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巧石博物館--黃山
「黃山是神話中的現實,是現實中的神話,是當之無愧的天然巧石博物館」
(當人們走進奇絕險幻的黃山時,就能看到數不清的巧石、怪石、靈石、美石,從各個地方競相崛起,千姿百態,形狀各異。)
黃山是自然美的傑作,每一峰,每一石,無不標新立異。黃山無意為奇,卻成就了大奇;無心扮美,卻造就了至美。
黃山「四絕」中,松和石是靜的,雲和泉是動的,正是這動與靜的完美結合,才使得黃山在人們的眼裡常看常新,百看不厭。
「四絕」中,怪石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絕,黃山峰峰皆石,無石不奇。黃山怪石是遠古時期火山與冰川留下的紀念品,它們結構奇妙,造型優美。當人們走進奇絕險幻的黃山時,就能看到數不清的巧石、怪石、靈石、美石,從各個地方競相崛起,千姿百態,形狀各異。
黃山怪石,星羅棋布,點綴在波瀾壯闊的黃山峰海中。它們形態別緻,或大或小,爭相競秀,意趣無窮。這些巧石,或叫怪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如仙桃峰、筆鋒、老人峰等,這些亦峰亦石的景觀,它們之所以能成為稱奇於世的奇峰,大凡都是由這些峰上形象生動的怪石而得名;小的如同盆景古玩,如「猴子觀海」上的「猴石」,「鰲魚吃螺螄」中的「螺螄石」等,石塊大小均在3米以內,如雕如塑,妙趣橫生。有的怪石因觀賞角度改變,景緻隨之變化,具有移步換景的奇趣,如天都峰側的「金雞叫天門」,由天門坎再回首東望,變成了「五老上天都」;石門溪旁的「喜鵲登梅」,若從皮篷的入口處觀之,則又變成了「仙人指路」。它們個個巧奪天工,或形似,或神似,惟妙惟肖,妙趣橫生。黃山有名稱可指的巧石多達120餘處。它們因以酷似的形態和優美的神話傳說結合在一起,使得個個有畫的蘊含,詩的韻味,可謂形神兼備,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黃山是神話中的現實,也是現實中的神話,是當之無愧的天然巧石博物館。)
黃山怪石的命名,各具不同的含義,饒有趣味,主要體現了形似或神似的特徵,石名或與宗教有關,帶有濃重的仙家色彩;或以禽獸形象、物件狀態、人物行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對各種形態畢肖的怪石作形神兼具的命名,給靜態的石景賦予了活力。有些石名,還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道德觀念——
「慈航」、「靜瓶」體現的是「仁」:
「文王拉車」體現的是「禮」;
「姜太公釣魚」體現的是「智」;
「武松打虎」體現的是「勇」;
「容成朝軒轅」體現的是「忠」;
「介子背母」體現的是「孝」;
「蘇武牧羊」體現的是「節」;
「關公擋曹」體現的是「義」。
這些寓教於游的石名,能給人們以深刻的啟迪。
傳統的十二生肖在黃山巧石中全都有——
鼠:老鼠偷油、雙描捕鼠;
