑全國無數的家庭掙扎在競爭的生死線上,不管死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負有教導孩子學業和培養各種能力的責任,這樣的責任對家長綜合素質要求是很高的。但如此重要而系統的教育工程,基本靠父母的常識來完成。綜合素質要求如此高的「家長」職業,世界上最複雜的「家長」職業卻無路可循,大多數父母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犧牲的只能是孩子的健康成長。   美國休斯敦北岸中學設有家長培訓班。過去,常常有一些家長不參加培訓,  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謊稱「作業被家裡的狗吃了,或者被貓弄丟了」,借口的花樣比孩子們都多。為了杜絕類似事件再發生,確保教學效果,學校最近專門制定了一項新的措施。該校負責人說,學校為學生家長制定了四十項法規,其嚴格程度類似交通罰單,校方將依據情節輕重給予處罰,罰金最高可達一百八十五美元。如果家長再為自己不完成作業編造理由,就請他們去見法官,讓法官來判決。   相比國外的中學,中國的學校卻很少對家長進行系統的培訓,社會上專門培訓家長的機構則良莠不齊。如何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我們唯一能依靠的或靠得住的,只能是我們家長自己。   是的,靠我們自己。而對於自己暫時的教育能力欠缺,也無須太過自責,過去不懂,不等於將來不懂,教育思想可以改變,教育能力可以加強,教育方法可以學習。幸好,從現在做起,一切還來得及。      小貼士  ① 無條件地愛孩子,感受幸福。  小柳很幸福,有一個很愛他的媽媽。小柳媽媽也很幸福,有一個雖然要操心但是離不開的兒子。所以才有這樣的感覺——兒子一旦回老家,媽媽像失去魂似的。  ② 了解孩子,接納孩子。  小柳媽媽發現了小柳有很多別的孩子沒有的優點——鼓勵他!  小柳媽媽也發現了小柳有不少別的孩子少有的缺點——接納他!  ③ 理解自己。  很多媽媽都和小柳媽媽一樣,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更不用自責。  ④ 學會有原則地愛兒子。  和兒子來個「美麗的約定」。從放學回家開始,從一杯茶開始,請小柳為爸爸、媽媽泡一杯茶。從餐桌開始,從一碗飯開始,讓小柳學會照顧自己,也關愛家人。溫和而堅定地遵守「約定」。  慢慢等待小柳的改變。當小柳學會愛自己,再學會愛爸爸、媽媽時,他慢慢就會擁有廣闊的胸懷。到那時,小柳媽媽就會驚喜地發現,兒子長大了。

3、被兒子看不起   朱理和父母從老家來深圳已有二十年。初來深圳時,朱理才一歲多,全家人擠在一間出租屋裡,度過了艱難的第一個十年。朱理爸爸沒日沒夜地工作、掙錢,朱理媽媽原來是個會計,來深圳後為了照顧兒子,自願辭職在家做全職家庭主婦,全心全意地照顧兒子和丈夫。   隨後的十年,朱理爸爸從普通職員做到了國企老總,呼風喚雨,八面威風,全家人早已告別農民房,住進了寬敞的別墅。朱理由最初離不開媽媽,到現在獨立,考上大學,發展到看不起媽媽,而且言語中充滿了對媽媽的鄙視,動不動就說:「你能不能說點新鮮的啊!只會說這幾句。」   朱理媽媽離社會越來越遠,在沒有價值感的同時,最讓她難以承受的是被兒子看不起。

延伸閱讀     梁曉聲在他的作品《假若我是女人》中如是說:「假若我是一個尋常的女人,我將一再地提醒和告誡自己——絕不用全部的心思去愛任何一個男人。用三分之一的心思就不算負情於他們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心思,去愛世界和生活本身。用最後三分之一的心思愛自己。不自愛的人無自尊可言。唯有愛自己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真愛。」   台灣作家柏楊在《愛情如戰爭》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有頭腦的太太,永不會忘記修飾自己。不知道修飾自己的女人乃一頭偉大的母豬,它以為它連老命都奉獻啦,應該被愛了吧!人類卻是愛貓者有之,愛狗者有之,愛金絲雀、畫眉者有之,而愛母豬的似乎不大多也。」   一個人,可以沒有錢,可以沒有工作,可以一無所有,但他不能沒有自尊。   《簡.愛》的主人公簡.愛面對自己的僱主、富有的羅切斯特說:「我的心靈與你一樣高貴,我的心胸和你一樣充實,我不是根據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軀同你說話,而是在用我的靈魂同你的靈魂對話!彼此平等,本來就如此!」   女人當愛自己,有自信,才有自尊。有自尊,生活才更美麗。

小貼士   ① 媽媽隨時要為自己點亮一盞燈。  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精神。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欣賞自己。有自己的朋友。別忘了打扮和修飾。給自己留一點空間。  ② 媽媽應平等而獨立地愛丈夫和孩子。  不必自責。不必自卑。不必強勢。  ③ 愛「自己和家」之外的世界。

5、誰能告訴我有用的教育方法     小軍媽媽說:我兒子特別任性,如果他要做什麼就一定得做,你不讓他做,他就會耍無賴。比如,往地上一趴,或者從地上撿垃圾往嘴裡塞。昨天晚上,被全家人訓斥後,他哭得喉嚨都啞了。不知道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這麼難搞,脾氣很暴躁,動不動就摔東西,哭得人心煩,這些逼得我經常想揍他。我也問過親子教育課程專家如何處理,就是耐心啊,尊重啊,沒什麼實質性的建議。

