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裝扮 西方聖像
06-27
北朝石窟壁畫大體上都有一個整體布局,並呈現出佛教向中國畫發展的傾向。一般來說,在四壁的中層畫佛像和帶有一定情節性的故事畫,構成壁畫的主題,如《佛本生譚》是長達25米的連環畫,主要場面為80個;下層畫供養人和葯叉(或金剛力士)行列;牆壁上方畫天宮伎樂,由上身半裸的西域式向寬衣博帶的中原式過渡;壁面中部空隙處則布滿小千佛;洞窟頂部畫裝飾性圖案和平棊、藻井。它們的底色多採用赭紅色。 如果按照壁畫的性質來區分,可以劃分為七類,即說法圖、千佛圖、故事畫、建築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下面,我們分別就這七類壁畫作一些簡要介紹。 1.說法圖 說法圖的主體是佛像,有的繪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或三身佛(法身、應身、報身),有的繪佛在不同地點、時間向不同對象說法的形象。說法圖是修行觀十方佛中不可缺少的題材,因為《思維略要法》中說:"念十方諸佛者,坐觀東方……唯見一佛,結跏趺坐,舉手說法。"它大部分畫在賢劫千佛壁畫的中間或中心柱窟的人字披頂下部。說法圖的畫面大多呈方形,由於以佛為中心,因而主佛的形象就特別大,非常突出,佛身旁的菩薩、弟子、飛天的組合都很對稱而富有變化。北魏時期的263窟北壁說法圖,是後代重抹的泥壁下剝出來的。畫中釋迦牟尼佛身穿硃色袈裟坐在金剛座上,神態安祥,座前中心畫有法輪,法輪兩邊畫兩隻相對卧鹿,這表明佛在得道以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西魏249窟的說法圖佛像莊嚴肅立,頭上有雙龍華蓋,足下有寶池蓮花,顯現了西方凈土世界的意境(圖14)。288窟北壁的說法圖中的人物也以主體佛像為中心,形成對稱式構圖形式。在這裡,佛像及華蓋、背光、寶座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兩側聽法菩薩、弟子都站在蓮花上作各種手勢,飛天的體態多姿,人物之間微小的空隙中飛花徐徐下落。這幅壁畫在色彩上用明快的石青、石綠、赭石、白、土紅等色與黑色均勻地相配合,呈現出一種清新、柔和、幽雅的裝飾性格調。侍立在佛兩側的菩薩生動活潑,綽約多姿,也是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們有的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有的舉臂翩翩起舞,有的虔誠獻花,有的挽臂嬉戲,已沖淡了宗教的莊嚴氣氛,增添了濃厚的人間情趣。 金剛力士是佛教的護法神,繪製在四壁與中心柱的下部。它們當中有的可能代表了葯叉與神王。這些形象都裸露著上身,大頭胖體,粗壯孔武,但又稚拙可喜。它們有的舉臂承托,有的交手比武,有的彈琴奏樂,有的揮巾起舞,有的倒立,有的相撲。從組合情況看似乎經常是成群結隊,以樂舞的姿態出現,既富有喜劇色彩,又起到了護持佛說法的作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張維為:一旦超越西方話語,我們就海闊天空
※三百年西方百將傳:第七集
※西方街頭政治為何青年人居多
※左鳳榮:西方制裁下的俄羅斯
※印度直呼「中國溫爺爺」:西方「酸」在心裡-軍情觀察-軍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