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乾貨:如果想不到好結局,別輕易下筆。

「 充分利用節拍的功能從劇本寫作角度來看,最小單位不是場景,而是節拍。沙泊舟:「爸,我知道你不是一個封建家長……」沙教授(盯著對方):「我就是!」  這就是一個節拍。肖芮推開車門,卻沒立即下去,猶豫了一會,向沙泊舟伸過手來。沙泊舟立刻將她握住。  肖芮(立刻抽出手,笑了笑):「明天見。」  沙泊舟(也笑了笑):「明天見。」這也是一個節拍。  節拍是一種反應。外部衝突或內心撞擊。如果我們將場景設想為一個完整的衝突,那麼節拍就是將衝突不斷推向高潮的手段。但節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造成意外結果。  比如我們設想人物A的戲劇性需求是要父親B不干涉他的婚姻,對抗力量是父親B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服兒子,因而產生強烈的戲劇衝突。在這個典型的個人衝突中,按常規,A不應該把B說服,還被臭罵一通。這是衝突的基本法則。但這樣處理屬於陳詞濫調,還要損害B的形象,並且不利於下一場戲情節的發展。但如果A把B說服,那這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場景。所以,我們就需要調用節拍的功能。比如說我們把這個場景分成六個節拍。1、A進門,很不禮貌地向B提出責問/B看他的電腦,根本不予理睬  2、A把電腦的電源關掉,迫使B作出反應/B拿出家長的威嚴看著  3、A說,爸,我知道你不是一個封建家長……/B打斷:我就是!  4、A見無法和B溝通,轉身走開/B說了句:我的想法剛有些轉變……  5、A聽到話中有話,立刻站住,再看著B/B卻故意不說出來  6、A企圖收買B/B卻不吃這一套,但意外地表態:我覺得肖芮這孩子還挺不錯從整個場景來看,A和B一直處於衝突之中,觀眾也希望看到衝突的結果。但B並不是被A說服的。這一點非常重要,而是他早就已經不處於和A對抗的狀態。如果你不懂節拍的技巧,那這場戲就可能會成得淡而無味。  A進門要B表態,B說,我覺得肖芮這孩子還挺不錯。A有些意外,但立刻便高興起來。靠,這戲就沒法看了。  節拍的質量標準,是要看雙方是不是存在真正的衝突。我經常看到這樣的對話。「看來,這是一個很強的對手,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喲。」「是隊長,我們一定會小心對待的。」這種廢話在一些劇本中要佔百分之三十。這也是我們許多電視劇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當然,節拍的功能還有許多。我只是想提醒各位,在場景衝突定下來之後,一定要考慮節拍。要麼把衝突推向高潮,要麼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 怎樣做好故事的鉤子?電影或電視劇都需要一個好開頭。製片人往往在看前面幾場戲就可能決定買不買你的劇本。這前面的幾場戲一般都會發生在電影或電視劇開始的十分鐘內。但這決不是故事,而只是故事的鉤子。看《肖申克的救贖》的前十分鐘:場景一:一個男人(安迪)將汽車開到一個房子外面,坐在車上喝酒,聽音樂,打開工具箱,箱子里有一把手槍。場景二:畫面切到法庭,安迪在受審。場景三:再切回到房子外,安迪仍然坐在車內,抽煙、喝酒。場景四:屋子裡面,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在瘋狂作愛。場景五:畫面切回法庭,安迪在受審,被指控殘忍地殺害了妻子和她的情人。