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療透過基因檢測尋找治療方案將是大勢所趨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許多人希望透過基因圖譜掌握預防癌症、延緩衰老的健康密碼,未來醫療透過基因檢測尋找治療方案將是大勢所趨。然而,尋找神秘基因密碼背後的真相併非按圖索驥那麼簡單,個人的承受能力、社會歧視等因素也會阻擾人們面對真相的意願。

漫無目標地做基因圖譜,很多時候只是徒添煩惱,無助於預防疾病。導致疾病的主要因素除了基因,還有環境、生活方式及衰老等因素。——受訪醫學專家

科技進步,電腦技術已能為人類基因排序,製成基因圖譜。從前多為醫學診斷用途,現在也有實驗室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許多人希望透過基因圖譜掌握預防癌症、延緩衰老的健康密碼,不惜花上四位數或更高的價碼。

拿到自己的基因圖譜後,也要知道如何解釋檢測結果才有意義。電腦技術能把人類46個染色體、2萬2000個基因排列出來,即使醫學知識每天都更新,並不代表圖譜顯示的某個或某組基因突變,醫學專家都能一一理解其意義,更不用說提供醫療建議。

未來醫療透過基因檢測尋找治療方案將是大勢所趨。但遇到需要做基因檢查時,許多人面對的是社會標籤的壓力。尋找神秘基因密碼背後的真相,並非按圖索驥那麼簡單,個人的承受能力、社會歧視等因素也會阻擾人們面對真相的意願。

哪些人須做基因檢測?

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已有基因檢測設施。時至今日,儘管因為經濟效益因素本地不具備某些基因檢測服務能力,但是通訊科技,人們可以把口液、血液樣本空郵到外地做測試。

健康知識的提高,使人們對基因檢測的接受程度隨之提高。好萊塢影星和安吉麗娜卓莉(Angelina Jolie)因檢測到乳癌基因(BRCA)突變,毅然切除乳房和卵巢,解除日後患癌威脅,啟發許多人大膽地面對基因真相。

這類病例一般是有家族病史或個人出現病症,徵詢醫生意見後接受測試。除此之外,基因檢測還用在其他方面,並非一些人想像的那麼神秘。

國大醫院小兒遺傳與代謝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吳麗明副教授說,人們做基因檢測的用意各有不同。身體未出現癥狀,但擔心自己基因潛藏健康威脅而做基因檢測是其一;也有生育後,寶寶出現病症,因此父母需要做基因檢測,尋找真相;另一種情況是寶寶出生前接受基因檢測,包括染色體問題,如第13號染色體(Patau syndrome)、第18號染色體(Edwards syndrome)。如果母親屬於高齡產婦,會檢查胎兒是否有第21號染色體(唐氏綜合征)。

吳麗明副教授指出,如果家族歷史記錄有成員孩童時患有嚴重疾病,會針對病症進行測試。

國大醫院分子診斷中心檢驗科副主任兼副顧問醫生陳美玲說,分子中心檢驗的案例更多是用作醫療診斷,包括地中海貧血(thalassemia)、HLA B1502基因(擁有這個基因會對某類抗癲癇藥物過敏)、影響男性智力的基因突變脆性X綜合症(Fragile X syndrome)。其中,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占我國人口約3%;在我國特別學校就讀的男學生,逾2%有脆性X綜合征的基因。

漫無目標地做基因圖譜,很多時候只是徒添煩惱,無助於預防疾病。

鷹閣醫院婦產科謝燕妮醫生指出,當病人的家族病史顯示患癌風險高,或者年紀輕(40歲或45歲以下)患上癌症,才會建議病人接受基因檢測。

謝燕妮醫生說:「(做基因圖譜)就像大海撈魚,捕捉到一堆奇奇怪怪的魚類。即使發現有基因突變,如果目前的醫療知識還無法破解它的含義,那麼我們該如何是好?就像身上有一個定時炸彈,但是你不知道它幾時、在哪裡爆炸。」

她說:「光是做基因檢測是沒有意義的,測試結果出爐後,我們還需給予輔導,幫助病人管理風險。」

另一方面,基因檢測所採用的技術會影響測試結果。到底是做基因排序(genetic sequencing)還是做基因形式上的變化(polymorphism),測試不同,結果大不同。

吳麗明副教授說:「我們擔心的是,消費者自己送口液樣本做基因檢測,檢測結果稱一切無恙。但可能是檢測技術不同,應該檢測的沒有做,而消費者相信檢測結果,日後有癥狀也置之不理,沒有及時就醫。」

