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整合的本質思考與探究

如今舉國上下都在叫嚷著要大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於是「整合」一詞多見於報紙雜誌、媒體網站、教師書桌、政府公文,甚至平常我們的言談之中無不涉及。我們預感到,「課程整合」漸漸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的一大熱門話題,這場「課程整合」運動所引發的新教育革命恐怕是要真正到來了。(www.gwgx.com 公文共享網整理)一、我們為什麼要整合?一是社會發展到了「准」信息化時代。現代社會與以往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相比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這表現在信息成為戰略資源,誰掌握並利用好了信息誰就能獲得更大的發展;信息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美國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支撐了其國家整整二十多年經濟持續高增長的事實恰恰說明了這一點,目前沒有一個國家不在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因為這是一個經濟的最新增長點也是最關鍵的經濟增長因素之一;信息網路設施成為了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就像以往工業社會裡修建汽車公路一樣的重要和平常了;人們越來越多地利用信息技術來生活、工作和學習了,現代通信讓更多人感受到距離越來越小,生活更加便利和更高質量,人們的交流和合作方式越來越得到更大的拓展,信息技術讓人們更加意識到一場新的革命已經到來。在信息社會裡,我們不但要學會如何效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對信息進行分析、整理,並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師生這種信息能力將得到全新的打造,以信息能力為核心的信息素養將成為學生一生努力提升的基本素質內容。二是目前整個教育體系的能量系統已到達了「准」飽和狀態。目前整個教育系統的人力、物力和各種資源等都處於高負荷運作的狀態,投入與產出的比例日趨持平,傳統的辦學模式及效益已很難適應高速的社會發展形勢。傳統教育體系的能量系統主要是依靠學校教育的力量,但隨著社會需要的日益增加以及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學校教育所能承受的歷史使命也將日益重要,但其能量卻顯得更加的窘迫和有限。可以說,目前整個教育體系的能量系統已經到了「准」飽和狀態。傳統的學校教育運作機制,稍為低效的面對面師生講授也受到更多的挑戰,應當有更大的空間上和時間上有更大的拓寬與拓展。到底有什麼因素最能促進這場教育運動的真正變革呢?或許信息技術真正運用到教育系統中去的話,或許能讓教育系統的各種資源更加寬厚,教育渠道更加多種多樣,教育方式更顯得活潑和有效。網路化、智能化、多媒體化和人文化的教育系統將更加顯得富有生命力,從而成為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巨大源動力。三是已經到了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化社會。我們把「因材施教」掛在嘴邊恐怕也已經數千年了吧,至於真正能做到這點恐怕也不太容易了!因為每個學習者本身都有相當大的差異,而且各人的需要和目標也不太一樣。現代社會的知識總量比以往都要多,產生的速度越來越快。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越來越覺得學習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得多,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就千差萬別,每人的學習需要也就各種各樣了。可以說,現在的社會是創造力無限發揮、個性張揚的時代,每個人要在這樣的社會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揮自己的智慧和作用,體現自己的價值,恐怕也就要更加善於學習,更加懂得合作了。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步入了個性化學習的「真正」時代。在個性化學習時代,我們理所當然把信息技術作為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們可以根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定製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技術服務,同時我們需要把自己的學習過程自我負責,自我教育。在信息化社會裡,信息技術將更加支持人們卓有成效地高效率和高智慧的學習,以適應知識量飛速增長和知識更新速度日漸加快的局面,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我們每個人最基本的人生態度和生存意識。四是真正需要合作與共享的網路時代已經到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空間忽然間變成了「地球村」,各種各樣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各國各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休戚與共,資源共享與合作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社會發展的主題。隨著信息化社會進程的推進,跨國、跨行業、跨領域都加強了合作,以應對解決一些相當複雜和帶有普遍性問題(如環境保護、貧困問題、國民教育等)。而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化和多樣,許多實際任務(例如大型軟體開發、科研項目等)錯綜複雜,單靠個別力量來完成已顯得相當局促。為此,強烈的團隊意識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成為現代社會對個人素質的基本要求,而「學會合作」則成為人們的基本生存方式。目前,各種各樣基於網路應用的協作式學習、小組合作式學習、主題探究式學習、任務驅動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等新型的學習方式,都在強調學生學習主體的基礎上要加強小組協作與交流學習,這些對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與人共事的能力都是相當有益的。人類社會已朝著多維度、立體化的方向高速地發展,任何國家已不可能具體獨立承擔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權利了,所有重要的社會資源、科學技術、經濟資訊、教育資源等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能再獨自享用,網路化社會進程將使得更多的這些資源更加開放、更加全民化,資源共享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人類社會賴以進步和發展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以及關係到國家命運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智慧與知識、與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學習和有利於成長的種種資源,都將成為今天和明天學校教育的重要課程資源。現在我們提倡和實踐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藉助信息技術把課程內容轉化為多媒體學習資源或基於網路的信息化學習資源,讓所有師生都能方便地共享和交流使用。全球共享的網際網路信息資源不但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資源來源,而且也會與課程內容和生活實踐融合在一起,提供給學生分析、討論、評價和學習,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促進學生自覺把信息轉化自己的知識並培養能力。