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康皮膚科臨床經驗集》7

疹(十二例)

人工蕁麻診(四例) [例一]董××,男,32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0年9月10日。 主訴:皮膚瘙癢,搔後起條痕,已半年有餘。 現病史:半年來皮膚髮熱瘙癢,搔後立即呈條狀隆起,尤以晚間為甚,稍有碰觸,亦立刻發紅隆起。 檢查:背部作皮膚劃痕試驗(+)。 脈弦滑帶數。舌質紅紫,苔凈。 中醫診斷:風癮疹(血瘀型)。 西醫診斷:人工蕁麻疹。 證屬:瘀滯阻絡,血瘀生風。 治則:活血祛風。 方葯:歸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9克荊芥9克防風9克蟬衣6克丹皮9克銀花9克五味子9克生甘草6克三劑,水煎服。 二診:(9月14日)葯後皮膚瘙癢已輕,搔痕已不明顯。囑繼服前方加茜草9克,白蒺藜9克,三劑後治癒。

[例二]余××,女,32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4年 5月27日。 主訴:全身皮膚髮癢,搔後隨手起風團已半年。 現病史:半年來全身皮膚髮癢,搔後隨手起條索狀風團,或散在小風團,曾服涼血清熱方,諸證略減,但仍起。經血每月兩行,呈多,色紅。 檢查:皮膚劃痕試驗(+),口舌糜爛。 脈細滑,舌尖紅起刺,苔凈。 中醫診斷:風癮疹(血熱型)。 西醫診斷:人工蕁麻疹。 證屬:心經有火,血熱生風。 治則:涼血消風。 方葯:生地30克當歸9克白蒺藜9克荊芥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紫草15克赤芍9克元參9克生甘草6克四劑,水煎服。 二診:(6月3日)葯後瘙癢已輕,月經將臨,宗前方佐以活血祛風。 方葯:當歸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荊防風6克(各)白蒺藜9克蟬衣6克甘草6克紫草9克桃仁9克紅花9克六劑。 三診:(6月10日)風癮疹已少起,瘙癢亦減,經已來潮,未感腹疼,仍服前方五劑。 1975年4月底追蹤複信:稱前證已不起,近因服內科葯,偶而皮膚略癢,自服前方有效。

[例三]張××,女,17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8月23日。 主訴:皮膚瘙癢,搔後條索狀隆起已一年多。 現病史:一年多來,全身皮膚瘙癢,搔後即起成片風團或隆起呈條索狀,尤以晚間受熱時為甚,曾服搞過敏葯及中藥多劑,未見效果。 檢查:遍體搔痕累累,皮膚劃痕試驗(+)。 脈沉細弦,舌質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風癮疹(風熱型)。 西醫診斷:人工蕁麻疹。 證屬:風邪久郁,未經發泄。 治則:搜風清熱。 方劑:烏蛇驅風湯。 方葯:烏蛇9克荊芥9克防風9克蟬衣6克羌活9克白芷6克黃芩9克馬尾連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三劑,水煎服。 二診:(8月30日)稱服藥後皮膚癢已減輕,搔後風團亦少起囑斷服原方六劑。 三診:(9月9日)共服藥九劑,皮膚已不癢,風團、劃痕亦完全不起。

[例四]李××,男,34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4年6月13日。 主訴:皮膚髮癢,搔後起風團已年余。 現病史:近一年以來每日晚間,初發皮膚淫淫作癢,搔後皮膚即起條條風團。瘙癢無度,發無虛夕,發時心煩難受。 脈弦細,舌尖紅,苔凈。 中醫診為:風癮疹(血熱型)。 西醫診斷:皮膚劃痕症。 證屬:心經有火,血熱生風。 治則:涼血壓計消風。 方葯:生地30克紫草15克當歸9克荊芥9克防風6克白蒺藜9克桃仁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蟬衣6克生甘草6克六劑,水煎服。 二診:(6月19日)葯後皮膚瘙癢明顯減輕,尚起癮疹。舌質紅,脈弦細。仍宗涼血清熱,消風止癢之法。 方用:生地30克丹皮9克紫草15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銀花9克連翹9克蟬衣4.5克荊芥9克六劑,水煎服。 三診:(6月26日)皮膚略有發癢,搔後癮疹兒近不起。舌質紫,苔凈,脈沉細弦,仍宗前方,繼服十劑。 10個月後追蹤,蕁麻疹已愈,未見再發。 人工蕁麻疹,又稱劃痕症,中醫稱風癮疹。上舉四例,病程都在半年至一年以上,頑固難愈。根據中醫辨證,其病因病機,各有不同。例一舌質紫紅,有血瘀之症,故用活血祛風之法。例二、例四根據其舌尖紅起刺,口舌糜爛,有心火之名:例二,月經一月兩行,亦為血熱之證,兩例均先以涼血消風,後佐用積壓血祛風之劑而獲效。例三脈象沉弦細,舌紅苔薄黃,證屬風邪久郁,未經發泄,故以搜風清熱而得治。說明同一病證,而治法不同,只要辨證明確,按證投藥,症雖頑固,就不難迎刃而解,短期獲愈。

