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對網路時代電化教育的啟迪
06-27
知識管理對網路時代電化教育的啟迪
黎加厚(上海師範大學 教育技術學系,上海,200234)E-mail: jiahou@shtu.edu.cn內容摘要:我們的時代正在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必須適應整個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本文討論了電化教育在新時代的發展:從過去主要著眼於運用媒體在教學中傳遞教育信息,發展到從知識管理的視野關注知識作為社會生產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活動中的運行規律,從而科學地調整我們在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策略,促進知識的獲取、傳播、共享、利用和創新。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電化教育、媒體、知識管理。一、引言《電化教育研究》出刊100期,是我國教育類核心期刊的一件值得祝賀的大事,20多年來,《電化教育研究》為中國電化教育理論研究和全國電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培養千百萬教師在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為教育技術專業的建設等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今天,每一個教師、電教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理論工作者都更加關心《電化教育研究》的未來發展,思考我們怎樣迎接以「教育信息化」為標誌的新時代到來?1999年,美國教育技術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聯合了16個教育機構,經過幾年時間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專家、教育管理層、師資培訓部門的調查,組織了許多有關學生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會議、信息技術論壇,並通過互聯網和問卷方式向社會及個人進行了廣泛的意見調查,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發表了《國家教育技術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NETS),規定了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學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要求,目的在於幫助教師和學生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到課程教學之中,使全體學生從小就適應信息時代的工作、交流、學習和生活的方式。《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開宗明義地宣稱,今天我們面臨的世界變化了:工作變化了、工具變化了、通訊與交流變化了、信息變化了、兒童變化了、學習也應該變化了!面對全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我國教育部提出了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戰略。2000年後,《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等雜誌上,關於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教育、網路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時代新型教學模式研究等文章大量湧現出來,反映了中國教育信息化的春天已經來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世界和中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我們需要思考這場熱氣騰騰的社會大變化的深層含義是什麼?我們將怎樣深入進行我國電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二、社會的變化與知識管理的興起回顧剛剛過去的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正在進行著歷史上最大的社會範式的轉換:從以土地、河流等自然資源為基礎的農耕社會,到以物質產品為主導、以商品為基本細胞的工業社會,逐步進化到一個以智力資源為基礎、以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知識社會。目前,我國與世界其它國家一樣正在經歷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的組成部分,這是教育適應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然趨勢。由於我國的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特點給中國教育提供了一次歷史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方式變化的觀點來分析當前的教育信息化,可以使我們對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本質和發展方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眾所周知,農耕社會的經濟形態和社會基礎是農業經濟,工業社會的基礎是工業經濟,而知識社會的基礎是知識經濟,知識繼傳統的生產要素如土地、機器設備、勞動力、資本之後成為社會生產活動最重要的資源。隨著知識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性不斷增長,人們逐步認識到研究知識管理的意義,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理論在最早進入知識經濟的美國產生和發展。1959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Peter.Drucker)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工作者」的概念。1997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在報告中正式使用「知識經濟」,這中間經歷了近半個世紀,反映了20世紀後半葉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步進入知識經濟的社會範式轉變過程。