延伸閱讀     有很多人去拜見靈修大師,討論悟道的事情。   一位年輕人問:「我要多久才能悟道?」   「十年。」大師回答。年輕人大惑不解,又問:「要這麼長時間嗎?」大師接著說:「不,我說錯了,你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時間。」   「啊?您為什麼又將時間加倍了呢?」年輕人瞪大了眼睛。   這時候,靈修大師緩緩地說道:「說實話,以你現在的情形來看,你可能需要三十年!」   教育如悟道,不能強求,不能急求。越是強求,越難成功。大多數人已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不管做什麼,心態都非常著急,都巴不得立竿見影,急功近利:如果要學習,就想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如果要創業,第一步就想到要成為比爾•蓋茨;如果生病看醫生,就希望藥到病除。   孩子的習慣是一天能養成的嗎?顯然不是,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寄希望於專家給一句話或者一個建議,孩子就能改頭換面,顯然是不現實的。   只有家長的心態平和了,改變才有可能。

小貼士    ① 接受現實——當遇到家庭教育問題的時候,家長最迫切地希望得到幫助,並且是立竿見影,藥到病除。但人的成長有個漫長的過程,沒有誰能做到「立竿見影」。  ② 媽媽是否真的願意改變?  如果不願意改變,那麼也不用再期望「如有神助」。  如果願意改變,準備好了嗎?  ③ 媽媽期望的結果是什麼?  孩子乖巧聽話?自覺學習?自主管理時間?  ④ 給媽媽的建議  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平和的位置。  愛和接納孩子。  告訴孩子,垃圾不是用來放進嘴裡的。  忽略孩子的無理取鬧行為,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做遊戲、看動畫片等)。

第二章   有愛才有家     家是孩子成長的港灣,是孩子人格健康形成和心理健康成長的土壤。一個人是否有幸福的人生感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童年有沒有一個溫暖的家。可是在當今中國,孩子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家?   在優酷網看到一段視頻——《爸媽快回家過年》,短片記錄了在貴州山區的一個小村子,十來個孩子在一間破敗的小教室里上著語文課,幸好在冰天雪地的嚴冬里還有老師的呵護。老師為每個孩子整理帽子,移好課桌。孩子們問老師,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家過年?原本應該天真爛漫的孩子,臉上卻流露絲絲憂愁。另一頭,孩子們遠在異鄉的爸爸、媽媽,面對高昂的路費、擁擠的列車,不知何時才能踏上回家過年的路。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外來勞務工的增加,字典里多了一個名詞——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在外面打工,租住在擁擠不堪的城中村的農民房裡,吃著最便宜的盒飯,一角錢一角錢攢著以成就孩子讀書的夢想。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留守在家鄉,由爺爺、奶奶等親友照顧,一年到頭也見不了父母幾面的孩子。由於他們的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各種問題兒童在這個群體中數量激增,體現出來的特徵是孩子沒有自信、嚴重自閉,長大後人際交往能力差,不能與社會有效溝通。前段時間富士康跳樓事件的十多個年輕工人中,多半擁有此種人格,我們在議論工廠管理嚴苛的同時,員工心理的脆弱也不容忽視。倘若經濟的發展要用一代或兩代孩子的健康成長來換取,這樣的代價又有誰能承受?   而在城市的水泥森林裡,那些有著所謂的隱形翅膀的孩子們,比起農村的留守兒童幸福太多,一邊吃著麥當勞,一邊聽著MP3,衣食無憂,就讀於軟硬體設施齊全的學校。擁有優越物質生活的他們就真的幸福嗎?   當今社會,大部分城市父母為了在殘酷的競爭中有立足之地,把自己的時間幾乎全部交給了工作,孩子則被交給電視、網路、保姆或者長輩。很多孩子雖然父母雙全,但父母常年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在他們的身邊,他們也就成了准孤兒。家很大,卻沒有屬於他們的一個溫暖角落。   在小區里見到最多的是這樣兩種風景,一種是外國父母加上他們的幾個孩子,其樂融融。有的孩子躺在嬰兒推車裡,有的孩子依偎在爸爸懷裡,有的孩子則牽著爸爸、媽媽的手散步。另一種風景是坐在嬰兒車裡的中國孩子由保姆、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推著,而他們的爸爸、媽媽,此時也許正在四處討生活。   父母角色缺失的家,還叫家嗎?研究表明,一個沒有父母陪伴成長的孩子,比起一個由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安全感、幸福感、自信心、交際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指數都低一些,如果希望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是必不可少的。   什麼樣的家才稱得上有愛和溫暖呢?很簡單,一個不需要很華麗的地方,有愛就行;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有自由的空間就行;一個不需要太多精美玩具的地方,有成長的故事和遊戲就行。   什麼時候,父母能與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一個有愛和溫暖的家?  10、爸爸不管我     春生的爸爸做生意特別忙,幾乎每天早出晚歸。有時,春生與父親一周見不了一次面。春生在作文中寫到:「爸爸把我和媽媽當隱形人,他也不管我。」媽媽也很生氣,說自孩子出生,春生爸爸就沒怎麼管過他。   爸爸很無奈,他的公司規模不大,天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金融危機中,公司岌岌可危,爸爸說:「現在經營環境不好,小企業生存困難,但全家生計都指望這個小公司,我不全身心撲在公司上,怎麼行呢?」