檢測前的心理準備

吳麗明副教授指出,人們接受基因檢測主要是希望能做好健康管理。但檢測出基因突變,不一定就改變個人的健康管理。因為基因檢測有時只能提供一個患病概率,無法確定何時何處患病,不代表你必然患病,或者已經患病。

她說:「如果我們是檢測單基因,而這個基因只有一個病症,我們可以針對治療。但如果是100個基因,25%至40%有助於提供更多診斷線索,10%至20%會改變管理方式,但並沒有100%清晰的診斷結果。」

以乳癌基因(BRCA genes)為例,即使檢測結果99%正確,仍有許多不明朗的因素。吳麗明副教授說,有乳癌基因突變,意味著患上乳癌的風險高達80%,至於幾時患病,並沒有明確答案。下一代遺傳這個基因的概率則是50%。這些不確定因素,對病人來說可能是心理負擔;但也有心理堅強的病人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並積極地面對。

謝燕妮醫生指出,有些患者擔心被標籤化而拒絕做基因檢測。這個社會標籤不僅可能影響個人就業,也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婚姻大事。未來的夫家可能非常介意子孫後代遺傳這個基因。

受訪的醫學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導致疾病的最主要因素並不是基因,而是環境、生活方式及衰老。

吳麗明副教授說:「外在環境、社會環境、生活方式選擇、年齡、性別對健康的影響很大。基因固然起了作用,但就一些常見病症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新加坡人患病率提高很多,我們的基因並沒有改變得這麼快速,說明是環境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導致患病率增加。」

謝燕妮醫生說:「生活習慣保持健康,飲食適中,不要抽煙。不需要等到做了基因檢測,才決定活得更健康。」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基因檢測的積極作用在於有助於醫生定製更細緻的治療方案,包括選擇更具效用的藥物。

有關癌症的基因檢測可分為遺傳性突變(germline mutation)及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前者是指人體細胞基因突變,是會遺傳的;後者則是細胞受到外來影響而產生基因突變,可能演變成癌細胞,並不存在身體其他地方,也不會遺傳。

陳美玲醫生指出,腫瘤治療較常用到基因檢測。腫瘤科會透過基因檢測為癌症病人尋找較適合的治療藥物。

謝燕妮醫生指出,婦科腫瘤基因檢測,除了乳癌基因,另一個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簡稱HNPCC)基因突變也會提高婦女的患癌風險。HNPCC也會增加男性患癌風險。

謝燕妮醫生說,如果病人檢測到BRCA或HNPCC基因突變,我們便會提供管理信息,應注意哪些癥狀,要比一般人更早定期做身體檢查。

婦女若是BRCA基因攜帶者,醫生會根據家族病史,制定管理方案。有的家族歷史只有乳癌病例,有的則是卵巢癌,有的是兩者皆有。若患上卵巢癌概率較高,會建議病人長期服用避孕藥,風險可以減輕一半。但是如果患上乳癌的概率較高,就不會建議病人服用避孕藥,因為這會提高患乳癌風險。

若是HNPCC基因攜帶者,醫生會建議病人早做家庭規劃,完成生育後可考慮切除卵巢。

謝燕妮醫生指出,HNPCC基因攜帶者預防直腸癌的方法是30歲前做直腸癌預防檢查。

基因和疾病的關係

人體每個細胞都有一組基因,細胞會隨著時間產生變化,跟出生時的基因不同。細胞組每分裂出新細胞,會將之前的基因抄寫一遍,但在抄寫過程中可能出現抄錯情況。隨著細胞不同分裂,錯誤的基因缺失不斷累積,直到細胞無法運作,便可能出現癌症威脅。

人體內的蛋白質由基因組成。我們的肉身是由基因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而成型,形成外貌模樣。不同的基因引發不同的疾病,並且兩者之間的關係變化多端。有些基因是一旦擁有100%便會出現這個疾病;有些基因則是增加患病風險,一般人較為熟悉的BRCA基因突變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有些疾病是單基因引起的,例如BRCA基因突變患上乳癌、卵巢癌的風險就會提高;有些則是多重基因造成的,例如自閉症,目前未能破解基因組的密碼。

環境因素也非常重要,受訪的專家指出,許多疾病是環境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所以生病時不要以為都是基因的錯。

來源:早報網


推薦閱讀:

尋找地外生命 -南仁東
2010石頭尋根拜祖行(9)尋找王維
當年影后紅極一時,嫁乒乓國手退出影壇,現復出演配角尋找自我
《嫁衣》:尋找塵封60年的苗族嫁衣
魔都十年之(32)尋找「十里洋場」蹤影

TAG:醫療 | 基因 | 未來 | 基因檢測 | 治療 | 方案 | 尋找 | 檢測 | 未來醫療 | 透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