因此,基於網路應用的課程學習方式應該是資源共享、互動開放、合作參與、主動發展的新型學習體系。五是人類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將要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傳統的「聽、讀、寫、算」基礎能力的具體要求越來越受到影響,信息能力(指對信息的獲取、評價、使用和創造等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個人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它將對傳統基礎能力結構的組成要素進行重組,也使得傳統的「聽、讀、寫、算」的內在要求發生著本質上的變化。──「聽」:日常人們面對面的交談、傾聽、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等方式還會繼續存在,但在互聯網上基於Web的流媒體傳輸技術以及多媒體聲音合成技術所製作的一首首蕩氣迴腸的歌曲、一段段精彩動人的朗讀、一出出曲折感人的話劇等等,還有各種各樣的語音傳輸技術讓多媒體通訊工具變得更加人性化,使得人們聽起來更加新穎而親切,富有想像力和感染力。到網上「聽」節目或多媒體移動通訊又是人們時尚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讀」:傳統印刷書籍基本上按照線性順序結構編排內容,千百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閱讀方式。但在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網站都是基於Web的以超文本鏈接技術實現的多媒體信息資源系統,人們在瀏覽這些網站內容的時候往往要依據主題或關鍵詞來閱讀和檢索相關文章的內容。這種非線性、網狀結構、多表徵方式的信息組織管理結構將對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人們會越來越多地閱讀網上信息或電子報刊,繼而就會慢慢地適應這種新的變化而又養成了一種新的閱讀習慣。──「寫」:現在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字處理軟體、語音輸入技術在計算機上創作文學作品,方便地進行輸入、修改、編輯及儲存了,或者利用網上信息發布系統(如BSS、新聞組、E-mail等)在網上發表文章,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著作工具創作多媒體作品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意願。「寫作」已經不僅僅再是以文字或語言作為載體的了,更多的多媒體作品(例如一張電子賀卡、一則手機簡訊等)更加能表達人們立體的、多維度、多感官和多種表徵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此外目前在網上流行的「網路語言」也將對傳統語言體系構成一定的衝擊和滲透,方興未艾的網路文學現象就是一種有力的佐證。──「算」:現在各種各樣的電子計算器漸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大型計算機也已經成為人們從事複雜計算和進行科學實驗的得力助手。人們在利用這些工具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計算任務的時候,在數據計算、數理邏輯推理等方面越來越依賴於這些電子設備,人們的計算能力和思維方式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影響。──「信息能力」:在促使傳統能力要素髮生變化的同時,也將對人們的基本能力方面作出新的要求。這體現在當人們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對相關信息保持一定的敏銳度,能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高效地獲取信息,並從中提煉、評價、加工和合成新的信息。「信息能力」已經是現代人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信息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也將更多地依賴於信息技術,這將對人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產生重要的影響,人類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將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二、對課程整合的另類思考與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三個層面說」許多教育技術專家在文章中談得相當多的也是「整合」問題,「課程整合」、「整合課程」等等名詞紛紛新鮮出爐,但至今尚紛爭不定。有專家認為,在現有的學科課程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所要做的「整合」,主要是如何恰如其分地選擇和應用信息技術改進現有學科教育體系。現階段的整合方式主要有計算機輔助教育、網路資源檢索學習、網路課程的自主學習等等,這都是以能否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學生學習能力能否得到培養和發展為目標。在不久的將來信息技術之於學校教育能否促進現有學科課程教育體系的全方位改革,教育理念、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是否真的像某些專家所描繪的那樣:數字化學習將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輔助教育的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中將發揮著變革性的作用。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十分關注的,也是需要努力探索和驗證的事實。但我卻認為,課程整合應當是指在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教師變革教學行為的工具,提供課程資源、創設豐富教學環境以及支撐學習活動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和諧互動的課程整體。為此,我把「課程整合」看作由三個層面來構成,這三個層面包括:一是功能層面,即在信息技術推進課程改革以及課程之間的整合過程中而逐步呈現出來的不同層次的功能結構,即輔助式教學、支撐式教學、主體化教學和人性化學習。二是技術層面,即信息技術是支持課程整合的技術性、最本質、最基礎的基本因素,在此層面上主要有數字化、媒體化、智能化、網路化、工具性、基礎性、適應性以及變革性等特徵。三是課程層面,指課程系統(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和滲透之下所固有的內涵和本質上的變化。一、功能層面:在考察計算機或者網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的歷史進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信息技術作用於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功能特徵,我們可以把課程整合描述為以下幾種方式(如圖2所示):圖2課程整合的「功能層面」──輔助式教學。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學科教學中,起初表現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形式,它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幫助教師的「教」(或促進學生的「學」),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或者學習效果)而已。