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恐戰略失當又失策

9月10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一面美國國旗插在「9·11」世貿中心遺址水池邊。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被撞起火。

9月10日,在美國紐約,鮮花擺放在「9·11」事件後新建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前。

9月10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9·11」世貿中心遺址水池邊鐫刻的遇難者姓名旁被寫上了「永不忘懷」的字樣。

9月10日,在美國紐約,一名男子拍攝象徵在「9·11」恐怖襲擊中被毀的世貿雙子塔的光柱。

15年前的9月11日,4架被劫持的民用客機分別撞上五角大樓和紐約世貿中心,美國本土遭遇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震驚了美國和全世界。隨後,美國發動了反恐戰爭。

「9·11」襲擊15年後的今天,「讓美國重返安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用這句口號仍然吸引了大批選民追隨,因為生活在此起彼伏的槍擊案以及恐怖襲擊陰影下的美國民眾,從未拾回昔日的安全感。

美國以冷戰思維指導反恐戰爭,以反恐劃分陣營,執行雙重標準。可以說,美國反恐戰略從一開始就失當、失策了。

調查

近半美國人認為

現在更不安全

本報綜合消息據外媒報道,雖然美國當局多年來加強打擊恐怖主義,但仍無法徹底消除恐襲威脅。有分析認為,縱使美國有能力應對大規模恐襲,但由於恐怖網路分散及通訊技術先進,當局難以打擊小規模及本土恐襲。民調顯示,47%的美國受訪者認為,相比15年前,美國現在更不安全,恐怖分子更有能力發動針對美國本土的襲擊。這一數據比去年的民調結果增長了19個百分點,比「9·11」一周年後的民調結果翻了一番還多。

喬治華盛頓大學網路及本土安全中心主任奇盧福指出,美國近期出現不少本土襲擊者,包括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夜店恐襲案及加州聖貝納迪諾縣槍擊案,均令反恐部門防不勝防,「威脅仍然存在,部分情況更複雜」。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數據顯示,最少102名極端分子因觸犯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有關的罪行,在美國被起訴,大部分均是在網上接觸極端思想。

美國國家反恐中心(NCTC)主任拉斯馬森表示,恐怖分子利用手機應用程序及加密程序,逃過情報部門監察,導致反恐工作越來越難。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表示,當局有信心在伊拉克及敘利亞擊敗「伊斯蘭國」,但無法徹底消除極端分子的威脅,「『伊斯蘭國』被瓦解後,後續影響仍會在未來5年困擾FBI」。

美國國務院10日提醒美國公民小心恐襲威脅,並呼籲他們注意個人安全。

濫用反恐局面讓人憂

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倒塌,在美國民眾心中深植對恐怖主義的恐懼。為維護霸權,美國利用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反恐為槓桿,打擊一切挑戰美國霸權的力量。

「孩子,等你長大了,我們這個國家可能還在打仗。」34歲的阿富汗人阿卜杜勒對自己3個孩子重複著這句父親曾對他說過的話。

「9·11」事件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拒絕向美國交出「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2001年10月,美國開始對阿富汗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

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以來,以恐襲為主要形式的對抗不斷發展,大量平民成為受害者。

「十多年來,很多年輕人還沒學會獨立生活,就必須面對死亡。」喀布爾商人瓦希德·西迪基說,「阿富汗在發展,但戰爭從未真正結束。」

2003年3月,美國以伊拉克藏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薩達姆政權支持恐怖分子為借口,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十多年來,數百萬伊拉克民眾或在戰爭中受傷,或無家可歸。人們從電視新聞里目睹了美軍阿布格里卜虐囚醜聞,美國「黑水」保安公司的保安光天化日之下在街道上肆意槍殺伊拉克平民。這些慘劇令伊拉克民眾心中充滿恐懼、羞辱和絕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問題專家袁鵬認為,伊拉克戰爭對世界來說是場災難,對美國來說也失大於得,是美國的一次重大戰略失誤。

布希政府濫用國際社會對反恐行動的支持,將反恐清單越拉越長,把反恐戰爭當作清除異己的工具。

美國「外交政策」集團首席執行官戴維·羅特科普夫在《國家不安全》一書中說,伊拉克戰爭的後果遠超過推翻薩達姆和確認那些莫須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不存在。

伊拉克戰爭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找到,也沒有證據顯示薩達姆與「基地」組織有關聯,美國更沒有因為這場戰爭變得更加安全。伊拉克卻從此陷入了無休止的教派衝突、恐怖襲擊和社會混亂的漩渦。

「9·11」事件15年後,「基地」組織沒有被剷除,阿富汗和伊拉克仍然處於動亂之中。中東局勢的動蕩,不僅為「基地」組織提供了擴展勢力的空間,更催生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

