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從邊銷到暢銷
|
湖南日報記者劉勇孟姣燕
通訊員王玉胡郝亞儒
採茶的歌聲、制茶的號子、喝茶的點贊聲……如今已成為安化縣最動人的樂章。
7月21日,記者來到該縣,探訪位列2016年首屆湖南十大農業品牌之首的「安化黑茶」的成長奧秘。
2016年,安化茶產量(主要是黑茶)達6.5萬噸,綜合產值達125億元。在通報這組數據之後,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安化茶產業相關負責人,都會告知記者另外一個重要信息:2016年,安化茶產業財政稅收已突破2億元!
對一個貧困縣而言,在農業產業上能實現2億元的稅收,殊為不易。安化黑茶確實已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
安化黑茶有上千年歷史,但真正開始「紅」遍大江南北,始於2006年。那時,安化全縣的茶園只有約6萬畝,茶葉加工企業只有10多家;到今年上半年茶園已發展到31萬畝,已有大大小小茶葉加工企業150家,其中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8家。
過去,安化黑茶是專供我國邊疆少數民族飲用、用於消食去膩的「邊銷茶」,按國家指定計劃生產、銷售。對於不以牛羊為主要肉食且食用蔬菜較多的湖南本地人而言,飲用安化黑茶的並不多,遑論其他地區。
「安化黑茶的興起,看起來有點突然,卻並不是偶然。」安化縣茶產業領導小組組長蔣躍登認為,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體內攝入的脂肪等營養開始出現過剩,特別需要一些消食去膩、降低血脂的飲品,安化黑茶正好能滿足這種大眾化的新需求,所以暢銷全國。
作為六大茶類的一種,雲南、廣西、湖北、四川等地也有黑茶,何以湖南的安化黑茶成了「黑馬」,在最近5年內實現翻番式跨越,直至成為全國的「領頭羊」?
茶企茶農發力生產,政府部門鼎力支持,這是顯而易見的緣由。據介紹,從2009年開始,安化縣財政給予新建茶園每畝1000元、老茶園改造每畝500元的獎補,大力引導企業、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參與茶園基地建設,夯實最關鍵的發展基礎;黑茶加工企業在廠區建設、技術改造等方面,也能獲得政府項目支持;縣裡還支持黑茶企業建立營銷渠道,實施「千店萬鋪」計劃。
在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對一個產業進行扶持,應該說,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做得到,也正在做。安化黑茶為何能脫穎而出?
與安化黑茶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省茶業協會專職副秘書長黃德開認為,安化對黑茶產業最有特點的支持,體現在科技和文化上。
安化縣與杭州茶葉研究院、湖南農大、湖南茶葉研究所等國內一流的茶學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聘請了陳宗懋、劉仲華等7位業界頂級專家,擔任產業發展顧問。專家不但為黑茶產品的加工提供先進技術支撐,還面向消費者大力推介黑茶的保健功效,讓市場更容易接納黑茶。湖南農大教授劉仲華主持的安化黑茶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全國茶界迄今獲得的最高科研榮譽,也成為安化黑茶獲得更大市場份額的一張「金名片」。
文化是品牌的靈魂。黃德開說,中國的茶品牌一般都有悠久的文化,但像安化黑茶這樣有內容、有實物、有傳承的可能不多見。茶馬古道可與「絲綢之路」媲美,千兩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沙溪老廠房、中茶百年木倉、黃沙坪古茶市等,無不昭示「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的神韻。
安化對黑茶文化宣傳不遺餘力,招商會上、展會上、媒體上,只要有機會,「逢人便說」。從去年起,安化斥資上千萬元,連續兩年在中央電視台投放「一品千年,安化黑茶」的廣告。一個產茶縣如此大手筆的投入,在我省屬於首屈一指,堪稱安化宣傳黑茶文化的最好明證。
記者手記
文化產生「乘法效應」
劉勇
如果說,安化地方政府對黑茶種植、加工、銷售進行扶持,是在對黑茶產業做「加法」;那麼,在黑茶文化上的執著投入,則產生了「乘法效應」。
過去,人們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後來,大家明白,「酒香也要會吆喝」。而最好的吆喝內容,莫過於產品文化。用如今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要「會講故事」。
作為中國傳統飲品,茶可能是最講究文化的。可惜,多數地方的茶產品,故事內容空洞乏味。貢茶、神話等傳說,可能是最常見的也是僅有的故事了,只是消費者一般難為之心動。
安化黑茶的故事,很豐富、很生動,有載體、有細節,充分挖掘利用,實物產品升級為文化產品,價值就成倍增長。對一個品牌而言,文化更是靈魂。
要珍惜安化黑茶的故事,不能任性糟蹋;更要為後人創造更多更好的黑茶故事。
推薦閱讀:
※華萊健黑茶是傳銷,但是為什麼我母親喝了身體確實比以前好了?
※說茶丨注意了!喝茯磚茶,這些該懂的還是要懂
※贊,最讓男人欣賞不已的七種女人
※茶葉的保質期你必須知道,別再喝過期茶了
※為什麼政府不明令打擊華萊健安華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