牛:犀牛望月;
虎:龍虎鬥、武松打虎、卧虎石、老虎馱羊;
兔:兔兒望月;
龍:龍頭石、龍虎鬥、呼龍石、龍吟石;
蛇:龜蛇守雲梯;
馬:馬蹄石、馬頭石;
羊:羊子過江、姐妹放羊、蘇武牧羊、老虎馱羊;
猴:猴子觀海、猴子捧桃;
雞:金雞叫天門、老鷹抓雞;
狗:天狗望月;
豬:豬八戒吃西瓜。
黃山巧石中還有許多與「釋」、「道」、「儒」有著密切關聯的——
「二僧朝天都」、「仙人把洞門」、「仙人飄海」、「童子拜觀音」、「十八羅漢朝南海」、「達摩面壁」、「老僧入定」、「慈航石」、杵臼石、法袋石、立佛石、凈瓶石、三尊大佛……
黃山是神話中的現實,也是現實中的神話,是當之無愧的天然巧石博物館。我們之前的遊人、文入費盡心力,試圖將黃山每一尊巧石都逐一命名,於是有了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門、青獅石、象鼻石、龍虎鬥、海豹爬壁、老虎馱羊、鷹展石、天鵝孵蛋……
有了活靈活現的歷史故事——劉海戲金蟾、姐妹放羊、介於背母、蘇武牧羊、容成朝軒轅、武松打虎、姜太公釣魚……
有了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童子拜觀音、老翁釣魚、仙人曬靴、豬八戒吃西瓜、松鼠跳天都、孔雀戲蓮花、仙人飄海、太白醉酒……
有了天然奇巧的松石組合——仙人下棋、夢筆生花、喜鵲登梅、蓬萊三島、仙人背包、仙女繡花、老僧採藥……
有了妙趣橫生的峰石組合——孔雀戲蓮花、松鼠跳天都、七巧石、五老蕩船……
(「飛來石」與底座基石的接觸面很小,有很明顯的縫隙,宛若天外飛來,但如果說真是天外飛來的話,「飛來石」與它的基座的石質又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地質學家對它的成因也無法準確解釋。)
在黃山的巧石中,有許多被賦於了人性和人情,如溫泉至湯嶺道中,近嗚弦泉,有一斜立巨石,上刻「醉石」兩宇。舊傳李白曾在這裡飲酒聽泉,樂而忘返,醉卧石旁,所以名為「醉石」。又一說李白醉後,曾繞石三呼,故名。醉石,是一塊不生根的花崗岩「轉石」,兀立溪旁,與附近山峰不相連。在高約5米的橫斷面上,可見互相平行的垂直裂隙,與附近山峰傾斜的似層狀裂隙迥然不同,因此斷定為「外來之客」。
站在白龍橋上,仰望西北方向,可見桃花峰畔有兩石相併,好象人背著人邁步登山,俗稱「張公背張婆」。
過三疊泉,可見岩上坐著一個石人,下面有一巨形石蛙,兩石構成一景,名為「劉海戲金蟾」。
在蒲團松下,眺望玉屏峰盤道左邊,陡峭的牛鼻峰上,有兩頭石牛,昂首仰望長空。特別是較小的石牛,神態更為活潑,人稱「犀牛望月」。
從龍蟠坡遠眺,在蓮花峰右側的山崗上,有兩石並列,形如姐妹。面前一片矮腳古松,宛如羊群。松石搭配,構成「姐妹放羊」之奇景。
在眾多的黃山巧石中,「飛來石」可算是極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了,從光明頂、北海賓館、或排雲亭都可看到她的身影。從不同的角度看,「飛來石」就有不同的神韻,比如從她的北面看,則狀如仙桃,此時又稱「仙桃石」;雲海漫起時,「飛來石」又如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大船。