40多年來,眾多的管理科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政治家、信息技術專家等投身於知識管理的研究。保羅.斯特阿斯曼(Paul Strassmann)研究了信息和隱性知識作為社會組織資源的重要性。彼得.森格(Peter Senge)重點研究了"學習型組織"的建構與發展。艾沃瑞特.榮格(Everett Rogers)是早期關於創新擴散的積極研究者。近年來隨著對知識爆炸增長與知識獲取問題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專家投身到知識管理系統的研究,諸如應用信息技術處理知識指數倍增長問題、數據挖掘、知識獲取、以知識為基礎的系統等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於知識管理水平將決定未來企業、組織、國家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知識管理迅速成為各國學術界、理論界關注的研究熱點。90年代中期,互聯網神奇地興起並魔術般地改變著世界,互聯網上的信息每6-9個月翻番地增長,數字化、信息化、網路化、全球化促使傳統的社會生產部門重組,各種關於知識管理的機構、組織、出版物、軟體系統如雨後春筍湧現。1989年,國際知識管理網路(IKMN)在歐洲創辦,很快又吸收了美國的「知識管理論壇」(http://www.km-forum.org/ )和其他與知識管理相關的團體和出版物,成為目前世界上很有影響的知識管理資源之一。2000年後,Lotus公司率先推出適應e-learning時代的教育網站開發系統Learningspace,代表了運用知識管理理論建設教育網路資源的最新趨勢。緊接著微軟公司提出數字神經系統DNS的概念,「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資本是一種資產,是一種需要管理的資產。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把企業的知識資本交給那些知識工作者用於每天的各種決定,而這些決定集合起來就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成功或失敗。」 (www.microsoft.com/china/km/km.asp )。許多相關領域的專業組織也以濃厚的興趣探索知識管理與各自領域的關係,如美國生產力和質量委員會(APQC)和美國信息科學協會(ASIS)等。1998年,中國第一個知識管理網站「中國知識管理網」(www.chinakm.com/ )啟動,是目前國內有關知識管理研究的重要信息資源。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列入鼓勵研究領域指南,引發了國內學術界關於知識管理的研究熱潮。今天,知識管理作為發展迅速、研究深入的新興理論,正在滲透到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的各個方面。筆者通過搜索引擎google在網際網路上搜索「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0.18秒後得到2,750,000項查詢結果(2001年7月30日)。Google將知識管理的研究體系做出了分類,暫且不論這些分類是否科學精確,我們至少可以從中了解到目前知識管理所涉及到的領域並方便地獲得世界各國的研究信息。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1. 業務與公司(Business and Companies )2. 案例研究(Case Studies )3. 會議與活動(Conferences and Events )4. 分散式知識(Distributed Knowledge )5. 教育與培訓(Education and Training )6. 職業(Employment )7. 信息建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8. 信息資產(Information Assets )9. 信息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 )10. 知識創新(Knowledge Creation )11. 知識發現(Knowledge Discovery )12. 知識流(Knowledge Flow )13. 知識檢索(Knowledge Retrieval )14. 在線教與學(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5. 機構(Organizations )16. 出版物(Publications )17. 軟體與工具(Software and Tools )知識管理的內容極其豐富,各個分支領域又分為若干子領域,不僅包括了過去電化教育研究的教育媒體和教育信息傳遞的內容,而且還開拓了網路時代電化教育面臨的許多新興研究領域,例如: 知識創新: 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 ) 概念圖(Concept Mapping ) 創造力(Creativity ) 智力圖(Mind Mapping)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知識發現: 書籍(Books ) 業務與公司(Business and Companies ) 數據挖掘(Data Mining ) 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 雜誌與電子期刊(Magazines and Ezines ) OLAP 機構(Organizations ) 文本挖掘(Text Mining ) 工具(Tools )知識流: 業務改革(Business Transformation ) 協作(Collaboration ) 實踐社區(Communities of Practice ) 用計算機為媒體的通訊傳播(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 社團入口(Corporate Portals ) 知識的存儲與共享(Hoarding and Sharing ) 知識交易市場(Knowledge Markets ) 學習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s ) 推送知識的技術Push Technology (6) 告知(Storytelling ) 建議、請求與勸說(Suggestion Solicitation )在線教與學: 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 信息化學習公司(E-learning Companies ) 信息化學習入口(E-learning Portals ) 無約束獨立研究(Independent Research ) 機構與協會(Institutions ) 