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傢具
2.瑪洛夫搖椅 1981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接受瑪洛夫搖椅(Sam Maloof"s Rocker)贈禮時的鏡頭。 這是首件當代工匠傢具(Studio Furniture)進駐充滿骨董傢具布置的白宮。
3.專業vs業餘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本身也是位業餘木匠。 1981年底他造訪瑪洛夫的工作室,隨後並定購兩張搖椅,其中一張還是新款雙人座椅。 無獨有偶,中國也有一位酷愛木工的君王,《酌中志》關於明熹宗(朱由校)的記載,稱其性巧多藝能,善木工營造。 「自操斧鋸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上有好者,下必有什焉,明代是中國傳統傢具的黃金年代,想必與此風氣有關。
4.鹿角椅 此張獨特的座椅,其扶手、靠背和四腿是以八隻鹿角製成。 根據靠背板上的乾隆題詩可知,此椅乃是康熙時的獵物所制,是清代特有的傢具。 黃花梨靠背板邊緣鑲嵌以象牙細條,而整張椅子又裝飾以精雕雲紋的骨材,更增添其華麗的氣派。 乾隆另有詩詠鹿角椅:彎弓曾逐鹿制器擬乘龍七寶何須羨八叉更足供那敢端然坐山養勝新茸寶藏常古質千秋示儉恭不過鐫刻於皇太極的鹿角椅上,現藏瀋陽故宮博物院。
5.滾凳 在明萬曆(1573~1619)被廣泛使用。 當時出版之《魯班經》可為佐證「見附圖」。 此外,刊印於同時期文震亨(文徵明曾孫)著《長物志》亦有對於滾凳的描述。 文氏頗為讚許滾凳對人體的刺激良效,「以腳踹軸滾動往來,蓋湧泉穴精氣所生,以運動為妙」。 刺激氣血循環的同時,也暖和了雙腳。 可以想見,學者若於嚴冬鎮日研讀於書齋案前,滾凳確是一具療效實惠的傢具。
6.交杌、胡床 交杌俗稱「馬閘、馬架」,直接來自古代的胡床,為西北游牧民族所常用,除了當成坐具,有時也在上馬或下馬時做為墊腳之用。 東漢靈帝(168~188 AD)從西域傳至中土後,千百年來流傳甚廣,基本形式,由八根直木構成,長期不變。 由於交杌輕巧攜帶方便,可以輕易地被扛在肩上。 或在行軍作戰時,常見將師使用這種坐具;或於家居中,常用作庭院隨意安放的坐具;或於行路途中可隨意陳放坐息,或步行攜帶,或置車船中;或用於狩獵、競射活動中。由此可看出胡床由北方胡漢雜居之地,普及於南方。 西方考古發現最早之折凳為帶皮座,出自埃及第十二王朝(1991-1786 BC),現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如以當代三件丹麥摺疊名作看來,人類最早的摺疊坐具,四千多年來簡直未多變化。 在丹麥,設計師能否被認定為大師級,就看他是否有能力設計製作摺疊式或三隻腿足的椅凳而定。
7.方凳 這張凳子是Petersen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就讀時創作設計的,並且成為他的畢業專題作品(1959)。 在原本的設計中,椅座是由棉帶編製而成。 現在則是以藤皮編成。 凳子框架看來很單薄,但實際結構卻很堅固。 雕塑般的椅腿柔化了剛硬的外表,而腿足末端亦設計成高雅的貓腳形狀。 這張凳子現仍在生產中。
8.燈掛椅 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椅子都叫靠背椅。 其中面窄而背高的一種別有專稱叫「燈掛椅」,它以形似南方懸掛燈盞的高梁竹製燈架而得名,多為明式。 西方人士以其搭腦兩端突出後腿,形似牛軛(Yoke)而稱「軛背椅」。 清式的「一統碑椅」或台灣早期傢具「公婆椅」,則因搭腦未挑出而與明式「燈掛椅」有所區隔。 近代丹麥名師Arne Jacobsen,早期(1935)曾為配合建造在Klampenborg的餐廳設計一款餐椅,而這張椅子設計就展現出受到中國明代燈掛椅的強烈影響。