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也只是充當教學媒體而成為現代教學環境下的教學結構四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之一,然而教學媒體也只是協助教師向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工具而已。在這種教學結構中,教師仍然主宰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被動地接受著灌輸式的學習。這可以看作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第一目標層次,即輔助式教學。──支撐式教學。隨著CAI課件大量製作並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人們發現用來製作課件和組織教學活動的素材資源是如此必要,於是各種教學素材(如電子教材、教學案例、教育論文、教學課件、試題練習、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單元素材等)組裝成「庫」(即教學素材資源庫)則顯得相當重要。人們也認識到目前的CAI課件絕大多數都是無法重組的教學整件,不利於教師教學個性化的需要,於是「積件」代替「課件」成為教師們的新寵。而積件是根據教學需要而組合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的教學軟體系統,與此同時各種教學資源素材庫和多媒體著作平台為廣大師生製作教學軟體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來源和創作工具,各種教學管理軟體平台(如考試評價系統、網路教學管理平台系統以及各種教學支持系統)也使得教學過程更加規範有效,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得力助手。這些教學資源庫、多媒體著作平台、教學管理軟體平台等都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技術支撐的作用,使得信息技術更加易用實用,教學活動更趨於多樣性和開放性。在此層面上課程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搭建起的信息教學平台而實現的支撐式教學。──主體化教學。在網路技術環境下,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把課程內容利用WEB技術(例如網頁)的超文本邏輯結構組織和管理起來,形成非線性、網狀結構的分散式的課程學習資源,從而把含有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表徵方式的媒體信息以及不同學習特徵(如教材、習題、參考材料、演示實驗等)的課程資源融合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網路把課程和作業等內容上傳到該系統上,學生可以通過帳號和密碼進入瀏覽或下載學習資料,師生可以通過網上的BBS、E-mail、聊天室、新聞組等多種途徑進行交流學習。這種基於網路環境下所實現的網路教育或構建的網路課程,體現了教學信息大、交互性強、實時性和非實時性並存、高度網路化、綜合性強等特點,教學結構更加多樣,教學環境更加豐富,教學模式更加新型有效,逐漸體現出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徵。此外,基於網路環境的信息課程、綜合課程、研究性學習、協作式學習等方面不斷深入研究和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受到重視和構建。在這一層面上,信息技術不僅支撐著整個教學結構的構成與運作,而且它更加融合到課程系統之中從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課程整合的第三層次目標,即整體和諧的主體化教學。──人性化學習。目前現代遠程教育是在網際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雙向電子通信技術與教育傳播學、現代學習理論緊密結合的基礎上而建立起來的,而且以基於Web的流媒體網路技術傳送基於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超媒體文件的課程內容信息,這樣學生可以遠程地進行課程的多媒體點播、課件下載、教學現場直播、教學轉播等教學節目,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式交流學習。現代遠程教育不僅僅是在網際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實現,還要依靠高速而穩定的傳輸技術(如光纖通信、衛星通信、微波通信、ISDN、DDN、ATM、千兆乙太網等)支持進行,而且要把多種媒體技術(例如數據壓縮技術、多媒體視頻處理技術、大型資料庫技術、傳輸通信技術、網路教學軟體技術以及各種多媒體軟體著作工具等)整合起來而有效地應用,形成一個性能良好的信息學習環境,從而提高網路教育質量和各種服務水平,從根本上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和提升信息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課程的選擇和形成應該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現有知識水平、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自身需要等而確定,以體現個性化課程的構成和個性化學習的基本要求。其次,以現代遠程教育為基礎的開放式教育網路逐步形成,將為全民構建起一個終身學習體系,確保能為每位社會公民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學習個體的自主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提供充足的服務,從而推動學習化社會的形成。在此層面上,課程整合主要是構建基於網際網路的現代遠程教育網路體系,是真正形成個性化學習方式和終身化學習社會體系的根本途徑,更加能夠滿足個體學習的需要,從根本上貼近了人們生存和進步的本質需要,體現出人性化學習的基本特徵。在此意識上,課程整合的第四層次目標就是基於現代遠程網路教育的人性化學習。二、技術層面: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又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它與課程本身有著什麼樣的必然聯繫?信息技術在整合過程中自身會發生何種變化?以及整合之後的課程有什麼樣的基本特徵?等等,這些都會在技術上有所體現。在此層面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基本的特徵是數字化、媒體化、智能化、網路化、工具性、基礎性、適應性、變革性(如圖3所示),這些特徵只有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才會有如此突出的凸現。──數字化。在信息化社會,數字化將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特徵,各種各樣的通訊傳輸媒體和技術將更加支持和推動課程整合,數字化學習或者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學習方式。先前幻燈機、錄像等設備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也僅僅是一次教育媒體手段的改變而已。但為什麼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以及現代通訊技術的緊密結合)的應用,卻使得當前的教育教學活動已經或即將發生著如此重大甚至是本質上的影響和變化呢?或許這種數字化技術能真正實現跨媒體、智能化、互動化和個性化的要求,能達到不同類型的網路媒體(如互聯網、電視網、衛星網、廣播網、電話網)的「多網合一」,人類的生存時空和觀念將發生巨大變化,而更主要的是從本質上正在逐漸改變著人們各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各樣的生存方式,真正使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數字化生存」的社會。──媒體化。