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

來源:心靈咖啡網編撰  發布時間:2012-09-11 13:07:31  編輯:PSYCOFE-NaNa

心理引言: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知不覺中被他人吸引,同時也在吸引著他人。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有著強烈的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歸屬需要,而人際吸引正是親密關係得以建立的前提。 ——心靈咖啡網

書名:《魅力何來》

作者:(美)戴維·邁爾斯 著,寇彧 譯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7月01日

內容簡介:《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改編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的超級暢銷書《社會心理學》,這本在國外大學的心理學學生中幾乎人手一冊的書,集合了當今與我們的生活最為貼近的社會心理學中最優秀的成果。我們節選了其中關於吸引力和親密關係的一部分,配以大量插圖,並且修改了原書中過於學術性的語句,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了吸引力產生的四個要素,即接近性、外表、相似性和被喜歡的感覺,介紹了我們應當如何發展、維持和促進與朋友、親人和愛人的親密關係。

心理學看點: 喚醒 認知 情感 兩性

心靈咖啡推薦理由:這本書是少數幾本真正把各個學科的相關論述與社會心理科學有關自我的理論和發現結合起來的論著,即使是沒有心理學背景的讀者也會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和描述引人入勝、發人深省。

精彩書摘:

什麼造就了友誼和吸引(1)

我們確實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歸屬於某一群體。當我們有所歸屬時——當我們感到被一種親密的關係所支持時——我們會更加健康和快樂。

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基普林·威廉斯等人考察了歸屬需要被排斥行為(拒絕或忽視的行為)阻礙時的結果。研究發現,所有文化中的人們,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還是家庭中,都會使用排斥來調節社會行為。那麼,被故意迴避——避開、轉移視線或默然以對——是一種什麼滋味呢?人們(尤其是女性)對排斥的反應常常是抑鬱、焦慮、感到情感被傷害並嘗試努力修復關係,以致最後陷入孤僻。從家庭成員或同事那裡遭受這種沉默對待的人,都會認為這種對待是一種「情感上的虐待」,是一種「非常非常可怕的武器」。在實驗中,那些在一個簡單的球類投擲遊戲中被忽略的人們,也感到了挫折和沮喪。

有時被小瞧也會令人厭惡。在幾項研究中,瓊·特溫格等人給一些人提供社會接納的體驗,而另一些人則體驗社會排斥:他們(根據一項人格測驗)被告知「要註定一生孤獨」,或者遇到的人都不願意接納他們加入自己的團體。結果發現,這些做法誘發了他們的社會排斥感。在隨後的表現中,他們不但增多了自暴自棄的行為,比如在態度測驗中表現不好,而且還更可能對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進行貶損或抱怨。一段實驗室中的小小經歷都能引發如此強烈的攻擊行為,這使得研究者更想知道,「持續而重要的拒絕或長期的排斥又會導致怎樣的攻擊傾向呢?」

威廉斯等人驚訝地發現,即使在虛擬世界中,被一個永遠不可能見面的人拒絕,也會引起挫折感。(或許你有過在聊天室里被忽視或發出的電子郵件石沉大海的經歷。)研究者從62個國家招募了1486名參與者,讓每個參與者與另外兩人一起玩一種網路飛碟遊戲(另外兩人實際上是電腦模擬的)。結果,那些遭到另外兩人排斥的參與者感到情緒低落,並且在完成隨後的知覺任務時,也更容易服從他人的錯誤判斷。後續實驗發現,他們的大腦皮層活動性較高的區域,與身體創傷所激活的腦區是一樣的(圖1)。被排斥,看來是一種實在的創傷。

威廉斯和他的同事甚至還發現,若其中四人約定,某天他們都不理睬某人,則那個人也會感到因受排斥而帶來的壓力。他們原以為,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玩的角色扮演遊戲,但事實與之相反,模擬的排斥情境也會使工作中斷,妨礙令人愉快的社會功能的產生,甚至「引起暫時的擔憂、焦慮、偏執和通常的精神衰弱」。這與人們期望要去參加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角色扮演遊戲時的反應正好相反。可見,內心深處的歸屬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使我們感到不安。

什麼造就了友誼和吸引(2)

相互交往事實上,地理距離並不是關鍵,功能性距離——人們的生活軌跡相交的頻率——才是關鍵。我們常常與那些共享居住區的入口、停車場和娛樂場所的人成為朋友。隨機分配到同一宿舍的大學生,當然不可避免地頻繁交往,所以他們更可能成為好朋友而不是敵人。這樣的交往能使人們尋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對方的喜愛並把自己和他們知覺為一個社會的單元。

