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管制改革
06-27
清末袁世凱的官制改革設想 作者:黃振迪 據傳,兩年前國務院有一部門「體制改革」,削去大量的中間部門,使機構大為精簡。當他們到國務院彙報「改革成果」時,國務院某大員卻笑道:「你們這只是精簡機構,內部調整,算個什麼改革呵」!傳聞一出,被人引為笑談。想不到的是,3月11日(20080311),華建敏受國務院委託對「人大」就「大部制改革」作出說明: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其中,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五個大部。有意思的是,有專家解讀「整個體制改革過程完成,可能需要12年左右」。至此令人期待已久的「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的「大部制改革」,由「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終於到了和盤托出的時候。只可惜的是:原來這姑娘同樣也是「內部調整,精簡機構」而已! 至於稱之為「行政體制改革」,不管部門如何變幻組合,這體制還是這體制。也即是說:在這種體制下,誰管誰,對誰負責,體制架構能否起到保障作用等等政治體制層面問題,與原體制並無絲毫差異。確實,「行政體系」本就是「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體系的變動,自然也是政治體系的變動,因此要籠統稱之為「政治改革」尚可。但是,要把「大部制」稱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確實是離題太遠,叫人連補充想像的空間都沒有。要說其中如何玄妙、如何高明、如何影響深遠,可能唯一體現在當今還准媒體講真話這一點上(這在兩年前都是無法想像的)——3月12日《南方都市報》以「大部制改革:沒想像的那麼大」為題,對這次「改革」作了如實報道。 其實大部制改革,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我國前國家領導核心袁世凱在大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時,就曾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官制改革方案。雖然這位前國家領導核心現在名聲很臭,但是畢竟時代本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否定的過程。過去的英雄豪傑,現在看來不過就是個小丑;過去的歷史垃圾,也許將來都會當作高人。數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的前國家領導核心,又有幾個是正面人物的呢?我們還是丟開我們現在的「意識形態」,來看一下真實的歷史——畢竟在他那個時代,他除了知道有大清,根本就不知還有民國,更遑論中華人民共和國了。 一、見風使舵,袁世凱力倡立憲 清末的「立憲」,始於甲午兵敗,復熾於日俄戰爭爆發。特別是日俄戰爭,人們看到實行君主立憲的日本,竟然以一彈丸小國,大勝君主專制的大國。因此,認為這一結局只能從立憲與不立憲來得到解釋,把日本的勝利,作為立憲政體對專制政體的典範。因此,倡議立憲者,終於形成了一場波瀾壯闊的運動。而自從戊戌變法失敗特別是《辛丑條約》簽訂後,許多青年知識份子認識到清政府頑固不化,腐敗透頂,喪權辱國,無可救藥,開始拋棄和平幻想,圖謀革命。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提出了「革命性」的「建立民國」的政治綱領。因此,這時,我國就形成了兩派:立憲派和革命派。 還是在「立憲」初興的1904年6月,東南立憲派首領張謇遊說兩江總督魏光燾、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立憲。他很積極,還預先起草了一個折稿。但是,謹慎著稱的張之洞,認為沒有掌握著北洋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的參與,恐怕事很難成,就要張謇找袁世凱遊說。因此張謇就向這位與他過去的學生、後來反目的袁世凱去函,請其倡議立憲。但是,袁世凱看到還不到火候,回復說再等等看。 