教師資源(Instructors Resources )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 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 在線書籍(Online Books ) 在線課程(Online Courses ) 在線輔導(Online Tutoring ) 服務(Services ) 課程編製服務(Course Authoring Services ) 在線培訓系統(Online Training Systems )Google上的這些條目的下面都有極其豐富的資料和網站,聯繫到我們今天進行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幾乎每一條都可以結合中國的國情開展深入的研究,這在以前對從事電化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人們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更多的內容參考:http://directory.google.com/Top/Reference/Knowledge_Management/)三、電化教育研究視野的拓展:從教育信息傳遞到知識管理什麼是知識管理?與其他新生事物一樣,知識管理是一個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論層出不窮的領域,關於知識管理的定義目前尚無一個統一的定論,各國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格林(Denham Grey) 提出,知識管理是對智力資產的管理,它具有評價的功能,有利於克服阻礙知識流向使用者的潛在瓶頸,以便充分利用智力資源,避免智力資產衰退,尋求機會來加強智力、增加價值、提供靈活性達到提升決策、服務和生產的目的。[1]歐勒瑞(Daniel E.O』Leary)認為,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可以得到的各種來源的信息轉化為知識,並將知識與人聯繫起來的過程。知識管理是對知識進行正式的管理,以便於知識的產生、獲取和重新利用。[2]奎達斯(P.Quitas )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管理各種知識的連續過程,以滿足現在和將來出現的各種需要,確定和探索現有和獲得的知識資產,開發新的機會。[2]我國學者金吾倫認為,知識管理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用知識和智慧對知識進行管理,以便最有效的開發、配置和利用知識資源,服務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從社會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角度看知識管理,我們認為,知識管理是研究人類獲取、傳播、共享、利用和創新知識的活動規律,管理有關知識的各種連續過程,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管理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這是因為在實現「校校通」以後,我們每一個學校都面臨網路時代全新的情況:一方面是互聯網上已累積了五億以上的網頁,以兆兆計的文字數,可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開放的資料倉儲。[4]這些數據、資料、信息如何才能夠加工,轉化為易於存取、可用的知識?另一方面是我們各級學校和各級教育部門都在準備建設網路教育資源庫、網路課程、遠程學習平台等,如何設計、組織、運行、管理這些網路上的教育資源才能在獲得較好的效果?世界各國有關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我們解決網路時代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過去,我們在學校開展電化教育主要是從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優化的思路來考慮軟體、硬體、潛件建設,探討電化教育的本質,說明電化教育的功能、過程、方法,並依此來建構電化教育的管理體系。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個認識上的飛躍。但是,我們深深地感覺到,對於電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還遠遠沒有完成,一個很突出的現象是,過去有關電化教育研究的文獻一般局限於從教育媒體或教育技術的範疇來探討教育信息化的問題,而事實上,教育信息化與社會現代化是一個有機整體。今天,網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將電化教育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從現代教育媒體傳遞教育信息的視角來考慮教育信息化問題已經不夠了,媒體只是教育系統中的一個技術要素,傳遞教育信息是知識運動鏈條中的一環,網路時代的電化教育需要從更基本的要素來研究新時代教育和社會的規律,以便有效地和科學地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知識管理為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研究電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迪。四、知識的分類與學習方式的變化知識管理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對知識的分類,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權威分類是經合組織關於知識的4W分類。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報告中,將知識劃分為四種類型:(1) 知道是什麼(Know-What)-關於事實的知識;(2) 知道為什麼(Know-Why)-關於自然原理和科學的知識;(3) 知道怎麼做(Know-How)-關於如何去做的知識;(4) 知道誰有知識(Know-Who)-知道誰擁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識。[5]根據知識獲取的方式,知識管理理論進一步將上述知識的分類分為兩大類: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四種類型的知識中,前兩類知識可以通過語言、書籍、文字、資料庫等編碼方式傳播和學習,屬於顯性知識,人們可以通過口頭傳授、教科書、參考資料、期刊雜誌、專利文獻、視聽媒體、軟體和資料庫等方式獲取和學習。