延伸閱讀     2008年6月15日是父親節,芝加哥上帝使徒教堂,美國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在總統競選集會上,向黑人父親們大聲疾呼:「回來吧!父親!」   在演講中,奧巴馬說:   「在建立我們生活所依附的基石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我們必須認識到並予以肯定的是,每位父親對這個基石能起多麼關鍵的作用。   但如果我們坦誠的話,我們應該承認有太多的父親不在其位,有太多的父親失蹤,有太多的父親未盡到父親的責任。」   據統計:生活中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他們陷入貧困或犯罪的可能性比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高出五倍,他們棄學的可能性則高出九倍,將來被關進監獄的可能性更是高出二十倍,他們還有可能出現行為問題,有可能離家出走,有可能在未成年時就當上父母。由於家庭中父親的缺席,我們社會的基礎變得更加薄弱。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無論是男性的榜樣作用,還是父親特有的教養方式,都顯示出父親的角色在家庭中不可或缺,孩子需要站在父親的肩膀上看世界。

小貼士  ① 父親與母親是不一樣的,對於孩子的成長,兩者承擔著完全不同的角色。  ② 母親需要與父親有效溝通,孩子需要父親的影響力。  父親不一定要像母親一樣與孩子終日廝守,但父親的一個眼神、一個想法、一句話都可能帶給孩子終身的影響。  ③ 父親要儘力支持母親培養孩子的做法。  ④ 母親多創造父親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在遇到比較大的問題時,鼓勵孩子多向父親討教。

11、離婚怎麼對孩子說(略)  12、單親媽媽怎麼辦   大勇和小紅經過幾年的分分合合,吵吵鬧鬧,終於離婚了。九歲兒子的監護權歸媽媽小紅。問題是:兒子任性、自私、懶散,學習成績也很差,面對這些,小紅很是苦惱,單親家庭能把孩子教育好嗎?  延伸閱讀     由於離婚率的日益攀升,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由此伴生的單親家庭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美國影片《當幸福來敲門》被《紐約時報》評論為「現實世界的童話」,這部影片打動了千千萬萬觀眾的心。影片中的單身父親克里斯•加德納是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在自己二十八歲生日那天,才第一次見到親生父親。童年對親情的渴望,讓他發誓無論遭遇什麼,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兒子。克里斯是一個聰明的推銷員,他勤奮、努力、肯干,卻總也沒有辦法讓家裡過上好日子。妻子琳達終於因為不能忍受貧窮的壓力,離開了他,只留下他和五歲的兒子克里斯托弗相依為命。事業失敗、沒有收入、無處容身的單親爸爸克里斯唯一擁有的就是兒子無條件的信任和愛。   夜晚無家可歸,他們就睡在收容所、地鐵站、公共浴室等一切可以暫時棲身的空地;白天沒錢吃飯,他們就排隊領救濟,吃勉強果腹的食物。面對窮困的生活,克里斯咬緊牙關,始終堅信:只要今天足夠努力,幸福明天就會來臨!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克里斯成為了一名成功的投資專家。   影片中,地鐵站的一幕最讓人感動:父子兩人坐在長長的候車椅上,絕望地抱著那台曾被稱為「時光機器」的骨密度掃描儀。克里斯多麼希望這真的是一部時光機器,那麼,他就可以鑽進去,尋找自己最幸福的時刻,而不必睜著眼睛,面對殘酷的現實和巨大的壓力,也不必面對心愛的兒子每每失望的眼神。克里斯靈機一動,和兒子玩起了遊戲。他假裝手中的機器真是一部時光機器,帶他們回到了恐龍生活的侏羅紀時代,周圍是美麗的桫欏樹和漫步的恐龍,他們必須尋找一個可以藏身的山洞——地鐵站的廁所。   遊戲的五分鐘給了克里斯托弗幸福的想像,生活一向單調空洞的他,竟為了五分鐘的假像快樂不已。最後,他終於累了,在地鐵站的廁所里,躺在父親溫暖的懷抱中,幸福地睡著了。  在感動的淚水中,我們看到,單親爸爸一樣也能把孩子教育好,一樣會有幸福來敲門。   社會學、教育學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父愛和母愛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意義。在單親家庭里,在失衡的「愛的天平」上,孩子往往背負著超重的父愛或母愛。而影片或許能告訴我們,只有父或母一人時,如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如何讓孩子在單親家庭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每個單親父母應盡的責任。  小貼士    ① 愛孩子,也愛自己,孩子不是父母的唯一。  最忌諱說的話:  因為你,我放棄了×××。  我生活的全部就是你,你還不爭氣。  我是沒指望了,就靠你了,你給我長長臉。  ② 面對現實,不必刻意向孩子彌補什麼,避免無限度地滿足孩子。  在單親家庭中,父親或母親往往更加憐憫孩子,什麼事都依著孩子,一切任由孩子擺布,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願意讓孩子受一點委屈。這種情況會導致孩子處處以我為中心,變成自私、專橫  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養育他們的父親或母親。  ③ 鼓勵孩子愛和尊重不與自己住在一起的父親或母親。  ④ 尋求親戚朋友的支持和幫助。