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程內容總是利用多種媒體形式(如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呈現出來,而基於Web的流媒體技術可實現遠程多媒體課件的在線點播、實時現場直播、課件下載等。隨著各種網路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成熟,各種技術之間的整合將做到技術無縫連接應用,與此同時技術與課程資源內容也需要科學有效的整合,從而實現集多種媒體特徵於一體的開放式網路教育平台。──智能化。這是課程整合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基於信息技術環境的課程內容深化和拓展了本學科知識及技能,但如何實現課程學習的開放性、互動性以及綜合性,達到個性化學習目標的要求?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課程內容應當體現出人性化的特點,即每位學習者都可以在一個基於網路環境下全開放式的、智能化的課程教育平台上,定製出適合自身特點的課程內容、學習計劃以及學習進度等等,也可以自主地選擇虛擬的或現實的學習夥伴和導師,進行高效率、高質量、高層次的協作學習,從而做到滿足每位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的需要。這種個性化課程學習方式必須依靠高度智能化的多媒體和信息技術構建的網路教育平台,以及在高質量的課程整合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網路化。從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教學設計觀念轉變來看,課程整合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是在網路技術環境下進行的,因此網路化也是課程整合的基本特徵之一。它表現在所有的學習活動基本上都是依託著網路化的信息學習環境以及信息化的學習資源進行的,每位學習者可以在本地教育網路上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檢索並獲得最精彩的學習資源,都能在網路教育平台上方便快捷而有效地進行著高效的學習行為,無論本地的還是遠程的交流與合作式學習都將呈現出全球化教育的趨勢。──工具性。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對於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課程實施以及教學環境等方面,信息技術起著促進、支持和滲透的作用,也是整合課程的有機組成要素。信息技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也構建了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表達和溝通的交流工具。同時,信息技術也是教師進行新型教學設計、實踐新型教學模式的有力工具,為師生交流研討、角色轉換、協作學習、虛擬探究和交互學習等方面提供實用靈活的技術服務。──基礎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術技能是學習課程內容的根本保障。為此,必要的信息技術學習和掌握是應當提倡的。鑒於我國民眾信息技術水平普遍不高以及種種現實條件,以課程形式在中小學校進行信息技術的普及教育是合乎實際和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而在所有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不僅是為了達到本學科教學目標和拓展學生學習的學科知識,而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也貫穿著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教育。因此,師生的信息知識技能和信息能力將是一種基礎要素,它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程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適應性。隨著CAI課件、教學資源庫、網路課程、遠程教育系統平台以及個性化課程等不斷應用和深入實踐,先進的信息技術源源不絕地被引進到教學活動中,在與課程整合中被不斷更新、吸收、改造、重組和應用,以多元信息表徵方式呈現課程內容、組織課程結構和管理課程資源信息。事實上,只要根據需求並進行相應的技術加工處理之後,信息技術就可以移植到課程結構當中,這體現了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當然,我們希望在這樣的課程整合過程中,每部分課程內容都能通過超文本結構和多媒體表徵方式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這需要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並恰當地把它揉合到課程系統中去。然而,不管這種揉合的過程是何等精美絕倫,對於個體差異的學習者而言,這種結果仍然只是課程資源或學習計劃的一種或若干種組合而已。要真正做到適合學習者的個性化課程學習,則基於信息技術的整合課程要具有更加開放、靈活、智能、可重組以及符合個性學習要求等特徵。──變革性。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過程中的應用,最關鍵的就是引發了一系列學習方式的變革。在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體使得教學過程變得更加形象和有效,但始終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接受式學習,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目前基於各種教學資源平台和信息技術環境的教學方式得到了嘗試和實踐,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手中慢慢地轉移到學生手中,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更主要是學生自己的責任,一場全新的學習方式革命也正在悄然地進行著。這些全新的學習方式是以現代信息技術所構建的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多元化學習目標要求以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學習理論的融合為基礎,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徵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基於信息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環境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小組協作式學習、任務(或項目)驅動式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主題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這些學習方式都強調要重視學習活動設計,立足於強化本學科內部的資源整合、多學科內容綜合以及多種能力培養,幫助學生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來獲得知識與形成技能的學習目標,從而達到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三、課程層面:在信息化社會裡,教育是推動時代進步的源動力,學生的知識結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方式會有很大的改變,只有知識基礎紮實、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強,才可以應對未來社會的需要。為此,在選擇課程內容、確定課程目標、課程組織實施、開展課程評價以及與信息技術整合等方面,都應該確保學生可以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獲得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能和能力,能培養他們的道德精神、創新能力和信息素養。