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名人的北京故居

.

一、恭王府

位於前海西街的恭王府算得上是名人故居當中最有名的了,也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有著什剎海明珠的美譽。

恭王府佔地約6萬平方米,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由中軸線貫穿著多進四合院落。東路的前院正房是多福軒,門前有一個長勢甚好的藤蘿架,據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在京城極為罕見。花園又名錦翠園,以「山」字型假山拱抱,東、南、西面均堆土累石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山頂平台成為全園最高點,居高臨下,可觀全園景色。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開始在這東依前海、背靠後海的地方修建豪華宅邸。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曆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的職務,抄了他的家。同年正月十八日(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賜令自盡」,宅子給了慶僖王永璘。咸豐元年(1851年)恭親王奕?成為這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民國初年,恭親王的孫子溥偉以萬大洋把恭王府賣給了教會,後來輔仁大學用108根金條將其贖回,用作女生學堂。

.

二、紀曉嵐故居

紀曉嵐故居是一所兩進四合院,著名的閱微草堂便位於故居內。故居經歷了200餘年的風雨滄桑,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地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據滄洲王敏之先生考證,紀曉嵐在這所故宅居住的時間分兩個階段,前期(從11歲到39歲)約29年,後期(48歲至82歲)約35年,前後共住長達60餘年。

紀曉嵐故居為清式磚木結構,坐北朝南,臨街大門為硬山頂吉祥如意式門樓。與大門洞相連接的西側南房為四間開門的「倒座」。前院內有一架藤蘿,相傳為當年紀曉嵐親手所植,至今仍枝蔓盤繞,綠葉遮天。老舍先生生前常坐在藤蘿下的餐桌前,欣賞美景品嘗佳味。前院正面為明三陪六的大廳,前山設一門二窗,圍以磚雕,後山有門通內院,廳後有廊。廳內橫樑上部均有木欞花窗。廳後內院兩側,原有紀曉嵐所栽海棠兩株,今僅存東側一株,至今仍枝幹粗壯,花發似錦。後院正面即為「閱微草堂」。堂內北面正中設屏風,上懸「閱微草堂舊址」橫匾為啟功所書。。

走進故居的閱微草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陳列在展櫃里的那桿長長的旱煙袋鍋。人所共知,紀曉嵐吸煙成癖,煙癮奇大。他的旱煙袋鍋是特別訂做的,一次能裝三四兩煙絲。編纂《四庫全書》時,他從槐西老屋走到圓明園,只吸完一半,於是就落下了一個「紀大煙袋」的綽號。

三、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故居位於南城的米市衚衕43號,即原南海會館。該會館始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為董文恪(董邦達)故第,由在京南海籍的官員籌資買下,後又購入一幢相鄰的房舍。至光緒六年(1880年)時,因海南縣進京應試舉人頗多,又購得南側宅院,形成了由十三個小院組成的會館大院。院內「形勢安恬,花木競秀」,環境十分幽雅,其中的「七樹堂」,因有七棵古槐而得名,院內的西房便是康有為多次來京時居住的「汗漫舫」。

「汗漫舫」這個名字是康有為起的。由七樹堂北望,是老便宜坊那座二層小樓,如同一艘畫舫上的樓閣,康有為把南海會館想像成大海,自己的住房也似一舫,可在海中自由的漂浮。所謂「汗漫」,就是無拘無束、漫無邊際的意思。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這裡成為愛國志士薈萃之地。康有為在這裡創辦過《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文》),並親自撰稿,宣傳變法維新。他還寫下了《上皇帝書》等重要文章及大量詩文。

由於歷史變遷,如今這裡只是普通民居,院內住戶雜多,早已失去昔日的風采。不知是否由於年代久遠地基下沉的緣故,院落低於衚衕路面一大截,望去頗有落魄之感。

.

.

四、曹雪芹紀念館

曹雪芹紀念館在海淀區四季青鄉正白旗村。「曹雪芹紀念館」匾額由傅傑題寫。

曹雪芹,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於南京織造世家。13歲時,其父曹寅因經濟虧空案被抄解歸京,先在崇文門外蒜市口居住,幾經搬遷,於乾隆九年左右(1744年)回到香山正白旗祖居。曹雪芹在這裡過著清貧的生活,並遭中年喪妻,晚年夭子之痛。花費10年功夫寫成《紅樓夢》80回,於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除夕逝世。自18世紀60年代《紅樓夢》問世以來,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書黃葉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紅學家和紅學愛好者探索的課題。

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號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牆皮內發現題壁詩文墨跡,一些紅學家認為與曹雪芹有關,是為曹雪芹故居。1983年4月22日,中國曹雪芹研究會在此建立曹雪芹紀念館。

.