1984年,著名導演王扶林為電視劇《紅樓夢》選取外景,在他的心裡,《石頭記》的片頭應該是一處通靈的寶石,在他的腦海里閃過了很多著名風景區的知名的石頭,最後定格在黃山,只有黃山的飛來石可以擔此重任,於是,他選擇了黃山,拍攝了《紅樓夢》的第一組鏡頭,《紅樓夢》的片頭就是取景於此;
「飛來石」位於黃山平天矼西端的峰頭上,巨石高12米,重365噸,正好應和了一年12個月365天,所以又傳說「飛來石」是女蝸補天剩下的兩塊石頭之一。這塊石頭奇就奇在,「飛來石」與底座基石的接觸面很小,有很明顯的縫隙,宛若天外飛來,但如果說真是天外飛來的話,「飛來石」與它的基座的石質又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地質學家對它的成因也無法準確解釋。
(那些樂於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黃山美的人,那些善於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黃山美的人,不妨用你們獨到的目光來審視黃山巧石那探之無窮,玩之不盡的神韻吧。)
黃山巧石,有名的多,無名的更多。說實在的,為巧石命名這也真是件功過摻半的事,沒有這些巧妙的名字,沒有注入這麼多有趣的內涵,後來的遊人往往會忽略許多有趣的景點;但有了它,人們又往往會落人既定的審美窠臼,甚至妨礙了自己對黃山美的發現。
只注重某些小的景點而忽視了黃山的整體美並不是一種可取的審美方式,旅遊活動其實也是一種創作,在這個創作過程中,一方面是感受,另一方面是發現,黃山的美景是難以描述的,其詩情畫意無法言傳,其美妙絕勝難以形容。那些樂於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黃山美的人,那些善於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黃山美的人,不妨用你們獨到的目光來審視黃山巧石那探之無窮,玩之不盡的神韻吧。
《黃山巧石譜》:
吼獅石從溫泉去白龍橋路下,蹬道右側有一巨石,上部叢生龍鬚草,很象一頭怒吼的雄獅,刻有「石作獅吼」四字。
龍虎鬥白龍潭右側,有一巨石如猛虎;前有古楓和紫藤相互纏繞,好似蛟龍,合稱「龍虎鬥」。
龍頭石在白龍橋上方左岸,有一巨石,隔溪相望,石形似龍頭,石上刻有「龍頭」二字,為董必武手書。
醉石溫泉至湯嶺道中,近嗚弦泉,有一斜立巨石,上刻「醉石」兩字。舊傳李白曾在這裡飲酒聽泉,樂而忘返,醉卧石旁,所以名為「醉石」。一說李白醉後,曾繞石三呼,故名。醉石,是一塊不生根的花崗岩「轉石」,兀立溪旁,與附近山峰不相連。在高約5米的橫斷面上,可見互相平行的垂直裂隙,與附近山峰傾斜的似層狀裂隙迥然不同,因此斷定為「外來之客」。
老鷹石從白龍橋上朝西北方向仰望,可見桃花峰頂有一石如鷹,展翅欲飛,稱為「老鷹石」。