9.官帽椅 顧名思義,官帽椅是由於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古代官帽不論那種式樣,都是前低後高,分成兩部。 而椅子搭腦兩端出頭,猶如官帽展腳(俗稱紗帽翅),故有此名。 不過其說似難成立,因官帽椅進一步區分,即有「四齣頭」與「南官帽」之別,而「南官帽」四處無一出頭。 因此椅子與官帽之間的聯繫,應從形象整體比較,而不宜拘鑒於某部位似與不似。 10.玫瑰椅 凡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除圈椅、交椅外,都叫扶手椅,有三種主要形式。 一種形制矮小,後背和扶手的高度相差不大,而且與椅座垂直的一種,北方叫「玫瑰椅」,江浙地區通稱「文椅」。 據稱文椅因文人喜歡使用而得名。 「玫瑰」之稱,今尚不得其解。 《揚州畫舫錄》講到鬼子椅,不知即此椅否? 論其形制是直接上承宋式。 玫瑰椅用材單細,輕巧靈便,多以黃花梨製成。 在明清畫本中可以看到玫瑰椅往往放在桌案兩邊,對面而設;或不用桌案,雙雙並列;或不規則斜對著;擺法靈活多變。 由於背矮不遮擋視線,置諸室內,處處相宜,惟現代有玻璃窗的屋子中,則當背靠窗檯置放。 但也正因後背不高,搭腦正當人背,只適坐以寫作,不宜倚靠休憩,為其缺憾。 11.禪椅 「追求簡單是一種天賦」摘自夏克族人的老歌《無上的榮耀》明式禪椅與包浩斯風格相輝映。 當我們把布魯厄(Marcel Breuer)的瓦西里椅(Wassily Armchair)和明式禪椅對照來看,可以發現這二組椅子的基本形式相同,都用極少的材料,以簡單的幾何形狀構成。 這張黃花梨禪椅的設計並不是當時的異數,相反地,它是悠遠工藝傳統的巔峰代表作品。 這種形式的椅子早從六世紀就開始生產,而且細木作的基本工法更是早在西元前四世紀就已經被廣泛運用。 但以黃花梨之類的硬木製作傢具則是十六世紀中葉後才開始。 以硬木為傢具材料使得傢具結構變得更修長,榫卯和設計手法亦更精巧,而瓦西里椅可以說是革命性的作品,因為這是第一件以彎曲鋼管製成的傢具。 雖然瓦西里椅和禪椅是以不同的材料製成:前者以鋼管和織品為材,後者以木材和編藤為料,但兩者的架構不管是在形狀、比例及嶙瘦的感覺都非常相似。 兩件都是實用性極高的座椅。 椅子沒有裝飾,整件傢具的視覺美感來自單純的幾何造形及其架構出來的空間感。 設計師並不是看在有形的部分,而是根據線條與平面所圍成的空間感來思考。 對二十世紀的歐洲來說,這種急進的設計概念乃源自於日本建築的影響,但實際上中國早在西元前五世紀,老子《道德經》就闡述了這種概念。
12.圈椅 圈椅一名,見《清代匠作則例》,並為北京匠師所慣用。 明代或直稱為「圓椅」,參見明萬曆版(1609)的百科全書《三才圖會》(三才為天地人之謂)。 而馬掌椅(Horseshoe Chair)是西方人士給它的名稱。 它的後背與扶手一順而下,圓婉柔和,極為美觀。 就坐時不僅肘部可以倚擱,掖下臂膀也得到支承,故甚為舒適。 當代丹麥設計師韋格納(Hans Wegner)設計之Chinese Chair (1943~1944)系根 渠中國古老的明朝圈椅改造而成。堅固的結構使得座框下無須中國傳統椅子慣用的管腳棖構件。 椅圈(月牙扶手)部份由三段組成,借指接(finger joint)結合組成,有別於傳統的楔釘榫造法。 優雅的曲線和造形顯示出精湛的做工。 韋格納至少設計過九款中國式椅子。 在丹麥海事博物館(Danish Maritime Museum)可見證到中國影響到丹麥傢具設計,令人感到好奇的實例。 1731(清雍正九年),Cronprintz Christian號輪船到訪廣州。 停泊期間,製作臉譜匠人為該船官員製作塑像,所有泥像都坐在中國古老傳統的圈椅上。
13.交椅式躺椅 明代的百科全書《三才圖會》中,把這種椅子稱為「醉翁椅」。 誠然,這樣的設計的確有讓人放鬆姿勢的傾向,難怪類似的椅子常可在春宮圖裡見到。 此外,這類躺椅並具有可摺疊的功能,可以帶著遊山玩水。
