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本漢字里的奇怪笑點 | 平成風俗
日本漢字最早由僧侶從中國帶到日本,經書上的漢字經過悠久的歷史演變,進入日文書寫系統,如今大多數日文的動詞、形容詞、名詞都用到漢字。
大同小異的意思與發音,使中日之間漢字經常能夠互讀,大體猜到一些含義,但也時有鬧出笑話。《孤獨的美食家》第五季中的第4、5兩集,五郎出差來到寶島台灣,品嘗當地美食。然而他受到最大的文化衝擊,恐怕卻來自最熟悉的漢字。
中國人都知道動物內臟用作食材叫「下水」,五郎看到卻直接聯想到了「下水道」,以為是下水道髒水湯,於是帶著冒險「決一死戰」的心情點來吃。
看到端上來的下水湯原來是雞胗片湯,他長吁一口氣——啊,safe。
然而還沒過多久,五郎就又看到店家裝菜的箱子上寫著「大陸妹」。其實在台灣生菜叫「大陸妹」,是非常普遍的蔬菜。五郎卻起身走近紙箱,想看看裡面有沒有大陸妹妹。
經過豆花店時,他又被店名震驚了,看到「豆花」理所當然地以為是豆子的花。吃了才知道,原來是「豆腐做的布丁」。
同理,大概日本人也會覺得「字幕組」是非常厲害的組織。因為在日本,黑社會幫派都叫「XX組」。而在中國,每個小學生都當過組長。
看到「中國石化」時,日本人的第一反應是╭(°A°`)╮的石化表情。更不要提見到「三明治」幾個漢字時,開始詫異什麼東西是「三個明治時代」。
因為有過這些趣談,日本年輕人間流行起「偽中國語」,結果在中國也走紅。故意只用日本漢字表達意思,乍看之下很像中文。然而仔細閱讀,在懂中文的人眼中就會達到搞笑的效果。
《流星花園》的日劇版本《花樣男子》里,道明寺給杉菜的手機存了自己的資料,名字一欄寫的是「俺樣」。杉菜手機一響,上面立刻彈出「俺樣來電」,這時無數彈幕都注意到「俺樣」的搞笑。其實「俺樣」在日語里是相當於「本大爺」一樣的自稱,「俺」在中文裡卻土裡土氣,「俺樣」後來就變成了很多中國粉絲對松本潤的愛稱。
「俺樣」也是,「非常好吃」變成「大變(便)美味」也是,「偽中國語」意思能通卻產生奇怪笑點的原因,大概能寫出一長篇語言學論文,歸根結底是同一個漢字的不同意義帶來的落差感。
其實,何止中日之間,就連普通話和台灣國語、粵語以及各地方言之間,不同的漢字書寫與表達,都可以造成足夠多的誤會。比如台灣把法定假日叫做「例假日」,第一次看到時還以為是大姨媽。不是粵語區的人,大概也不會知道「火牛」就是電線插頭,「熱氣」就是上火。最慘的一次,我把以為是「好頂贊」意思的「頂」,拿去給香港朋友留言,後來才知道「頂」居然是粵語里罵人的髒話,嚇得趕緊去看看人家有沒有把我刪除好友。
笑話也好誤解也好,其實都是雙向的。不少日文中的漢字片語,在中國人看來會覺得非常不知所云甚至高大上,而其實只是非常普通的事物。
不信,你猜猜這幾個日語名詞是什麼意思?
道化師
子守唄
大根
帝王切開
蛇口
爪楊枝
冷奴
.
.
.
公布答案——
小丑,搖籃曲,蘿蔔,剖腹產,水龍頭,牙籤,涼拌豆腐。
這種感覺,一定和五郎看到密密麻麻排滿中國字的菜單時一樣吧——
雖然差異會鬧出笑話,這種不同漢字字義的組合與使用方法,其實也可以幫我們理解事物背後更本質的意義。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日語茶道中的「一期一會」,每一次際遇都是一生只有一次,因此要珍惜當下。還有「櫻吹雪」,一個詞就描繪出了花瓣漫天紛落的畫面。日語中的「完美」是「完璧」,讓人聯想到中國成語中完璧歸趙的那個「完璧」,寄意義於物件,巧妙又生動。
最近的日劇《重版出來!》里,小編輯貼在辦公桌前用來激勵自己的一句話,來自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精力善用,自他共榮」,意思是在適當的時機使用適當的力,以及與對手互相砥礪、互相成長的精神。雖是日本柔道家,追根溯源,是《易經》里以柔制剛的智慧。層層涵義,用於柔道也好,用在做人也罷,簡單八個漢字便已道盡。
語言果然博大精深。同的背後是異,異的背後是同,理解萬歲。
--待續--
推薦閱讀:
※關於日語漢字書寫時與漢語漢字的區別問題?
※日語的「葉う」是對應漢語的「葉 xié」嗎?
※和制漢字為什麼會有中文讀音?
※關於日文中漢字「奧」的問題?
※?『?土口』野家?第一個字念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