13-18 (略)     第三章   教育需要放養     現代的工業社會,被含有激素的化工肥料催長催熟的各種農產品所佔領,這些農產品除了名字一樣,甚至比以前的更好看外,只剩下這樣一句話:肉不香,瓜無味,果不甜。   農家菜、走地雞、手工餅已成為人們嚮往的美味食物,野生的、放養的,這些原本尋常的東西,已然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食物。誰手上要是能提供沒有污染的,不factory(工廠,這裡暗指有工業污染,工業化)的東西,誰就成為資源。人呢,同樣的,經過催熟催長的孩子,非正常、非自然地成長,哪怕他「小時了了」,其實也多半「大未必佳」。   阿台從小聰明,媽媽花了很多心思在她的教育上。經過十多年的培養,阿台已上高二,成績挺好,也養成了各種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正當阿台媽媽很有成就感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阿台媽媽的心態。   阿台高二的下學期,正值春暖花開,乍暖還寒,季節的變化導致得流感的人突然增多。阿台也不例外,咳得厲害。開始的時候,阿台媽媽沒怎麼在意,覺得過些時候自然就好了。晚上看電視時,阿台媽媽偶然看到一條新聞,說香港有一名健康女子感染了新型H1N1病毒,送至醫院後醫治無效死亡。為了慎重起見,阿台媽媽第二天上午請了半天假帶阿台一起去看醫生。為了節省時間,阿台媽媽在二樓等驗血結果,阿台在一樓X光室拍片,看看肺部有沒有問題。十五分鐘後,阿台媽媽到一樓找阿台,發現阿台不在。打她的手機,也沒人接。   阿台媽媽四處尋找阿台,候診處沒有,護士室、大堂也沒有,阿台媽媽又到X光室尋找,醫生不在,也沒看見阿台,阿台媽媽有點緊張,阿台會去哪兒呢?正巧一個護士過來,她說,阿台拍完X片早就走了,醫生也下班了。阿台媽媽有些著急了,只能在一樓反覆尋找。過了十多分鐘,由於護士換班,X光室大門被打開,阿台跟著出來了。原來,拍完X光片,醫生讓阿台等一下拿結果,後來醫生下班了,阿台一直待在X光室,以為要在裡面等結果。   護士告訴阿台,X光結果要下午才能來取。阿台無奈地對媽媽說:「現在拿不到結果,咱們先回家吧。」阿台媽媽說:「片子拍完了,護士在值班,只是需要護士在電腦里出一份報告而已,你是願意下午再請半天假,還是現在想辦法,請護士幫你列印出來?」阿台想了想,去找護士了,兩三分鐘後拿著報告出來了。阿台媽媽說:「有些事情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今天這件事很值得重視,如果這事發生在晚上,醫生下班了,把你一個人關在X光室,隔著厚厚的鋼板,沒有電話,沒有人,你怎麼辦?」阿台媽媽總結得出,在所有的能力中,生存能力是第一位的,沒有生存能力,其他的知識、學問都百無一用。   通過這件事,阿台媽媽覺得,自己一直引以為榮的教育方法有嚴重缺失:孩子缺少放養,缺少犯錯誤的機會;媽媽講道理的時候有點多,而阿台親歷親為的機會有點少。   有一次,阿台爸爸去奧地利的山區旅遊,住在當地一戶農家旅館裡。房東有三個兒子,是完全的放養。看到這些孩子,阿台爸爸感慨不已——三個七至十二歲的男孩分別騎著單車,在山坡上飛馳,在溝壑里跳躍,活躍程度完全不是國內的同齡孩子可比的。與房東媽媽聊天時,她自豪地說孩子「wild(野生的,未馴化的)」。   在自然的環境里放養,讓孩子自然地成長,不用說教,不用講大道理,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這些,正是我們最為缺乏的。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圈養,這種剪平個性的教育方式,不知道夭折了多少天才!  

19、你看你,倒了滿地的水     俊子六歲,胖乎乎的特別可愛。在家裡媽媽總是嫌他笨手笨腳,這不,從飲水機里接一杯水,沒走幾步就灑了一地。媽媽說:「你看你,倒了滿地的水。」於是媽媽只好親力親為,代俊子倒水。   俊子自己在桌上吃飯,一不小心又把勺子掉地上了,媽媽說:「你看你,什麼都拿不穩。」於是媽媽換了把勺子,端過俊子的飯碗,像往常一樣繼續喂他吃飯。  延伸閱讀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傑克•坎菲爾德先生在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時,講了這樣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和妻子、女兒一起去吃飯。席間七歲的女兒碰翻了裝滿飲料的杯子。女兒自個兒把桌子擦乾淨後,說:「我真想對你們說聲謝謝,因為你們沒像別的父母那樣斥責我。我的朋友要是犯了這樣的錯,他們的父母準會大喊大叫,說他們做事不小心。而你們就沒這樣,謝謝你們!」   第二個故事是有一次他和幾位朋友聚餐,發生了相同的事情。一個五歲的男孩碰翻了一杯牛奶。他爸爸正要出語指責,傑克見狀也故意碰翻了面前的酒杯。他一面收拾殘局,一面自嘲說自己已經四十八歲了,還是這樣不小心,仍然有把東西碰翻的時候。那孩子在一旁露出了笑臉,孩子的父親也領會了傑克的意思,收住了未出口的指責。   第三個故事則和科學家斯蒂芬•格倫有關。當記者問格倫,是什麼讓他具有了普通人不及的創造力時,他提到了兒時的一段經歷:一天他從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但剛走幾步就失手將奶瓶掉在地上,廚房裡頓時狼藉一片!母親聞聲而來,然而她沒有發火,也沒有說教,更沒有懲罰。她說:「哦,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牛奶灑在地上,真是有意思啊!得,反正也灑了,在收拾乾淨之前,你想玩一會兒嗎?玩牛奶說不定也挺有意思的。」他真的就玩起了地上的牛奶。幾分鐘過後,母親說:「牛奶是你灑的,也該由你來收拾。現在,我這兒有海綿、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麼?他選擇了海綿。媽媽就陪他一起將地板收拾得乾乾淨淨的。接著,他的母親又說:「剛才你掉了牛奶瓶,說明你還沒學會用一雙小手搬一個大奶瓶。現在我們到院子里去,在一個瓶子里裝滿水,你能不能發明一個很好的搬運方法,讓瓶子不掉到地上。」通過反覆實踐,他發現如果用雙手捧住瓶口處,瓶子就不會掉下來。   這位著名的科學家後來回憶說,正是從那時起,他明白他無須害怕犯錯誤。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開始。   讀到這些鮮活的故事,作為父母,還會介意孩子打碎一隻杯子,或者倒了滿地的水嗎?

