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陶瓷
|
||||
□本報記者黃翠 淘洗、甄別、分類、挑揀,再「拼粘」起來……不願公開透露名字的杜某,一個普普通通的對漢文化充滿熱愛的南陽人,一個與考古和收藏毫不沾邊的服裝商人,3年來在各類工地上撿回近千塊廢棄古陶片,經過他的一雙手「拼粘」出60多件古陶器。
工地上撿回古陶碎片
昨日,記者與南陽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吳宇翔一起來到杜某家中,此時他正在冥思苦想粘拼一件陶器。
工作室的展架上陣列著陶鈁、陶鼎、陶罐、陶碗等幾十件古樸厚重的陶器。央視鑒寶「寶探」、資深鑒定師吳宇翔仔細鑒定後認定是漢陶。只是沒想到這些陶器,曾是被歷史塵埃緊裹的一堆碎片。 杜某是經營服裝生意的。前兩年,他在一個修路工地上看到被挖掘機挖出來散落在泥土中的一堆陶片,就順手拾起幾塊。「在手中觸摸,陶片好像會說話。」杜某說,「觸摸著這些沒人要的陶片,我覺得心靈在與古人溝通,在與歷史對話。一時把自己感動了,就揀揀帶回家,不想讓泥土再次把它們掩埋。」這之後,他一有時間就騎上自行車,在城區和城郊的工地上撿陶片,3來年竟拾回近千塊。
修復的陶鈁完美無瑕
拾回來的陶片多了,他就試著把它們拼粘起來。「古人用手工製作陶器,我就用手工恢復歷史。」為了掌握修復技法,讓修復部分和陶器原體結合得更加完美,他花費了大量時間查看有關書籍,請教業內行家。 「拼陶片是修復過程中最耗費心血的活兒。」他說,每塊陶片的茬口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找到那相符的另一半,才能嚴絲合縫對上號。他常拿著放大鏡仔細觀看陶片茬口,茬口在透鏡下變得像地圖上海岸線那麼明顯……當找到相符的另一片時,一種與陶器心靈碰撞讓他心曠神怡。 展架最下方那件高約40厘米的彩繪陶鈁,幾乎找不到一絲裂紋痕迹,這是他修復的第一件陶器。這件陶鈁拾回來時碎成近百塊,大塊如拳頭,小塊如同指甲蓋大。他通過清洗整理、拼接、粘合、補漏……耗時一個多星期才恢復原貌。「看到陶鈁在我手中重生,那種喜悅無以言表」。 漸漸地他痴迷了,白天琢磨修復,晚上靈感來了能拼粘到凌晨三四點…… 碎陶片粘出的歷史記憶
「別小看這些碎瓷爛片,它們能拼出大文化」,杜某指著展架上修復的古陶器說,「除了這些罐、缽、碗等陶制生活用品外,後邊展架上還有修復的陶灶、陶豬圈和人俑、獸俑等。漢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這些陶器代表著一個時期的文化。」看著這些用碎片粘成的陶器,記者彷彿走進了兩千年前,彷彿在與古人交談…… 他說他和普通人一樣,要工作要生活,但他更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用雙手拼粘出更多的歷史記憶。有可能的話會建個家庭博物館,讓更多的人通過這些陶器從一個側面了解南陽漢文化。
鏈接:
漢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期。漢代陶瓷既是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發展的結晶,同時又是處於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大氣磅礴的漢代文化的產物。漢代陶瓷紮根於現實主義土壤之上,注重反映社會生活,同時在藝術風格上,又追求那種簡樸、雄渾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格調,使得它不僅在中國陶瓷工藝發展長河中,而且同時在中國藝術發展的洪流中,閃爍著不朽的光輝。它既為後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形象資料,又為中國傳統雕塑、繪畫和其它工藝的發展,開闢了無限廣闊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漢代陶瓷不愧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
推薦閱讀:
※馬家窯文化彩陶,古老母題迷人的魅力
※好茶配好瓷杯,如何挑選一款好的陶瓷茶杯?
※中國陶瓷歷史人物之督陶官員篇
※淺談德化陶瓷文化的影響
※民國時期的景德鎮陶瓷精品——刷花瓷
TAG: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