張公背張婆站在白龍橋上,仰望西北方向,可見桃花峰畔有兩石相併,好象人背著人邁步登山,俗稱「張公背張婆」。
劉海戲金蟾過三疊泉,可見岩上坐著一個石人,下面有一巨形石蛙,兩石構成一景,名為「劉海戲金蟾」。
試劍石過鳴弦泉、落星泉後,可見一巨石分裂為二,猶被利劍劈開,岩壁刻有「試劍石」三字。
釣磯在湯泉左側溪畔,有巨石一方。傳為元代高士鄭玉垂釣處,人稱「鄭公釣磯」。有石板引橋可登石頂,石上刻有「黃山仙鏡」四宇。
呼龍石在白龍溪側,石上刻有「呼龍石」三字。
麟石在虎頭岩溪中,距丹井僅數步,有一纖小巧石,稱「麟石」。
笠人石在湯嶺上,有石如人,戴笠而立。
停雪石在醉石旁。泉水從石壁淙淙流過,陽光照射其上,潔白如雪,故名「停雪石」。回瀾石在白龍橋上方。桃花溪水奔騰而下,有巨石力挽狂瀾,致使溪水徐行緩流。石上刻有「回瀾石」三字。
硃砂石在硃砂峰下,石呈赫色,故名。
龍吟石在白龍橋上方,桃花溪與白龍溪匯合處,有一巨石,被溪水衝擊,聲似「龍吟」。巨石上刻有「且聽龍吟」四字。
壁虎攀壁在青鸞橋東側的懸崖峭壁上,有一石似壁虎,作沿壁攀登狀,故名。
蠟燭石過金沙嶺,道右山谷中,有兩根石柱,並列聳立,酷似一對蠟燭,頂上燭淚斑斑,好象剛剛點過。清人曹來複有詩詠景:「露滴蠟淚流,雲起篆煙浮。寂寂空山裡,仙人好夜遊。」
碰頭石在金沙嶺下,路旁有巨石伸向路面,人行至此,如不當心,容易碰頭,俗名「碰頭石」。
松鼠跳天都在玉屏樓前向東眺望,可見耕雲峰上一巧石,酷似活潑逗人的小松鼠,拖著尾巴,想越過萬丈巨壑,躍上高聳雲霄的天都峰,故名「松鼠跳天都」。
鯽魚背在天都峰上。從天都峰腳,手扶鐵索欄杆,沿「天梯」攀登1564級台階,至海拔1770米處的石矼,石矼長10餘米,寬僅1米,有如鯽魚之背,兩側萬丈淵谷,深邃莫測。清人許全治有詩記其險:「無意吞舟歸北海,何心借水躍昆明。遊人儘是批鱗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二僧朝天都在天都新道。站在萬仞壁,可見左下方有兩塊巨石似人,面向天都,如作揖狀,名為「二僧朝天都」。
仙桃石在天都峰上。過鯽魚背,穿過第一個石洞,回首可見洞頂有三個圓石相壘,形如一盤蟠桃。遊人聯想《西遊記》里的神話故事,疑為孫悟空自空中扔下的仙桃,落地為石。
仙人把洞門在天都峰上第二個石洞外,有巧石如醉仙斜卧,人稱「仙人把洞門」。
天橋在天都峰上。自天都峰腳,沿「天梯」向上攀登三里,有一道石屏風,上刻「天上玉屏」四字。前有一巨石,橫架於兩山之間,成為天然石橋,白雲翻滾橋下,謂之「天橋」。
孔雀戲蓮花在蓮蕊峰腰。一塊巧石似一隻美麗的孔雀,昂首向著好似新蓮初綻的蓮花峰,雀身及長尾附著在蓮蕊峰壁上,形象逼真。
採蓮船蓮蕊峰頂一石如船,遠看有帆有舵,漂蕩在含苞待放的蓮蕊之上,稱為「採蓮船」。雲海起時,更象—葉扁舟泛遊黃海,又名「渡雲船」。清人許全治有詩:「不載張騫入鬥牛,溯洄銀漢泊峰頭。橈停獨侯探花客,好采芙蓉過十洲。」
望夫石在玉屏峰西側。從玉屏樓西行,站在「大士岩」前看,岩壁邊有一巧石,如少婦立石台上,面對深壑,似在盼望遠行的丈夫歸來,故名「望夫石」。