小貼士  ① 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② 允許孩子犯錯誤。  ③ 在錯誤中幫助孩子學習,教會孩子怎麼做。  比如,在餐桌上,讓孩子自己嘗試盛湯(湯不燙的前提下),允許孩子端不穩或溢出來。最後告訴孩子,媽媽是這樣端湯的(示範給孩子看)。  ④ 孩子的能力遠遠比一杯水重要。

20、調皮等於多動症嗎(略)21、不要玩泥巴,會弄髒衣服的   暑假的一個下午,因為接近傍晚,太陽已不是很毒了,孩子們陸續出來到院里玩耍。有的在玩沙子,有的在玩泥巴。皮皮跟著外婆,也想玩,沒等外婆同意,皮皮已加入小朋友的行列,挖了一堆泥土,倒入一些水,和成了稀泥。兩隻黏黏糊糊的手正準備捏點什麼造型出來,外婆跑過來了,一邊拉皮皮的胳膊,一邊說:「哎喲,臟死了,瞧你這手,走,還不快點回家洗手去,看你媽回來怎麼收拾你。」皮皮一邊甩開外婆的手,一邊說:「我就要玩。」於是皮皮和外婆對峙起來,最後,外婆連拉帶拽硬是把皮皮拖離了泥地,皮皮一邊走一邊哭,戀戀不捨地回望著那攤稀泥。

延伸閱讀     有這樣一個故事,毛毛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小孩除了自己摺紙飛機、刻木頭槍做些自給自足的玩具外,很少有孩子花錢買玩具。這不,毛毛爸爸的朋友從國外回來,給毛毛帶回一輛遙控賽車,紅艷艷的外殼,模擬的造型,靈敏的操控……得到這樣一件玩具,對於一個男孩來說,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還沒等毛毛摸熱賽車,爺爺就把賽車鎖進櫃里了,理由是:這麼貴的東西不要玩壞了,等懂事了再拿出來玩。沒想到,賽車在柜子里一鎖就是十年。等爺爺有一天覺得,應該把賽車拿出來給孫子玩時,孫子已長成大小夥子了,對賽車已然沒有了童年的熾熱。這個玩具除了具有收藏的價值,已完全失去了「玩」的意義。   有一篇調查報告,談及中美媽媽對孩子的不同態度,其中有篇關於孩子穿上新衣服時的調查:   中國媽媽說:「小心點,別把新衣服弄髒了!」   美國媽媽說:「玩得開心點!寶貝。」   中國媽媽實在愛說那句話,哪怕孩子穿的不是新衣服。   在韓國首爾,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一共有五萬名兒童參加了「玩土活動」。不但兒童喜歡玩土,父母也很喜歡。以前,父母認為孩子玩土會弄髒衣服不太贊成孩子玩土,但是現在,父母們認為,不管是玩泥土、沙子或水,只要孩子玩得愉快,弄髒了衣服也不要緊。醫生們也主張,比起過分地乾淨、一味地講究衛生,適當的臟一點不但對情緒有好處,而且對提高孩子的抵抗力也有好處,這樣有利於他們與細菌、病毒作鬥爭,有利於預防各種疾病。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權利。臉蛋髒了可以擦,小手髒了可以洗,衣服髒了可以換,快樂童年卻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永遠不能換回來。   試著對孩子多說幾句:「開心點!」

小貼士   ① 玩是孩子的天性。  ② 快樂比弄髒衣服更重要。  ③ 衣服髒了可以換。  ④ 試著對孩子說,玩得開心點!  ⑤ 試著與孩子一起玩,分享玩耍的樂趣,童年的歡樂。