美國著名全球發展問題專家、哈佛大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傑弗里·薩克斯指出,西方尤其是美國,對「伊斯蘭國」迅速壯大負有重大責任。「伊斯蘭國」的出現,本身就標誌著美國反恐政策的失敗。

攪亂中東盟友遭殃及

從2010年12月開始,「阿拉伯之春」席捲多個阿拉伯國家,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從葉門、巴林再到利比亞、敘利亞。美國在中東的反恐政策完全服務於美國掌控中東的霸權地位和地緣戰略利益。扛著反恐大旗的美國,攪得中東地區陷入無休止的衝突,民生凋敝,亂象叢生。

始於2011年的西亞北非動蕩深刻影響和改變了地區格局,舊體系已被打破,新秩序卻難建立。新舊交替之際,種族、教派鬥爭和社會矛盾不斷凸顯,地緣政治衝突和大國博弈加劇,人們期待的由亂及治之路充滿坎坷。

近年來,「伊斯蘭國」「基地」等極端組織不僅在中東肆虐,還在歐美國家製造了多起恐襲。美國中東政策的失敗越來越威脅到歐洲國家的安全,一方面加劇了歐洲內部的種族矛盾,致恐襲風險增大;另一方面,也使得歐洲不斷受到難民問題的直接衝擊。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經地中海進入歐洲的非法移民和難民總數超過百萬,這不僅威脅歐洲安全,也衝擊著歐洲貨物與人員流通自由化的根基——《申根協定》。

從美國軍事干預阿富汗和伊拉克到後來的西亞北非政治動蕩,歐洲一直作為美國的盟友參與其中,聯手推行「新干涉主義」,造成多國局勢持續劇烈震蕩。

2015年巴黎系列恐襲後,歐洲加強了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力度,但大量難民的到來,又激化了歐盟的內部矛盾;法國「國民陣線」、義大利「五星運動黨」等國民粹主義抬頭;英國脫歐事件又深刻影響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在過去兩個月內,歐洲就發生了多起恐怖襲擊事件。這說明,恐怖主義在歐洲仍有生存土壤。歐洲刑警組織英國負責人羅布·溫賴特透露,5000多名「聖戰者」可能在接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培訓後潛入歐洲。

社會治安挑戰嚴峻、失業率上升、民粹主義勢頭上升,昔日美國反恐盟友,如今嘗到了自釀的苦果。

雙重標準反恐難奏效

「15年來的國際反恐形勢總體效果不佳,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美國等西方國家僅從本國利益出發,反恐執行雙重標準便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問題專家李偉這樣說。

小布希執政時期,美國在國際上以反恐劃分陣營,卻只為謀一己私利;以反恐為名行霸權之實,結果「打出」了更多恐怖活動。

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調整全球戰略,在反恐問題上將歐洲盟友推到一線,但背後仍以美國利益為主導,把反恐作為工具。這樣的美式反恐,無法根除恐怖主義,反而使恐怖主義有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華盛頓看來,對美國構成威脅的組織是恐怖組織,而只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的組織則不一定是;美國可以對它所界定的恐怖組織甚至某些國家行使武力,而其他國家則不行。

埃及戈姆赫提亞阿娜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塔拉特-穆薩拉姆說,實行雙重標準是美國眾多政策的共性,在反恐領域也不例外。

美國歷史學家萊弗勒曾在《外交》雜誌撰文說,「9·11」事件後的美國政策在實質上並未改變美國大戰略的長期軌跡,美國對領導世界的慾望、在認為必要時採取單邊行動的做法等,這些美國對外政策的傳統核心內容從未改變過。

羅特科普夫坦言,冷戰經歷影響了反恐戰爭中美國對極端主義者的理解,而害怕重蹈越南戰爭的覆轍則深刻影響了美國的軍事行動和國家安全政策。

過多考慮自身利益、忽視他國利益的美式反恐改變了美國的安全戰略,也改變了美國與世界的關係和美國的國際地位。

山無常勢,水無常形。15年來,恐怖主義的組織形態和運作邏輯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愈發呈現出分散化、網路化、個體化的趨勢,因而反恐也需要有思維方式的創新和技術手段的與時俱進。

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俄羅斯批評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打擊行動收效甚微。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說:「我們共同的悲傷和憤怒應當喚起我們擱置分歧,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反恐統一戰線,與恐怖主義進行無情鬥爭。」

從「基地」組織到「伊斯蘭國」、從「博科聖地」到「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恐怖主義在地區乃至全球層面「聯動」「共振」。不斷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給國際社會敲響了警鐘,面對日益猖獗的恐怖組織,各國必須加強合作,採取系統性措施,從源頭上剷除宗教極端勢力滋生的土壤。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加強國際反恐合作迫在眉睫,反恐重任需要世界各國勠力同心,防治並舉,而美式反恐政策註定是條死胡同。

