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儒家聖賢風範
06-27
中華道德傳統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自鴻蒙開闢、三才定位以來,經歷了三皇五帝道德治世的輝煌時期,又經歷了禹、湯、文、武、周公諸聖賢的仁治社會時期,書寫了華夏文明史上璀璨奪目的一頁。在秉承道德文明的五千年歷史發展中,孔子就站在她的中點上,遵循道的規律,具體闡述了德。他以仁為核心,創立了儒家學說,奠定了人倫規範,從而成為這一古老文明的重要一翼,並主導了後兩千五百年的中華文明。 作為一個民族思想領域幾千年的主導學說,她的魅力何在?生命力何存?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讓我們還是沿著歷代儒家聖賢的足跡,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溯,以便知古識今,對華夏文明的傳承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1.儒學先驅——周公儒家學說雖然是由春秋時期的孔子所創,但它的一些重要內容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產生了。這得從周公總結商王朝滅亡的教訓,為周王朝制禮作樂說起。 漢代劉歆、班固稱儒家的特點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唐韓愈為儒家制定的道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可見周公在儒家學派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創始者,而周公則可謂是儒家的先驅者。 被稱為儒家「元聖」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是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和大思想家。因為以周太王所居周地為其采邑,所以稱為周公。文王在世時,他在群子中以仁孝著稱。武王即位後,他輔翼武王,以忠誠見稱於史。據歷史記載,當時武王有疾,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於是「自以為質,設三壇,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代替武王之身而死,並且說:「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史記?魯周公世家》)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乃當仁不讓,輔佐成王,奉命出征,平息叛亂。又營建都邑、分封諸侯,將「宗周」與「成周」連成千里王畿,實現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分封制大一統局面。周公還依據周制,參酌殷禮,為周朝制定了田制、官制、祿制、樂制、法制、謚制、畿服制、嫡長子繼承製等,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典章制度,稱為「周禮」或「周公之典」。 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面,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等這樣的境界,周公都做到了。荀子在《儒效》篇中稱讚周公所做是「非聖人莫之能為,夫是之謂大儒之效。」孔子一生辛苦奔波、孜孜以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業。周公以自身的品格、能力和政績,為儒家的思想學說提供了十分理想的人格典範,這是他對儒家學派的一個巨大貢獻。據《史記?周本紀》幾《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西周初年的文獻,大部分出自周公之手。周公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罰、以德配天等思想,強調實行禮治、提倡德治,既是對上古中華道德傳統文明的繼承發揚,又為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孔聖有幸站在一個歷史的交匯點上,對「德治天下」的上古文化進行揚棄,刪詩書、定禮樂,與當時時代的主流文化進行有機整合創立「禮治天下」的儒家文化體系,以人道五倫中的孝道為基礎,以社會構成的最小單元--家庭為中心,建立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要素的制衡系統,開創了以「修、齊、治、平」為宗旨、以大同世界為理想的儒家文化主導的2500年中華文明。乃在於東方民風重親情、講大義的人性特點為其本。順乎其情而設教,易於形成有效制約、達成教化之功。無獨有偶,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今天我們又站到了一個更大的歷史交匯點上,它不僅是古今文化的交匯,也是東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風雲際會,時空交錯,時代又順乎天命地造就出一個偉聖,如出一轍地對古今文化進行刪繁就簡,並與現代東西方文明進行有機整合。充分吸收「德治」、「禮治」與西方文化的「法治」精髓。創立以生命科學為依託的「德法並治」文化體系,以養生修道為切入點,以現代哲學框架構建理論體系。將人類哲學思維首次從純外求性哲學思辨導向直覺體證的內求法與外求法結合的宇宙認知方法。在現代社會關係從過去以家庭關係為紐帶向以產權關係為連接的形式轉型的今天,因應時變地將養生修道導向實業。其實質是將道德規範的建立由過去的五倫中「父子之道」轉向「君臣之道」的企業上下級(即領導與被領導)關係。乃是順乎其欲而設教,同樣是為形成有效制約、達成教化之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產權關係已取代家庭關係成為人與人之間最為普遍的聯結方式,具有道德內涵的企業文化由於其與人們的利益聯繫的休戚相關性,在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效制衡作用推動下,必將對人們的道德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從而導致社會心理發生根本性變化,最終完成對全人類的整體教化功能。正所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勿容置疑,伴隨這一全新文化大系逐步成為人類文化主流,終將迎來新一輪人類文明的嶄新紀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新年新氣象好運必來到為一年開個好頭讀聖賢書最樂第四集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詩書聖賢(二十)
※【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
※[轉載]聖賢留下三命學 神煞是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