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宮之門---老北京內城九門  

----老北京內城九門

北京城門引分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內九外七座城門歷經明清兩代逐漸修建,各有不同功能,但遺憾的是,這些記錄著歷史的北京城門並沒有被很好的保存下來。據悉,自從民國時期開始拆除部分城門、解放初期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門以來,北京內城原有的9座城門,只余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門,則無一遺存。所以,而這些城門大部分已經名存實 亡、看不見了,只留下一個空泛的地名。

內城九門

「內九」指的是內城上的九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徵。內城九門比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兒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

1、正陽門

明清地位:專供皇上走「龍車」的門。

正陽門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稱其為「前門」。專供皇上走「龍車」的門,正陽門又稱「國門」。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冬季去天壇祭天,驚蟄到先農壇耕地,都出正陽門。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城樓與箭樓。

正陽門箭樓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毀,城樓在當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燒毀,現在的正陽門是民國三年(1914年)改建的。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拆除。1949年後,正陽門曾被北京衛戍區佔用。1965年經周恩來批示,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

2、崇文門

明清地位:走酒車,收稅。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民國時曾有一種著名的香煙叫「哈德門」牌。

崇文門以瓮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

崇文門是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的地方,凡是過往商人都要在這交稅。乾隆時的大貪官和珅就當過崇文門稅監。

明末以來,崇文門外是比較熱鬧的,大小商販,車水馬龍。護城河水清瀅,河上架有橋樑,河中游有畫舫,兩岸種著樹木花草。綠柳迎風,紅花邀月,秀麗非常。後來護城河水日漸淤塞,清政府及民國軍閥又不加倍浚,往日勝景,一去不返。

1900年,崇文門箭樓在義和團之亂中被英軍開炮擊毀,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門瓮城。1966年拆除崇文門城樓,發現該樓為明代所建的大木結構,木料為金絲楠木。其中部分木料後來用於故宮和天安門的翻修工程。

1912年之崇文門城樓南面3、宣武門

明清地位:走囚車

元朝稱順承門,一直到清朝初年仍有沿用此稱的。宣武門建於明代,初稱順城門,正統四年改稱宣武。為內城南門之一。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宣武門,元稱順承門,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稱元「順承門」之名。正統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樓,增建瓮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工程竣工。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改稱「宣武門」。

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門出入,人稱「死門」,城門洞頂上刻有「後悔遲」三字。

宣武門城樓面活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台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瓮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75米;西牆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瓮城南牆城台之上為箭樓,箭樓面活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台通高30米。

1927年拆毀宣武門箭樓,1930年拆除宣武門瓮及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宣武門城樓。

1890年,宣武門瓮城內,城樓和閘樓。由箭樓東側東月牆上向北拍攝4、東直門

明清地位:專走磚瓦、木材車

東直門位於現在的北京東二環東直門立交橋的西側,原為元大都東垣中門崇仁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補沿用,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稱東直門,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瓮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成華九年城樓曾引發火災,火災後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於東直門外建水關,管理進京貨物。清朝在嘉慶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樓。

東直門城樓形制規制略小,面闊五間通寬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3米;樓連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門,四角皆為直角;東西為62米,南北為68米;南側瓮牆辟券門,門上建閘樓。

東直門城樓門洞。門額上鑲嵌的「東直門」三字,門洞券頂「五伏五券」的做法,凸凹不平的石路面。

東直門和西直門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陲」的含意,走磚瓦、木材車。那時磚窖都設在東直門外,由南方通過通惠河和壩河運來的木材,從此門進入。東直門內還設有一些木材加工廠。

1915年因修築環城鐵路將瓮城、閘樓拆除,於箭樓後部兩側建「之」字形磚蹬道。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台基,台基於1958年拆除。1950年在東直門城門北側開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1979年在城門原址東側建立交橋,為重要交通路口。

東直門箭樓5、西直門

明清地位:專走水車

西直門是北京內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自元朝開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關口。元代稱為「和義門」,明英宗正統年間改名西直門。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個城門。另外,西直門還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水車必經之門,因此有「水門」之稱。

西直門是是東直門的姐妹門,劉秉忠為西直門總設計師,郭守敬負責水源方面的設計,按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設計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曾整修,永樂十七年再次修繕後改名西直門,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京師9門城樓,正統四年完工,修建時利用和義門原有的門洞,將原瓮城壓在新建的瓮城之下。史書中曾有明代萬曆四十六年大風毀壞西直門城樓的記載,清朝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門城樓、箭樓。

西直門城樓台基底寬40.9米,城台頂進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內側券門高8.46米,外側券門高6.3米。城台內側左、右馬道寬5米,城樓面闊五間,連廊面寬32米,進深三間,連廊通進深15.6米,城樓連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為方形,東西長62米,南北寬68米,瓮城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東北角建關帝廟。

1950年西直門城樓、箭樓及瓮城曾修繕。1969年修建地鐵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等拆除,在箭樓下發現埋在地下的元朝和義門瓮城門,原址現已闢建為路。

6、朝陽門

明清地位:專走糧車

意思是「迎賓日出」,專走糧車。

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朝陽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朝陽門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台通高32米;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

明代幾次修繕,最大規模的一次發生在明正統年間。工程從正統二年(1437)正月開工,至正統四年(1439)四月竣工,修建了九門的城樓、箭樓、瓮城等。工程結束後,齊化門改稱朝陽門。