時評

國際反恐

需要「新藥方」

「9·11」事件,已成為國際反恐鬥爭的轉折性事件,在全球形成了統一認識,堅定了國際社會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心。

15年後,新的世貿中心大廈雖已在廢墟上重建,但人們的傷痛仍未痊癒,全球反恐仍道路漫長。恐怖主義非但沒有減弱的趨勢,反而愈演愈烈,成為全球的主要威脅。縱覽全世界,非洲正日益變成恐怖主義重災區,南亞恐怖勢力強勢復甦,中亞反恐形勢日益嚴峻,恐怖活動在東南亞死灰復燃,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近年來已成為恐怖襲擊的主要對象。

恐怖主義如癌細胞般在世界的肌體內滋生、蔓延,面對恐怖主義「全球化」「本土化」「碎片化」「網路化」的新趨勢,國際反恐鬥爭進入新階段。極端思想蔓延、族群矛盾、移民融入難題、恐怖分子迴流、獨狼化恐襲等,已成為國際反恐的痛點和難點。

在「9·11」事件發生15年後的今天,人們不禁再次反思和發問:國際社會應該如何應對日益嚴峻的反恐形勢,如何走出「越反越恐」的怪圈?

有識之士早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一些多年來站在反恐舞台高擎反恐大旗的國家,並未將反恐作為單純目標,反而抱著「以反恐謀私利」的心理,高舉實用主義和利己主義大旗,在戰略上「合作乏力」,在陣營上「涇渭分明」,在實際操作上「各自為戰」,將「聯盟合作」搞成了「多頭反恐」,甚至以一個國家政權的去留「挾持」反恐聯盟的命運。

事實證明,這些國家目前採取的反恐措施並未對恐怖主義毒瘤「對症下藥」。如不改弦更張,只能給恐怖主義的滋生和蔓延創造更多的機會和空間。面對日益嚴峻的反恐新形勢,國際社會需要拿出「標本兼治」的新藥方。

全球反恐鬥爭若要實現破局,首先要摒棄冷戰思維和「雙重標準」,堅持政治、外交、經濟、安全、金融、情報以及思想等領域的綜合手段,剷除恐怖主義生長的土壤;其次,應加強區域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通力合作,完善合作機制,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國際反恐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國際反恐統一戰線;第三,反恐是一場持久戰和攻心戰,要做好長期艱苦鬥爭的思想準備。

恐怖主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當前面臨的最嚴峻和急迫的安全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面對恐怖主義毒瘤,唯有拋棄「私心雜念」,少一些陣營意識,加強各國合作和團結,找准病根,對症下藥,才有可能將其根除。

鏈接

薩科齊為法國

反恐出「狠招」

法國媒體11日刊登對前總統尼古拉·薩科齊的專訪。談及法國面臨的嚴峻安全形勢,薩科齊表示,如果他在明年總統選舉中再度勝出,將嚴打涉恐人員,包括建立專門的反恐法庭和拘留中心。

薩科齊接受法國《星期日報》採訪時,為法國反恐支出「狠招」。根據他的說法,安全部門應採取「先發制人」策略,只要法國公民顯示出有極端主義思想的跡象或被懷疑與恐怖組織有關聯,都應被送入專門的反恐拘留中心。

他說:「每一名被懷疑與恐怖主義有關聯的法國人,不論是經常訪問極端主義相關網站,還是顯示出存在極端主義思想的跡象,或是與恐怖組織成員有密切往來,都應被送入拘留中心,這是一種預防措施。」

薩科齊接受採訪之際,法國安全神經再度繃緊。法國巴黎檢察官弗朗索瓦·莫林9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警方8日抓獲一個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遙控指揮的女子恐怖團伙,且發現她們與之前發動其他襲擊的恐怖分子有聯繫。

莫林說,這一恐怖團伙4日曾企圖襲擊著名景點巴黎聖母院,但這一陰謀被警方及時挫敗。這些嫌疑人被捕後供述,她們還計劃襲擊巴黎聖母院後在巴黎多個車站發動襲擊。

自2015年1月以來,法國已發生一系列恐怖襲擊,導致數百人死傷。今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南部海濱城市尼斯發生卡車衝撞人群的襲擊事件,造成至少84人死亡、202人受傷。隨著法國總統選舉臨近,安全問題成為競選人談論的熱門話題。

薩科齊今年8月宣布參選總統後,針對法國安全形勢和經濟政策頻頻發聲。他對宗教極端分子和移民問題態度強硬,支持率有所提高。

(本版圖文除署名外均據新華社)

推薦閱讀:

夜視儀夜裡能看多遠?小編帶你進入夜視儀裡面的「視界」
打死和活捉本拉登會有什麼不同?
邵 峰|奧巴馬反恐戰略失敗的原因
德黑蘭·奎塔:打破平衡?
烏克蘭反恐負責人稱烏部分地區已陷入內戰

TAG:美國 | 戰略 | 反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