後兩類知識通常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獲得的知識,與個體的體驗和經驗緊密相關,往往不易用語言表達,也不易通過語言和文字等傳播方式來學習,屬於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所知超過所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實踐與體驗才可獲得。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劃分是知識管理理論對人類知識認識的深化。它研究了人們隱含在頭腦中的經驗、體會、直覺、訣竅等知識的價值與轉化、學習的規律,揭示出隱性知識是當今世界上個人、組織、乃至國家競爭和成功的關鍵。為什麼同樣按照菜譜做菜,不同的廚師做出的口味相差甚遠?為什麼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知道物理、化學、微電子、生物、工程技術方面的科學原理(顯性知識),但是在晶元製造、藥物生產等方面卻只有少數國家遠遠超在前面?隱性知識與人的社會活動、科學實踐相關,存在於員工、師生、社會全體成員的頭腦或組織的結構和文化中。對任何一個組織,隱性知識的數量和重要性遠遠大於顯性知識,是「知識資產的冰山下部」。知識管理理論特彆強調通過隱性知識顯性化與編碼化、協作學習和工作、頭腦風暴、知識共享等多種方法使每一個組織成員的隱性知識彙集為組織的知識資本,以轉化為組織的生產力。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社會對下一代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強調加強學習者隱性知識的學習。由於隱性知識不能夠像顯性知識一樣通過知識的記憶來學習,而是需要學習者親身參與活動中獲得個體的主觀體驗和積累,因此,研究型學習、協作學習、在做中學等體驗學習教學模式興起,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潮流。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是構成知識的不可分離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應當將獲得顯性知識的講授與記憶的學習方法和獲得隱性知識的體驗型學習方法結合起來。在我國,由於過去比較注重傳授型教學而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不夠,目前的教改需要特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型學習方法。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應用也應有觀念和方向上的改變:從過去主要傳授和呈現顯性知識,以課件製作為中心的思路,需要進一步加強以輔助學生進行體驗型學習(研究型學習、協作學習、問題導向式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等)為主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思路。所謂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在這裡,信息技術不僅僅是做課件,作為教師傳遞知識的教具,而是成為與課程教學整合在一起的工具,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和環境。目前在國內部分省市開展的「英特爾®未來教育」以信息化教學設計為主線培訓學科教師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觀念與方法,便是一個成功的範例。下表列出了知識的分類與學習方式的變化和學校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方式的發展。知識的分類 學習方式的變化 教學評價的變化 學校應用教育技術的變化知道是什麼(Know-What) 顯性知識 通過語言、編碼傳授。記憶學習 注重結果 應用電教教材輔助教師傳遞教育信息知道為什麼(Know-Why) 知道怎麼做(Know-How) 隱性知識 通過實踐積累、做中學。體驗學習 注重過程 信息化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和資源進行體驗型學習知道誰有知識(Know-Who) 由於隱性知識在知識體系中所佔比重較大,對個人和組織的發展意義很大,因此知識管理十分強調組織內部成員做好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編碼化。對於學校教育而言,如何在小組、班級、教研室、校內、以至通過網路在全國更大範圍內實現師生們共享知識、交流經驗、頭腦風暴,將分散在每一個人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和編碼化,變成集體、組織、國家的知識資產,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發展面臨的新課題。五、知識獲取的層次與構建高智慧學習體系當前各地學校開展的基於網路的教學改革實驗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教師上課時向學生布置研究性問題或學習的任務,學生分組上機上網搜集資料,然後同學們利用網上資料組成自己的「研究報告」,在全班交流,教師進行總結。人們看到,課堂上大多情況是學生們忙於網上尋找信息和簡單地粘貼、組合資料,未能深入思考和做出自己的獨立見解。許多教育研究工作者將這種網路教學稱為「低認知水平,簡單技術操作」新套式,對這種應用網路資源的教學方式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表示擔憂。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如何提高目前利用網路進行教學的初級狀況,需要及時地將網路教學引向「高智慧學習體系」方向發展。知識的獲取是分層次的。《辭海》(1980年版)將知識解釋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現代漢語詞典》(1992年版)解釋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1998年3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關於知識經濟與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研究報告》中,對知識定義為「經過人的思維整理過的信息、數據、形象、意象、價值標準以及社會的其他符號化產物,不僅包括科學技術知識—知識中最重要的部分,還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商業活動、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經驗和知識,人們獲取、運用和創造知識的知識,以及面臨問題做出判斷和提出解決方法的知識。」