只等到次年的1905年,當清廷開始討論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時候,袁世凱就突然積極起來。在張謇的再次鼓動下,袁世凱終於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新調任的兩江總督周馥電請中央實行立憲政體。有意思的是,在奏摺中,他們估計需要的時間同樣也是十二年左右! 他們的提議起了作用,中央終於採納了「立憲」建議。當年7月,清廷正式決定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因此,如果說十月革命給我們帶來了西方的馬克思主義,那麼可以說袁世凱的倡議成了中國政治改革的雷霆!從此,清廷已經由單純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洋務運動,走向政治體制改革;由閉關的自力更生、恪守祖制的默守陳規,轉向改革開放;由「中體西用」轉向了效法「西體」的政治改革之路。 1906年8月,五大臣出洋考察歸來,結果是他們終於認識到:中國與外國列強的根本差別不是任何別的東西,而是先進與落後的兩種政治制度的不同。不革除封建政治,中國無論怎樣努力,也不可能富強;官員無論如何整肅,也不可能廉潔。因此一致奏請立憲。8月25日,醇親王載灃、軍機大臣奕劻、瞿鴻機、榮慶、鹿傳霖、鐵良、徐世昌、政務處大臣張百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等受命閱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奏摺。前國家領導核心慈禧太后還親自召見袁世凱,徵求意見。 袁世凱看準了風向,立馬非常積極起來。他入京之後,逢人便大講「立憲」。而且,口氣也和我們的一些官員一樣,口氣非常大,也非常極端。他說:「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當以死力相爭」。他還慷慨激昂地說:「有敢阻立憲者,即是革命黨」! 9月1日,前國家領導核心慈禧太后就發布上諭,宣布「仿行憲政」,從改革官制入手,預備立憲基礎;至於何時正式實行立憲,則是視以後的情況而定。 二、袁氏「官制改革」方案出台 形勢發展很快。9月2日,朝廷即派包括袁世凱等14位「正部級」高官「編纂官制」,即制訂政治體制改革方案。這時,袁世凱非常活躍。他馬上組織人刊印各國官制大略及組織用意,分送各王公大臣及政界人士。主張從速制定,以防阻撓。 袁世凱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弄出了個全面改革官制的初步改革方案。有意思的是,這個方案除了裁撤原內閣、軍機處、吏部、禮部、都察院,合併、精簡其他機構外,還增設了一些新的機構,最重要的是責任內閣(中央政府)、資政院、行政裁判院、集賢院、大理院、審計院等。其採取的辦法,也完全是「內部調整,精簡機構」,並沒有所謂「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 一般君主立憲國家的內閣,都是對國會(議會或叫「人大」)負責的,國會才是民主國家的政權形式的主要體現。可是,他不提國會,只講資政院。那麼資政院是什麼呢?其實也就是由以前的「政務處」改設的,相當於現在的「信訪辦」一類的機構。這個組織的總裁、副總裁是由皇帝指派,議員也不是由民主選舉產生,而是從王公世爵勛裔中欽選、從京官中會推、從各省和八旗士紳中保薦,根本就不是國民的代議機構。只不過是政府「採取輿論之地」,其決議對於中央政府「內閣」毫無約束力。 所謂政治體制,就是這個體制架構最關鍵的就是是「對誰負責」,「怎麼負責」,「不負責體制能否駕馭」的問題。比如現在的香港就具有很多這方面的特徵:公共支出沒有立法會(也就是議會)通過批准,你政府根本就拿不出錢出來,更不存在你政府用完了錢,自己追加不算,最後再來通過的問題。香港的立法會拒絕通過財政預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而解散立法會後,重選的立法會繼續拒絕通過所爭議的法案,你行政長官就必須辭職。而如果兩次拒絕簽署立法會通過的法案而解散立法會,重選的立法會仍以全體議員的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所爭議的法案,而行政長官仍拒絕簽署,同樣也必須辭職。 那麼,這種體制到底什麼作用呢? 最重要的是,行政長官的意志,不能違背議會的意志。而議會則是對他的選民負責的。