清代也曾多次被修繕,但城門形制仍未有太大特殊之處,《北京的城門與城牆))的作者瑞典人喜仁龍稱朝陽門城樓結構普通,形制與其相對的平則門(今阜成門)城樓相同,僅在細部存在著差異。唯一的特點就是寬度較其他城樓要大,各尺寸數據也較平則門略大。

古時為進京的交通要道,1915年經過一次拆除,1956年徹底拆除,成為歷史的一個影子。

1870年,朝陽門迤南的城牆與護城河,護城河西沿兒城根下的建築是太平倉。

1900年,朝陽門瓮城內,城樓及閘樓門洞,西北角的關帝廟。城門石匾還是滿漢兩種文字。

1900,八國聯軍進攻京城時被日軍轟毀的朝陽門箭樓東面

1900,八國聯軍進攻京城時被日軍轟毀的朝陽門箭樓西南面

1900,庚子事變被日軍炮火轟毀的朝陽門箭樓北側

1906,朝陽門南面瓮城外護城河全貌,庚子事變塌毀的箭樓已重建完成,城樓和瓮城也已整修一新。

1910年前後,朝陽門北面全貌及護城河 (上色照片)

1916,朝陽門城樓東面,拆除瓮城後的景象,新修建的穿過原瓮城的環城鐵道、車站。

1930年中前期,朝陽門城樓南面二層廊角處里側斗拱、樑柱、檁條,以及門簪等細部。

1930年中前期。朝陽門箭樓內部東北角梁架斗拱,重建後二十餘年,梁架彩繪還非常清晰。 7、阜成門

明清地位:專走煤車

意思是「物阜民安」,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專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是產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由門頭溝煤礦供應。運煤進京走阜成門。阜成門的門洞頂上刻一梅花,即表示「煤」的意思。

元代為大都城平則門所在地,明代在大都城基礎上營建北京城,改11門為9門,其西城垣除北端縮短2.5公里並取消肅清門,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餘基本未動,平則門亦沿襲舊稱。明正統元年(1436)詔修內城9 門城樓,至正統四年完工,修築城樓、城門、箭樓、瓮城、瓮城門各一,其規制較元大都城門為高。

城樓為三重檐歇式重樓建築,台座呈梯形狀,連同城樓通高35.1米。台座頂面鋪設城磚,並與城垣頂面甬道相連,其餘箭樓、瓮城及瓮城門城樓的規劃均類似西直門。城內道路亦改稱阜城門街,街南側有巡捕廳等機構。城外官道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規制多沿襲明代。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對城門、箭樓等進行較大規模的維修。

阜城門是明、清兩代運煤進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門」之稱。70年代修建地鐵,城樓及附近城牆皆被拆除,將護城河填平為路。

1930年代左右的阜成門,護城河下的阜成門瓮城。8、安定門

明清地位:收兵之門,專走糞車。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統四年(1439年)修建城樓。

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都九門中有八門瓮城內建築關帝廟,唯安定門建真武廟,在諸門中獨具一格,從1924年拍攝的照片看,建築整潔,布局精練。「安定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 清廷下令圈佔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

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首先攻打安定門,並於10月13日攻陷進而控制北京城。瓮城及閘樓於1915年修環城鐵路時拆除。1956年拆除箭樓。1969年拆除城樓。

1860年安定門城樓

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圖》上的安定門圖

1900,安定門瓮城東北面全景

1910s中後期,安定門箭樓南面,瓮城內真武廟,環城鐵路道口

1930s中前期,安定門箭樓西南面(瓮城牆上面)

1956,安定門瓮城東北面全景(瓮城斷牆)。

1969,安定門城樓(東北面)正在拆除中 [羅哲文攝影] 9、德勝門

明清地位:專走兵車

預祝得勝回朝的意思,專走兵車。那時北方多戰事,故出兵打仗,一般走德勝門,也取「得勝」回朝之意。

德勝門,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是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瓮城等組成的群體軍事防禦建築。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它是京師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素有「軍門」之稱此後,歷代都對城門和箭樓進行維修。

德勝門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樞紐。現在德勝門是八達嶺高速路的起點,連接著北京的北部地區;因為附近有地鐵車輛工廠,積水潭地鐵站成為北京最早開通的地鐵換乘大站。當年德勝門城牆外面、護城河之間是有鐵路的。拆鐵路應該是文革以前的事,拆城牆則是1969年的冬天。

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意為「以德取勝」、「道德勝利」。遇到戰事自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分別取「旗開得勝」、「太平安定」之意。

1951年國家撥款修繕。1980年再次進行全面修繕。1982年設立文保所,並對外開放。1992年恢復瓮城內的真武廟。

德勝門1860年

德勝門箭樓1886年

(待續)


推薦閱讀:

老北京的大宅門,規矩真不少
那麼多地道的老北京的早點怎麼找不到了?
老北京的肉末炒雪裡蕻--當年的味道最難忘
如何做,怎樣做正宗老北京粉蒸肉的做法(附扣蒸肉不沾碗小竅門)的菜譜,做法,詳細步驟圖片
老北京的內廷傳奇--馬超

TAG:北京 | 故宮 | 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