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行為習慣培養

國內外許多教育家都十分強調習慣培養的重要。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反覆思索這句話就會感到極有道理。習慣貫穿於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孩子生活、習慣好,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總之,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早在十七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看作是「導師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甚至認為,「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的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從來都是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培養的。現在的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有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是人生中最好的領路人,與其教給孩子過多的知識性的東西,不如先培養好孩子的習慣.就象讓孩子吃太多的補品,不如先讓其吃飽米飯。 一、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必要性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孩子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有的家長也許覺得有些誇大其詞,但仔細想想的確是這樣的。咱們的小寶貝,文明禮貌習慣不好,在以後的社會交往中會出現問題;生活衛生習慣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體的健康狀況;運動習慣不好,在遊戲活動中推推嚷嚷會造成不安全事故的發生;學習習慣不好,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約束自己將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有了好的行為習慣,許多學習生活中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反之,會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和今後的發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孩子期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 一個良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益一生,在孩子期,孩子的自主性已經開始發展,獨立活動能力增強,肢體活動趨向隨意準確,靈活,是形成各種技能,學習各種習慣的好時機。在生活學習交往活動中,孩子進行著不知不覺地反覆的練習,積累著各種各樣的習慣,這時,如果成人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要求,不注意對孩子的有關行為進行控制,完全可能使孩子養成惡習。如在孩子畫畫時,孩子趴在桌子上,家長如不不及時指出,他會在下次畫畫寫字時以同樣的姿勢出現。並且事實證明,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糾正,要糾正一個壞習慣遠比形成一個好習慣要難得多,這就是為什麼教彈琴的老師寧願教一個從來沒學過的學生也不願教一個有一點基礎但手型不正確的學生的原因。就如著名的教育學家葉聖陶所說:凡人生所需支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因此要抓住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來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備條件,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大好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及方法  (一)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做事經常是三心二意,虎頭蛇尾,比如孩子說要看書,剛拿出來擺在桌上又說要畫畫,剛把畫紙拿出來沒畫兩下,又要去搭積木。如果孩子出現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去引導呢? 1、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活動 無論孩子在專心致志的玩看電視還是干其他什麼事,大人一定不要隨便去打擾。如果你覺得他的活動已經堅持時間較長了,比如看了一小時的電視你覺得應該終止這項活動,最好不要大聲命令或強行的關掉電視,可以換一種方式,用溫和的口吻說:「寶寶最聽話了,會主動關上電視,眼睛看累了該休息休息了。」或給孩子一個緩衝的餘地,告訴他再過五分鐘就關電視了,讓他有個思想準備。如果隨便打斷,會引起孩子的對立和反感,不利於培養孩子注意的集中性和堅持性,而這些良好的注意的品質恰恰是日後專心學習的重要條件。 2、不要同時給孩子委派幾件事情  孩子年齡小,不能很好的分配自己的主意,如果安排的事情過多,會讓孩子干這件想那件結果一件事也干不好。有一個孩子的媽媽為了不讓孩子來打擾自己,就給孩子安排先看書在摺紙,結果孩子把所有的書都翻出來,沒看幾頁又想摺紙,就把書全搬到床上,開始摺紙,把紙撕得滿地都是,媽媽來檢查,看見屋裡這麼亂,生氣地說:「你就會把屋裡弄得亂糟糟的,不會收拾好一樣再拿 一樣嗎?」其實這時就不能完全怪孩子了,因為是媽媽的安排有問題。 3、父母適時地做些指導  剛才我們說了不要隨時的對孩子的活動進行干預,干並不等於撒手不管,家長光是提供空間和材料是不夠的,還要進行適時地指導。比如給他一些提示、鼓勵、檢查或者提出新的要求,這樣有利於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二)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行為現在都在提倡提高公民的素質,而好的公民素質首先就體現在文明禮貌行為上,所以孩子講文明懂禮貌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的要求。從小的方面,我們的孩子能主動和熟人打招呼、能學會謙讓,我們的心裡是不是也有一種很欣慰的感覺呢? 1、文明用語的使用  讓孩子會使用「請」、 「謝謝」、「對不起」、「不客氣」等禮貌用語。其實咱們在家庭中都比較隨便,很少使用禮貌用語,其實在培養孩子使用禮貌用語是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潛移默化的受你的影響。 2、教育孩子尊敬長輩  尊敬別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在家庭這個環境中我們都是以孩子為中心,最好的東西都是無條件的給予孩子,而忽視了好的東西應該和家人一起分享,導致孩子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給予的一切也都是自己理所應當得到的,不知道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更別說尊敬長輩了。並且父母應該做好尊敬長輩的榜樣。  3、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現在的孩子缺乏合作意識,在遊戲的過程中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不會互相幫助也不會合作,但時代要求孩子必須學會合作,因此這種意識必須從小培養。 (1)、為孩子樹立合作的榜樣 父母在家裡幹家務的時候進行一些分工合作,比如你洗碗我擦桌子,這樣長期以來會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就有了這種分工合作的意識。  (2)、為孩子創造合作的機會   我們家長應該想辦法多為孩子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合作。比如我們在晾衣服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拿衣架,開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擺碗筷,讓孩子提高自己合作的能力。 (3)、教給孩子合作的方法  孩子不合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我們家長要交給孩子合作的方法,比如媽媽拿了許多東西上樓,也許孩子並不能主動地來幫助媽媽,這就需要家長適時的引導和適當的提示讓孩子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麼做。 (4)、及時對孩子進行鼓勵、引導   當孩子有了合作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地肯定,比如說:「今天你和媽媽一起完成了這件事,真是媽媽的小幫手,下次我們再一起完成好嗎?」  除了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孩子和自己的小夥伴之間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一定要本著謙讓、合作的意識來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 (三)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聖陶曾經說過:「什麼是教育? 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長期以來,人們在孩子教育中偏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多學一些知識,往往只顧學到多少,而不注重怎樣學習,逐漸讓孩子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任務過重而產生厭學情緒。  1、培養孩子愛學習會學習的良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家長的任務不是要讓他認多少漢字、學寫多少數字而是要讓它產生興趣。如,我們經常給孩子講故事,時間一長孩子會不滿足於這幾個故事,就會要求我們將新的故事,我們就可以告訴他,這些好聽的故事都是從樹上看來的,這樣從興趣出發不但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還為孩子的早期識字、觀察能力和語言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不是規定今天必須要寫一篇1、一篇2才能出去玩。並且為孩子還不會寫字而感到擔憂,數字孩子遲早都會寫,最重要的事沒了興趣在寫多少也沒用。 2、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習慣  語言習慣,我們主要從聽話和說話兩個方面來進行討論。首先說普通話是我們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家長在家應使用普通話與孩子進行交流,培養孩子講普通話的好習慣。由於個別孩子吐字不清楚、辭彙量小,不能進行清楚的表達,導致孩子缺乏自信沒有膽量和勇氣進行表達,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注重積累孩子的辭彙,並且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氛圍讓孩子有話可說、有話敢說。並且要教育孩子認真傾聽別人的談話,不隨意打斷。 (四)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1、首先是早睡早起,有的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經常為起床的事給媽媽爸爸找事,而且入校之後精神狀態也不好,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2、注意糾正孩子的睡眠姿勢和不良習慣。有的孩子愛趴著睡,有的則喜歡用被子捂著頭睡,這都是一些壞習慣我們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  3、養成孩子良好的午睡習慣,成人的睡眠一般是8小時左右,4-5歲的孩子睡眠時間每天是10-12小時,就算我們每天8:30睡覺,孩子的睡眠時間是不夠的,而促進孩子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就是營養運動和睡眠,因此孩子睡午覺是十分有必要的。孩子在家我們也要遵循勞逸結合動靜交替的原則,在進行了腦力勞動和體能訓練之後,讓孩子午睡對大腦的休息和體能的恢復都會有好處。 (五)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1、從小事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很多是表現在細小的事情上的,如餐前便後洗手、勤剪指甲、隨手關門等有的父母對小時不屑一顧,聽之任之,認為樹大自然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2、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要做到,如躺在床上看書、節約用水、孝敬老人等家長必須嚴於律己,為孩子作出好的榜樣。  3、做好家校配合  為什麼孩子在孩子校能夠不挑食、準時午休,原因是孩子校有較為嚴格的規範,有良好的機制,而家裡沒有,所以就有了5+2=0的說法就是說在孩子校培養的五天的良好習慣,在雙休日之內全部破壞,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再要強調家校聯繫、家校互動、家校同步教育的原因。學校和家庭就像是一輛車的兩個輪子,必須朝同一方向行駛,如果背道而馳,那咱們的教育就相互抵消,起不了任何作用。 4、對孩子說不。 第一次孩子有可能大哭大鬧,但後面就再也不會出現了堅決杜絕說不之後又妥協,如果那樣,孩子永遠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人的命運,要成才必須先成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必須擔任好孩子第一老師的重要角色,與孩子校相互配合,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中早期教育的幾個誤區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家庭早期教育的相關雜誌,很讓我受啟發。其中有一片報道講了一個生活在農村年僅5歲的小朋友,每天除了上孩子校,有4小時練琴,1小時練書法,1小時畫畫。星期天還要上少年宮學習。久而久之,雖然學到了不少東西,但他卻得了嚴重的自閉症。當記者採訪它的父母時,她父母的答案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離開農村,將來生活在城市中。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用來形容父母對孩子愛的最貼切的一句話。無可厚非,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往往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不少家長為能夠正確處理愛子和教子的關係,導致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走入了誤區:

