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家庭的孩子,可能會成長得更健康

同性戀家庭是否適合撫養孩子?

陳潔瑜,性教育公益項目協調人

首先說,任何脫離語境的論述都是耍流氓。

其次,從後代(優生)的角度決定哪些人適合撫養孩子,哪些人不適合撫養孩子,是一種對生育權的不尊重。極端一點的案例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優生政策,即金髮碧眼膚白的雅利安人的後代更加優秀,而殘疾人,異見分子,有基因缺陷的人,也包括同性戀,是不被允許生育的,甚至還會被關起來殺掉。

再次,題目中沒有寫明同性戀家庭的孩子是領養還是家長一方自己生。這裡要明確的一點是,即使生父 / 生母是同性戀,也沒有科學證據說性取向會遺傳。雖然有報道說發現同性戀基因,但是學術上依然有爭議。我本人也是非常反對基因 / 身體決定論(biological determinism)的。而養父母的話,這個問題其實是和直人會不會被掰彎一樣的。性取向有一定的穩定性,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容易改變。就像同性戀不會被「治好」一樣,異性戀也沒那麼容易被掰彎(被掰彎,許多情況下可能是因為 ta 本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或者本身有雙性傾向)。如果有人反對同性戀家庭撫養孩子是因為覺得孩子會受家長的性取向影響,那麼可以放心,孩子不會被家長掰彎。

回到這個問題,同性戀家庭適合撫養孩子嗎?我的回答是如果社會足夠多元,對性少數群體及其家庭沒有歧視或者很少有歧視,那麼這些家庭是適合撫養孩子的。去年有一個受到廣泛報道的關於澳大利亞同性戀家庭子女的社會學調查,我自己也跟過,研究的結論是,和異性戀家庭相比,同性戀家庭的孩子更加健康:

該研究的調查對象包括澳大利亞 315 對同性父母以及 500 個孩子。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來自兩個媽媽的家庭,百分之十八的孩子則來自兩個爸爸的家庭。結果顯示,與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同性戀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整體健康和家庭親密感的測試中的得分要高出六個百分點。這一結果已經把家庭收入、家長受教育程度等社會經濟因素考慮在內,所以結果較為精準。另外,在包括情感和身體等多項健康測試中,同性戀家庭長大的孩子則和普通家庭中的孩子沒有太大差別。據該項目專家分析,同性戀家庭孩子在家庭親密感方面得分較高,主要得益於兩個家長之間的平等——相比異性戀家長,同性家長們在家庭事務上所承擔的責任更為平等。他們按照興趣和能力分工,而不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性別角色來分工。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澳大利亞是一個在 LGBT 方面相對開放的國家。雖然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化,但同志的事實伴侶關係是受到某些州認可的,而且同志在就業、社會福利方面也受到法律的保護。把這個研究抽離澳大利亞這個語境單獨來看,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 LGBT 本身遭到歧視,甚至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那麼可以想像他們的子女也不會有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

在中國,同性戀人群是不能夠收養孩子的。不過即使可以,孩子幾乎是必然會因為家長的原因被老師區別對待,或者受到同學和小朋友的歧視和欺凌,或者被鄰居在背後指指點點說閑話。雖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選擇,但如果讓我來選,如果我知道我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遭遇這些,那麼我寧願就不要孩子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同性戀家庭不適合撫養孩子。上述研究也指出,「社會歧視是妨礙同志家庭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主要威脅」。問題更多在社會環境,而不是家長本身。

話說回來,同性戀家庭是一個標籤,這個標籤涵蓋許多不同的個體家庭,這些家庭有許多經濟、教育、社會基層等方面個體差異。對整個群體是否適合撫養孩子下一個結論肯定是有失偏頗的。異性戀家庭中會出現家庭暴力、離異、父母對孩子關心不夠或者教育方式不當等問題,相信這些問題在其他非主流家庭模式中也會出現。但是沒有人會因為這些問題質疑異性戀家庭是否適合撫養孩子。

接下來要說的是性別刻板模式。

題主所說的母愛和父愛,我想請問是不是指父親扮演一個男性化的角色,母親扮演一個女性化的角色。如果是這樣,我繼續想問,這是不是一個組建家庭撫養子女的最佳選擇?當然,這是組建家庭的傳統模式,相信許多中國家庭也是按這個模式來構建的。難道傳統和大多數人的選擇就是理所當然的正確選擇么?

我之前在兒童到青少年的性意識發展階段是怎樣的?以及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這兩個問題中提過,按傳統的性別模式來教育孩子,比如女孩子玩娃娃玩過家家穿裙子打扮漂亮,男孩子玩汽車玩打仗遊戲穿褲子可以邋遢一點也沒關係,這種性別刻板模式是值得質疑的。這種教育模式把傳統性別刻板模式強加到孩子身上,並沒有尊重孩子的個體發展和多元選擇。更加好的做法應該是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同理,如果孩子應該給予更多的選擇,那麼家長為什麼還要遵循傳統的性別模式呢?難道家長的性別角色不應該也多元化一點嗎?難道就應該爸爸作為家庭的 bread earner, 媽媽溫柔慈愛相夫教子么?這種家庭模式,即使在中國的許多家庭里,都已經受到了質疑(這種家庭模式在當代也不一定可行了。就我個人來說,我的母親為了我放棄了一份科研的工作而轉向做文職,雖然我現在還沒有孩子,但是目測我是不會因為帶孩子犧牲工作的。而且,我在荷蘭,這裡爸爸工作四天一周三天在家帶孩子也很常見~)。

同樣還是上面說到的這個研究,就提到說同性戀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比較健康,這得益於家長之間的平等關係:

同性戀家庭孩子在家庭親密感方面得分較高,主要得益於兩個家長之間的平等——相比異性戀家長,同性家長們在家庭事務上所承擔的責任更為平等。他們按照興趣和能力分工,而不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性別角色來分工。

個人以為,對孩子的愛、關注和陪伴,並不必然是和某種特定的性別聯繫在一起的。我們所理解的母愛,其實是一種對孩子的關注、對孩子噓寒問暖悉心關照。這種愛,一定需要一個女性來完成么?同樣,我們理解的父愛,又一定需要一個男性來完成么?家庭模式確實對孩子有影響,但是很難定論說哪種家庭模式就是養育孩子的完美模式。任何家庭,不管同性戀家庭還是異性戀家庭,不管是中產家庭、富有家庭還是貧困家庭,都難免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好的家庭,大多都是是家長給與孩子足夠愛、關注和陪伴的家庭。

來源:

The Australian Study of Child Health in Same-Sex Families (ACHESS):Family contexts : Child Health

同性戀家庭的孩子更健康

————————————————

更多討論,查看 知乎圓桌 · LGBT

查看知乎原文(171 條討論)
推薦閱讀:

青春期家庭性教育不容忽視
3,父母與失能子女的關係
你媽媽/爸爸跟你說過次數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寫給原配的話-摘自《婚姻與家庭論壇》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聚會,是中國式家庭的照妖鏡

TAG:健康 | 同性戀 | 孩子 | 成長 | 家庭 | 同性 | 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