22-25 (略)26、該不該上學前班   再過半個月,女兒小佳就要正式成為一名小學生了,這對小佳媽媽來說可是件天大的事。最近,她精心給女兒設計了「成才計劃」。   這個暑假,剛走出幼兒園的小佳就被送去一家少兒培訓機構辦的學前班,提前上了「小學預科」。小佳還未正式入學,每天上、下午就要上四小時的課,內容主要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主修科目,另外還有音樂等課程。這個暑假,小佳過得挺累。不過,媽媽過得也不輕鬆,小佳媽媽媽也出現在課堂上,和她一起學習,回家後再輔導她。   「哪個當媽的不心疼孩子。」媽媽說,「現在必須提前打好基礎,這樣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延伸閱讀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已成為眾多教育機構和家長的座右銘,於是各種各樣的早教班、學前班人滿為患。很多家長說,本來沒想讓孩子這麼早走進教室的,可是眼看別人的孩子都受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呢?所以不得不讓孩子提早入學。   親戚金家的女兒才一歲多一點,媽媽看到周圍的孩子都進行早教了,唯恐落後,趕緊給女兒報了早教班,每個周末帶著孩子端坐在小教室的地板上,和其他六七個孩子及其家長一起上課。上課時,老師說,跟著老師一起,把繩子穿過小孔,看誰穿得快。媽媽們為了讓孩子獲得第一的成績,紛紛幫著或取代孩子動手,不一會兒各位媽媽就舉手報告,×××穿好了!×××也穿好了!只有金家媽媽任由孩子自己慢慢穿。等所有的孩子都穿完了,金女兒還沒有穿好,其他媽媽幫著著急,對金媽媽說:「你要幫她快點啊!」金媽媽笑笑,仍然沒有插手。是啊!都幾十歲的媽媽了,還有必要學「穿」的動作嗎?   後院鄰居家的孩子都都三歲,進了國際幼兒園。都都媽媽每天都愁腸百結,我問她發愁的事。都都媽媽告訴我,幼兒園都都班上的四十多個孩子,下午放學後幾乎都報了各種加強班,比如英語、識字、數學等,只剩下三五個孩子放學沒事幹,這幾個孩子的家長放學後會接了孩子在小區玩。都都媽媽認為,為每個加強班多花六七百塊錢是小事,最怕的是孩子沒有報這些班,將來要吃虧的。   我告訴她,我的孩子從小到大,沒上過任何一個加強班,照樣健康成長。   前不久,我看到中央電視台有個報道——《廣東幼兒學前班:失樂的童年》。報道中介紹:在廣東潮州,記者發現小學和公立幼兒園在多年就已經停辦學前班,但幾乎所有的私立幼兒園都開辦了學前班,內容包括語文的漢字組詞、個位數字的數學加減法,有的班要求孩子必背古詩七十首。超前教學不止於語文和數學,不少學校還提前進行英語教育。老師說:「我們教的內容和課程全部和小學接軌,起初學生可能有壓力,但接下來的小學學習就會受益匪淺。」   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在於讓孩子了解身邊未知的事物、培養優秀的品質,並建立對世界的初步認知,而不在於傳授給孩子多少知識。據某幼兒園老師介紹,在該幼兒園內,讀完大班的孩子基本上能做二十以內的加減法運算,並能掌握一百個漢字的讀寫。事實上,幼兒教學小學化,從時間上,等於讓六年制的小學變成了七年制,白白讓孩子的小學多了一年,幼兒園少了一年。從興趣上,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在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時候很有成就感,覺得老師講的自己都會,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一旦學過的東西過完了一遍,要學新知識,往往無所適從。從生理上,太早經歷握筆時間長,單一坐姿太久等,也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學前班的老師大多不專業,到了小學,從握筆姿勢到知識點,老師要重新糾錯,百無一利。   除了幼兒園日常教學小學化,在每年的暑假,各種「幼小銜接班報名也非常火爆。從早教班,到學前班,到後來「幼小銜接」班、「小初銜接」班,浸入了家長太多的關注和心思。一方面,也是家長的「恐後心理」在作怪,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有誰會想到,家長這麼大的投入,其實是在做一件錯誤的事。事實上,倡導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才是每個家長應該首要思考的問題。  小貼士  ① 早期教育不是提早教育,學前班弊多利少。  ② 家長們要順其自然,接受孩子的成長規律。  ③ 不上學前班不等於放棄早期教育。  尊重孩子「玩和自由」的天性。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這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  幼兒園階段可以適度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27、假期來臨   小紅在深圳念小學一年級,中午學校有午托,下午放學後也可以由老師託管直到爸爸、媽媽下班後來接小紅。小紅的爸爸、媽媽都是上班族,平常爸爸、媽媽輪流送小紅上學。可是每到寒暑假,爸爸、媽媽的煩惱就來了:讓小紅上興趣班吧,時間短,接送不方便;留在家裡吧,時間太長,在家不放心,擔心她除了睡覺就是沒完沒了地看電視、用電腦。對爸爸、媽媽來說,假期真的是太漫長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延伸閱讀   學校為什麼要放寒暑假?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據史料記載,漢代地方小學為照顧農村生產特點,常有依季節來安排教學工作的特點。《四民月令》中說:「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已上入大學,學五經。硯凍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八月,暑退,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十月,農事畢,命成童如大學,如正月焉。冬十一月,硯冰凍,命幼童讀《孝經》《論語》《小學》篇章。」   可見,寒暑假在其起源上來說,其中有人類自然的社會生活的特點。也有氣候的原因,冬天太冷,夏天太熱,放寒暑假,是為了保護學生的身體健康,以防止學生因炎熱中暑,天寒受凍。當然,放假也是為了讓學生好好休息,以逸待勞。   放寒暑假有什麼好處呢?除了避開嚴寒酷暑,假期可以讓孩子們休息、放鬆,開闊視野、強身健體、增加閱歷,等等。像英國等發達國家,除了常規的各種假期外,還有一種GAPYEAR,GAPYEAR是指中學畢業生在上大學前(通常為期一年)去旅遊,做義工或者從事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的一段時間。假期不是完全無所事事,也不是學校課堂的繼續,更不能讓各種興趣班侵佔。怎麼度過假期,有效利用假期時間,成了很多家長的煩心事。   假期,除了讓孩子多放鬆,多休息以外,旅行、探親、交友、鍛煉、閱讀、琴棋書畫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有條件,父母抽空帶孩子一起家庭旅行;或者把孩子送回老家,體驗鄉村生活的同時,還能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共享天倫之樂;或者把孩子從農村接到城市,讓孩子感覺城市生活的同時,體驗父母打工掙錢的不易;或者,與親戚朋友合作,幾個孩子在一起共同度假,父母輪流監管,也是比較好的方式;或者參加一些有意義的夏令營等。總之,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與按部就班的學校生活是相得益彰的。   從多多小學一年級起,每個暑假我都會從老家找兩個孩子來深圳,三個孩子在深圳組成一個臨時團隊。   我會事先與這兩個孩子的父母商量,孩子在深圳期間,我可以代理行使其父母職權。所以,即使他們在我家「勞動」,其父母也不敢「言」。   我先召集三個孩子開會,要求他們假期必須勞動、運動、學習、娛樂、打工、休息等,而看電視、用電腦也有約定時限,他們按要求作出假期計劃,貼在客廳明顯處。   孩子們有計劃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假期。