我所在的大學裡,男生和女生曾經住在校園的兩頭,可以理解,他們經常抱怨缺乏異性朋友。現在,他們住在同一宿舍區的不同地方,並共享過道、休閑室和洗衣設備,男生和女生之間的友誼較之此前多得多了。所以,如果你剛到一個城市而且想交朋友,就嘗試一下去租靠近郵筒的房子,坐靠近咖啡壺的桌子,在靠近主要建築的停車點停車,這些都是幫你建立友誼的基石。這種接觸的偶然性有助於解釋下面這個令人驚奇的發現。試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個孿生同胞,他(她)已經與某人訂婚,你(有那麼多的地方與他或她相似)難道不會覺得自己也會愛上那個人嗎?答案卻是否定的。萊肯和奧克·特利根報告說,只有一半的孿生同胞說他們確實喜歡自己同胞的選擇,但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說「我可能會愛上我孿生同胞的未婚妻(或未婚夫)」。萊肯和特利根猜測,浪漫的愛情常常更像雛鴨的印刻,只要是經常與我們在一起,我們會愛上幾乎是任何一個與自己有著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徵並且會回報我們感情的人。

為什麼接近會誘發喜歡呢?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易得性;很顯然,我們很少有機會認識一個不同學校的人或住在另一城市的人。但是事實遠不限於此,大多數人更喜歡他們的舍友,更喜歡隔壁的人,而不是隔了一個房間的人。而隔著幾個門或是住在樓下,還沒有遠到令人感到不便的地步。此外,那些距離接近的人,就像容易成為朋友一樣,也容易成為敵人。那麼,為什麼接近性更容易培育感情而不是滋生仇恨呢?

什麼造就了友誼和吸引(3)

對相互交往的預期

前面我們已經注意到,接近性能使人們發現共性並交換回報。更重要的是,僅僅是對相互交往的期待就可以引發喜歡。達利和伯奇德發現了這一點。他們向明尼蘇達大學的女生提供一些關於另兩位女生的模糊信息,並告訴她們待會兒須與其中的一位進行親密的交談。然後問她們對那兩名女生的喜歡程度。結果發現,她們更偏好須與之見面的那位女生。對與一個人約會的預期也能促進喜歡。甚至那些大選中落敗方的支持者,也會發現自己對於獲勝方——現在是他們的對立方——的看法也有所改善。

這種現象具有適應性的意義。預期的喜歡——期望某人是令人喜愛的和容易相處的——能增加與之建立互惠關係的機會。我們更喜歡那些經常見面的人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們的生活充滿了與他人的關係,並不是所有的都是我們能選擇的,但我們卻必須與他們——室友、兄弟姐妹、祖父母、老師、同學、同事等進行持續的交往。喜歡他們必定有助於和他們建立更好的關係,反過來,這樣的關係也造就了更快樂、更有成就的生活。

曝光效應

接近性引發的喜歡不僅是因為接近性能產生相互交往和預期的喜歡,而且還有另一個原因:200多個實驗結果顯示,熟悉不會導致輕視。這和一個古老的諺語正好相反。事實上,熟悉誘發了喜歡。對於各種新異刺激——無意義音節、漢字、音樂片段、面孔——的曝光都能提高人們對它們的評價。虛構的土耳其文字,諸如nansoma、saricik和afworbu,比真正的文字iktitaf、biwojni和kadirga意味著更好還是更不好的事物呢?密歇根大學的學生接受了羅伯特·扎伊翁茨的測試,結果顯示,他們更加偏好那些出現頻率高的單詞,看到無意義詞語或中國表義文字的次數越多,他們便認為這些字詞表示的意思也越積極(圖2)。這使我萌發了做一個課堂驗證的想法,先是周期性地在屏幕上用動畫呈現某些無意義詞語,在學期末,學生們對這些「詞語」的評價比那些他們從沒見過的無意義詞語的評價要更積極。

請考慮一下,你最喜歡字母表裡哪些字母?不同國家、不同語言和不同年齡的人都偏好他們名字中的字母,以及那些在母語里頻繁出現的字母。法國學生把大寫字母W評價為最不喜歡的字母,而W正是法語里最不常見的。日本學生不但偏好他們姓名中的字母,而且還偏好與自己生日對應的數字。當然,這種「姓名效應」也不單純是「曝光效應」的反映——有關內容詳見「聚焦: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

