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那些課堂上調皮的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遇到過那些嘰嘰喳喳、小動作不斷的學生。他們或與同學交頭接耳,或自說自話,或自顧自做小動作,甚至打鬧起鬨。面對這些孩子,該如何應對呢?
學生為什麼愛說愛動
一、學習基礎差,聽不進去
總有一些成績差到令自己絕望的學生,上課對他們而言如同進「煉獄」,他們拒絕學習,迴避提問和教師安排的種種活動。在課堂上找些能發泄精力和轉移注意力的事情來做,是他們無奈的選擇。
二、已經會了,不願意聽
這類學生除了做些小動作,更喜歡在教師提問時未經允許就搶先說出答案,對於教師的講解也不予理睬,甚至可能會在課堂上公然指出教師的某些錯誤,讓教師難堪,一般的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如果教師將其看作公然挑釁,對其壓制甚至責罰的話,必然會導致雙方矛盾升級。
三、紀律意識淡,行為習慣差
有些學生愛說愛動並非是故意的,只是不能自我調控,尤其是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時常會被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或事物吸引而遊離於課堂之外,有時心不在焉地做些小動作,有時脫口而出打斷別人的談話,等等。看似無理取鬧,實則並非惡意,對於這種自制力差的學生,老師要善於引導,適當調控。
四、顯擺、逞能、耍寶
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搗亂只是為了引起老師或同學的注意。心理專家埃里克森曾指出,需要時刻獲得他人的關注是人類的天性。一些學生由於無法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認可,於是便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吸引同學的目光。
五、有了別的事情佔據注意力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在一本《聖經》里藏了一把鶴嘴鋤,連挖了20年的洞,成功越獄。在當下的學校里,學生也用這種辦法「越獄」,不過,監獄換成了上課的課堂,鶴嘴鋤變成了手機、小說……
應對策略
一、相反預期策略
陶行知的「四顆糖」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教育故事,孩子本來是準備接受批評的,結果反而受到了表揚,這樣一種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學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責心理,激發了他反省和向上的力量。
現在的學生常常會揣摩教師和家長的心理。教育者的教育行為如果都在學生的意料之中,往往收不到效果。
在實施相反預期策略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教育者的教育行為要完全出乎學生的預期;第二,其教育行為雖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即教師在實施相反預期策略時,不能為了相反而相反,而必須合乎情理地「反其道而行之」,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的教育心服口服。
二、自然懲罰策略
自然懲罰的思想是盧梭提出來的。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後果。盧梭把它稱為「自然後果」原則。
在實施自然懲罰策略時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教育者不直接實施懲罰;第二,教育者要創造一切機會使學生的錯誤後果儘可能快、儘可能大地顯現出來。
有位教師提到,其班級的一名學生有次通過作弊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教師卻佯裝不知,還在班裡表揚了他,並在課後的談話中鼓勵他下次繼續保持這樣的成績。教師的表揚實際上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這名學生因為作弊,不得不付出改變學習方式而發憤讀書的代價,結果,在後面一次考試中,比他平時的成績上了很大一個台階。這是一種自然懲罰策略的運用。讓他自己來承擔後果,以此促使他後悔並反省自己的吹牛行為,這就是自然懲罰策略的核心思想。
三、負強化策略
「負強化」理論出自斯金納,在教育層面上可以將之總結為一句話:學生會因為某種行為得到強化,從而提高該行為發生的概率。通俗點兒說,對於學生來說,不管是好的行為還是壞的行為,之所以養成,都是因為通過這種行為得到了某種「好處」。
那麼,我們教師應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對於一些好的行為,我們分析一下學生因此得到了什麼好處,就加強之;對於一些問題行為,我們分析一下學生因此得到了什麼好處,就消減之,也就是進行負強化。
許多教師上課時會發現這樣一類學生:他們學習成績一般,但不論教師問什麼問題都積极參与,不管回答是否有錯,特別喜歡在教師上課時插嘴,非常生硬地想把自己表現一下,甚至有時候他們會在課堂上故意出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如果老師批評他們,他們往往毫無愧疚之情,而且顯得有些興奮。被批評時答應得很好,但一回到課堂上又原形畢露。對於這類學生,國外有個稱呼叫「課堂小丑」,那麼,他們為什麼甘於做「課堂小丑」?教師又應當如何來處理呢?