象鼻石在玉屏樓右側。—巨石如大象蹲伏,頭部有石柱翹起,酷似象鼻。
青獅石在玉屏樓左側。迎客松旁有一巨石如雄獅,與象石合稱「青獅、白象」。
仙人飄海在石筍矼。從玉屏樓遠眺,右前方石筍矼上一石如人,身上衣帶被風吹起,飄逸瀟洒。四周雲海翻騰時,好似傳說中的仙人飄海游蓬萊。
羊子過江在石筍矼,「仙人飄海」附近。從天都峰觀看,一隻石羊微露雲表,形象逼真,逗人喜愛,風起雲動,羊亦活躍,似欲渡江遠行。
一線天在文珠洞下方。登玉屏,過小心坡、渡仙橋,有一狹長石巷,寬處2米,窄處僅半米,中間盤道有80多級,只能容一人通過。人行其中,窺天一線。清人李雯有詩:「雲里石頭開錦縫,從來不許嵌斜陽。何人仰見通霄路,一尺青天萬丈長。」
蓬萊三島過「一線天」,回首可見三座參差不齊的小石峰,峰上奇松挺拔。每當雲霧繚繞,峰尖微露,似海中島嶼,人們喻為神話中的蓬萊仙境。「三島」兩旁,有「飛魚」、「鸚哥」等奇石。
蒲團石近小心坡,有一圓形巨石,直徑4米,很象古人用來跪坐的蒲團。立於蒲團石之上,可觀天都峰上遊人攀「天梯」的情景。
童子拜觀音在耕雲峰側。立於天都峰腳,可見「天梯」旁亭亭玉立一個石人,酷似古裝仕女,對面小石,似一跪地下拜的童子,兩塊巧石構成一幅神話圖景——「童子拜觀音」。此外,松谷庵上方,有兩石對峙,大者若合掌跌坐,小者若鞠躬下拜,亦稱「童子拜觀音」。
犀牛望月在蒲團松下,眺望玉屏峰盤道左邊,陡峭的牛鼻峰上,有兩頭石牛,昂首仰望長空。特別是較小的石牛,神態更為活潑,人稱「犀牛望月」。
金雞叫天門在半山寺前仰觀天都峰腰老人峰上,一石如雄雞,頭朝天門坎,振翅欲啼。清人洪惟有詩:「一聲高唱天門開,迎來東方紅日來。職在司晨無計較,寧以峭壁不高飛。」岩壁有石刻「空中聞天雞」五字。
老鷹抓雞在「金雞」背後,有大石如蒼鷹,兩石搭配,構成「老鷹抓雞」一景。
五老上天都從龍蟠坡上回頭看老人峰,「金雞」已不見,卻見五石如五位老翁,攜手持杖,向天都峰攀登,形象生動。
鏡子石半山寺至天門坎道中,路旁一石,平面如鏡,稱為「鏡子石」,又稱「美女照鏡」。
姐妹放羊從龍蟠坡遠眺,在蓮花峰右側的山崗上,有兩石並列,形如姐妹。面前一片矮腳古松,宛如羊群。松石搭配,構成「姐妹放羊」之奇景。
龜魚石在天門坎下,路旁有石如龜魚,稱為「龜魚石」。
飛魚石「蓬萊三島」右側山峰上,有一巧石,狀如飛魚,天然生動。
鸚哥石在「飛魚石」對面山峰上,有一石形似「鸚哥」。
兔兒望月上天門坎,可見坎下一峰,上有巧石如兔,仰頭朝天,俗稱「兔兒望月」。
姜太公釣魚從玉屏樓向左前方俯視,可見天都峰下側有一奇石,狀如老翁端坐,持桿垂釣,稱之為「姜太公釣魚」,又有俗名「仙人下轎」。
指路石在蒲團松後面,峰腰有一奇石如掌,食指朝上,好似為遊人指路。
鳳凰石在玉屏峰前,山峰上有一石如鳳凰,舊傳早在軒轅黃帝時,有鳳凰飛來,在此落地為石。
鸚鵡石蒲團松東側,有一巧石,酷似一隻小鸚鵡。
石榴石在玉屏峰右側立雪台東邊,有巧石如石榴,石上生長一棵奇松,似石榴葉。
猴子觀海自清涼頂北望獅子峰前,一石如猴,蹲於峰頂,靜觀雲海起伏,人稱「猴子觀海」;雲霧消散後,又如在遠眺太平縣境(今屆黃山區)內的田野風光,亦名「猴子望太平」。