什麼造就了友誼和吸引(4)

聚焦: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

人類總是喜歡對自己感覺良好,而且一般來說,我們都是這個樣子。我們不但有一種自我服務的傾向,而且還表現出佩勒姆等人所說的那種固有的自我中心主義:我們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不但包括我們姓名中的字母,還包括潛意識中與自己有關的人、地方和其他東西。

佩勒姆及其同事報告,這種偏愛會對我們生活中的重大抉擇,包括我們的住址、職業等產生微妙的影響。費城(Philadelphia)中名叫傑克(Jack)的人只是傑克遜維爾(Jacksonville,一個比費城小的城市)城中的2.2倍,但叫菲利普(Philip)的人卻是它的10.4倍。同樣,弗吉尼亞(Virginia)海灘有更多的人名叫弗吉尼亞(Virginia)。

這一現象,是否有可能只是反映了為孩子起名時會受其居住地的影響?是否喬治亞州(Georgia)的居民就更喜歡為他們的孩子取名為喬治(George)或者喬治亞(Georgia)呢?可能是這樣的,但這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各州都相對有更多人的姓氏與州名是相似的。例如在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姓以Cali開頭(如Califano)。

曝光效應違背了我們通常對厭倦的預測——重複聽到的音樂和反覆吃的食物會引起厭倦——興趣減低。除非這種重複是沒完沒了的(有一句朝鮮諺語:「即使是最好的音樂,聽多了也會厭倦」),否則通常它的確會使喜歡增加。當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在1889年完工時,曾被嘲笑是奇形怪狀的東西。今天,它卻變成了巴黎備受喜愛的標誌物。

這種改變使人們對那些對新事物的最初反應感到好奇。到巴黎盧浮宮的遊客是真的欣賞名畫《蒙娜麗莎》呢,還是他們僅僅是樂於發現一個熟悉的面孔?也許二者都有:了解她是為了喜歡她。哈蒙-瓊斯和艾倫利用實驗證實了這一現象。他們給實驗參與者呈現一個女性的面龐,發現隨著觀看次數的增多,參與者的面部(微笑的)肌肉變得更活躍了。曝光效應誘發了愉快的情感。

扎伊翁茨和他的同事報告說,甚至當人們未能意識到他們所接觸者為何的時候,熟悉也能引起喜歡。事實上,當人們無意識地接受刺激時,曝光效應往往會更強烈。在一項實驗中,女學生使用耳機一隻耳朵聽一段散文,然後要求她們大聲重複聽到的辭彙,並和書面文字對照來檢查錯誤。同時,給她們的另一隻耳朵播放簡短、新穎的樂曲。這個程序要求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言語材料上,而忽略樂曲。隨後,把聽過的這些樂曲分散在其他類似的但是之前並沒有播放過的樂曲中呈現給她們。結果發現,這些女學生聽到後,雖然不能將先前聽過的樂曲辨認出來,但對它們卻是最為喜歡的。

什麼造就了友誼和吸引(5)

請注意,這個實驗發現,關於刺激的有意識的判斷,並未對人們的所見所聞提供什麼線索,而人們的直接感受對此則頗有助益。人們大概能夠馬上記起喜歡或厭惡的事或人,但卻意識不到喜歡或厭惡他們的原因。扎伊翁茨認為,情緒相比于思維是更即時的東西。扎伊翁茨的驚人設想——情緒半獨立於思維(「情感可以先於認知」)——在最近的腦研究中得到了支持。情緒和認知可由不同的腦區引發。破壞猴子的杏仁核(一個與情緒有關的腦結構)以後,它的情緒功能受到了損害,但認知反應卻保持完好。

扎伊翁茨指出,曝光效應具有「巨大的適應意義」。它是一種可以預定我們的吸引和依戀傾向的「硬體」現象。它有助於我們的祖先把熟悉的或安全的事物,與不熟悉的或不安全的事物區分開來。曝光效應還使我們在評價他人時戴上有色眼鏡:我們喜歡熟悉的人。當然,曝光效應也有缺點,對陌生人的警惕——這能解釋當人們面對那些不同於自己的人時,為什麼會產生一種原始的、自動的偏見。害怕或帶偏見的感受並不總是刻板印象的表現;有時候,刻板印象是為了對直覺的情感進行辯護而出現的。