.

.

五、魯迅故居

魯迅博物館院內的魯迅故居(原為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是魯迅1923年底購買的。1924年春天魯迅親自設計改建成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此居住,是魯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後一處住所。在此居住期間,魯迅寫下了《華蓋集》、《墳》、《野草》、《彷徨》等作品,並且主持編輯了《莽原》、《語絲》等刊物。

步入故居院門,只見青磚灰瓦,朱漆門窗,魯迅栽種的3株丁香樹仍枝繁葉茂。故居的3間南房是藏書兼會客室,屋裡放有桌椅、書櫃,裡邊套間還放有床鋪。當年這裡經常高朋滿座,魯迅在此接待來訪的作家和進步青年。「女師大風潮」和「三·一八」慘案時,許廣平曾同許羨蘇一起在此避居。故居的東、西廂房為儲藏室和傭人居室。北邊的3間正房,東、西兩間分別為母親和朱安的居室,中間堂屋是洗漱和吃飯的地方。堂屋向北接出去的一間八九平方米的小屋,是魯迅的寫作室兼卧室。北邊窗下,用長板凳和木板架起一張單人床,床上放著被褥和枕頭。白布枕套上,許廣平親手綉制的花束圖案和「臥遊」、「安睡」字樣依然可見。東邊靠牆放一張三屜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著硯台、毛筆、茶杯和一盞煤油燈,牆上掛有魯迅留日時的老師藤野的照片。

.

.

六、白石故居

跨車衚衕13號是齊白石故居。齊白石自50歲後直至逝世前居於此。故居門向東開,是一座有東、西、北屋的院落,面積約600餘平方米。北面的三間屋子,分別是齊白石生前的畫室、卧室和飯廳。1937年「七·七」事變後,靠賣畫為生的齊白石,在這裡閉門謝客,拒絕日偽大小頭目索畫,也不賣畫,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齊白石在《自述》中說,「那年(1927年)冬天,我在跨車衚衕15號(現13號),買了一所住房。」從此,直到1957年去世,白石老人一直在這裡生活,他晚年創作的絕大部分傳世之作都在這所簡陋的舊宅里完成。期間,政府為了照顧白石老人,曾經在東城區雨兒衚衕專門給他修建了一處舒適的新宅居住。但是老人住慣了在跨車衚衕家裡「天倫之樂」的日子,他在給孩子們的信中寫道:「予願搬回跨車衚衕老屋,數十年生活計已習慣。兒輩宜善體老人心意。」結果,他在新居只住了短短的幾個月就搬了回來。

據齊氏後人介紹,1935年,白石老人為了安全,將家中北屋前面的走廊用鐵絲裝成柵欄。後來,他在題畫時,常用「鐵屋」二字,表明了老人對這裡的深厚感情。1953年,齊白石把鐵屋命名為「白石畫屋」,用黑地燙金的篆書做成一個匾額,掛在堂前,並且題寫長篇跋語,表達了他把這裡長期保存下來的殷切希望。

據說,院子里原來種有葡萄、凌霄和柳樹,夏日濃蔭覆蓋。北院有一棵大棗樹,高出房頂。由北院去南院辟有兩個雕花青磚砌成的月亮門,十分古樸雅緻。現在,故居幾乎被高樓大廈所包圍,門外的跨車衚衕已基本不存在,出門往北的衚衕已被堵死,只剩下南邊的一段衚衕,而這段衚衕里只有故居一個獨戶。

.

.