為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課程層面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如圖4所示:圖4課程整合的「課程層面」──多元化價值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各樣的信息量急劇膨漲,知識總量和知識增長率大大提高,人們認識到如果沒有及時更新知識並主動改變自身知識結構,將面臨著被社會淘汰的危險。在當今社會裡,能力或許優越於知識,需求或許超越於文憑,社會人才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和鍛煉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應當是每個人最根本的生存意識和人生態度,學校教育只不過是人的一生中技能和知識學習的一種基礎準備。在信息技術推進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強調學生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使得知識折舊率大大提高,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學科知識轉眼間或許就已經過時,那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什麼才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呢?無論技術教育,還是學科教育,最關鍵的無過於要教會學生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習能力和拓展知識結構,讓每位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特長、挖掘潛能和培養創新能力。其實,在信息化社會裡掌握多少知識已不再那麼重要,而發展了什麼樣的能力以及及時調整和充實自身知識結構顯得相當關鍵,即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比授給學生知識更為重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基於信息技術環境的教學設計(即「信息化教學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學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教學環境的創設和課題資源的開發逐步體現出人性化、交互性、自主性、綜合性等特點,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教學結構得到深入的實踐和研究,學習效果的評價也由以往只重視學習結果的評價逐步轉變為對學習過程的監測和評價,更加重視學生自我反思式的評價,提倡學生對學習經驗的積累提煉、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學習行為的反思和總結,呈現出課程價值取向多元化、評價過程主體化的特點。──課程內容信息化。在傳統教學要素中,教材是一種傳承知識和信息的靜態載體,知識的信息容量相當有限,目前各種各樣電子教材(如光碟、多媒體教材等)作為常規紙質教材的一種補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90年代末,多媒體技術不斷推出和成熟起來,基於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各種多媒體CAI課件如雨後春筍般地被應用到學科課堂教學中,各地甚至還以各種教學公開課、示範課、競賽課等形式大力推動這場變革。誠然,這種嘗試已經使得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增大,教學形式新鮮活潑。但也因此帶來了許多負面的效應,這體現在教師備課工作量加大,教學過程由傳統的「人灌」演變成稍為藝術化的「電灌」。目前,隨著網路教學的興起和實踐,教師藉助網路教學系統有效地實現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管理,採用各種技術手段(如BBS、Chat、視頻會議等)進行實時或非同步的討論和交流,提供適合的教學軟體工具(如幾何畫板、幻燈製作等)作為認知工具,並對網路學習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揉合,構成開放型的學習環境,從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上的意義建構。在信息技術逐步融合到課程系統的過程中,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教育是在內聯網(或者網際網路)的基礎上構成了一個有序的課程系統,課程內容則呈現出結構化、媒體化、信息化等特徵。──知識系列化。無論是CAI課件,還是網路課程,都力圖追求整體性、科學性和先進性,使得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體系化,從而構成一個有序的完整的教學系統。整體性是指按照教學論或者課程論的要素而形成的組織結構較為穩定的教學系統,一般包括教學目標、內容講解、測試反饋等部分。科學性是指CAI課件或者網路課程就所呈現的知識而言必須是某學科知識的事實存在,有較為嚴謹的內在聯繫,而從形式上來說它們目前只是傳統教材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先進性是指CAI課件或者網路課程要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學習理論的有機結合的基礎之上而開發的。當然,隨著各種基於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設計和課程開發得到重視,各種真實的問題或者實際任務也作為學生學習內容而進入課堂,學生在豐富的教學環境中通過協作學習等方式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這樣,每個人的知識或技能也就是在各種互動學習的過程中而習得的了。──資源泛在化。在信息網路十分發達的今天,各種各樣的傳媒信息、教育資源、人力資源以及社會資源都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信息網路中,這種分散式網路結構不僅使得學生的學習資源可能泛在性地存在,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資源迅速豐富了起來,學習方式也因此而呈現出分散式學習的特點。這種分散式學習方式表現在當學生學習時他會通過各種途徑主動獲得資源、尋求幫助,就學生個體而言網上的學習資源是分散式存在的,而自己的網上學習夥伴和導師也往往是自主選擇的結果。同時,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教師將越來越多地要投入到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和課程開發工作,課程內容也更多地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當中。其實,我們將要努力構建的是多元化課程,它是以教育學習主體為己任,提供給學生在多元化社會中能有效運作的技能。因此,在多元化課程理論支撐下的未來教育教學,其課程資源將廣泛地得到挖掘和開發,表現形式也就多樣化了。──學習自主化。在多媒體網路技術支持下的信息化教育環境中,傳授式教學以及講述式教學將得到繼承和發展,各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如協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也應運而生。在信息化社會裡,學習者既可以通過網路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又可以參與課程的設置、計劃的實施以及社區的討論等活動,從事著更具個性化的學習。因此,未來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可能表現出高度的獨立性,而另一方面則會呈現出極強的協作性,即人們的學習活動很多時候是需要與他人、環境等互動與協作的。