14.溫莎椅Windsor Chair 關於溫莎椅名稱的真正由來莫衷一是。 有一說法是英王喬治三世某日在溫莎堡附近遇上暴風雨,當下尋找一處避難所,無意間在一農舍里發現幾把這款椅子,國王坐起來感覺非常舒適,於是叫人製作幾把供他專用,並賜名為「溫莎椅」,後來世人就此稱呼。 由於製作容易、模樣動人而且價格低廉,溫莎椅迅速風行,從倫敦城市住宅到鄉間農舍到處可見。 甚至出口到波士頓、費城及美洲殖民地之其他城市。 當地的工匠進而發展出更加暢銷的低背溫莎椅,使用場合圍也更廣,從自家住宅、酒店客棧到公共建物都可見其芳蹤,後者如費城州議會。 1778年北美大陸會議的全體代表正是坐在這款低背溫莎椅在此開會。 當代丹麥設計師韋格納(Hans Wegner)設計之孔雀椅(Peacock Chair 1947)與日裔美籍拿卡席瑪(George Nakashima)之作品康諾德椅(Conoid Chair 1980),都源於古老英國溫莎椅。
15.桌案 西方傢具Table Desk有分,中國傢具則有桌案之別。 傳統方桌(凳)主要有三種結構:(一)有束腰或無束腰,腿足按於桌面四角,帶蹄足-稱桌形結體(Corner- leg Table)。 (二)入足,側腳、帶腳牙-案形結體(Recessed-leg Table)(三)仿竹結構,直腿足,帶裹腿棖。 案:從木安聲。 「案」字由木與安組成。 安有安裝、安定、安靜、安祥等意。 因案形結體乃從大木樑架構演變而來,腿足縮進,四腿八挓,比例適當即顯四平八穩,表現出平衡與和諧之美。 桌:從木卓聲。 「桌」為「卓」之重文,而「卓」本義為高,有高大、高尚、卓越諸意,故「桌」多泛只有腳相承之傢具,而為承物之用,反映早期的用途多在祭供場合,而桌形結體據推系從壼門床與須彌座演進發展形成。 16.酒桌 酒桌遠承五代、北宋,常用於酒宴。 沿面邊緣多起陽線一道,名曰「攔水線」,為了阻擋酒肴傾灑,流沾衣襟而設。 此種傢具明明為案形結體,北京匠師卻稱為「桌」,算是少有的例外。 武俠電影里常見江湖豪傑在鄉村酒店,坐在酒桌獨飲的場景,即使乾隆「千叟宴」盛事規模,文武百官亦是在酒桌前各就各位。 可見古人都采分食方式,不若今天圍坐合食。
17.八仙桌 方桌一般有大中小三種尺寸。 按照匠師習慣約三尺見方、八個人可以圍坐的方桌叫:「八仙」,約二尺六寸見方的叫「六仙」,約二尺四寸見方的叫「四仙」。 國人把方桌稱為「八仙桌」的起源,至少可以推算到晚明,史籍文獻中有多處記載,小說《金瓶梅》中就屢屢出現。 「八仙桌」一詞也可見於木匠經典《魯班經》,而其原文出處則可上推到宋代(960~1279)。 有趣的是《魯班經》里的規制看起來更像是長方桌而不是正方桌。 此外,杜甫(712~770)亦有一詩以「飲中八仙歌」為題。 關於「八仙桌」一詞,據傳在宋代流行於民間的意象:八位成仙脫俗的男女,他們和樂融融地在天界與人間 之際作逍遙遊,傳下許多神異、善世之行談。 這麼看來,把一張平凡方正的桌子稱為「八仙桌」,意指在桌上進行的不止是社交、飲食,同時更有與朋友、家人做心靈交流的意境 。
18.悶戶櫥 悶戶櫥由於抽屜下設有「悶倉」而得名,它兼備承置與儲藏兩種功能。 北京匠師將悶戶櫥更多地用來作為此種傢具的總稱,包括一個抽屜、兩個抽屜、和三個抽屜。 但因兩個抽屜的又叫「聯二櫥」,三個抽屜的又叫「聯三櫥」,所以悶戶櫥一名,更多地用來作為一個抽屜的名稱。 悶戶櫥還有別稱,一個抽屜的面寬有限,往往放在一對四件櫃之間,可以佔滿一間卧室的牆面,故又叫「櫃塞」,由其塞在兩櫃之間而得名。 悶戶櫥矮,不致遮擋後牆正中之高窗;如為山牆,悶戶櫥上的牆壁空間,還可懸掛畫幅。 又艾克(Ecke)認為此款櫥櫃和過去肉床子(即羊肉鋪當門擺放的素木肉案)形式有些相似,故寫作「門戶櫥」,後來並經楊耀沿用。 台灣傢具中的「元寶櫃」與此亦有些相像。 古物今用現代居家常將其布置玄關,稱為「門戶櫥」倒也名副其實。 又英文"Coffer"一詞在西方意指中國式窄長型、帶抽屜並下設悶倉的儲物傢具。
19.紅眠床 床是坐具也是卧具。 台語中稱「床」為「眠床」,語中清楚指出「床」系供睡眠之用。 而「八腳眠床」就是先人早期使用的大床,從其外表和結構來看,它可以說是「力」與「美」的結合。 因外表多施朱漆,而習稱「紅眠床」。 「八腳眠床」顧名思義在構造就是有八隻腳,前後各兩隻,前腳常雕獅子牡丹主題,後腳粗碩可觀,中間左右各由兩隻腳合併一起。 紅眠床最令人欣賞的是,床的後背及左右兩側都安裝二尺高的圍子,其上多裝飾雕刻,不但增加床的藝術性,同時也成了幼兒的遊戲場所。 正後方橫跨左右圍子擱放橫板櫥櫃。 白天儲放枕被、衣物,空間充分利用。 台灣的紅眠床與明式架子床非常相似。