仙人下棋從曙光亭東眺,在上升、始信兩峰間,有一排巧石,形似幾個身穿道袍、頭挽髮髻的道士。其中兩人對坐,如棋手對弈,之間一棵古松,樹冠平整恰似棋抨,取名「仙人下棋」。丞相觀棋在「仙人下棋」右邊,有石高矗如人,身穿古服,頭戴紗帽,兩手攏在背後,似袖手旁觀兩位棋手對弈,名為「丞相觀棋」。
仙人背包在「仙人下棋」左側,有—巧石如人,背負一袋寶物,稱為「仙人背包」。因在「丞相」對面,又如身背葫蘆的「侍童」。
十八羅漢朝南海在始信峰與仙人峰之間,有一排石人,有的矗立峰頭,有的靜坐松下,有的手持雨傘,有的攜杖緩行,形態各異,都面向南方,人稱「十八羅漢朝南海」。
夢筆生花北海散花塢左側,有一孤立石峰如筆,頂顛巧生奇松如花,故名「夢筆生花」。清人項黻有詩:「石骨稜稜氣象殊,虯松織翠錦雲鋪。天然一管生花筆,寫遍奇峰入畫圖。」
老翁釣魚在散花塢筆架右側,有奇石似老翁垂釣。
豬八戒吃西瓜在後海。從清涼台北眺,靠右有一石柱,上一巧石直立,狀似身穿僧衣的豬八戒,其對面另一岩柱頂上,有一塊經風化殘留下來的圓石,猶如西瓜,兩石構成「豬八戒吃西瓜」。
駱駝石在散花塢。從觀景台向左前方眺望,在筆架峰的左側,有一石形如駱駝,故名。
飛來鍾在散花塢。「駱駝石」的左側,一石如古鐘落座峰頂,似從天外飛來。
仙人曬靴西海排雲亭前左側近處,峰頂有一石如古代靴子,倒置在石台上,名為「仙人曬靴」。
仙人曬鞋排雲亭前右側近處,有二石如一雙鞋,整齊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曬。
仙女繡花在排雲亭前,向左眺望,遠處高峰上有一巧石似少女,面前有一奇松如繡花台綳,美其名為「仙女繡花」。
仙人踩高蹺在排雲亭前,遠眺正前方有一石如人,獨立於石柱上,雲蒸霧繞時,極似仙人在眺民間歌舞「踩高蹺」。
武松打虎西海排雲亭右峰峰腰,有石似勇士,威武雄壯,右手握拳,振臂欲擊;下邊有一石如卧虎,昂首而吼,兩石組合成景,取名「武松打虎」。
仙人打琴在西海排雲亭前左高峰上,有巧石如人狀,面前緊挨著有石如琴,兩石構成一景,名為「仙女彈琴」,或稱「仙女打琴」。
貓頭鷹在排雲亭左前方,可見一石,狀似描頭鷹。
天狗西海排雲亭前,朝左數峰眺望,在「仙女繡花」左側,有一巧石獨立峰巔,形狀似狗,昂頭朝天,人稱「天狗」。
牌坊石在排雲亭左前方,可見一巨大碑狀石,聳立於深壑峰海之中,狀似古代的牌坊。
達摩面壁在獅子峰頂上向西眺望,有巧石屹立在丹霞峰前,狀如僧人,身披袈裟,喻為佛教禪宗祖師達摩面壁。
飛來石在飛來峰上,有一巨石聳立,高12米,長7.5米,寬1.5至2.5米,重約360噸;其下為岩石平台,長12至15米,寬8至10米,巨石與平台之間的接觸面很小,巨石好象從天外飛來,故名「飛來石」。從光明頂西望,巨石又似仙桃,亦名「仙桃峰」。康熙十八年《黃山志定本》記載,黃山飛來石有三處,另外兩處,一在翠微峰側,;一在古穎林庵前小峰上。
鴿子石從光明頂去西海,前行不遠,路旁有一小峰,峰巔有巧石似鴿,形象逼真,故名。龜蛇守雲梯在蓮花峰腳,「百步雲梯」兩旁各有一塊巧石,一如龜,一似蛇,共守「雲梯」。
老僧入定在「百步雲梯」對面,容成峰下有一怪石,高約丈余,宛如身披袈裟、頭戴僧冠的和尚跌坐靜修,名「老僧入定」;