顯然,知識的獲取與數據、信息、編碼等相關,下列表列出了知識與相關概念的說明。[6]概念 說明數據(data) 原始的數字、文字。信息(information) 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對原始數據和資料的有序化整理。知識(knowledge) 數據、信息等經過人思維整理,加上學習的經驗與價值認識形成知識,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兩大類。智慧(wisdom) 直覺知識(intuitive knowledge),能有效地應用知識。從數據、原始資料、信息、知識、到智慧,有一系列複雜加工、編碼、重組、建構的過程。這是人類從低級認知水平到高級認知水平的複雜心理活動。現代信息技術為知識的加工處理提供了強大的智能化工具。我們在各地開展「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的教師培訓中,提出了構建高智慧學習體系的思路。所謂「高智慧學習體系」,是指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中,促進學生高級智慧能力發展的教學體系。具體說,教師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教學中時,要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核心問題(基本問題)」(Essential Questions)和「相關問題(單元問題)」(Unit Question),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激勵學生利用信息化環境進行協作、探究、思考、綜合運用、問題解決等高級智慧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北京、上海、山東、長春、海南、重慶、甘肅等地的教師培訓實踐表明,經過6天左右的培訓,中國教師都能夠吸收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並與本地教學實踐相結合,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操作方法,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高智慧學習的信息化教案,用於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學習理論來看,當代許多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如奧蘇貝爾、加涅、布盧姆等對知識與學習的層次分類都有精闢的論述,其中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Bloom』s Taxonomy,1956)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認知領域的知識獲取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主要的類別和從低級認知活動到高級認知活動的不同層次。根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來指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設計問題,有利於克服目前網路教學中存在的「低認知、操作化」傾向。六、知識流:網路時代教育資源的生命活力流(flows)是一個形象的動態概念,指一個實體或抽象事物的不停頓的運動狀態。傳統的工業社會關注的是物流和資本流,因為在物質產品生產的社會中,物流和資本流的速率決定了企業和社會的生產活力。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信息流和知識流決定了組織和社會生產的活力。信息高速公路為已編碼的顯性知識提供了更為方便的流動條件,一個「把全球網上資源放在每一個孩子指尖」的時代正在來臨。在知識流動愈來愈方便的時代,人類獲取、處理、共享、創造知識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樣的時代,任何一個民族如果不採取措施跟上時代的發展,差距的擴大將比文藝復興時代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更快。對知識流的研究是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讓知識流動起來,具體的方法有: 顯性知識的編碼(高效率編碼,遠程傳輸,方便流動)。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與編碼化(顯-顯,顯-隱,隱-顯,隱-隱轉化)。 利用信息技術建立高效的知識積累管理,知識交流管理,知識更新管理,知識應用管理的體系。 建立學習化組織,促進知識交流的氛圍、協作學習、激勵創新。在知識流的動態過程中,人們的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和寶貴的資源(這是人的生命資源的有限消費)。研究如何利用和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去有效地獲取外部知識和信息,以及如何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以更大程度的推送(push)自己的信息,這是知識管理關注的二維熱點問題。筆者設計了一個注意力分配窗,用來研究注意力資源的動態分配情況。當注意力分配窗的第一象限達到最大時,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信息和知識的交流與共享達到最佳狀態。而當第一象限變為最小時,人們之間處於封閉的狀態。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和情景有不同的注意力分配窗分布狀態,適度調整注意力分配窗是個人和組織的知識管理的藝術。當大多數人或大眾對某一事物的注意力移動時,便形成了注意力流。如何善於引導、控制、轉移、吸引注意力流,是網路時代構建教育資源網站的重要理論研究方向之一。這是因為,注意力流將引導信息流和知識流,從而帶動和形成網路的資源流。反思當前正處於火熱狀態的教育網路資源庫建設,大多是考慮將教學所需的素材庫、課件庫、積件庫、教案庫、網路課程、文章資料庫等放在伺服器上,讓師生下載使用。這是教育網站資源建設初期和原始資源積累所需要的,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資源庫的建設是網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的基本環境建設,十分重要,問題是如何建設資源庫。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目前的教育資源網站建設思路有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發展。