急性蕁麻疹、過敏性紫癜(一例) [例五]何××,男,40歲,病歷號196734,初診日期: 1967年5月18日。 主訴:全身出現風團一周,兩小腿出現瘀斑五天。 現病史;一周來全身泛發風團,夜間尤甚,瘙癢無度,夜寐不 安。近五日來兩小腿伸側出現紫紅色瘀斑,無自覺癥狀,小腿部浮腫,伴有噁心嘔吐。稱1957年亦有類似之發作。曾注射維生B12、鈣劑及內服酵母片、維生互丙等,療效不顯。 檢查:全身可見散在之風團,色紅,兩小腿伸側可見密集之鮮紅和暗紅色瘀點,呈粟粒大小,高出於皮面。兩踝部輕度浮腫。 脈弦滑,舌紅,苔薄布。 中醫診斷:風疒疒(血熱型)。 西醫診斷:1、急性蕁麻疹。2、過敏性紫癜。 證屬:風熱傷營,血溢成斑。 治則:涼血、清熱、消風。 方葯:生地30克丹參9克赤芍9克茜草9克側柏葉9克黑山梔9克大青葉9克生石膏30克荊芥9克防風9克忍冬藤15克四劑,水煎服。 二診:(5月22日)葯後紫癜已趨消退,風團亦不再起,予以前方去石膏改生地15克,服三劑後即愈。 本例急性蕁麻疹,伴發過敏性紫癜,由於風熱傷營則血熱,血熱外溢則成斑,關鍵問題在於血熱,治療上應症重涼血清熱,血熱得清則斑自消,風塊亦不起矣。

慢性蕁麻疹(七例) [例六]張××,女,32歲,病歷號174795,初診日期:1967年2月17日。 主訴:全身反覆起風團四年。 現病史:四年來反覆起風團,幾乎每天發作,尤以夜間為甚,溫度轉暖即發,洗冷水亦起,屢治無效。先後曾服用玉屏風散加桂枝湯固衛御風之法。 二診:(2月23日)服前方六劑,風團發作加重,又值經血來潮,伴有噁心、畏寒。 脈細弦。舌質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風疒疒(血熱型)。 西醫診治斷:慢性蕁麻疹。 證屬:風熱內郁,營衛不和。 治則:散風清熱,涼血和營。 方劑: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 藥用:炙麻黃9克連翹9克赤小豆9克杏仁9克生甘草9克荊芥9克防風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蟬衣6克炙僵蠶9克桑白皮9克大力子9克丹參9克赤芍9克每日一劑二次分服。 三診:(3月8日)服前方四劑後,風團已少發,較前顯見減輕。前方去知純凈為僵蠶,加忍冬藤9克。 四診:(3月15日)服藥五劑後,風團已近不發,但又值經前,伴有頭暈、噁心、神疲,改以平肝熄風法。 方用;當歸9克赤白芍(各)9克制半夏9克陳皮6克炒竹茹9克菊花9克鉤藤12克(後入)丹參9克煅牡蠣9克白蒺藜9克服藥五劑後風團即停止發作。 本例慢性蕁麻疹,病程纏綿四年,不論冷熱均起,初診時用固衛御風法不應。在認證上雖值經臨時伴有噁心、畏寒現象,但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尚屬風熱之證,治療方劑,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四劑後即少發,再五劑後已幾近不發;又值經前期而有頭暈噁心,肝陽上旋之象,改用平肝熄風法,五劑後風團即停止發作,四年宿疾,不到半月而治癒。