要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甘於做「課堂小丑」,首先要弄清楚他們不惜損害自己的形象博取大家一笑能得到什麼好處。其實很簡單:「課堂小丑」不論是非,重要的是得到了眾人的關注,吸引了眼球。如果好處是這樣的,那麼處理起來思路就很簡單了:在他搞笑、作怪的時候,讓他無法得到其他人的關注。
此類問題處理可以參考下面的步驟:
一是不論這個學生如何搞怪,教師都不要看他,目光不能與他接觸,而要冷處理。
二是與此同時,要把其他同學的目光吸引過來,讓他們也不要關注他。
三是走近他,以身體語言來表達對他的不滿,但不與其進行目光接觸。
四是表揚他身邊遵守紀律的同學。
最後一步很關鍵,當事的學生在失去眾人的關注之時,必然會失望,此時要給他提供一個榜樣,同時暗示他:像你這樣作怪擾亂課堂紀律的,老師不會關注。老師關注的,是你身邊遵守紀律的同學。如果他有所收斂,就要馬上進行肯定和鼓勵,這樣就會慢慢將其引到所預設的方向上來。
四、社會性強化策略
心理學認為,人和人互動就形成社會性,社會性強化就是通過人和人互動的形式來達成對學生的認可和肯定。微笑、讚賞、點頭、注視、拍手、斥責、告誡等都是社會性強化。這些在教育和管理學生中都能起到很大作用。
我們設想一下,老師認為一個同學近期表現不錯,值得肯定,但由於自己整日授課,已經懶得說話了,那麼怎麼辦呢?其實什麼都不用說,在上自習課的時候,走到那位學生身邊,拍拍他的肩膀就足矣。如果他的感覺不是很強烈,那麼你就連拍他一個星期的肩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感覺會完全不同,他會覺得已經肩負著老師的層層信任與重託。小學教師則可以有更靈活的方式,拍拍腦袋、擁抱都是合適的。
要注意的是,對小學生可以又拍又抱,而對中學生更重要的則是讓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做得好。因為中學生一般很在意周圍的人怎麼看他。表揚中學生的時候是直接表揚他好,還是背著他在他朋友面前表揚他好呢?後面一種表揚方式更好。這可以降低他對教師表揚動機的懷疑。還可以在家長面前表揚孩子,這樣家長高興,孩子更高興,這是三方共贏的好方法。
五、活動性強化策略
活動性強化又稱權力性強化,即賦予一部分同學特權性的活動。活動性強化實質是權力的賦予。
雖然對「封官」之類的舉措,家長、孩子都認可,但我還是建議各位老師慎重使用這種辦法。一是這種做法屬於「官場文化」在校園生活中的反映,會催生一些「小官迷」,這等於過早培養孩子的功利之心;二是心理學研究表明,一項權力的賦予當然令人開心,但賦予權力之後再給予剝奪,人的失望會很強烈。所以,當教師用「封官」的辦法鼓勵學生的時候,存在一個風險:他在這個「官位」上做得很好的話,沒有問題;如果做得不好,教師要換人的話,對他的心靈傷害就很大。
那麼,在學校中就不能用這種活動性強化來表揚學生了嗎?當然不是。雖然活動性強化伴隨著權力的賦予,但權力不等於「官」。比如教師上課時,突然想到一件東西忘在了辦公室,需要一個學生幫忙去取一下。這時,你常常要誰幫你去取呢?是班長、課代表、學習委員,還是其他同學呢?其實,許多教師都用過這種辦法:誰表現突出,就讓他自由選擇座位;這次考試誰考得好,就讓他來出考試題;等等。這些事情,學生做得起勁,教師也感覺輕鬆。每個學生都覺得老師最愛我,自己與老師的關係特殊,這種感覺是非常微妙、非常好的。
三個特別提醒
一、別讓提問成為懲罰
上課期間,抓住學生注意力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提問學生。因為要回答問題,學生就必須認真聽老師講課,這就迫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可以避免學生開小差行為的發生。不過,這種技巧應謹慎使用,否則會適得其反,尤其是有的老師把提問當成一種懲罰手段時。因為它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二、別讓關注成為壓力
學習好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強,在課堂上經教師一點撥往往就能較好地理解所學的新知識,而老師在講解知識時必須兼顧那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學生,這時候,那些理解能力強的學生當中就有人不願再認真聽老師繼續「嘮叨」下去了,於是就開起了小差,做起小動作來。
我常見到一些教師對個別學習較好但課堂上愛做小動作的學生說:「如果你上課再認真一些,學習再用功一些,那你的成績將更加優異突出……」還有個別教師乾脆採取極端的做法,如試圖通過懲罰或恐嚇讓他們改掉不良習慣。這樣做往往結果事與願違,不僅不能對愛做小動作的學生起到教育、幫助的作用,反倒會在他的內心留下難以抹去的自卑陰影。
三、讓孩子成為他本來的樣子
大多孩子的小說小動,其實不是毛病,不需要改變。教育所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他們成長、發展的規律。
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更趨向於關注兒童身、心、靈和精神的整體健康和發展。以近些年被越來越多人認同的華德福教育為例,其課程設置非常注重藝術教育,如語言、話劇、講故事、唱歌、繪畫、奏樂器、韻律舞、遊戲、手工、園藝和農藝等,華德福教育所信奉的理念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有其不可剝奪的價值與尊嚴。人要做的是開拓自己生命的意義,達成完善的自我。當一個人懂得自己之為人的尊嚴和價值時,他也就會尊重他人,尊重自身所在的世界,懂得感恩,懂得愛與分享。」在這樣的學校里,是沒有「小說小動」這一概念存在的。
推薦閱讀:
※Hansrey山地車課堂(三)——後輪定、踩跳
※舌診小課堂第三彈(20150605):舌質色紅還是不紅
※春江花月夜 課堂實錄
※「知道」與「做到」的區別——課堂教學隨筆
※【舞蹈小課堂 】「把桿後腿練習」圖文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