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受寒疼痛的艾灸療法
文.夏風 畫.8歲 編.雲少
春秋兩個季節,是溫差比較大的,往往是一夜間氣溫變化的就很明顯,在春天,有時氣溫回升過快,有的人覺得已經可以減少衣物了,或者在運動後汗出,沒有及時保暖,這就給了外邪可趁之機,往往最容易受侵的是我們的後頸部,於是就會出現後頸部乃至於肩部疼痛,《針灸問對》:「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艾灸治療肩背痛的方法。
頸肩痛是經筋病的一種,又稱傷筋病證,主要是在經筋分布之處的筋肉攣急、掣引、痹通、轉筋、強直、弛緩、體節不用等症。中醫對於本病的病因病機有許多闡釋,《諸病源候論》雲: 「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邪客機關,則使筋攣;邪客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可見風邪、內虛為主要致病因素,同時邪氣作用的部位在於經脈。《靈樞·本藏》雲: 「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風寒邪氣客於經脈,則致脈絡血凝氣滯無法濡養筋骨、舒利關節。
頸肩部所循行經脈有手太陽經、足太陽經及足少陽經,「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疏通這些經脈是治療本病的關鍵。經絡的不通,可以有虛實兩個方面,氣血不足可以導致經絡不暢; 氣血瘀滯也可以導致經絡不通。扶正祛邪、調和氣血亦即通經之用也。灸法可借艾灸之火使氣血運行通暢,正氣得復,邪氣得去。《神灸經論》曰: 「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
我們可以艾灸以下穴位:
風池穴
在頸後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風性輕揚,易襲陽位。在外感風寒時,選用風池可以溫經散寒,祛風通絡。
陽陵泉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陽陵泉是筋傷疾病的常用穴,此外對膽囊疾病有較好的作用,有消炎利膽的作用。
阿是穴
是指在病痛局部或與病痛有關的壓痛點(敏感點)作為腧穴。在頸肩部選取壓痛最明顯的地方作為阿是穴,取其「以痛為腧」之意。
*穴點陣圖片來自紫圖圖書出品《圖解黃帝內經》
操作方法:
取俯伏坐位,取風池穴和阿是穴。緩慢活動頸部以便精準揣尋頸項部阿是穴(就是痛點),點燃艾條,以溫和灸法循經脈走形自下而上依次施術於各個阿是穴,以穴位感受到溫熱而不灼痛為度,每穴5分鐘;取坐位或仰卧位。先在雙側陽陵泉附近揣測壓痛點,繼而艾灸痛點15分鐘,艾灸同時緩慢活動頸部。每日1次。
視頻操作演示
我們給大家錄製了取穴、拔罐的具體操作方法,視頻時長1分15秒,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
陽陵泉是八會穴之筋會,為治一身筋病之要穴,《針灸集成》云:「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此穴的用法在《針灸甲乙經》有記載:「陽陵泉者……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可見,不論針刺或是艾灸,皆可發揮此穴舒筋、壯筋的作用。風池和阿是穴乃是經絡氣血凝滯之所在,循經灸之,血行氣順,經脈自然通利順暢。
此外,還可以用多種方法結合的方法共同治療頸肩痛:
經驗分享取阿是穴(頸肩部壓痛明顯處)及雙側風池、肩井、肩中俞、天宗。患者坐位,穴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用皮膚針快速叩刺穴位,然後拔罐5~10分鐘。接著在上述穴位施以艾灸10分鐘至局部皮膚髮熱,注意勿燙傷皮膚。繼而再用拇、食、中指用力按揉、拿捏上述穴位,待各穴區出現酸脹得氣感時,再向深部做環形按揉 5~10分鐘,並囑患者活動頸部,若疼痛未緩解,再按、拿阿是穴、風池、肩井穴,手法由輕至稍重,使頸部氣血通暢,肌肉放鬆,則癥狀可解除。每次按揉 20~30分鐘。上述綜合措施,每日施行1次,5次為1個療程。
利用皮膚針叩刺、拔罐是中醫活血祛瘀方法的具體運用,屬於瀉法,可祛除病邪,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經脈之血重新暢通。筆者認為按揉捏手法、艾灸結合,可通過熱感刺激,解除強痛,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它具有溫陽扶正的作用,臨床多數患者經絡傳導敏感,施術後可起到舒解少陽經筋,疏通太陽經氣,使經絡之中運行不暢的氣血得到溫熱刺激而暢通,從而使病變肌膚得以濡養,癥狀改善。
*選自《中國民間療法》2002年2月,田明萍,田泳。
*《中國民間療法》雜誌創刊於1993年,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與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聯合主辦的國家級醫學期刊,本刊特點是信息密度大,覆蓋面廣;取法於民間,突出簡、便、廉、驗,實用性強;在富含科學性的前提下,注重普及性;始終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辦刊方向,致力於推廣適宜而實用的應用性技術。
相關文章鏈接:
《頸椎不適、轉頭困難,怎麼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