小貼士  ① 家務勞動。  三個孩子商量好,洗碗、拖地、晒衣服輪著做。具體分工自行分配,在商量過程中,往往有爭執和不平,他們自己學會解決矛盾,在錯誤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② 運動。  三個孩子每天要安排游泳、輪滑、網球等體育運動。  ③ 學習。  一年級假期起,除了完成學校布置的暑假作業外,三個孩子自行安排閱讀、看碟學英文、寫文章等任務,並根據興趣報一些如Flash輔導班,自行乘公車前往上課。學習任務全屬自願,沒有強制。  ④ 娛樂。  三個孩子自行安排,娛樂的節目很多,聊天、玩遊戲、吃零食等。  有一次,我進房間看見他們在玩遊戲,多多平躺在地上,一個孩子在邊上看,一個孩子站在旁邊準備雙腳往多多的肚子上跳,我當時嚇住了,厲聲說:「不許這樣做!肚子會踩爛的。」幸好,從那以後,沒有危險事件發生。  ⑤ 打工。  公司有一筆信函要外發,我把這批活外包給三個孩子,糊一個信函得一分錢。他們很聰明,流水作業,一個孩子往信封里塞文件,一個孩子刷糨糊,一個孩子封粘,所得報酬三人共同享受,領到錢後他們馬上去7-11便利店,每人買了一杯斯樂冰,另外送我一杯斯樂冰,餘下的錢三人平分了。錢雖不多,辛苦得來,三個孩子都很高興。  朋友做網站,需要做一個Flash,作Banner(Banner通常指互聯網中最基本的一種通欄廣告形式,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有jpg、gif圖像格式,也有swf[flash]動畫格式等)。三個孩子競標,先提交文案,有創意者獲勝,然後實現Flash技術創作。最後是孩子們合作完成了這項任務。孩子們都得到了很好的報酬。  再長大一點,孩子們還去一家朋友的加工廠做工,沒掙幾塊錢回來,聽說沒有空調,很熱,灰塵大,計件。孩子們說,錢不好掙。  ⑥ 休息。  孩子們放假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睡覺,早上睡到自然醒。  ⑦ 感動。  轉眼到八月底,調來的兩個孩子馬上要回去了。爸爸帶著孩子去火車站送行,在火車上,三個孩子抱頭惜別,哭得跟淚人似的,「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整個車箱的旅客在孩子們的淚水中感動!

第四章   健康獨立的人格比黃金還重要     孩童時代,是一個人品質和個性的養成時期。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個人的品質和個性幾乎可以決定其人生成敗。所以說,健康獨立的人格比黃金還重要。   人的品質主要包括意志品質、道德品質等,是對一個人人格的全面描述。而個性則多半與脾氣、性格、愛好有關。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品質和個性,但品質和個性亦有高下之分。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注入優秀的品質,塑造健康而獨立的人格,是媽媽們必須關注的事情。    28、怕黑  寶寶快四歲了,因為晚上怕黑至今不敢一個人睡覺。  ——K媽媽  樂樂今年已經九歲了,從四年前開始就斷斷續續地去自己的小卧室睡,但時常因為害怕不能持續。他平時或者和我們睡,或者要媽媽陪他在小卧室睡,睡著了媽媽才能離開。孩子什麼時候才能不再膽小?能勇敢面對自己遇到的困難呢?  ——樂樂爸爸

  延伸閱讀   孩子小時候,晚上睡覺因為怕黑而睡不著,父母為了讓孩子快快睡著,經常會恐嚇孩子:「再過十分鐘還不睡著的話,老虎就會來了。」十分鐘後,看孩子還沒睡著,父母又說:「五分鐘內再不睡著,妖怪就來了。」但是這些言語並不能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懼,他們仍然會害怕閉上眼睛,仍然害怕一片漆黑。  有時,父母還會說:「再不睡著,媽媽不要你了……」,「等會兒爸爸來揍你了。」,「明天不給你買玩具了……」,「寶寶怎麼不如隔壁哥哥膽大啊,哥哥都不怕……」,等等。   為了不被老虎、妖怪抓走或吃掉,不離開媽媽,不挨揍,甚至不比隔壁大哥哥差,孩子們總是非常努力地閉著眼睛,在恐懼中慢慢睡著。    長期被恐嚇催眠的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幸福指數低。為了孩子擁有健康幸福的未來,父母應該在孩子怕黑,害怕一個人睡覺時,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詢問孩子害怕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只要父母耐心地陪伴孩子度過這段時期,將會對孩子一生有益。

小貼士    ① 告訴寶寶,媽媽小時候也怕黑,這很正常,沒什麼丟臉的。  ② 媽媽愛寶寶,有媽媽在,寶寶不怕。  ③ 用一些方法幫助孩子不怕黑:  A.開一盞檯燈,在孩子的手心裡印滿媽媽的吻,告訴孩子,想媽媽的時候,就把手張開一點點,放一個吻出來,鼓勵孩子慢慢地不怕黑。  B.如果孩子害怕房間里有怪物,在睡覺之前,可以和媽媽牽著手一起檢查一遍房間。  C.關了燈,牽著孩子的手在房間走一走,觸摸床、桌子、寶寶、媽媽等,慢慢消除怕黑的心理。  ④ 及時真誠地聽孩子講述害怕的原因。  ⑤ 及時地肯定孩子。  比如,誇獎:「 昨晚寶寶很勇敢,自己一個人先睡的。」

29、膽小如鼠,唯唯諾諾   親威家的孩子小明在江西老家上學,小學四年級暑假時到深圳來玩。我帶他到樓下院里玩輪滑,並請他幫忙到小區附近的7-11便利店買盒巧克力。沒想到他不願意去買東西,說別人會笑話他,如果不賣給他怎麼辦?第二天,我又帶他到麥當勞,要求他獨自進去買冰激凌,他這回依然很害怕,寧願放棄美食,也不願意嘗試。

