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養生淺談
古往今來,人們對長壽延年都寄予很大的希望,並執著地追求著。在神話中就有,「蓬萊仙境」、「蟠桃盛會」的傳說,人們對長壽的老人無比敬重,用「老壽星」、「鶴髮童顏」等字眼讚譽他們,同時對生命的短暫也發出各種感嘆,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就是一句嘆生嗟老的名句。長生是人們共同的嚮往,短壽則大家都感遺憾,林肯說過「生活從四十歲開始」,一個人不斷學習探索至四十歲,在社會和人生的問題上,也許才悟出點道理,才開始自己主動的生活,此所謂:「人生四十而不惑」,但是如果「剛看到一線光明——可是接著夜幕便降臨了」,那將是何等的遺憾。如果人類都能「盡終其天年」那世事的發展該是何等的壯麗輝煌。所以,祛病延年,健康長壽,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是人類生活的一大課題,是醫學必須研究的內容。
祖國醫學對養生、長壽十分重視,歷代的醫學著作中,都有詳細的論述,在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把有關養生的內容就列在第一、二篇首先討論,可以反映出中醫對養生學說的重視及養生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地位。《素問·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從人體生長壯老的理論,到養生的原則方法、及違背養生造成的後果,都做了論述,形成了較完整的中醫養生學說。試就這兩篇所論的養生的原則、方法和個人鍛煉的體會,作一簡介。
一、法自然、和陰陽、順應四時
祖國醫學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就是把人體與自然界看作一個整體,人體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才能保持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動態平衡。天地四時陰陽的變化,人體勢必受其影響到必須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採取順應的方法,始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否則人體的陰陽就會發生紊亂而產生疾病。「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法自然,和陰陽,順應四時,是養生的第一大法則。
二、舒暢情志,調攝精神
人的情志變化,是人對周圍事物做出的反應,是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本能,不會導致疾病,但是如果情志變化過激或長期的不良刺激,則對臟腑有直接的損傷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後世醫家更明確地指出:「喜樂無度則傷心,大怒氣逆則傷肝,悲喜不止則傷肺,常憂久思則傷脾,大驚卒恐則傷腎」(《養生集錦》),所以應使情志的變化控制在一個生理的範圍之內,喜怒不使過度,悲哀不能過激,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面對現實,實事求是,胸懷寬闊,嚴於律己,寬厚待人。
三、節性慾,保腎精
《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本也,……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年而死。」腎氣在人的生命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指出;「腎氣盛」「腎氣實」則「齒更髮長」「筋骨盛,肌肉滿壯」,「腎氣衰」則「發墮齒槁」「筋骨解墮」「形體皆極」。所以,欲強筋長壽,必須保養腎氣,而腎氣又是由腎精所化生,故必須保養腎精,要保養腎精,則必須節制情慾。所謂「節制」就是不使之過度,有一定得節制。有節度的性生活,對人體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如縱慾無度,就會耗竭腎精,消乏腎氣。張景岳在論述腎精與生命的關係時說得十分中肯「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概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神全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無搖汝精,乃可長生。」所以,節情慾,保腎精,是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飲食有節,保養後天
脾胃是人後天之本,五臟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素問·五臟別論》)。脾胃所化生的精微,使人體生命得以維持的物質保證,只有脾胃健運,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旺盛,如果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水谷不運,精微不化,則人體後天失養,五臟皆虛,痰病叢生。調節飲食包括一下幾個方面:(1)飲食應當有節度。不過飢過飽;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冷過熱的食物;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的食品。(2)不偏嗜。由於五味入五臟不同,偏嗜則易導致臟氣的偏盛偏衰。《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內臟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臟味之所傷也。」(3)有規律,要養成定時就餐的習慣,定時就餐,對脾胃功能的健運是非常重要的。
五、治未病,防傳變
治未病,有一下幾個涵義:第一個就是未病先防。平時要遵從養生之道,使「真氣從之,精神內守」則疾病不起,亦即防患於未然。第二是早期治療。疾病初起,病情輕淺,人體損傷不甚,人的正氣亦較旺盛,治之易於康復。如果病深日久,正氣衰敗,則難以挽救,即使治癒,對人體來說,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第三層涵義是治未病的即病防變。人的臟腑經絡相互聯繫,生理上不可分割,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時要考慮到這種關係,要爭取儘早控制病勢,防止傳變,使疾病對人體的損傷,減少到最小的範圍,最輕的程度,正如《難經·七十七難》所說:「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六、起居有常,謹閉外邪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靈樞·刺節真邪論》也說:「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因此,不避外邪、起居無度能直接損傷人的臟腑而導致疾病。所以生活必須有一定的規律,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同時要結合自然界四時的變化而變化之,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的那樣,「春三月」、「夏三月」「要夜卧早起」,「秋三月」要「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同時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這樣就能:「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七、和於術數,形神兼備
在《內經》中,特彆強調在養神的同時,也要養形,只有「形與神俱」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養神與養形二者不可偏廢。生命在於運動,要想形體健康,必須堅持不懈地運動。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叫做「用則進,不用則退」,華佗也說過:「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動,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耳。」歷代醫家和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體質鍛煉中,創造了多種多樣的保健方法,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導引、氣功、體操等等,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能選擇一、二種堅持鍛煉,對身體的健康,體制的增強大有裨益。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以後,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員也隨之增多,並成立了許多科研機構,取得了眾多的研究成果,但這畢竟是近十幾年的事,而我們的祖國醫學,對此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豐富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說,這對於人類的繁衍昌盛、健康長壽無疑是十分寶貴的。這些理論、法則、方法,值得我們認真地總結和研究,並使之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