一、過早進行「早期教育」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成才。隨著家長自身觀念的不斷更新,很多父母越來越重視「早期教育」。認為越「早」越「好」。當然,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讓孩子接受「早期教育」能開發孩子智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但選擇的內容不恰當,同樣也會使教育目標偏離,導致適得其反。曾經看過這樣一位家長:孩子還沒有上孩子校時,他便開始教孩子認數字、寫數字每天有1小時的學習時間。上孩子校了,他便開始教孩子學習加減乘除,學習時間更是比以前增加了許多。也許這樣做能教出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但孩子卻失去了一個美好的童年,這才是最珍貴的!家長在教育孩子不適時、適量,過早得交給孩子一些那個年齡完全接受不了的東西,這樣孩子不但學不好,而且可能從此會對學習產生恐懼、厭煩,產生心理壓力。現在社會出現了很多「厭學」症,往往就是家長「過早」的教育造成的。科學而理性的早教是家長必須認清的方向

二、思想成人化

「成人化」的現象很普遍。他們不喜歡看動畫片了,什麼《還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倒是能娓娓道來;他們不再天真的問「為什麼」了,而是自我安慰的說「因為所以直接等於」。有的甚至把和同伴玩說成「約會」,把自己的異性朋友說成「男/女朋友」,把自己喜歡的人說成「偶像」……乍一聽,覺得孩子長大了,但細細品味下,不難發現,孩子天真無邪,懵懵懂懂得純真卻蕩然無存。家長有沒有反省一下呢?是什麼原因造成如今的後果?

家庭教育還會出現其他情況:

1、孩子期望評價過高或過低,導致孩子自我意識差,自我認同發生偏離。

2、忽視了個人差異,尤其是個性的發展。

家庭教育的誤區會為孩子以後的成長埋下很多不良後果的種子,對其一生髮展都會形成障礙。家長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糾正教養觀念的偏差,走出誤區,建立兒童智能發展與個性同步發展,健全教育觀念。把孩子的純真、活潑、無暇找回來!

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孩子的生活離不開音樂,孩子的發展需要音樂,年輕的父母們應該積極培養孩子的「音樂細胞」,在百忙中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玩音樂」,帶領孩子走向音樂的王國。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培養孩子的「音樂細胞」。

1、教孩子學會聽

音樂離不開聲音,在大自然里讓孩子學會聽鳥鳴、蛙叫、雨水的滴嗒聲、汽車的鳴笛聲等。引導孩子發現音有高低、長短、強弱之分,和孩子一起玩「敲敲聽聽」的遊戲,例如在廚房裡用筷子先敲敲鋁鍋,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誰的聲音高,誰的聲音低。經常讓孩子閉上眼睛,問孩子聽見了什麼聲音,在生活中,在孩子高興的時候,反覆訓練孩子的聽覺,使孩子從小聽覺靈敏。