法官判處他兩個無期徒刑。場景六:安迪被警察送到肖申克監獄。注意,這不是故事。該片的故事是講安迪如何從監獄裡逃出來。這只是個激勵事件,也是引發整個故事的大鉤子。  這個大鉤子告訴了我們三件事:主要人物:安迪  戲劇性前提:被判處兩個無期徒刑  戲劇性需求:他堅持自己無罪,產生了要洗清自己的慾望我們的故事是從安迪的這個慾望開始的。必須指出的是,這個慾望是引發他產生下面整個故事的強大的動力。對安迪來說,他不可能不去為洗清自己而作出努力。不然,他就會一輩呆在監獄裡。我們有些人寫戲,也在開頭寫一個事件。比如主人公被朋友在生日聚會上嘲笑了一頓。主人公的工作丟了。那又怎麼樣呢?誰沒有受到過朋友嘲笑呢?誰沒有丟掉過工作呢?回去洗個熱水澡,和女朋友來個約會,一切再從頭開始。不就行了嗎?這樣的小事構不成可以貫穿全劇故事的強大動力,形不成強烈的戲劇性需求。這就需要重新設置激勵事件。  故事的鉤子是全片/劇故事的第一個情節點,而且是個僅次於結局的最重要的一個情節點,所以,一定要在前十分鐘出現激勵事件,把主人公推入困境。「 故事是怎樣煉成的?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先舉個例子。甲結婚,乙被邀請參加婚禮。婚宴上,乙喝多了酒,說:「哥們,好福氣啊,祝你明年就生個大胖小子!」  這是故事嗎?不是。  因為甲的戲劇性需求是希望在婚禮上受到乙的讚美之詞。人家已經說了不少好話,他滿足了。開始價值:希望滿足,正;結果價值:得到滿足,正。這種事,可以說說,裝成二百五的樣子逗人家笑笑。但不是故事。  故事應該是:  甲結婚,乙被邀請參加婚禮。婚宴上,乙其實喝得不多,就當眾發起酒瘋。「哥們,你……好福氣啊。明年……媽的,誰把我的酒給偷喝了……來,再來一杯……滿上滿上……明年……明年你老婆肯定會給你生個大胖小子……只是……」別人湊過來,嘻笑問:「只是什麼呀?」「只是……哈,不一定是你的……」甲立馬放下臉來:「你他媽胡扯什麼呢!」這才是故事。  為什麼?一是甲的戲劇性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二是開始價值和結果價值相反:從希望滿足變成了生氣。從正到負。  關鍵是已經出現了衝突。當然,也有了懸念。如果乙不是惡作劇,那甲就有戲了。至少得審查一下老婆。「這個月,沒看你來事啊?」「你聽乙發酒瘋了吧?」老婆背過臉。「都什麼朋友?」「可我們沒有那樣啊?」甲扶扶眼鏡,還在算著日子。「怎麼會……怎麼會……」「好哇,既然你懷疑姑奶奶,今晚給我滾客廳去!」說著,一個枕頭扔了過去。  上一場戲引起的戲劇性需求改變了方向,甲和老婆開始發生衝突,然後是老婆的母親參加進來。「喂,你可聽好了,我女兒嫁給你,不是來受氣的!」甲的母親也參加進來:「噢喲親家母,這婚禮到處都是酒,還能有什麼正經話喲。現在年輕人都鬧這個哩。上次我鄰居的姑娘辦喜事,都把她……」壓低了聲音附上前,如此如此一般。老婆的母親聽了還是不高興。「哼!反正我今天得把話撂這兒。別以為你們是知識分子!」……噌噌噌!衝突不斷!這對任何一個職業編劇來說,是最重要的寫作技巧。  首先得確定人物的戲劇性需求,確認開始的價值。然後是製造鴻溝,讓主觀想像和客觀現實之間出現裂縫。故事就出現在這條裂縫上。  一部30集電視劇,如果按每集40場戲算,就是1200場戲,除去少量過場戲外,照理說都需要製造這樣的裂縫。當然,不可能做到場場戲都有衝突。但至少90%。這樣,如果結構和人物把握上不出問題,你就等著製片人簽合同拿稿費吧。  記住:30集,1000個裂縫!這就是職業編劇的厲害!「 story360是什麼東西?很寶貴。應該說是一個好編劇的基礎。  解讀一下:story不用說了,沒有故事,還能有劇本嗎?關鍵是360。先分開念:3-60。