如雲海形成煙霧繚繞時,又為「老僧觀海」。
鰲魚吃螺螄下「百步雲梯」眺望鏊魚峰,可見「鰲魚」張大嘴巴,似要吞食前面狀如螺螄的幾個圓石,人稱「鰲魚吃螺螄」。
鰲魚馱金龜在光明頂,隔天海觀鰲魚峰,可見峰脊有巧石似龜,昂首向前。峰石結合構成「鰲魚馱金龜」一景。有雲海時,此景更是妙趣橫生。
容成朝軒轅站在鰲魚洞口,可見對面山峰上聳立兩塊巨石,狀似兩個巨人,舊稱「容成朝軒轅」。
金龜跳海在蓮花溝頂,左側有一巧石,長1.5米,寬1米,狀如龜,頭伸向雲海蕩漾的山壑,名為「金龜跳海」。
貓石在蓮花洞前,奇峰嶙峋,一峰頂端有巧石如貓,兩耳直豎,貓相十足。
慈航石在煉丹台左側,有一巧石,形狀如船,因靠近古大悲院,佛家起名「慈航石」。法袋石在煉丹台右,有一石形似寺院中彌勒佛的法袋,故名。
杵臼石在煉丹峰下,洗葯溪中。舊傳軒轅黃帝曾在此搗葯煉丹,故名。此外,普賢洞下亦有一個杵臼石。
雙龜石在石門峰上。兩崖夾谷,有巨石橫架如橋,兩邊各有一塊巨石,形狀如龜,石橋長約10米,人可通行。
猿猴石在「雙龜石」左側,有一石,形如猿猴。
琴台石在始信峰頂。巨石前有古松,名「聚音松」(1992年此松死亡,2002年7月就地移植松樹一棵)。清代名士江麗田曾在此獨坐撫琴,人稱江麗田琴台。近旁有「寒江子獨坐」的碑記。另外,在雲谷寺「獅子滾球」的東北面,也有一塊琴台石,近有石刻「清音」二字。
立佛石在石筍矼右側,有一石如佛像,滿面慈容,似在低眉顧望眾生。
小鳥石在曙光亭觀「二仙下棋」時,左側仙人頭上有一小石如鳥,似在展翅欲飛。
動石始信峰頂有—巨石,用手推扶,似有搖動感,故名。
仙人榜過九龍瀑,經開門石,路旁有一塊巨石,高約30米,石上隱隱約約似有字跡,俗稱「仙人榜」。清人曹來複題詠:「擘窠宇飛動,捫讀不分明。仙人在天上,豈亦重科名?」
獅子滾球在丞相源後溪中,有巨石如雄獅,有石級可登獅背,其西有一大圓石,合稱「獅子滾球」。喜鵲登梅過入勝亭上行不遠,有石橋橫跨溪上。在橋上仰望前面兩峰間,有一怪石屹立在峰巔,狀如喜鵲。其旁有一棵青松似古梅,松石揉合成景,稱為「喜鵲登梅」。沿去皮篷的小路行百米,回頭再看「喜鵲登梅」的喜鵲,已變成身穿道抱的仙人,仙人抬著右臂,手指登山盤道,名「仙人指路」。曹來複曾有詩記:「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出山去,到處指迷途。」
雙貓捕鼠過「喜鵲登梅」前行,仰望打鼓峰上,有一石似鼠,神情慌張;兩邊怪石如貓,在窺視老鼠動向,組成雙貓捕鼠的奇景。
老僧採藥在「雙描捕鼠」下面,有一直立的怪石,狀如身披袈裟的僧人,面前一片奇松,狀似百葯,景名「老僧採藥」。
蘇武牧羊打鼓峰腰,—石似人,石邊一棵孤松,好象牧桿,前面一片矮林,在雲霧中猶如羊群。松石搭配,合成一幅牧羊圖,取名「蘇武牧羊」。
七巧石在白鵝嶺,下盤道右側,有大小七塊岩石,形狀不一,天然巧疊在一起,協調和諧,名為「七巧石」。
五老蕩船從白鵝嶺俯視,貢陽山畔有五塊巧石,形如五位老翁相聚一起,在雲霧瀰漫時,似在搖櫓操舵,蕩船於海上。
石鼓從白鵝嶺向右眺,有一峰頂有石如鼓,與峰不連,似從天際飛來。
