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專題講座》(三)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出生於雅典,與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並稱為人類的導師。他的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來的許多大哲學家受其影響非常大,以至於後人以他來劃分時代,稱他之前的自然哲學為「前蘇格拉底哲學」。
一、智者的運動
說到蘇格拉底,不能不說一說智者運動。
上一講談到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非常自由,話語權具有壓倒一切權利手段的優勢。於是,修辭學和論辯術得到迅速發展。智者在其中教授人們人們如何能在論辯中獲勝,不管真假、善惡、是非、曲直。對於智者來說,任何命題都可以有其反命題,形成相互對立的不同理論,具有明顯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向。
因此,由於智者的興起,攪亂了本來就爭論不休的哲學界,動搖了人們獲得知識的信心,加速了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衰落。他們的論證明顯具有詭辯性質。例如「人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在踏入的瞬間,人已經產生變化),「人是萬物的尺度」(這裡的「人」指的是個人,「尺度」指的是感覺)。
智者的積極意義在於,他們在給學生傳授修辭學、論辯術的同時,貫穿了批判迷信、抨擊傳統、藐視權威、高揚個性、崇尚感覺、鼓吹懷疑的思想內容,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他們以極端和否定的方式提出了一個難題:普遍性的知識是否可能。這就是蘇格拉底所面臨的問題。
二、蘇格拉底之死
據說蘇格拉底生得很醜,但是死得很美。根據黑格爾的悲劇理論,悲劇不是正義與邪惡、好人與壞人那樣清楚明白的矛盾對立,那隻能算是悲慘。悲劇是矛盾的雙方都沒有錯,只不過兩方道理相互衝突,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城邦出於維護城邦利益判處蘇格拉底死刑,蘇格拉底因為堅持自己的原則而以身殉道。
由於城邦民主制的衰落,智者的詭辯,公民大會的政治生活不再具有合理性,再加上蘇格拉底鼓吹專家治國論,完全違背了民主制的基本原則。實際上,500人的陪審團只有280人認為蘇格拉底有罪,30票的差距不足以判處死刑,只要交一定的罰金就可以以罰代刑。而且他的學生們也買通了看守,準備護送蘇格拉底離開雅典。但是,他拒絕逃走。他選擇用自己的死喚醒雅典人。
蘇格拉底屬於那種實踐哲學家,他一生探求真理。使生蘇格拉底死,使死蘇格拉底生得就是他對知識的不懈追求。他曾自比牛虻,說雅典這匹馬太遲鈍,需要有人不時的刺激一下。
三、德性即知識
曾經有人告訴蘇格拉底「德爾菲神諭」說他是最聰明的人,他不相信。但是找了很多自認為有知識的人辯論之後發現他們都經不起追問。因此,他覺悟到神之所以說他聰明,不是因為他有知識,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知,所以才去追求和探索知識。
蘇格拉底為何如此執著的追求知識?因為他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認定只有知識才能救雅典。我們只有認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性,才能把事情做好。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獲得知識呢?
蘇格拉底把知識的對象確定為認識自己。如果像自然哲學那樣以外在感官物為依據,會導致眾說紛紜、無所適從。實際上,自然萬物的真正主宰和原因並不是物質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內在目的,亦即「善」。由於認識自然的本性為我們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學的真正對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認識人自身中的「善」。
這裡的「善」不是倫理學範疇的善良,而是泛指事物自身的本性,目的。具體到人身上,「善」就表現為「德性」。「德性」就是事物的特性、品質、特長、功能,也就是事物之所以為該事物的本性。
人的「德性」就是人之為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德性」,但是只不過是潛在的擁有。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才能認識自己的德性。所以,蘇格拉底認為,未經理性審慎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等同於知識,「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無人有意作惡」的結論。
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不過是潛在的,需要認識將它實現出來。然而,我們認識到自身的德性之後,是否就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就好比一個人知道事情的對錯,但是他一定會按照正確的方式行事嗎?正如亞里士多德分析「他在把德性看做知識時,取消了靈魂的非理性部分」。
四、「是什麼」的問題
如果說知識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識,那麼認識德性所認識的是什麼?換言之,究竟什麼樣的知識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知識?蘇格拉底的回答是,認識的目的在於認識事物的「是什麼」,或者說,認識事物的定義或概念,亦即我們所說的「本質規定」。
當蘇格拉底通過對話的方式一再追問其他人「是什麼」的時候,他其實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感覺經驗中歸納抽樣出普遍概念來。從本體論上說,自然事物變動不居,生滅不已,惟有其中普遍性的東西是永恆不變的,正是他們構成事物的本質。從認識論上看,知識和意見有別:知識是確定的、普遍的,意見則是不確定的,相對的。從這兩點上來看,他繼承了巴門尼德的觀點。然而,巴門尼德的觀點是「破壞」性的因為他沒有提出究竟怎樣實施對存在的認識,而蘇格拉底的觀點則是「建設」性的,因為他把這一實施方案具體化為「是什麼」的問題。
五、助產術
對於蘇格拉底來說,認識的目的在於認識事物「是什麼」,而認識的方法就是「辯證法」。
蘇格拉底主張「助產術」,因為他自認為自己無知,所以他不「生產」知識,而是幫助別人「生產」知識。「助產術」也被他稱為「辯證法」(dialektike),本義就是「對(dia-)話(logos)」。蘇格拉底通過發問與回答的形式,運用比喻、啟發等手段,使對方對所討論之問題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後得出正確認識,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兒。這種方法,一般被總結為四個環節:反譏、歸納、誘導和定義。
推薦閱讀:
※[轉載][專題]1980
※專題 | 羊鮮暖冬 | 南方羊肉
※帶狀皰疹專題講座 - Qzone日誌
※《盤點2011,將問責進行到底》專題報道之四:問民間借貸亂象:是誰惹的禍?
※專題4 免疫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