其代表各個功能界別、各行業、各社會階層的利益的角力和博弈,最後才凝結成一種全民的意志。比如他們要立個最低工資的法律。那麼,一些行業主就會反對,因為有的低增值的行業根本就無力負擔;而底層也有擁護的,也有反對的。擁護的,認為對自己有利,收入有了保障;而反對的,會因此擔心「人工」統一划定標準,一些行業不堪重負,就怕沒人再請他們做工。最後,這個最低工資法,就一起無法走上立法會的檯面。 香港的一個個法案,就都是通過這種全方位的角力和博弈才出來的。因此就最能代表人民的整體利益,最能體現人民的具體的意志。這樣的制度的建立,人民的利益,才會有真正的制度保證。嚴格按立法會及國會(也就是人大)的意旨行事,這才是考驗你對誰負責的關鍵,這也才是真正的政治體制層面上的問題。 而按照袁世凱的這個「官制改革」方案。他的所謂「內閣」(中央政府),並不是對國會負責,其實是由過去的國家領導核心決斷,變成同樣沒有民主基礎的「內閣」決斷。而部門內部的調整和組合,與政治體制改革根本就是完全「不搭界」的事。不過就是換湯不換藥、政治權力的個人再分配而已。因此,這個方案立即遭到了官制改革班子的強烈反對,最後終於沒有被採納。 三、以史為鑒:政治改革不是派糖 我們常說,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可以知興替。當英國商人初入大清的時候,都驚異於大清的繁華和富庶。而其末期的迅速敗落除軍事失利之後的國外賠款之外,上下官吏腐敗叢生,也是其直接原因。昔日強大的清政府,那時稅已經難以收上來。而各級貪污、橫行的官吏則多如牛毛。各地象抗稅、抗法事件層出不窮。他們的迅速衰敗,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是也。 清末,雖然前國家領導核心慈禧太后很暴力、很強悍,但是竟然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經費的籌措,這樣現在看來小菜一碟的事(現在又有哪個政府部門,哪個國企為出洋經費發愁過呢?)都曾頗費周折。這次出國考察的款項,還是各大臣湊齊的。袁世凱就從直隸拿出白銀十萬兩,並允諾以後每年籌款十萬兩,作為出洋經費。由此可見一個夕陽帝國的景況是何其悲慘!一個國家從上至下,徹底的腐敗,其摧毀能力是何其強大! 而那時,正是革命與立憲賽跑的時期。1906至1908年期間,廣東、廣西、雲南、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湖北、都舉行了規模不等的武裝起義,震撼了清王朝的統治。儘管改革開放不斷提速,最後宣布由1908年算起,「預備立憲」期限減為9年,屆時召開國會,公布憲法。但是,此時為時已晚,1911年,最終是革命追上了立憲。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國大地百年征戰,終於拉開了序幕。。。 政治體制改革,並不是「派糖」,而是派葯——醫治中國腐敗叢生、綱紀廢馳頑疾的良藥。如果政治沒有生死存亡的必要性,根本就無須改革;如果政治改革,只是為了滿足人民的權力欲和參與意識,只是讓人嘗嘗甜蜜的滋味,增強享受權力的幸福感的話,就是不派糖,而是換上把糖精也未嘗不可。分類:史林漫筆|評論:33| 瀏覽:4261 |舉報|收藏轉發至天涯微博上一篇:教育部長鬧中華:一個台獨一個文革下一篇:2008年中國改革發展大事記(2月)
博客推薦【石勇:我來「剝」李玫瑾的皮】
激情殺人,葯家鑫的一張擋箭牌
旁聽生、偷聽生與大學的門檻
官員「高調退賄」能高到哪去?
跪著能求來公平正義嗎?
推廣「離島免稅」政策可抑制通貨膨脹
網友評論:我要評論剩男2008-03-14 11:43LZ太狡猾了,指桑罵槐,很不和諧呀:)jyou182008-03-14 12:43q簡悠2008-03-14 12:56`zhs6882008-03-14 14:23這樣的文章 好Cherylwin2008-03-14 14:31沙發的兄弟才是真正的看懂了文章的一點鑽石2008-03-14 20:29隻見針鋒未見針,血又流了Cherylwin2008-03-14 23:33身體天天都健康,心情時時都順暢。幸運總在你頭上,快樂常在你身旁!清抹
推薦閱讀:
※袁世凱5
※袁世凱戊戌年告密的真相
※【獨家】袁世凱遺脈:風流散盡還自強
※榮祿為何對袁世凱佩服不已?
※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病死,臨死前留下一道遺命,眾人看後敬佩不已_【今日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