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達默爾》烏多·蒂茨著 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
06-27
1、馬堡當時是「馬堡學派」所在地,馬堡學派是20世紀最重要也最富影響力的康德學派之一。赫爾曼·柯亨是它的創始人。這個反心理主義的康德學派的目標是:在現有條件下,復興康德批判的感性直觀,以便再次把批判主義與科學聯繫在一起。2、「近代意義-先驗論」由於把目標指向自我意識和方法理念,而在共同分擔的生命世界中失去了與活生生的人的聯繫。P143、哲學詮釋學順應了20世紀的一種哲學運動,這種運動克服了以科學事實為單一準繩的現狀,這在新康德主義和當時的實證主義看來則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哲學詮釋學仍具有「科學理論」的重要意義,因為它是在科學內部通過詮釋學的反思而揭示了真理的條件,即真理的條件不存在於研究邏輯之中,而是先於它而行。P344、每一理解都是基於一種最基本的前理解——它超越歷史時間和社會空間把作者和詮釋者結合在一起了。P445、浪漫主義對啟蒙運動的批判本身,最後在啟蒙運動中告終,因為它本身發展成為歷史科學,並把一切東西都納入歷史主義的旋渦之中。對一切前見的根本貶斥——這使新自然科學的經驗熱情與啟蒙運動結合起來——在歷史啟蒙運動中成了普遍的和徹底的傾向。P486、在狄爾泰那裡,不再有超越時間的和不可變更的理性概念,而只有「接納了時限條件和行為依賴以及人類認識的可變性和有限性」的理性概念。P497、伽達默爾,「其實歷史並不隸屬於我們,而是我們隸屬於歷史。早在我們通過自我反思理解我們自己之前,我們就以某種明顯的方式在我們所生活的家庭、社會和國家中理解了我們自己。主體性的焦點乃是哈哈鏡。個體的自我思考只是歷史生命封閉電路中的一束火花。因此,個人的前見比起個人的判斷來說,更是個人存在的歷史實在。」P508、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啟蒙運動對前見的批判作為感覺批判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如果認為個人的判斷和一個人時代的判斷統統都是成見,總之是錯誤的和不合條理的,那麼,其結果是:這些個人和這些時代不再是可以詮釋的;而只有那些有我們的標準來衡量至少具備最基本的理智的個人和時代才是可以詮釋的。P509、詮釋者只有在歷史語境的基礎上才能領悟整體的意義。成功的理解是通過在文本與語境之間的活動來實現的。P6010、施萊爾馬赫,「語言寶藏與一個作者所處的時代歷史的關係,正如作者的著作必然被理解為整體中的個別,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個別組成的.......在這個看起來成圓形的圈中,到處都是完全的知識,即每一特殊性都可以通過普遍性(特殊性是普遍性的一部分)來理解,反之亦然。」11、伽達默爾,「正如個別的詞從屬於語句的上下文一樣,個別的文本也從屬於其作者的作品的上下文,而這作者的作品又從屬於相關的文獻或文獻總體。但從另一方面說,同一文本作為某一瞬間創造性的表現,又從屬於其作者的內心生活的整體。」12、通過文本與語境的循環關係,施萊爾馬赫對整體與部分的理解文本內循環進行了補充,以此表達了歷史意識在精神科學的理解問題中所起的作用,這種作用繼施萊爾馬赫之後主要通過狄爾泰而被眾人所知。就這樣,先是浪漫主義,然後是施萊爾馬赫,再後來是狄爾泰,他們在理論上突出了歷史意識在理解方面所起的作用。P6113、施萊爾馬赫的主導觀念是:當我們試圖理解某個文本時,我們就必須將自己置入其中。這個其中就是『作者的內心狀態』。P6214、當我們試圖理解某個文本時,我們並不是把自己置入作者的內心狀態中,而是——如果有人要將自己置入的話——我們把自己置入那種他人得以形成其意見的視域中。P6615、伽達默爾,「它既不是主觀的,又不是客觀的,而是把理解活動描述為流傳物的運動和解釋者的運動的一種內在相互作用。支配我們理解某個文本的那種意義預期,並不是一種主觀性的活動,而是由那種把我們與流傳物質聯繫在一起的共同性所決定的。」16、維特根斯坦,「理解一個句子意味著理解一種語言。」17、伽達默爾是,說話者認為自己所說的是真的,而且他所說的東西確實有相當理由是真的。對說話者認為真實的東西以及事實上真實的東西的援引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為我們用真理假設來確認文本真理或先行把握真理,以便在闡述過程中使自己接近這種前把握。真理假設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來促成一種解釋性的理解——此時「完全性的先把握」就會通過「限制確信所允許的自由度」來幫助「解決含義與確信兩者相互作用的問題,而同時規定怎樣對詞句進行闡釋。」