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之間、師生之間都在不同情形下結成一個較為穩固的學習共同體,以小組式學習活動為基礎,以分工協作完成共同任務為目的,在達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促進學習個體進行知識的意義構建。這種合作與協作的學習方式將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從而增強獨立學習的有效進行。在這些情況下,學習者應當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既可以獨立地學習又能恰當地投入協作式學習當中,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獲得知識。──人力資源網際化。隨著互聯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們的網上行為日益頻繁,人們上網也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信息資源,更多的是為了娛樂、購物、交友、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等等。網路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信息社會,構築起來的是繼現實社會之後的「第二人類文化村」。正是由於越來越多人相對集中地活動在某些網路社區(如某個網站、論壇、聊天室、OICQ、視頻會議系統等),從而使得網路世界形成了大大小小、形式種種的社區信息中心。在這些社區中心,人們真實地進行著虛擬化的網際交往活動,大家在一起交流信息、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增進情感、網上求助、虛擬生活等。網路不僅奇蹟般把身處異地的人們聯繫了起來,而且也使得這些坐在機器前的人們極其情願地把各自的智慧共享起來,一下子人類的智慧世界彷彿因此而寬廣了。在此意義上,網路世界不僅僅是信息資源的集散地,而且也是人力資源的集結地、智慧的共同體。在網上,人們共享並使用著豐富的學習資源,也進行著不同形式的網上學習活動,所有人都將成為學習者或教育者,人力資源也就越髮網際化。在此情形下,師生角色也隨時可能發生變換,許多有價值的知識也將是在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而獲得。於是我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是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作用於課程學習,從而使得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產生變革的過程,而且還應當是人們構建未來學習化社會的一塊奠基石。因此,我們如果能把以上所述的三個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善待信息技術的技術特性,使之與課程實體、教育教學活動真正和諧地融洽起來,努力構建起一個開放型、生態化的終身學習體系,則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三、我們需要整合的是什麼?在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以不同方式介入到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繼而產生了各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方式,整個教育系統已經出現了不同尋常的變化。但在這場變化之中我們究竟要把課程教育的哪些要素加以地重組或結合,使之相互融合併產生整體的教育合力,並引發學校教育的根本性變革,進而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呢?我認為,課程整合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技術手段與課程內容需要整合。在課程整合中,我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系統當中,信息技術有時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有時也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但都是為了促進和提高教學效率或者學習效率。誠然,信息技術何時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這取決於教學行為的需要以及信息技術手段本身的特徵,這其中的應用技巧與結合的藝術也往往體現出教師的選擇水平。另一方面,課程是實體,而技術是載體,課程內容需要通過恰當的技術形式呈現出來,從而形成有序的、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同時技術手段也能通過課程內容的展示而表現出不同的特性。例如,優秀的教學軟體其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往往有獨特之處,而軟體的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強、藝術表現力強等,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內容與技術之間的和諧統一的結果。在網路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當中,課程內容更加需要得到信息技術的良好支持,不同的信息技術應用也往往使得教學系統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如有些網路課程教學系統交互功能很強,而有些可能只是一些靜態的網頁形式,這視乎學習需要和設計工藝的選擇。為此,課程內容與技術手段相輔相承,互為表裡,從而形成一個功能完整、表現力強的有機整體。技術手段與課程內容的整合,一者信息技術可以作為媒體工具而作用於教學過程,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或學習質量;二者課程內容可以通過恰當的技術手段,把課程系統組織成為一個整體,這樣信息技術也就成為了組成要素之一。2、學習環境需要整合。學習環境是指學生為了完成某項學習活動而需要的某種情境,包括信息學習環境以及現實學習環境。現實學習環境通常是指傳統的學校課堂學習環境、校園文化學習環境等,廣義來說凡學習者可以進行學習活動的場所都可以看作是學習環境,這樣學習環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信息學習環境是指藉助信息技術而搭建的數字化學習環境,例如教學軟體平台、學習系統平台、遠程教育系統以及各種資源網站等等所構成的學習空間。在課程整合中,我們既要關注信息學習環境的系統內部整合以及系統之間的整合問題,又要強調信息學習環境與現實學習環境的整合問題。在構建信息學習環境的過程中,我們必然要依據學習系統平台的功能要求,而建立起能確保學習者順利完成學習活動的信息技術環境。在此之中,有些信息學習環境適用於學習個體的自主學習,而有些信息學習環境則可能強調學習個體之間的協作、互動式的學習,這些往往都局限於某種特定的軟體系統、內聯網軟體系統、或某個Internet網站等地方,這就需要對學習軟體系統內部進行功能上以及技術上的整合,使之符合廣大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在網路中,各個信息學習環境彼此獨立存在,學習資源彼此相互交錯呈網狀分布,這給學習者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不少的新問題。如在基於網路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往往要對網上的學習資源進行甄別選擇,在教學設計中加以科學合理的資源整合,實現學習環境的有機聯繫以及學習資源的優化組合,使之成為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必要的「腳手架」!現實學習環境與信息學習環境之間的整合,這往往是始於學習者或組織者的行為活動所引起的某種聯繫。