[例七]李××,男,成人,簡易病歷,初診日期: 1973年4月15日。 主訴:全身出現鮮紅大片風團十個月。 現病史:從1972年6月開始全身起大片風團,呈鮮紅色,一般下午出現,晨起才消,發無虛夕。先後間斷服中藥消風清熱,固衛御風、健脾除濕等方均未見效。發作與飲食無關,大便干,隔日一行。 檢查:全身可見散在大塊風團,呈鮮紅色。 脈浮數,舌千周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風疒疒。 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 證屬:風邪外客,郁久化熱,風熱相搏,發為疒疒。 治則:搜風清熱。 方葯:烏蛇9克蟬衣6克馬尾連9克黃芩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羌活6克荊芥9克防風9克白芷6克大黃6克(後下)五劑,水煎服。 二診:(4月20日)葯後開始加重,後即明顯減輕。繼服上方五劑。 三診:(4月25日)葯後偶起風團,患者因工作忙,服湯藥有困難,要求服成藥。予以小敗毒膏五並。日服半並以鞏固療效,葯後三年,不復再起。 本例風疒疒先後十月,雖方葯遍嘗,猶發無虛夕,諄以風邪久羈,郁而化熱,改進搜風清熱之劑,烏蛇、蟬衣、荊芥、羌活、白芷搜剔風邪從肌表而出,故初服時加重,佐以黃芩、黃連、銀花、連翹、大黃、甘草通腑泄熱:亦是表裡雙解之法。五劑後減輕,十劑後即不復再發。

[例八]沈××,女,25歲,病歷號60139,初診日期: 1963年7月12日。 主訴:全身泛發風團三年。 現病史;在1957年4月感全身發癢,搔後皮膚即呈條索狀隆起,三天後才消失,以後每年發作一次,發作前未服過任何藥物或特殊飲食。1960年安冬,驟然全身起風團,睡在被窩內即消退,起床即發,奇癢難忍。卧床兩周逐漸痊癒。從1961年10月2日起,即每日泛發風團,連眼結膜、口腔、陰道均發。曾先後服中藥三十劑、抗過敏藥物、自血療法、針炙、鈣劑等,療效均不著。平時怕熱,喜冷飲,容易出汗,汗出後及用冷、熱水洗後均易起。與飲食關係不大。 檢查:全身散在大小不等之風團,色紅,皮膚劃痕試驗陰性。 脈弦滑,舌尖紅,苔凈。 中醫診斷:風疒疒。 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 證屬:血熱內盛,肌熱腠開,汗出當風,風邪外襲。 治則:涼血清熱,消風固衛。 藥用;丹皮9克赤芍9克蟬衣6克制僵蠶9克白蒺藜9克防風9克白朮9克黃芪9克忍冬藤12克木通3克四劑水煎服。 二診:(7月16日)服藥後已起不多,接服十劑後,風團即不再起。 1964年7月20日:事隔一年,因感冒咳嗽三月未愈,繼發風團小片。形如麻豆。諒以肺主皮毛,衛氣失固,外風又襲,先以宣肺化痰,佐以固衛卻風。 藥用:荊芥9克蟬衣6克大力子9克杏仁9克桔梗3克前胡9克黃芪6克炒白朮9克防風9克七劑。 二診:(7月27日)葯後咳嗽已輕,汗出差上水,仍起風團。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改以固衛御風。 防風9克黃芪9克炒白朮9克桂枝6克蟬衣6克炙僵蠶9克陳皮6克茯苓9克甘草6克三劑後即未再起。 本例發病的規律是:起床即起風塊,睡在被窩內即退,又汗出後即起,者表現有怕風現象。諒因衛外失固,汗出腠開,外風易襲所致。又以皮疹色紅,舌尖紅,渴喜熱飲,里有血熱之象,故以涼血清熱,消風固衛,葯後即不發。隔年又因感冒咳嗽後引起風塊發作,則為肺失清肅,衛氣失固。治則是先投肅肺化痰為主,後以固衛御風為主,10劑後即治癒。