20.《魯班經》vs 《Gentleman"s and Cabinetmaker"s Director》 明代的木工手冊《魯班經》是我們了解當時傢具,以及透視木工師傅崇拜魯班的重要文獻。 儘管現在能見的是萬曆時期(1573~1620)的版本,但這部著作看起來像是明代中早期有關資料之彙編,只是到了萬曆時期又加入插圖並一起刊行,由該書序里記載了當時北京的行會參與此書之編撰工作可見。 魯班經早期刻本《魯班經營造正式》,只有木結構建築造法,無一語道及傢具。 到了萬曆(1573~1620)增編本《魯班經匠家鏡》,才加入了有關傢具的條款五十二則,並附圖式。 這也足以說明到此時傢具的需要量大增,要求授予傢具造法的人也多起來。 匠師們遂根據社會的需要做了這次增補。 《魯班經》雖是流傳民間的一部俗書,公私藏書目錄都未著錄,但卻是一部真正的工技書。 不是注意雅俗,講求生活享受的士大夫的書-例如:晚明文震亨的《長物志》、屠隆的《考盤餘事》以及李漁的《閑情偶寄》等。 這些士大夫們只注意到器物的美醜、雅俗,叫他們真的動手去做,是辦不到的,因此《魯班經》的價值在這些書之上。 齊本德爾(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是十八世紀英國最知名的椅匠之一,他有許多富有貴客,而其作坊當時在倫敦也是倍受推崇。 西元1754年齊本德爾出版一本圖文並茂的型錄-《Gentleman"s and Cabinetmaker"s Director,紳士與櫥櫃工匠指南》,內含作者個人160幅傢具作品的版畫,當中有不少的坐椅,且列出高度、寬度及深度等確切尺寸。
21.長物志 《長物志》「長」音「仗」,晚明才子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在萬曆末年(約1615~1620)編著。 雖然這部書中很多內容是從高濂的《遵生八箋》和屠隆的《考盤餘事》中徵引而來,但在文震亨自己的有關論述中,反映了他對當時每況愈下的文化氛圍極度的批判態度。 除此之外,《長物志》還勾畫了在當時社會變遷下的傢具文化。 全書共十二卷,在其中的兩卷里對相關傢具如各種形制的床、凳、椅、桌、箱、書櫥、憑几和腳凳的風格、裝飾、用料、結構和用途等均有詳盡描述。 故可看做是晚明江南文人列舉傢具品種、兼及使用、鑒賞和帶有理論性的一篇文字。 沉春澤《長物志》序:「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貴其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也。」室內傢具陳設的旨趣,這幾句話中闡述得極為清楚了。 另在書中總論後面,又指出幾句要領:「隨方制象,各有所宜,寧古無時,寧拙無巧,寧儉無俗至於蕭疏雅潔,又本性生,非強作解事者所得輕議矣」。 並呈供諸君思想。
22.超輕椅(Superleggera, Model 699) 1951~1957 《這張重量超輕的椅子系Ponti Gio根據傳統義大利椅子做設計。 Ponti之設計理念衍自19世紀位於Chiavari漁村附近工廠所生產一系列簡單傳統的椅子-輕巧但穩重的構造。 1949年最初之圖稿,乃就Chiavari椅做些基本改變,調整椅背使其更符人因,椅腿則收分著地。 接著1951年為卡希納(Cassina)設計"Leggera"椅,更將Chiavari椅,簡化到只剩必需要有的構造,除了椅腿和椅背條件外,此與目前"超輕椅" (Superleggera )極為相似。 雖然這些在消費者中相當成功,但Ponti繼續努力追求使其更為完善,而於1957年為Cassina設計出此超輕椅,使用輕巧穩定的梣木材料,椅座則為偏藤或帶顏色的Cellophane。 Ponti將圓棒椅腿減化成三角形斷面,其邊長僅有18mm,並設計巧妙的榫卯構造,使得各個構件組合成穩固的椅子,而其重量更僅有1.7公斤。 為了測試椅子結構強度,Ponti曾將它從4層樓高的公寓擲下,意外地椅子就像皮球般,彈落絲毫無損。
推薦閱讀:
※換季收納篇 80後小戶型必備收納傢具~
※古傢具:第四把交椅
※這些家居界的愛馬仕,除了貴沒有任何缺點
※告訴你,學傢具維修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