2、教孩子學會記

當孩子對物體的各種聲響發生了興趣,我們就應該進一步要求孩子記住這些聲音,例如:讓孩子辨別家人的說話聲、走路聲、敲門聲等。假如您對孩子在聽聲音和記聲音方面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一定會發現孩子對各種聲音的敏銳感覺和細微辨別能力遠遠超過成年人。

3、教孩子學會拍

這裡所指的拍,就是對孩子進行初步的節奏訓練。拍手是孩子們經常重複的動作,也是孩子表示內心喜悅的動作,我們可以從拍手開始,和孩子玩玩拍手的遊戲,訓練孩子的節奏感。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我們要培養孩子在朗誦、拍手拍腿、跺腳等活動中對節奏的敏感。

4、教孩子學會唱

孩子很希望通過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願望和理想。模仿是孩子最大的特點,我們應當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給孩子準備各種歌曲,世界名曲供他們欣賞或學唱。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們教孩子唱歌時要發音準確、吐字清晰、節奏感強。自認為沒有「音樂細胞」的父母可以藉助錄音機、VCD等設備,讓孩子從學唱簡短的兒童歌曲入手,引導孩子多聽、多練、多唱。

5、教孩子學會動

孩子們在音樂的感召下是喜歡「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孩子天生喜歡隨著歌曲音樂做動作,我們大人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誇獎,給孩子一個充分發展自我的舞台,讓孩子盡情地表現自己,抒發內心的情感,在此基礎上逐步幫助孩子協調四肢的動作,使其動作優美。在生活中家長要和孩子共同編小律動,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歡樂。

6、用和諧的古典音樂做孩子生活的背景音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利用如《潛腦音樂》做孩子生活的背景音樂,開發孩子的右腦,提高孩子的情商,在長期的背景音樂熏陶下的孩子養成愛好音樂的兒童,他的思維、觀察、記憶、想像等各方面的能力遠遠超過一般的孩子。培養孩子「音樂細胞」家長們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需要,因地制宜,靈活制定一套最適合您孩子的訓練方法。

現在的孩子要獨立 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學家蒙泰梭利曾說過:「教育首先要引導兒童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幼兒期是孩子從完全依靠父母開始想自立過渡的階段,是培養和訓練孩子獨立性的重要時期。現在孩子的動手能力較差,往往出現等待現象。比如孩子學習畫螺旋花,孩子嘴上都會嘟嘟的念到:「一個小點點,往外繞圈圈,一圈、兩圈、三圈--------,但是孩子們遲遲握著手中的筆,不願動手畫。吃飯的時候,孩子都是拿著勺子,看著老師,等待老師來喂---------孩子對成人的依賴思想較重,事事希望大人為自己做好,當然出現這些現象也要問問父母了。孩子年齡較小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裡的小太陽,全家都圍著他一個轉,家長對孩子過分的寵愛,過度的保護,過多的照顧,生活上包辦代替,給孩子穿衣、喂飯、整理玩具等等,甚至剝奪了孩子獨立做決定和動手的機會,也導致現在許多孩子缺乏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賴性強,意志薄弱。獨立性是孩子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孩子全面發展的基點。一個孩子有了初步的獨立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愛動腦筋想問題,獨立地從事一些活動,往往在身體、智力、情緒、性格、意志等各方面發展較快、較好;相反如果家長過分「關心」、「保護」,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就會缺少鍛煉的機會而影響他們各個方面的發展,形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智力發展也會受到阻礙。所以,現代的孩子培養獨立性是關鍵。


推薦閱讀:

別再不以為然了,孩子的恐懼心理大都與父母的這十種行為有關!
索達吉堪布:每個加行為什麼要修十萬遍呢
想當爸爸需警惕 這七種行為會「殺精」
老人不顧一切衝進火場,只為救出流浪狗,行為值得讚揚但不提倡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習慣 | 家庭 | 行為 | 行為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