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上了一堂近萬元的育兒課,卻只記住了這三個字

5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

上上個周末,我和拍爸花了整三天時間、近一萬塊錢,上了三天的P.E.T課程,回來之後,好幾個朋友一直問我們,究竟學到了啥?

三天課程內容很豐富,需要我們今後在做父母的過程中慢慢去實踐、體會,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課時看的一個視頻,這個小故事講述的其實就是三個字——同理心。

這個看起來簡簡單單的詞,當我真正開始理解和做到後,整個家都變得平和親密許多。

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嗎?

可以這麼說,但要真正理解透,卻又不那麼容易。

來看看這個動畫短片,怎麼把同理心講得有趣又透徹。

視頻時長2分29秒,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1

不要同情,要同理

想像一下,假如你是一隻狐狸,很傷心很難過,情緒就像掉進了井底,陷在黑暗裡瑟瑟發抖。

你是希望,有一個人,也爬到井底,告訴你,「我明白你的感受了,我陪著你,你不孤單。」

還是希望,有一個人,站在高高的井口,對你喊,「天哪,你看起來好可憐啊!」

你一定是希望聽到第一種對不對?

是啊,我們都想要一個懂自己的人,而不是同情自己的人。

同理心最重要的,是真正進入到別人的感受之中,而不是嘴上一句簡單的我理解你。

看過一個故事印象很深。一個小男孩在學校打架,鼻子被同學打斷了。

他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在電話那邊說,「我理解你現在很疼,但我現在很忙過不來,你先忍一忍吧。」

小男孩聽完後非常憤怒地回,「如果你真的理解我,就應該拿塊磚頭把自己鼻子砸斷!」

我想,孩子憤怒的是媽媽根本沒有理解他,「疼」只是一種痛覺反應,他內心經歷的孤獨、委屈、擔心、難過才是真正需要被擁抱和接納的。

想像我是他,遇到他經歷的事情,「我」會有什麼感受,這不是同理心。

想像我是他,遇到他經歷的事情,「他」會有什麼感受,這才是同理心。

2

不要評判,只要聽到

在真正進入了他人的感受後,同理心還要求我們不要評判。

人在被傾訴的時候,本能地就想說點什麼做點什麼,以為這樣才算是安慰。

「我的娃娃被扯壞了,我好傷心啊。」

「沒關係,媽媽再給你買個新的。」

「老闆太變態了,這工作干不下去了。」

「沒事,最近好多地方招人,你上招聘網站看看吧。」

這樣的回應,常常習慣性地給出評判和對策,是我們發展同理心的最大障礙。

在上P.E.T課程的時候,老師放給我們聽一個心理諮詢的錄音,一個媽媽傾訴她在家裡的種種不幸,懶惰好賭的老公,刁難無理的婆婆,頑劣成性的兒子......

每每聽到那些令人氣憤的細節時,我們都在下面恨得牙痒痒,不自覺地說著,「這樣的家庭還維持著幹嘛,趕緊離婚啊,用上法律手段啊!」

但就在我們急得不行時,卻發現整個傾訴過程中,心理諮詢師的回應全是「嗯」、「是的,還有呢?」沒有一句評判,也沒給出一個對策。

看似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但這個媽媽每月都會去諮詢,每次離開時,都帶著滿足和感激。

因為大多數的時候,回應很難讓事情好轉,真正讓事情好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除非傾訴的人主動提出想要得到建議,否則,再好建議也不如一句,

「雖然我不知道要跟你說什麼,但很高興你願意把這些告訴我。」

同理心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讓人感受到,我被「聽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這種自然豐沛的情感呼應,才是所有關係平和親密的秘密。

3

不用培養,只需找回

那麼,怎麼樣才能培養出同理心呢?

聽聽這個小故事,一位老人坐在公園的椅子上嗚咽,他剛剛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

一個小男孩看到後,跑過去看個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靜靜地坐在那裡。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覺得好了很多,情緒也穩定下來。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問他對老人說了些什麼,男孩答到:「我什麼都沒說,只是幫他哭泣。「

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刻,我們的機體就具備了同理心。它不需要培養,是天賦的能力。

只是很多時候,人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理性的思考侵佔了情感的表達。

親愛的,你願意在你愛的人需要時,跟他們「在一起」嗎?

試試找回那個純真的自己,用同理心,讓別人幸福,也讓自己豐盛。

-End-


推薦閱讀:

熊孩子猛推懷孕4個月的孕婦,只因想看看她是不是會流產!
孩子打鼾非小事,嚴重可釀大禍!
小兒濕疹應該如何治療
鼓勵孩子的100句話【育兒寶典十則】
你適合做全職媽媽嗎?一個資深全職媽媽的真誠總結!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