延伸閱讀     害怕是與生俱來的正常的心理感覺。有一個晚上,我在衛生間洗衣服,襯衣上有些污漬,為了看得更清楚,我手舉襯衣對著光仔細查看,突然,我覺得眼角的餘光似乎看到兩節白乎乎的東西往門邊緩緩移動,我的心頓時糾成一團,大腦極度缺氧,一瞬間人都似乎被嚇傻了。這時,忽然傳來女兒的聲音,「媽媽,你怎麼在洗手間啊?我起床時沒看到你,以為家裡沒人呢!」女兒隨聲而進,她也有點被嚇住了。   事後我想,可能是我洗衣服時太專註,沒有聽到任何聲音,再加上女兒穿著無袖的裙子,平伸著兩隻手臂,無聲地走進來,我當時沒能及時反應過來,所以心生恐懼。後來原因清楚了,心裡的恐懼也就隨之消除。   一個四歲的男孩睡覺時夢見一條蛇要咬他,他把夢境告訴媽媽,媽媽為了安慰他,便拿出棍子假裝「打蛇」。媽媽這樣做的結果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屋裡有蛇」的假象,男孩更加害怕。其實,當時如果媽媽打開燈,讓孩子看清屋裡並沒有蛇,孩子自會安心睡去。可見,正確的教育方法對消除孩子的恐懼是十分必要的。

小貼士    ① 不嘲笑或誇大孩子的恐懼。  告訴孩子,恐懼或害怕是人正常的情緒,每個人都有,不只是小孩子會害怕,大人也會害怕。  ② 傾聽孩子害怕的原因,肯定孩子害怕的感覺。  比如,孩子害怕上學,媽媽可以說:「寶寶害怕上學,是不是希望媽媽在身邊?耐心點,下午放學時就可以看見媽媽了,好嗎?」  ③ 鼓勵孩子建立自信心。  給孩子創造機會,不包辦。  比如,可以對這一個案例中提到的小明說:「媽媽現在在煎魚,可是醬油用完了,大門口便利店有醬油賣。錢在這,我走不開,請你幫我跑一趟!」  只要孩子嘗試過,就要給予肯定。  媽媽說:「辛苦你了,謝謝你!」  ④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避免當眾嘲笑孩子。  可以說的話:  我需要你的幫助,謝謝你!  謝謝你幫助我!  辛苦你,把報紙送給叔叔。  忌諱說的話:  這孩子,膽小如鼠。  他害怕!  他哪有這個膽啊!  真是丟臉,這麼大了,還這麼膽小,連小妹妹都不如。  再這麼膽小,沒人要你了。  ⑤ 害怕的時候,可以做點事情,讓自己感覺好一些。  比如,可以告訴別人——「我害怕」。  讓爸爸、媽媽(或其他人)抱抱自己——現在感覺好多了嗎?  孩子可以抱著自己喜歡的維尼熊玩具。  孩子還可以看看電視,玩玩遊戲或讀讀書。  ⑥ 有些事,其實不可怕。  比如,害怕過後,看看床底下,沒什麼呀!  看看黑夜,有星星或月亮的時候,原來很美呀!  ⑦ 讓孩子覺得坦然,不要因為孩子恐懼,就給予特殊的照顧。

30、孩子愛抓狂   前兩天,我收到一封郵件,信是由黃媽媽寄來的,希望我能幫她解決一個難題。信中,黃媽媽說,十一歲的孩子近來總愛發脾氣,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一點不高興就胡亂髮脾氣,動輒誰都不理。黃媽媽表示,希望我能幫助她,看看孩子到底怎麼了?

延伸閱讀   人發脾氣常常因為以下心態: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感到無能為力;因為情感受到了傷害而發泄怨恨;有時要引起別人注意。   情緒人人都有,只是表現方式不一樣,發脾氣就是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這些情緒的顯現都有一定的「信號」作用,表示心理或生理的某種不舒服。所以,父母們不要太在意孩子發脾氣這件事,而是要弄明白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找到辦法來解決。   孩子發脾氣時,如果父母表現出厭惡、鄙視的態度,會傳遞給孩子一個負面信息——發脾氣是不好的,是令人厭惡的。儘管知道不好,但孩子們往往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只是一味地通過生氣來發泄情緒,進而會加重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如何處理這樣的狀態,讓孩子既能正確、健康地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又能很好地、積極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這需要父母保持一種平和心態,以耐心、接納和悉心指導對待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指責。

小貼士  ① 接納孩子的情緒。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生氣。  這樣說比較好:  你很生氣,對嗎?能告訴我為什麼生氣嗎?  我知道你生氣,你覺得哪裡讓你不舒服?  不能說的話:  你不應該生氣。  你生氣讓人討厭。  你再生氣,沒人理你了。  會生氣的不是好孩子。  ② 讓孩子學會健康地表達情緒。  這樣說比較好:  我玩得正高興,媽媽要我去吃飯,我很生氣。  當有人嘲笑我的時候,我很生氣。  ③ 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決定和控制的,比如,天會下雨,所以生氣也沒用。  生氣的時候,可以深呼吸,把「悶氣」呼出來。  生氣的時候可以轉移注意力,做做其他的事。比如,讀書、看電視、跑步、游泳、找朋友等。


推薦閱讀:

玄空風水概述之三個基礎問題,一定得懂
 有關「國民劣根性」問題的辯析 
命理點睛:血光問題之例
年齡在二十四到三十之間的你,會遇上哪些問題?
美國簽證官最愛問的問題有哪些?

TAG:媽媽 | 方案 | 解決方案 | 輕鬆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