七、程硯秋故居

位於西城區西四北三條39號的程硯秋故居是坐北朝南的兩進院落。程硯秋從1937年至1958年逝世一直在此居住。

故居正院三間北房原名「御霜簃書齋」(御霜是芙蓉花的別名,又稱拒霜)。為兩明一暗,明間為書房和練功房,東邊為卧室。故居保持原建格局,內部陳設基本保持原狀,院內一棵柿子樹為程硯秋先生與子女親手種植,程硯秋生前用過的戲裝、劇本、古舊傢具、圖書和學習生活用具均保存完好。

他當年買下這房子後,老母親很是歡喜,特地在家裡擺了一桌酒席,答謝朋友。老太太請客人們上席後,卻叫程硯秋坐到旁邊的一張小桌子上,那裡只擺了一盤醬菜、一盤窩頭、一碗小米粥。老太太說:「御霜……現在你成了角兒,我讓你吃這個,是要你別忘了過去的日子啊!」程硯秋諾諾連聲,真的就坐在小桌子邊上喝著小米粥啃窩窩頭,在座的客人無不感動。

程硯秋(1904—1958),原名艷秋,滿族,北京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自幼家貧賣身學藝,初習武生,後改習青衣,根據京劇傳統藝術並經王瑤卿先生指點和自身的嗓音特點,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世稱「程派」。抗日時期,他罷演舞台,在京郊務農,同時創辦功德中學,培養農家子弟

紀念館

梅蘭芳紀念館坐落在西城護國寺街9號,佔地1000餘平方米。朱漆大門上懸掛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匾額「梅蘭芳紀念館」。一進大門,迎面是青磚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著梅蘭芳先生的漢白玉半身塑像。院內種有兩棵柿子樹,兩棵海棠樹,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梅蘭芳先生1961年逝世前,曾在這幽靜、安適的小庭院內,度過了他生活的最後十年。

梅蘭芳紀念館是一座典型兩進院落四合院,是梅蘭芳度過生命最後10年的地方。此院落曾經是清末慶親王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後經過修繕,梅蘭芳一家搬到這裡居住,1961年逝世後建立成為梅蘭芳紀念館,館藏包括家人珍藏的照片、劇本、紀念品等3萬餘件。

小院的東屋擺放著梅蘭芳當年經典劇目《蘇三起解》和《霸王別姬》的戲服和頭飾,角落裡還有1916年9月12日在上海演出《霸王別姬》的戲單,上有醒目的隸書黑體字「梅蘭芳飾虞姬,楊小樓飾霸王」。裡間列有梅蘭芳眾弟子姓名一覽表,共115人,其中有「新鳳霞」等並不陌生的名字。西屋現在放的是梅蘭芳所藏戲畫的複製品,你能找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比如《思志誠》中的閔無亮。以前也曾擺放過中外名家相贈的書畫和梅先生本人的宇畫,其中包括他手繪的《洛神》,與幾米之外客廳中懸掛的「山木道人」的《洛神賦並序》遙相呼應。

九、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在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19號,佔地400餘平方米,是老舍1950年購置的一座普通小院。老舍喜愛養花,院中的兩棵柿子樹便是他在1953年種的,每逢深秋時節,樹上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胡絜青稱為「丹柿小院」。

老舍在這裡他寫了《龍鬚溝》、《茶館》、《正紅旗下》等24部戲劇和兩部長篇小說。小院是典型的北京二進三合院風格,大門坐西朝東。一進二門有一塊很少見的五彩小木影壁,春節前後影壁上貼上「抬頭見喜」和倒置的「福」字。院中正房(北房)三間,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是胡絜青的卧室兼畫室。西耳房是老舍自己選的卧室兼書房,他說這是全院兒中最靜的地方。其實,這個故居就是個「鬧中取靜」的地方。

院落中種植有菊花、曇花,東次間牆上掛有一幅菊花圖和一幅書法:「傷心京華太平水,湖底竭時淚不乾」。 故居里擺放有老舍在英國使用過的酒壺,在美國使用過的金絲眼鏡和枱曆,有老舍結婚時的銀牌、銀盾,老舍點題齊白石作的畫以及老舍收藏的字畫、扇面等。還有社會人士捐獻的珍貴老照片,譬如1918年老舍在北京師範學校的畢業班合影照片,1938年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合影。

十、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最早曾是和珅的王府花園,嘉慶抄了和珅的家後這處花園就荒廢了。民國時期,恭親王的後代將這片地轉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作為宅院。1963年郭沫若遷居至此,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最後的15年。地址:前海西街18號。

郭沫若紀念館所在地原為中醫世家樂氏達仁堂私宅,始建於民國初年,建築風格為庭院式四合院。1950至1963年這裡先後曾是蒙古駐華大使館和宋慶齡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5號遷入,至1978年病故,在這裡度過了他的晚年。