[例九]張××,男,69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2年11月3日。 主訴:全身反覆發作風團並打噴已五年,今年每天出現風團已四月。 現病史:五年來全身反覆出現風團,約十餘日即愈。今年7月因吃豆角、桃子後又發風團,已歷四月,經治未效。 檢查:全身可見散在之風團,大小不等,融合成片,中間色白。 脈細滑,舌淡,苔凈。 中醫診斷:風疒疒。 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過敏性鼻炎。 證屬:肺氣虛,衛外失固,外風易襲。 治則:益肺固衛,以御外風。 方葯:黃芪9克沙參9克防風9克白朮9克柴胡6克陳皮6克茯苓皮9克地膚子9克白蘚皮9克大棗5個。 囑服五劑,葯後即未起。 (一診):稱去年葯後風團即未發作。今年自7月初開始打嚏、流涕、略有咳嗽,在感冒後又發生風疒疒,迄今未愈,服抗過敏葯稍能控制,但仍復起。 脈弦滑,舌紅,苔凈。 證屬:肺失清肅,外受於風。 治則:固衛御風,清肅肺金。 方葯:沙參9克防風6克辛夷3克黃芪9克炒白朮9克桑白皮6克枇杷葉9克甘草6克大棗5個五劑水煎服。 二診:(9月10日)葯後風疒疒已少起,打嚏、流涕亦已減少。苔脈如前,仍宗前方出入。上方去枇杷葉、桑白皮,加五味子9克,柴胡6克,五劑,水煎服。 三診:(9月15日)前證均已不起,略有咳嗽。上方去柴胡,加前胡克。 四診:(9月22日)前證均輕,仍有咳嗽,舌苔凈,寸脈較有力。前方去辛夷加桔梗3克,百合9克,大力子9克,以肅肺氣,五劑後治癒。 1974年9月2日來診,訴從今年8月份開始又起過敏性鼻炎,打嚏流涕,日趨加頻。脈細弦滑,舌苔凈。仍予益肺固衛之劑。 藥用:沙參12克黃芪9克防風6克辛夷6克蒼耳子9克炒白朮9克五味子9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大棗5個。 五劑後即停止發作。 本例原有過敏性鼻炎,常秋涼發病,稱吃豆角、桃子等物易引起,發時打嚏、流涕、咳嗽,同時起蕁麻疹,已有多年歷史。朱老 醫生認為:鼻為肺之竅,肺主皮毛,皮膚又為肺之外衛,由於肺氣虛弱,衛外失固,腠理不密,風邪易襲,而致鼻炎及發風疒疒。治療上應著重補益肺氣,以固外圍。藥用黃、防風、白朮固衛益氣;沙參、百合、五味子補益肺氣;佐以蒼耳子、辛夷清肺竅;桑白皮、枇杷葉,大力子、桔梗清肅肺金等加減治之。

[例十]郝××,男,23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8月1日。 主訴:全身出現風團反覆發作已十餘年。 現病史:於十年前出現風團,每年發作一次,服藥不久即。即近年來發作頻繁,每月一次,發時嘔吐、腹痛、大便溏泄。自訴有十二指腸潰瘍病,至今胃納欠佳。 檢查:全身可見散在風團,色較淡。 脈緩滑,舌淡,苔薄白。 中醫診斷:風疒疒(脾胃型)。 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腸胃型)。 證屬:脾胃濕勝,外受於風。 治則:健脾除濕,理氣固表。 藥用:蒼朮9克陳皮6克豬茯苓9克(各)澤瀉9克木香3克烏葯9克防風9克羌活9克黃芪9克炒白朮9克五劑。 三月後來稱:葯後迄今前證未起。 本例為典型的腸胃型蕁麻冷氣,中醫則認為脾虛失運濕從內生,衛氣不固,風邪外受,故以健脾理濕,固表理氣,服五劑即愈。 [例十一]郭××,男,29歲,病歷號188288,初診日期:1967年5月15日。 主訴:反覆起風疒疒四月余。 現病史:去冬開始,每逢寒冷刺激,即於顏面、四肢裸露部位起風疹塊,近四個月來幾乎每日發作,伴有關節酸楚不適。曾服抗過敏藥物,注射鈣劑,內服中藥浮萍丸、紫雲風丸、防風通聖丸及涼血消風等中藥,均未奏效。 脈弦細,苔薄白。 中醫診斷:風疒疒(風寒型)。 西醫診斷:冷激性蕁麻疹。 證屬:營衛不和,風寒外襲。 治則:調營固衛,祛風散寒。 方葯:當歸9克丹參9克赤芍9克黃芪9克防風9克炒白朮9克麻黃9克桂枝9克蟬衣6克羌活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二煎分服。 二診:(5月19日)服前方四劑後,風疒疒已少起,關節疼輕,脈舌同前,前方加生薑3片,水煎服。 三診:(6月1日)服前方八劑,於手臂、頭面露出部位,稍有冷熱不調,仍起風團,前方赤芍改用白芍9克,服藥四劑後,有明顯好轉,風團已基本不發。 四診:(7月1日)於陰濕天氣,兩手腕處,尚起少數小片風團,原方去黃芪加荊芥9克、赤苓9克,服藥五劑後,痊癒。 本例為冷激性蕁麻疹,吹風著冷即起,中醫認為由於營衛不和,風寒易襲,屬於風寒型。以前所服藥物,如浮萍丸、紫雲丸、防風通聖丸之烴,治一般風熱型風疒疒較有效,而對此例,葯未對症,因此無效。必須著重調營固衛,庶能奏效。