例如某些教師參加了某個BBS網上社區的研討活動,則意味著他所在的現實學習環境與該網上社區(信息學習環境)會產生某種實際性的聯繫,可能這位老師會進行一些類似的後續行為(如把他周圍的學生或同事帶進這個網上社區等),這樣現實學習環境與信息學習環境之間由此出現優勢互補、相互強化的情況。在這些網上和網下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往往是以某個信息學習系統(如某個網站、BBS社區等)作為活動平台,通過自主選擇網上資源和學習夥伴而進行分散式的學習,並通過現實環境的有效學習來促進遠程協作學習活動的有效形成,實現網上及網下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3、人力資源需要整合。在課程整合中,我們認識到人的因素越來越至關重要,同時越來越意識到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對於推動課程整合的有效進行也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在此進程中,我們如何把有限的人力資源整合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而加以實踐的問題!在信息化社會裡,知識的綜合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分科教學顯得日益局促。一方面要求每位教師既要有從事本學科教學的基本專業素質,又要有善於結合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合科教學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求相同學科的教師要加強合作(傳統的學科教研組已經存在著合作,但其形式和活力卻已顯得相當不足),也要求不同學科的教師相互協作(例如電腦教師與語文教師之間的合作),這將進一步促使學科內部以及學科之間教師聯合體的形成,以應對社會發展的形勢需要。在網路上,許多老師在謀求建立一種「教師聯盟」的組織形式,它可以是某個學科教師的網上聯合體,但更多的是由跨學科的教師、教育工作者等自願結成的聯合體,這種網路教師聯合實體大多組織結構鬆散,也可能是由某種契約或需求所聚集起來的。但他們在網上進行了實質性的教學研究活動,組織了業務學習活動以及各種培訓活動等,他們也有的通過網路組織了跨地域性的合作式學習活動,嘗試了遠程教學的實踐活動。目前各種網路教師聯合體的集體力量和社會影響力還相當薄弱,運作機制還有待成熟地建立起來,一切都處於一種蔭芽發展的狀態。但可喜的是這些教師的聯合無形中已經凝聚為一股集體智慧共享共進的力量,它對於推動課程整合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將有著相當積極的作用。在網路學習中,人力資源的整合可以首先表現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或聯繫,這是一種「點對點式」的人力資源整合方式。其後出現的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遠程合作,例如某地一位教師通過網路與異地教師合作,從而使得各自的學生能夠進行遠程的合作學習和交流,這可以看作是「分散式」的人力資源整合方式。另外,學習者為了完成自己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在網上自主選擇課程資源、確定學習方式以及尋求幫助,這種由於學習者自主學習行為所形成的錯綜複雜、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真正體現了「蜘蛛網式」人力資源整合方式的特點。4、課程服務體系要健全。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加之社會信息化進程的拓深和加快,學校教育正在隨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這突出表現在「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方式發生了動搖,代之而起的將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發展為根本」的現代教育方式。在此情形下,教材只不過是一種重要的課程學習資源而已,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和唯一源泉,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往往需要學習者經過主動探究才可能獲得。在課程整合過程中,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學習評估機制、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反思等等,無一不在強調著要以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為目標,而這一切的根本保障我認為卻應來自於課程服務體系的健全與否。課程服務體系應著眼於開放型課程教育的建立和發展,而課程教育的立足點則要服務於學生的升學、就業及發展相互統一的根本需要,確保每位學生獲得對其一生髮展有益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高度整合的課程教育中,由課程開發者、技術人員、課程銷售隊伍、學習環境等所提供的學習服務,應當貫穿於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體現出課程教育人文終極關懷的精神,對學習者的行為習慣、學習效果、智能發展等方面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在課程整合中,教育者應當始終堅持服務於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把追求高質量的課程服務視為己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課程服務體系。課程整合從信息技術的運用,到學習環境的構建、人力資源的有效凝聚,再到課程服務體系的形成與健全,都在預示著要以課程整體論的教育理念,把課程的媒體、內容、環境、人力以及課程體系等諸多要素和諧共存,對學習者一生的學習和發展產生根本而有效的作用。四、怎樣整合才最有效?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相當的有必要,那麼怎樣才能把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之中,從而使得信息技術成為支撐課程實施的基礎因素之一,並融入課程內容當中而成為一個整體呢?我們到底怎樣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起來才會最有效呢?在目前條件下,我認為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層面上進行:第一層面: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技術為輔,教學為主。這一層面主要關注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怎樣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或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或學習的輔助手段,成為教學媒體或信息源之一,但學習環境並沒有由於信息技應用的介入而發生本質性的變化。這一層面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展示型教學。教師利用計算機或網路以一定的文檔形式展示教學內容,可能是教學軟體的使用、演示文稿的放映、或是一段視頻或者音頻文件的播放、文本文檔的輸出、學習資源的展示等,它側重於教師的教學方面,只是為了藉助信息技術手段把某部分教學內容以恰當的媒體形式展現出來而已,使之更加形象生動。(2)資料型教學。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藉助某些學習軟體或從網路上獲得相關的學習資料,以完成某項特定的學習活動。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操作教學軟體,了解某個知識點的內容,或者教師要求學生們從網上或教學資源庫中檢索到相關資料,然後組織討論或者進行產品設計活動等。(3)拓展式教學。