目前教育資源建設的問題並不在於許多「素材庫」真正可以供教師用於自己教學的材料很少,絕大多數是充數的冗餘資料,偏離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需求(筆者對上海、浙江某些學校的調查,100張光碟的資料庫使用率不到8%),搜集的教案庫不少是教育觀念陳舊或過時的教案,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今後的評價、調整,剔舊的過程中加以解決。重要的問題是,(1)目前教育網站資源建設是從過去的課件思路和課程教材觀發展而來,缺少對網路時代知識管理的新特點的研究,因而不自覺地沿用了傳統的教育軟體資源建設和課程教材的思路來建設網上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庫是靜態的,缺少生命活力的,一旦數量太多就變成了浪費師生時空和注意力的「垃圾」和「廢墟」庫。(2)從注意力分配窗可以看到,網站建設者(簡稱甲方),網路資源的用戶(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等)(簡稱乙方)受到各自的角色、文化、時間、地點、學科、教學情景等多種因素的複雜影響,因而對教育資源的選擇、設計、開發、應用、評價等的注意力分配往往不會一致,影響知識流在網路資源與用戶之間流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需要我們從知識管理的角度設計網路教育資源的注意力窗的動態平衡調節系統來提高效率。綜上所述,從知識管理的視角看教育資源網站建設,需要從傳統的資源「庫」的思路(存放已開發好的素材、課件、網上課程、教案、文章等產品),發展到動態的資源「流」觀,即在教育網站建立動態的,有生命力的知識流動系統,以注意力流引導信息流、知識流,帶動資源流,讓每一個網路教育的參與者成為信息、知識、和教育資源的建設者。 下表列出了教育網路資源建設的現狀與基於知識管理的進一步發展的思路。教育網路資源建設的現狀 基於知識管理的教育網路資源建設發展思路教學內容的傳遞 人力資源的開發教師和學生是資源庫的用戶 教師和學生是資源庫的用戶和建設者完成學科教學任務 知識的獲取、共享、處理、創新相對刻板和固化的結構 不斷演化的結構嚴格定義組織邊界 模糊變換的組織邊界全盤集中控制,直接指導學員。 允許和鼓勵存在自組織行為,賦予自組織的個體和團體充分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所有個體和團體的創新活動。事先設計和編製的課程和學習資源。 按需學習的課程,動態的學習資源。分散、獨立的學習者 在線聯盟的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七、結束語當我們思考自己所在地區和學校如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計劃著籌措資金建設校園網,力爭早日實現「校校通」的時候,知識管理的新思路強烈地吸引著我們,知識管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對當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諸如: 人力資源管理。互聯網的核心是人力資源的「互聯」,網路課程的在線動態教師聯盟,學習者聯盟(e-pals),網路課程的實質是基於網路的人力資源開發系統。 分散式知識結構。建立知識聯盟,中央資源庫從集中存放結構向分散式結構發展。 知識管理的技術、工具、平台、軟體開發。教育信息的智能化搜索(新的挑戰:在google面前,我們還能做什麼?),數據、文本、知識的挖掘。 教育技術服務(e- Service)。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從產品方式走向服務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 知識創新。通過問題設計引導研究型學習,培育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對創造性的管理,信息技術作為創造力的工具。等等。總之,知識管理是一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而誕生的理論,它的許多思想對我們今天發展網路教育面臨的諸多難題極有啟迪價值,有待我們去努力學習。參考文獻:[1] 知識管理論壇,http://www.km-forum.org/what_is.htm,(2001年7月20日)[2] 王德祿,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p42,p43。[3] 金吾倫,知識管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p24。[4] 劉文卿, 網際網路上的知識管理應用,http://www.kmchina.org/bsti_kmchina/wxck/taiwan/tw0009.htm (2001,7,25)[5]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年版。[6] 計惠卿,從知識管理看教育資源網站之規劃建置,台灣淡江大學講稿,2001年6月。[7] 吳季松,知識經濟,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版。[8] 南國農主編,電化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9] 南國農主編,電化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0。[11] 汪瓊,網路課程:我們的實踐和認識,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究會大會論文集(台灣2001),p511.[12] 劉子鍵等,教師教學計劃知識分享平台之建置與實作,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究會大會論文集(台灣2001),p684。[13] 繞達欽等,從知識管理論教學資源中心之設立,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論文集(新加坡2000)p344。[14](美)多羅西?倫納得?巴頓:《知識與創新》,新華出版社,2000年 。[15] 上海市教委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專家組譯,《英特爾未來教育》(主講教師版),英特爾公司,2001年。(本文原載《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第9期) |
推薦閱讀:
※我之績效管理觀
※職場上超常見的18種管理學、心理學效應
※管理能力是天生的嗎?
※服儀管理
※楊柳君:你都不夠努力,就請別談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