3是三幕劇,好萊塢所有經典片都是三幕劇。120分鐘電影標準的結構如下:第一個鏡頭是主人公身份直接介紹,並在前十分鐘出現激勵事件,把主人公推入困境。這是第一個情節點;第30分鐘是第一幕高潮,這時的主人公的處境更糟糕。為第二個情節點;第100分鐘是第二幕高潮,主人公面臨更困難的選擇。出現第三個情節點;第118分鐘是第三幕高潮,主人公終於戰勝了災難,成為英雄或達到了目的。出現第四個情節點;然後是兩分鐘的結尾,搞笑什麼的,淡出。注意:這是講的情節主線,一般情況下,只有一條主線的劇本是很難發展的,應該還有至少三條副線。每條副線也都有完整的從激勵事件到第三幕高潮的情節點出現,當然,有的只有兩幕或獨幕,有的激勵事件在開場前就發生了。

  

60是場景數。少的至少是40個場景。每個場景實際上也都有開頭、發展和結局。但必須注意開始時人物的價值在結尾時要改變。不然就沒有衝突。所以,確認這場戲人物的戲劇性需求十分重要。這裡說的場景和我們電視劇里的「場景」不一樣,我們只要背景換了,就算是一場戲。

比如兩人打電話,一會是甲在的客廳,一會是乙在的海邊,一個電話就打掉了十來個「場景」。這不算。場景的更替不只在背景換了,關鍵是人物的戲劇性需求得不到滿足後,還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甲打電話向乙要丙的電話號碼。甲的戲劇性需求十分明確,就是要拿到丙的電話號碼,可乙偏偏不給甲:「你他媽還敢跟我要她的電話?!」甲在那頭威脅說,你要不給,那你就得從這兒滾蛋。乙只好把電話給了甲,而且確實是真的。但那個電話已經註銷了。看,這就是意外結果。甲的慾望還是沒有得到滿足。這就是一個場景。不管你打電話的背景換了幾百次,還只是一個場景。一部電影需求60個場景。你得設置60個完整的衝突。

