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毛澤東《矛盾論》中的系統觀
一種哲學觀點和方法的正確性以及前瞻性一定會在後人的自然科學中反映出來。一種先進的思想體系,往往是通過後來的科學實踐,科學體系來證明其先進性,比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提出原子論用於解釋客觀世界。到了20世紀,時間過去了2000多年,科學家發現了原子,原子論才得到了證明。
二十一世紀把我們帶入新世紀的革命性的思想革命無疑是關於複雜性的思想,圍繞複雜性思想體系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建立起來的《一般系統論》。但是真正從哲學提出系統觀的卻是毛澤東。
毛澤東撰寫的《矛盾論》發表於一九三七年八月,該書明確提出了「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著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的二位的原因。」(摘自《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76頁)同時在該文中又提出「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85頁)
從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出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到,第一是明確的提出「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這個概念;二是提出了研究這種大系統運動形式發展的方法是「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這是研究系統的方法。三是指出「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著和互相影響著。」這就是指出了系統的開放型。四是指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內部矛盾。
《一般系統論》是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醞釀,編著的,這是一部運用邏輯和數學方法研究一般系統運動規律的理論。該書從1939年到1967年共計花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完成的。在這本書中貝塔朗菲提出了 「系統定義為處於相互作用中的各要素的複合體」。那麼什麼又是一個系統的要素呢?要素是這個系統的內部組成部分。貝塔朗菲撰寫的《一般系統論》中論述的系統有幾個要點,一是「一般系統論是關於『整體』的一般科學」;二是「系統從它們的真實性質和定義來看,不是封閉系統。每一個生命有機體本質上是一個開放系統。它在連續不斷的流入與流出之中,在其組分的不斷構成與破壞之中維持自己,只要它是有生命的,它就永遠不會處於化學的和熱力學的平衡狀態,而是維持在與平衡狀態不同的所謂穩態上。」三是「把世界統一起來的原理使我們發現在所有層次上都存在著組織。」什麼是組織呢?貝塔朗菲指出「懷特海從未忘記去強調,一個原子、一個晶體、一個分子都是組織。在生物中,有機體被定義為有組織的東西。無論是生命有機體還是社會,組織概念的特徵類似與整體、生長、分化、層次、支配、控制、競爭等概念。」對照《一般系統論》中提出的系統觀的幾個要點,結合系統的函數關係式,可以看出這正是毛澤東在《矛盾論》中的提出的系統觀。
假設一個系統或者說一個具體事物是由n個要素組成,那麼用Q表示要素(p=1,2…..n)的某個量。對於有限數目的要素,彼此之間是如下一組函數關係式。
dQ1/dt=f1(Q1,Q2…….Qn)dQ2/dt=f2(Q1,Q2…….Qn)
…………………………..dQn/dt=fn(Q1,Q2…….Qn) 這裡的dQn/dt是這就是說這個系統中的每一個要素都與其他所有要素處於相互作用的關係之中。貝塔朗菲指出「相互作用指的是:若干要素(Q),處於若干關係(R)中,以至一個要素Q在R中的行為不同於它在另一關係F中的行為。」那麼要研究這個系統,自然就要研究這個系統的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而上述一組函數關係式,恰恰反映的就是這個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內部關係,這也正是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出的「從事物的內部……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如果仔細分析系統論的這組函數關係式,可以看到等式左邊的dQ1/dt、dQ2/dt,……dQn/dt表示的是組成該系統各要素的變化,展開來看,dQn為Qn2-Qn1即不同時間段的差,如果用哲學語言來說,這描述的是這個系統中每個要素Qn在t2和t1這段時間內的變化,因此這組數學公式表述的是各要素的變化或是運動。這就是說系統觀的方法就是通過研究各要素之間的關係來研究各要素之間的變化,從而研究這個事物或這個系統的變化發展的規律。
恩格斯說「因為辯證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頭腦中的反映時,本質上是從它們的聯繫,它們的聯結,它們的運動,它們的產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列寧在論述辯證法的要素時說「辯證法的要素可以比較詳細表述如下:這個事物對其他事物的多種多樣的關係的全部總和,事物(現象等等)是對立面的總和與統一。」 毛澤東提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也是系統觀的思想方法。
毛澤東在1937年寫的《矛盾論》一文中曾這樣寫道:「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和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摘自《《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95頁》通常把這叫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的關係。 在系統論中也有一條中心化原理,這個原理指出,在一個系統中,總存在著一個要素起著主導作用,或者說系統是以其中的一組關係為中心的。這個關係的小變化會引起系統總體的巨大變化。由此把這個要素叫做系統的主導部分。而這個中心化原理存在在一切動態發展的系統之中。可見系統論的發展證明了毛澤東關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關係觀點。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得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這個論點,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呢?《一般系統論》這本書也回答了這個問題。 系統同樣分成各種各樣的系統,作為生命系統是一種自分化系統。因此,當有人提出外部因素決定系統,特別是生命系統的變化時,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這樣批駁論述道: 「阿什比的論點:『沒有一部機器具有自組織的能力』,更明確的說,『變化不能歸因於系統中的任何因素』而『必定起源於某一外部力量,即輸入。』這就等於排除了自分化系統。我們不能說『這個變化起源於某一外部力量,即輸入』,因為一個發育著的胚胎和機體是按照組織的內部規律分化的。」(摘自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1144頁)由這段話可以看出,生命系統是自分化系統,把系統的變化歸於外部因素起決定作用,就排除了生命系統這種自分化系統。「 一個發育著的胚胎和機體是按照組織的內部規律分化的。」而雞蛋變成雞的過程就是一個發育著的胚胎按照組織的內部規律分化的過程。
儘管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已經提出了「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著和互相影響著。」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貝塔朗菲把系統的定義修改為「系統可以定義為處於自身相互關係中以及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中的要素集合。」那麼如果系統把自身相互函數關係和與環境的相互函數關係式研究和描述出來,這個系統的運動規律也就研究清楚了。正是如此,貝塔朗菲在《關於數學系統論發展的筆記(1971年)》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動態系統論涉及系統隨時間的變化,有兩種主要的描述方式,即內部描述和外部描述。」 而這一點也就是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出的:「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的方法論,這顯然是研究系統的方法,只不過這是毛澤東在1937年提出的方法論。
推薦閱讀:
※計量模型的哲學尋根|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德國哲學系列——康德(2):先天綜合判斷
※古希臘哲學書籍推薦
※希臘哲學中的努斯與羅格斯
※現代西方哲學學習(六)
TAG:西方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