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譜|宋軍打不過金人竟因製作箭支不搞實名制?宋代弓箭形制鑒賞
宋代的《武經總要》中記載有多種軍用箭支,其中用於弓的箭有點鋼箭、鐵骨麗錐箭、烏龍鐵脊箭、木撲頭箭、鳴鈴飛號箭、鳴鶻箭、火箭。
這些箭的用途各不相同,木撲頭箭是訓練用箭,從名字和插圖來看,其箭首部位安裝的大約是木珠;鳴鈴飛號箭和鳴鶻箭都屬於響箭,這種箭一般會附帶發聲裝置,射出後在空中會發出聲響,可以用來傳遞信號,由於插圖較為粗糙,因此無法確定這兩種箭的發聲裝置的形制;火箭在箭頭處裝有火藥,屬於燃燒性火器;點鋼箭、鐵骨麗錐箭、烏龍鐵脊箭均為普通箭矢,其箭鏃分別為菱形、倒刺型、蛇矛型。
宋代重視投射火力,弓弩手的數量很多,因此對於軍隊來說,制箭工藝非常重要。南宋華岳所著的《翠微北征錄》中詳細地記錄了宋代的制箭工藝。書中說,當時的箭鏃有五種,分別為石蓮頭、鑿子頭、蕎麥棱、寸金鑿子、破甲錐,其中寸金鑿子、破甲錐的破甲性能最好。
這些箭鏃中,鑿子頭和寸金鑿子大約都是鐵鑿型箭鏃,蕎麥棱可能便是蛇矛型箭鏃,其餘兩種箭鏃的形制不明。鐵鑿型箭鏃在南宋時期應該屬於常見箭鏃,金國泰和年間也曾對武選時使用的箭做出規定,要求以竹子為桿,安裝大鑿頭鐵箭。東北地區的金國墓葬中出土過不少鑿頭形狀的鐵鏃,可能便是這種鑿頭箭了。
箭羽的材料有六種,分別為黑雕、白鷳、野雉、鴻鵠、鵝鸛、雁鶩,其中雉、鷳、鵰翎最好,但後兩者比較稀少,因此實際製作時多用雉翎。箭桿有腦節、巴翎、腰間、通、天注五種,其中通和天注最好。箭桿的表面處理可以用山繭、采色、漆、桐油四種手段,其中漆法便於操作,成本也低,而粘翎的方式有漆、膠、兼膠走絲三種。
書中又說,箭鏃的重量不能超過三錢,太重則無法射遠,箭的全重不能超過十錢,太重則無法穿甲。這種說法是符合物理原理的,箭鏃太重的話,重心就靠前,射出去時容易下墜,因此無法射遠,而如果在箭鏃重量不變的情況下,整箭太重,那麼重心就會靠後,力會被分散掉,向前的穿透力就會不足。
華岳說,宋軍裝備的箭有不少都存在諸如箭鏃太重、箭桿太粗、膠合不緊、箭羽容易脫落等毛病,遠不如金國。金國之所以武備精良,是因為軍器上都留有監造人員的名字,如果使用時遇到問題,官府就可以追究監造人員的責任,宋軍沒有這樣的追責機制,因此不少人為了趕工就粗製亂造。
雖然宋代的軍事著作中留下了不少關於弓箭的記錄,但宋代箭鏃的存世量並不大,因此如果要研究宋代的箭鏃,可以參考同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裝備。遼、金、西夏三國都大量使用弓箭,宋會要輯稿中說,遼軍弓箭「以皮為弦,箭削樺為桿」;曾鞏的隆平集中說,西夏兵長於騎射,用柳木做弓,皮為弦。東北地區出土過不少遼金時期的箭鏃,遼國箭鏃有燕尾形、鏟形、尖葉形等造型,同時還大量使用鳴鏑;金國箭鏃除了上文中說的鑿頭形外,還有燕尾形、鏟形、菱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