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給予心理學家的啟示
在心理治療發展的第四次浪潮中,西方的心理學界正在不斷探索源於東方的佛教,並試圖把佛法的道理與心理學結合,為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療機會。近些年,很多國內心理諮詢師也開始關注和探索佛教的修行方法,從中吸取營養。
在西方心理治療早期,人們普遍認為佛教和心理治療的差異甚大,歸屬於這兩個陣營的人可能互不了解、互不相干。但在今日西方,佛教與心理治療的關係早已不再如此。
在心理治療發展的第四次浪潮中,西方的心理學界正在不斷探索和學習源於東方的佛教,並試圖把佛法的道理與心理學結合,在臨床學領域給來訪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療機會。國內心理學界亦受到西方心理學界的影響,近些年,很多國內心理諮詢師也開始關注和探索佛教的修行方法,從中吸取營養。
佛教與心理學結合
身為中國首位國際心理分析師,申荷永還在中國多所著名高校傳道授業,他擔任澳門城市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課程主任,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心理分析方向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心理系教授等職。申荷永坦誠,過去百年來,雖然心理學和心理治療有了快速發展,但人們的心理問題仍層出不窮,並未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得到有效解決,解決深度心理問題的關鍵在於「以心為本」,也就是「心病還須心藥醫」。
因此他提出,我們和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有哲學的深度,有宗教的高度,有文化的傳承,有社會的責任,有專業的能力,同時富有心靈境界的心理學。這種心理學不僅是一種學術研究,不可能只是西方的傳入,而有可能產生於佛教與心理治療的結合。「這正是我們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的追求與努力。」
正念療法盛行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醫治眾生的輪迴之苦時給出了一帖藥名叫「正念」,自此這也成為佛教核心的修行方法。時至今日,包括心理治療學、醫學、腦神經科學等眾多不同的學科都在應用著正念的技術。
據上海臨床心理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理事、南嘉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徐鈞介紹,這種潮流開端於上世紀70年代,西方的很多科學家、心理學家對亞洲宗教的很多觀點開始討論並高度讚譽,在本世紀初形成的風潮也開始漸漸影響國內心理學界的學風。
喬·卡巴金,「正念減壓課程」(MBSR)創始人,他將正念的技術引入了美國主流社會,他很喜歡用兩個中文字來表述正念療法的操作重點——今心。雖然在國人眼中這兩個字屬於生造辭彙,但它確實符合正念禪修的要領——把心放在當下,如實覺察當下的身心現象。
MBSR帶動了西方各個領域對正念的研究,徐鈞表示,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正念對於抑鬱症、焦慮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失眠、恐慌與強迫症等有很好的輔助康復性療效。
從正念還衍生出來多種正念療法,如在英國發展得比較好的「正念認知療法」,主要用於預防憂鬱症的複發,亦能作為躁鬱症的輔助治療方法,並且預防自殺傾向。又如「正念飲食覺察訓練」還可用於幫助暴食症、貪食症、厭食症等與飲食相關的心理疾病之患者。「這些正念療法的核心都在於,對自己身心當下的某些感覺能夠如其實際地覺察並了解它們,而不跟隨它們,體驗者能夠了解身心的內部變化規律,從而讓身心狀態變得放鬆下來。」徐鈞解釋道。
在歐美,除了心理學領域,正念更被廣泛也應用於教育界,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成人教育,乃至醫師、心理治療師、護理師、律師等特殊領域的養成教育都開發出了相應的正念訓練課程。
隨著正念技術的推廣,人們可能普遍修習正念,卻不知正念禪修的源頭來自於佛教。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張天布看來,正是因為卡巴金對於佛家正念的修行去宗教化,並加入科學方法,將其變成了一個科學心理學的治療手段,才讓這佛學心要得以造福更多的人群。
「去宗教化後,首先可以讓現代人比較容易接受並追從正念的方法去練習,其二就是破除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壁壘,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以及不同社會形式的人都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張天布進一步分析其所帶來的好處。
探索治療新方法
近年來,國內的心理學者對佛教敞開了胸懷,隨著其探索的不斷深入,一些源自於佛教的全新心理學治療手段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心理治療中。
佛教在中國的傳承,影響最大的是禪宗,禪宗在修行過程中不僅僅強調正念、內觀的修行方式,禪宗的一個重要革命是強調要悟,禪宗各個流派中也在探索一些讓人悟的方式,比如參話頭、講公案、棒喝,這些方法都是可以幫助求助者進行領悟的非常好的策略。
中國的心理學學者也正在嘗試著將禪宗教人開悟的技術用在心理治療中,張天布便是其中之一。所謂公案就是記錄在案的過去發生過的案例,公案在禪宗中的一個應用是作為一個沒有給予定論的故事,每個人聽完故事後就會發生自己的聯想。在實踐過程中,張天布並不生搬硬套佛法中的公案,而只是借用這種形式,激發來訪者一些領悟和啟發。
通過多年深入的理論研究和豐富的實踐經歷,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朱建軍創立了獨特的意象對話技術,大大促進了中國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在實踐中的發展。
在朱建軍看來,誠然,心理學很多流派開始從佛法里吸收營養,來豐富自己的智慧,但心理學從佛法中吸取一些方法的資源還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佛法非常深刻的理念可以解決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無法徹底解決的深入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心理學非常需要佛教。」
多年來,朱建軍發現,自己的病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追問人生意義的需求,在這方面心理學的存在主義理論已經到頂端了,但很多問題還是找不到答案,而這方面理論佛法所觸及的遠比存在主義深刻。朱建軍習慣性將佛法歸結為超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心理治療,「這正是心理學真正能從佛法中學習的精華。」
不過,朱建軍也表示,雖然釋迦牟尼佛看透了人生的全部真理,但他並沒有在某一部經里講牛頓三定律、量子力學的公式。「為什麼呢?並非佛不能,具體的知識太多了,他成道後只有49年用來講法,他只能講一些本質,本質如何通過具體的方法幫助具體的個案,還必須重新研究。這些研究就是佛法可以向心理學學習的所在,因為心理學已經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
推薦閱讀:
※心理學家都在實驗室搗鼓些什麼呢?| top5的心理學家和他們的「成名」實驗
※心理學家語錄集20則(11)
※心理學家忠告:如果你有個兒子,這些事知道的越早越好!
※日本狡猾心理學家,為你揭秘心理博弈的秘密
※瑞典心理學家:詩意地走進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