仙人翻桌在石鼓峰下,有一柱峰,峰頂有石如桌,四腳朝上,好象被人翻到,人稱「仙人翻桌」。
天鵝孵蛋雞公峰前一塊巧石,形狀似鵝,身下有許多圓形卵石,如鵝在精心孵蛋。
小夢筆生花在「天鵝孵蛋」附近,有傘狀石松,覆蓋一石柱,人稱「小夢筆生花」。天狗望月過白鵝嶺,下「四百踏」,前眺對面石峰上,有巧石如狗,昂頭仰望長空。
介於背母在「天狗望月」附近,峰腰有兩石相併,好似人背著人。聯想「介之推背母隱居綿山」的故事,故稱此景為「介子背母」。
猴子捧桃在去皮篷的三岔路口,右眺山巒間有巨石,獨立如猴狀,手裡捧著石桃,故名。因石桃也象一隻猴子,俗有「猴子抱猴子」之名。
凈瓶石在皮篷前,石形如瓶。
海航石在石鼓峰後,山壑幽深,雲霧瀰漫,狀如大海。一石如船,飄流於海上,故名。
鷹展翅在皮篷景區內,由東向西,山頂有奇石,似老鷹展翅。
側面人在皮篷景區內,有石峰似側面人像。
釣月台在眉毛峰東側,離雲谷寺一公里的竹林中,古有「月岩讀書處」,其旁為釣月台。另一巨石橫倚台上,下面形成洞穴,洞上刻「梅屋」二字。
仙人觀榜在後山二道事前,仰視寶塔峰下,有石兀立,宛如道人,頭戴古冠,身穿道袍。隔澗有塊長方形的石匾,遠望似有字跡,高懸于飛龍峰頭,叫「天榜」。石人凝目仰觀天榜,若有所思,人稱「仙人觀榜」。
仙人鋪路過二道亭,前行里許,跨過小溪,繞寶塔峰曲折而上,蹬道陡峭,雲霧繚繞。舊傳這裡原是懸崖峭壁,瞪道無法鋪設,後來寶塔峰風化,倒塌半邊山岩,使寶塔峰更象寶塔;塌下的岩石,恰好埴在絕壁危岩處,故名「仙人鋪路」。
三尊大佛在後山三道亭俯瞰寶塔峰,峰上有三塊大石,如三尊大佛,一字斜排在松間,異常壯觀。
卧虎石在松谷庵烏龍潭上方,有巨石如卧地老虎。石壁刻「卧虎」二字。關公擋曹在上升峰腰,直立二石如人,一上一下,相互對峙。在上者,氣宇軒昂,威武雄壯,頂生奇松一棵,恰如武將的盔纓;在下者,頭戴平頂小帽,身著古服,神色慌張不定。兩石成景「關公擋曹」,栩栩如生。
老虎馱羊從後山三道亭回觀雞公峰,可見峰畔有石如虎,其背上有巧石似羊,兩石組成「老虎馱羊」。
馬蹄石在芙蓉峰下,石上凹痕如馬蹄跡,共有二、三十處,深者約30厘米,淺者約5厘米。舊傳為軒轅黃帝進山採藥騎馬留下的痕迹。
茸石在松谷庵附近,路旁一石如鶯,松濤寂靜時,如聞鶯啼。
馬頭石在青牛溪上,有一石,似烈馬昂首嘶鳴。
蘿石在夫子山下,明人汪道昆題「石依林薄」四字,刻在石上。
太白醉酒在十八道彎下邊,從「仙人鋪路」到二道亭,仰視右側山峰上,一石如人,醉態可掬。
海豹爬壁在松谷庵二道亭下,東側崖壁上,有石似海豹向崖壁上爬行,故名。
推薦閱讀:
※博物館古玉尋蹤之旅(1):上海博物館(下)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世界最珍貴的傢具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
※法門寺地宮博物館 絕世珍寶
※【國家寶藏】大漢楚雄---徐州博物館藏玉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