「沫若」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時使用的筆名,取自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兩條河名,以寄對家鄉的眷戀。

十一、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後圓恩寺衚衕13號的茅盾故居是二進的四合院,佔地878平方米,茅盾於1974年至1981年在此居住。門內影壁上鑲有鄧穎超題的「茅盾故居」大理石橫匾。前院的西廂房是茅盾的會客室和藏書房,東廂房是飯廳,其餘由家屬和服務人員居住。後院北房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茅盾去世後,前院的兩個陳列室放有茅盾生前使用過的實物和一些圖片,包括手稿、作品出版本、信件等400餘件。後院正房保持原狀:進門一間是起居室,北牆放有一排書櫃。書櫃前有一對單人沙發。東側臨窗有一張寫字檯。起居室的裡間是卧室,左側靠牆的衣柜上,放置著夫人孔德讓的黑漆鏤花的骨灰盒。

十二、張伯駒故居

張伯駒故居位於後海南沿26號,朱門灰牆的院落有北房5間,其中東間為卧室,西間為客房,居中3間是客廳兼畫室。院南有一方亭和廊房。張伯駒1953年買下後一直住到1982年去世。張家以前所住的西黃城根佔地13畝的「似園」(原屬李蓮英外宅花園),當年為籌集220兩黃金購買絕世古畫《游春圖》而變賣了。

張伯駒(1898——1982)字叢碧,河南項城人。青年時代從軍,後厭惡軍閥混戰退出軍界,任上海鹽業銀行常務理事。抗日戰爭勝利後定居北京,原住海淀展春園,後遷居後海南沿。

張伯駒曾將10件書畫珍品獻給國家,現藏故宮博物院。其中有李白的《上陽台帖》、杜牧的《張好好詩》卷、范仲淹的《道服贊》卷、黃庭堅的《諸上座帖》、趙孟的草書《千字文》卷。最有價值的兩件是西晉文學家陸機問候朋友疾病情況的信札《平復帖》和中國傳世最古的山水畫隋展子虔《游春圖》。張伯駒各以4萬元和240兩黃金買下收藏,於1956年捐給國家。

張伯駒是集收藏家、書畫家、詩詞家、戲劇家於一身的奇才名士。他出身貴胄門第,早歲名列「民國四公子」,不惜傾家殞命,搶收中華稀世文物,終以悉數捐獻國家;一生苦樂兼備、命途多舛;富不驕、貧能安,心懷坦蕩超逸,性情慷慨率真,堪為名士品格。

 

張伯駒         張學良     

 

載侗         袁克文..

十三、葉聖陶故居

葉聖陶故居在東四八條71號。故居為三進院落,院內有一字影壁、倒座房5間,前帶走廊。正房院帶垂花門,內有抄手廊、坐凳欄杆,廊牆上嵌有什錦窗。臨街的小如意門樓,磚雕精細完好。3間正房坐北朝南,正房院內的4棵樹——北屋兩邊各是一棵海棠。與海棠相對,南邊院門兩旁,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棗樹。

葉聖陶的孫女說,「爺爺在這裡住了40年,他最愛這兩棵海棠」。1949年8月28日葉聖陶搬進這所四合院,一直居住到他過世。

.

葉聖陶的卧室在西首耳房,也是他的辦公室。辦公桌對著南窗。窗外是一牆碧綠的爬山虎。在這裡,葉聖陶和夫人胡墨林在燈下趕夜工,校對教材﹔在這裡,他起草了1951年《標點符號用法》﹔也是在這裡,他把國文改為語文,草擬了中學語文教程,編寫《漢語》、《文學》教材﹔還是在這裡,他擔任1954年《憲法》語文顧問,每個字每個標點一遍遍推敲﹔仍然是在這裡,他為小學課本作兒歌:「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

如今葉聖陶的卧室已不再是當年模樣,只是窗外的海棠依舊。

葉聖陶(1894——1988)蘇州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短篇小說集《膈膜》、《火災》,出版有《葉聖陶童話選》、《稻草人》以及《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等。
推薦閱讀:

想去窮游北京?這些湖光山色的地方人少還景美!
北京紫竹院公園的竹11一一小琴絲竹
通州建成北京行政副中心帶來啥變化?·杭州日報
建築愛好者旅遊攻略——北京
北京最好吃的5碗熱乾麵,你都吃過幾碗?

TAG:北京 | 名人 | 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