P7618、只有當作者的確信在詮釋學循環的意義上通過真理假設與宣稱性假設與文本聯繫在一起時,「完全性的先把握」才會真正成為詮釋學的理解原則。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保障詮釋者把自己的思想像作者一樣完全瞄準同一對象,以便與作者通過「視域融合」互為主體地分享同一世界。P7719、理解不能根據外部標準來判斷;判斷只有在前見的基礎上才能形成;說話者的信念不是能夠完全加以說明的;我們直覺上的、無法言說的背景知識在其整體上是不按命題來布局的。P9420、理解必須在形式上設計成超越主體的發生過程,反思與傳統相比必然處於次要地位。P9421、只有用與存在論相適應的方式對語言與理解的關係進行闡明,才能捍衛理解所具備的超越意識的力量和它的主體間的相互特性。P9522、當我們的歷史意識置身於各種歷史視域中,這並不意味著走進了一個與我們自身世界毫無關係的異已世界,而是說這些視域共同地形成了一個自內而運動的大視域。......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唯一的視域,這個視域包括了所有那些在歷史意識中所包含的東西。我們的歷史意識所指向的我們自己的和異已的過去,一起構成了這個運動著的視域,人類生命總是得自這個運動著的視域,並且這個運動著的視域把人類生命規定為淵源和傳統。P10223、根據伽達默爾的觀點,存在於一切語言理解過程中的超越主體的或主體間的要素,必須作為一個進程來理解,而捲入理解過程的主體與其說是積極地籌劃這個進程,倒不如說是在被動地接受它。P10724、阿爾布萊希特韋爾默(Albrecht Wellmer)認為,「『視域融合』的概念可能在表面上不會產生歧義意義。視域融合這個標準是詮釋學假定的文本真理,它似乎可以作為對文本意義正確具體化和正確應用的標準。由文本所開戶的真理同時也是理解的真理相關性和事物相關性的標準,我們把這樣的理解看做視域融合的特徵;甚至可以說,看做正確的視域融合的特徵。文本作為理解的『真理標準』同時要求內在的閱讀;『內部』理解與『外部』理解之間的緊張關係在伽達默爾詮釋學的基本結構中被抵消了。」P11725、哈貝馬斯,「把理解與理性談話的原則相聯結,根據這個原則,真理只有通過這樣的共識才有保障;即在不受限制、沒有統治壓迫的理想交往條件下獲得的共識,它可以維護自身的長久性。」P17826、德里達對詮釋學的普遍主義以及寄生論題提出了一系列懷疑理解的異議,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異議是:一些理論要根據「基本共識」,來證明誤解是寄地地依賴於已形成的理解,而這種形成的「基本共識」是不存在的。相反,倒是誤解相對於已形成的理解來說是基礎性的。從施萊爾馬赫到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宣稱:一切理解可能總是一種誤解,或者說,不同的理解。而解構主義則宣稱:一切理解必然是一種誤解。P182-19327、伽達默爾在捍衛哲學詮釋學時,不僅要反駁解構主義的批判,甚至要抨擊解構主義本身,並證實解構主義就是一種『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立場』。如此一來,「在形而上的乾涸領域中迷失的羔羊」就不是伽達默爾,而是德里達。「這是一種錯誤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它是德里達開始闡述符號理念時就已扭曲的在場的形而上學。」P18828、德里達在詮釋學上的無政府主義,對已形成的理解的可能性提出了極端質疑,他試圖把符號的重複看做必然誤解和無法避免的誤解的根源。p18929、阿多諾和德里達兩人都代表否定的美學,即否認藝術作品「意義的完整統一性」,而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則要確立這種意義的完全統一性。P19830、美學與詮釋學的關係便可以這樣來加以確定:被康德作為自主學科建立起來的美學落入了詮釋學的許可權範圍,美學作為詮釋美學將不再是規範性的學科,因為詮釋學美學想不到再去建立一種美學價值判斷。P207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美國華人入籍後回中國不需要辦簽證了,可免簽停留30天
※中國菜譜242
※古代中國2
※2008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
※如何重構中國人的道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