我們也更喜歡以常見的方式展現的自我。在一個有趣的實驗中,米塔等人給威斯康星-密爾沃基大學的女生拍了照片,隨後給她們呈現一張真實的照片和將其做了鏡像變換(左右反轉)後的照片。研究者詢問她們更喜歡哪個形象,結果發現,她們更喜歡那張鏡像版的——這是她們習慣的形象(難怪我們的照片看上去從沒有覺得完全稱心的)。但當給這些女生呈現她們最要好的朋友的照片(同樣是兩種形式)時,她們報告說更喜歡那張真實的照片——即她們習慣的形象。

廣告商和政治家們充分利用了這種效應。即使人們對某一商品或候選人沒有什麼強烈的感情,僅僅通過簡單的重複,也可以增加商品的銷量或得票率。如果一個商品在廣告中沒完沒了地出現,那麼,購物者常常會對該商品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動化的偏愛反應。如果候選人不為人們所熟悉,那麼,一般而言,那些在媒體上曝光最多的候選人更容易獲勝。懂得曝光效應的政治戰略家,通常使用簡短的廣告來代替理由充分的長篇大論,在廣告中突出強調候選人的名字和錄音片段等信息。

1990年,華盛頓州最高法院德高望重的法官基思·卡洛在競選中輸給了一個無名的對手查爾斯·約翰遜,吃的就是這個虧。約翰遜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律師,負責處理一些情節輕微的刑事案件和離婚案件,他參加競選的口號是「法官需要被挑戰」。兩個人都沒有開展競選活動,媒體也沒有對這次競選進行報道。在投票的那天,兩個候選人的名字相繼出現在選民面前,沒有做任何區分。結果,約翰遜以53%比37%的優勢勝出。這個結果令法律界很吃驚,事後,卡洛解釋說:「名叫約翰遜的人比叫卡洛的人要多得多」。的確,該州規模最大的報紙統計發現,在當地的電話登記簿中,就有27個叫查理·約翰遜的人。還有一個叫查爾斯·約翰遜的地方法官。此外,在鄰近的一個城市,有一個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也名叫查爾斯·約翰遜,他主持的節目在全州的有線電視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在兩個陌生的人之間被迫做出選擇的時候,大多數選民偏向於選擇讓人感覺更舒服、更熟悉的名字——查爾斯·約翰遜。

書評推薦:

《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雖然篇幅短小,但內容體系完整思想強悍。適合快消時代的我等。(真沒有太多時間看大部頭,幸好這是本小書,一目看去,輕舟已過萬重山。)   

《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沒有像那些指導人際關係的工具書那樣,含含糊糊的列舉出個一二三。而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簡短和清晰的給講明了,是什麼因素為自我和他人帶來吸引力,以及隨後親密關係的維持。親密關係是動態的和發展的,有哪些因素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需要我們怎樣用心去維持,以避免親密關係的結束。   

作者是心理學大師戴維?邁爾斯,書中的論述都是社會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很能給人感觸,能讓我們更理性的更科學的從心理學角度去理解吸引力和親密關係。   

看完這本書。給我最重要的感覺是,當我們理解了吸引力和親密關係背後的行為原理後,我們可以更為主動的思考如何去提高吸引力,如何去增進親密關係。得出的行為指導肯定不止那些工具書的一二三,可能是四五六,甚至是七八九。

本書目錄:

前言

1 什麼造就了友誼和吸引

什麼因素孕育著喜歡和愛情呢?讓我們來討論那些有助於最初的人際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歡的感覺。

2 什麼是愛情

什麼是愛情?激情之愛能否持久?如果不能,那麼什麼可以取代它?

3 如何促進親密關係

什麼因素會影響人們親密關係的起伏?讓我們來討論以下幾個因素:依戀類型、公平和自我表露。

4 親密關係是如何結束的

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天長地久。那麼,哪些因素可以預測婚姻的解體?伴侶通常如何分手或複合?

5 親密關係如何促進健康與幸福感

支持性的親密關係--感到被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所喜歡、肯定以及鼓勵--能預測健康和幸福。

附錄:心理學術語釋義

作者後記:經營愛情

編者後記

推薦閱讀:

8「吸引」真的不等於「喜歡」
譯言網 | 吸引女性的15個技巧
老公X我!為什麼女生會被韓劇里的男主吸引?
結婚後,女人該如何保持吸引力?
女人把香水塗在4個部位最吸引人

TAG:魅力 | 推薦 | 好書 | 人際吸引 | 吸引 | 秘密 | 書推 | 何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