把在課堂內還沒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學習任務延伸到課外,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予以解決。例如有些老師要求課後學生上網搜集某方面的資料並完成相關的項目活動,或者利用計算機技術完成某些方面的項目研究或設計製作,還有利用郵件方式提交作業或參加在線交流活動等等。目前這一層面是廣大教師所熟悉和樂於應用的,但有人卻認為這是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或階段。其實不然,任何教學活動或學習活動均是以人(教育者、學習者)的行為過程為主線,所有媒體的應用都是圍繞這一主線而得以展開的,在這一層面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體理應以輔助教學過程的順利完成為目的,但恰當的媒體的選擇和應用往往會使得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課程整合中我們應當根據教學或學習活動的實際要求和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課堂教學的進行,以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和智能發展作為根本標準。第二層面:資源平台的應用──技術提供服務,表現為教學平台、學習平台、專題網站、考試系統等的建設與應用。學生可以通過系統平台所提供的技術支持和功能服務,在教師的指導下或採取自主探究等方式開展學習活動。這些資源平台包括教學系統平台、教育資源平台、學習資源平台、學習支持平台等幾種。(1)教學系統平台。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系統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依託該平台進行,而系統本身不提供學習資源。如教師利用多媒體電子網路教學軟體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實現人機對話等功能,並通過系統提交作業;教師利用BBS、聊天室等技術組織一次專題學習活動,這也是利用現有技術手段而實施的一種學習方式。(2)教學資源平台。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立足於知識點的分析與應用,並在知識層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服務,教學內容通過軟體平台呈現有序、系統化的特點。如教師開發的教學課件,它包含有「舊課複習」「新課導入」「知識講解」「拓展思考」「測試反饋」等相對完整的功能結構,課堂上學生通過使用該軟體並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大致掌握整節課的學習內容,或者利用某些考試管理系統讓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學習等方式。(3)學習資源平台。通過提供一定的學習資源或模擬某些學習情境,學生整合相關資源並進行專題學習活動。如DiscoverySchool(京文探知學堂)多媒體軟體,學生可在「電影室」里觀看電影了解相關知識,在「實驗室」里觀察、分析、研究、做實驗,還可以通過「圖書館」查找相關材料並完成某些研究題目,並在「演播室」內製作自己的幻燈片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該軟體可以作為學習資源庫使用,也適合作為研究性學習或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習平台。另外學習資源平台也可能是某些專題學習網站,基本欄目有「教學設計」「學習資源」「作品展示」「討論社區」等,學生可以在網站上按照教學設計的要求,利用學習資源進行學習活動(含小組合作、在線討論等形式),並把學習結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現在網站上。(4)學習支持平台。學生可以依託該平台系統展開學習活動,系統平台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給予功能上的支持和信息記錄管理。例如在一些支持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平台(如研究性學習支持網、優異研究院等)上,學生可以提交課題實驗方案,並申請遠程導師的支持,參加課題的網上研討活動,系統平台對課題信息實行檔案袋式的信息管理。在學習平台中,有些軟體系統側重於提供學習資源,有些側重於學生的學習方面,也有些側重於學習過程的有序排列,但有些可能只是為了支持學生完成某項學習活動,但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把具有相對功能完整的軟體系統平台,作為支持教學活動或者學習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第三層面:信息化課程單元的開發與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課程微型化,資源網路化,教學互動化。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課程的教學分解成一個個課程單元加以設計和實施,每個課程單元依照教學目的以及學習內容來劃分,一個課程單元可以利用一個課時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若干個課時(或星期、學期)來完成。而信息化教學設計也就是針對一個課程單元的具體目的要求,依靠網路等信息化環境,並通過規範的教學設計或資源整合所提供的課程服務體系來開展學習活動的。通常有以下兩種情形:(1)封閉式信息化課程單元。課程單元的學習資源全部由區域網絡系統內部提供,注重學習計劃的條理性以及層次性,此外也可能支持在線討論式和作品展示交流等學習功能。例如在《地震》一課的網路課程單元中,提供一個詳盡的學習計劃,知識點以問題或任務的形式在計劃中呈現,學生通過分析歷史上幾次最具代表性意義的地震事件(如視頻、文本以及圖片等信息展示),在網上組織專題研討或撰寫研究報告等。(2)開放式信息化課程單元。在學習單元計劃中,課程單元的學習資源絕大部分都是鏈接到網際網路上的網站或網頁上,它只不過是經過課程開發者判斷和選擇之後組合在一起的資源服務群而已,以便學習者能方便地利用這些「腳手架」高效地學習。其實,課程開發者一旦在確定主題以及教學目的之後,學習任務以及學習資源就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重新確立,充分體現信息化課程單元開發工作的創造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同時,在開放式信息化課程單元中為了幫助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往往會提供一些相關的提示信息或幫助信息、或者以學習模板等方式明確學習成果的形式等。例如「網上家鄉」學習單元要求學習者以小組方式根據所提供的網路資源搜集主題材料,然後通過電子報刊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專題研究成果,最後在網上展示各小組的作品並進行網上的學習總結活動。目前,Webquest學習工具、Intel未來教育項目等都是優秀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工具。(www.gwgx.com 公文共享網整理)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進程中,我們要從課程整體論和系統論來考慮,以網路資源的應用以及信息化學習環境構建作為主要特徵,從學習資源開發及應用到信息化課程開發及應用,特別是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制定和實施,都大力強調學生主動學習,並建立起新型的教學結構模式,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從而推進整個教育現代化改革的有效進行。
推薦閱讀:

光大銀行(601818) 拯救落難公主 股權整合再出發
夫妻需要整合不需要改造
【熱點透析】西方國家反恐應急機制的整合與強化
整合還是解體
整合天干生克的特殊化解法:干支通關解救法(轉)

TAG:思考 | 本質 | 課程 | 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