  如果你要寫電視劇,那就先寫電影劇本,而且一定要寫那種「3-60」的標準電影劇本。等你把幕高潮或情節點都練熟了,再把一個個的場景都寫到位了,那你寫電視劇,就像大學生做小學數學題那樣又輕鬆又好玩啦!「 電視劇編劇必讀的三本書和一張表《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羅伯特;麥基著周鐵東譯)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電影劇本寫作基礎》(均為悉德?菲爾德著鍾大豐與鮑玉珩譯)  還有一張表,即那張非常著名的法國喬治普爾梯《關於劇本創作的三十六種劇情模式》羅伯特最有用的兩個東西,一是「鴻溝理解」,從根本上解決了故事的產生;二是「人物維(人物關係設置圖)」,非常科學地解決了人物關係結構。此外就是「激勵事件」了。這也是個非常有用的技巧。  菲爾德最大的貢獻也有兩個,一個是「戲劇性需求」,一個是「情節點」。前者實際上就是羅伯特的「人物慾望」,如果沒有戲劇性需求,就談不上戲劇衝突,當然就無所謂故事和劇作了。「情節點」是作者十八年前就應運的一個概念。他把羅伯特說的幕高潮更明確化為情節點。這對我們這些寫電視劇的人特別有用。是解決全劇結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般來說,每集戲都會有兩三個情節點,一部20集的電視劇,主人公的情節點不能少於10個。這樣就能保住全劇的故事框架不走形。「 每天寫多少字合適?作為一個職業編劇,必須每天寫作。所以,每天寫多少字非常重要。  我認為,每天寫5000字比較合適。  這裡我說的每天,是指在電腦前寫作六到七個小時,最好不要超過八小時。當然,是處於一種完全的寫作狀態。不包括去看會兒電視或沖咖啡的時間。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充分思考。5000字對電視劇來說,大概相當於兩段,每集電視劇如果六七段,這樣每天寫兩段比較從容。我說的段,其實與羅卜特麥基說的「序列」相似。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情節,大概分四五個場景。有時候,我會為一場戲寫整整兩小時,有時候只需要二十分鐘。這要看你的狀態。  寫得快不見得就好,慢也不見得不好。有句話說,你寫得越快,出版的速度越慢,因為你需要大量修改。相反,如果你寫得很認真,考慮周全,修改就少,當然就出版得快了。  電視劇也是這樣。這樣的速度,一部20集電視劇,或者是30萬字的小說,只需要用兩個月的時間(不包括構思)。製片人從收到你的創意後,第一個月就能看到前十集,兩個月完了,應該是很理想的速度。當然,實際上並不會這麼順利啦!有人說,每天寫一段不是更省力了嗎,我又不急,怕什麼呢。  如果每天只寫2500字的話,那是貴族式寫作了。問題是時間長了,熱情消耗得快,一部20集的電視劇,激情最高的時間可能只能維持2個多月,正好寫完了。如果用四個月來寫,我會覺得厭煩。當然,如果你想同時寫我也不反對。一邊做另一部戲的結構,一邊寫一部戲的台詞,那也很爽。但個人習慣不一樣,我還是覺得完成一部算一部。「 怎樣開始構思電視劇?要寫一部電視劇,怎麼下手?當然你得有一個故事。那麼你從那兒開始呢?許多人說,這個問題問得是不是有些傻,當然是從故事的開頭開始啊!錯!  好萊塢最精彩的電影都是從結尾開始的。對任何一部電影來說,修改得最多的是第三幕的高潮。也就是全片結束前的倒數第二場戲(最後一場戲是兩分鐘的「結尾」,那是故事講完後的「加場」)。如果沒有一個好故事結局,那麼觀眾就不會買你的賬。前幾年有部電影叫《尋槍》,開頭開得很好。一個警察把槍丟了。這是一個「很好萊塢式」的激勵事件。從一開始就能把觀眾的好奇心吸引住。但這不是故事,只是故事的一個大鉤子。而這部電影的結局卻令人失望。雖然姜文做了好多要死要活的動作,但仍然沒有將那把槍「尋」出來。這是個遺憾。  「從後往前」構思不只是好萊塢經典電影的寫作手藝,也是所有情節劇,甚至商業小說的手藝。它最大的好處是幫助我們如何開頭。一般講故事的人都有一個毛病,叫「虎頭蛇尾」,開頭開得很好,很嚇唬人。某某人來到什麼地方住店,結果住進了一個殺人窩。茶館的聽眾立刻來了勁。下面怎麼啦?說書人一拍桌子:且看那哥們如何如何如何如何……他們是不考慮結尾的。該到哪就到哪兒,很不講究。中國的電影也基本上是用大團圓來作喜劇收場,用死人死光了作悲劇結束。通常的毛病是結尾結得很臭。有部著名導演的大片,居然用佛主的舍利子來將敵人全殲,那是中世紀前希臘劇的模式。兩個國家打來打去,最後只好請神來出場決定勝負。好萊塢的許多商業片也很公式化,最後總是英雄在快被殺死的時候突然使出絕招,取得勝利。但你如果注意一下《雨人》、《低俗小說》、《百萬寶貝》、《飛越瘋人院》這些獲大獎的作品就不一樣了。說得遠一點,中國電影老想拿奧斯卡,以為用(此處刪掉31個字)這就不說他們了。回到我們題目上來。因為你知道了結尾,你才可以考慮開頭。然後,你才可以精心布局。尤其是電視劇,你必須先知道人物最終的命運,最後一場戲是怎麼樣的,這樣你就知道如何寫開頭了。就知道那幾場戲必須在什麼地方出現,那個人物必須在什麼時候出場。如果你只知道開頭,不知道結局,那是寫小說。小說家反正是不管讀者死活的。書賣掉他拿了錢走人,跟他就沒有關係了。可電視劇不一樣,你如果只寫好了開頭,頭幾集還行,接下來就軟了,觀眾就轉檯,就關機,你的收視率就下降。當然,也許你的稿費已經到了手,可製片人下次就不會再用你的本子了。電視劇說到底是門結構的藝術,講究的是精心布局。而結局和開首卻是最關鍵的兩場戲。你想到一個好開頭,寫幾集就可能寫不下去。如果你先想到結尾,再構思開頭,這樣,你就能一路順通。  一句話,如果你想不到一個故事的好結局,千萬別輕易下筆。
推薦閱讀: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大部分結局悲慘,只有他例外
《人民的名義》大結局即將來臨,老戲骨們靠什麼撐完整部戲?
《使徒行者2》粵語版大結局有大反轉嗎?
一代名妓的最終結局

TAG:乾貨 | 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