[例十二]耿××,女,42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3年12月5日。 主訴:全身出現大片風團二月。 現病史:兩月來全身經常出現大片風團,如碗口大,瘙癢無度,服藥未效。 檢查:全身可見散在大片風團,大者如碗口,顏色不紅,以頭面、四肢為多。 脈弦滑,舌淡,苔白膩。 中醫診斷:風疒疒(風濕型)。 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 證屬:風濕之氣,蘊於皮腠。 治則:祛風除濕。 藥用:荊芥9克蟬衣6克浮萍9克蒼朮9克陳皮9克茯苓皮9克赤芍9克白蘚皮9克地膚子9克服三劑後即不起風團。 1974年9月12日來診:曾經吃了魚腥發風動氣之物,又起風塊,焮紅而癢,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滑帶數。 證屬:風熱襲於腠理,營衛不和(風熱型)。 治則:疏風清熱。 藥用:荊防風(各)9克浮萍9克蟬衣6克大青葉9克當歸9克赤芍9克黃芩9克蒼朮9克服藥三劑後即減輕,繼服三劑即痊癒。 本例兩年內發作風疒疒前後兩次,前一次,證見大塊風團,顏色不紅,舌淡,苔白膩,脈弦滑,屬於風濕型,故以祛風除濕,三劑即愈,後一次發作,風塊焮紅而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帶數,證屬風熱型,故以疏風清熱,六劑後愈。中醫著重辨證論治的特點,即在此。

蕁麻疹論治 蕁麻疹是一種癥狀,各種各樣病因均可導致蕁麻疹。蕁麻疹中醫稱風疒疒。俗稱鬼風疙瘩或風疹塊。有些典籍如巢氏《諸病源候論》稱風瘙癮軫。朱老醫生在多年治療本病積累經驗中,初步探索到一些規律。認出為風疒疒的成因,不僅僅是外因引起,有不少是由於內因產生的,有的內因、外因相互影響,不能截然分開。一般急性期,多見風熱、風濕兩型,投以疏風清熱或祛風勝濕之法,易於收效。至於慢性蕁麻疹,多頑固難愈,必須仔細審證求因,方能得治。如風邪久郁未經發泄,可重用搜風葯驅風外出。又如衛氣失固,遇風著冷即起,則宜固衛御風。又有即有內因,復感外風觸發者,如飲食失宜,脾虛失運,復感外風,而致胃疼、嘔吐、腹痛,便泄,應予溫中健脾,理氣止痛。此外又有內因血熱、血瘀致病者:血熱生風,亦不少見,潰凶皮膚灼熱刺癢,搔後立即焮起條痕,所謂外風引動內風,必須著重涼血清熱,以熄內風。血瘀之證,由於瘀血陰於經絡肌腠之間,營衛不和,發為風疹塊,應著重活血祛風;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來」。更有寒熱錯雜之證,又當寒熱兼治,總之病情比較複雜,應當詳究,審證求因,庶能得治。

[辨證論治]臨床上常見下述幾型: (一)風熱型:一般見於急性蕁麻疹,亦見於慢性者。由於風熱外襲,客於肌腠,傷及營血。證見風疹發紅,大片焮紅,瘙癢不絕,重則面唇俱腫。汗出受熱易起,或有咽干心煩。脈弦滑帶數,舌紅苔薄白或薄黃,治宜疏風清熱,佐以涼血。以消風清熱飲(8)或疏風清熱飲(35)加減治之。又有風熱之邪久郁,未經發泄,風 —117— 疹發作一二年不愈,治宜搜風清熱以烏蛇驅風湯(15)治之。 (二)風寒型:相當於冷激性蕁麻疹。由於衛外失固,風寒外襲,營衛不和。證見風疹塊色淡紅或蒼白,受風著涼後,即於露出部位發病。脈緊或緩,舌淡苔薄白。治宜固衛和營,御風散寒,以固衛御風湯(10)加熟附子治之。 (三)風濕型:屬於丘疹性蕁麻疹一類,小兒患者較多見。由於脾運失健,外受風濕之邪,周身散發丘疹水皰或大皰,焮起紅塊,晚上癢重。治宜祛風勝濕湯(9)。脾虛失運加枳殼、白朮。 (四)脾胃型:相當於腸胃型蕁麻疹。由於脾運失健,外受風寒。證見身發風塊,胃納不振,腹痛腹脹或噁心嘔吐,呂便溏泄。脈弦緩,苔白或膩。治宜健脾理氣,祛風散寒。以健脾祛風湯(11)或搜風流氣飲(37)加減治之。 (五)血熱型:多見於人工蕁麻疹(皮膚劃痕症),中醫稱為風隱疹。由於心經有火,血熱生風。一般身起風塊較少,每到晚間皮膚先感灼熱刺癢,搔後隨手起紅紫條塊,越搔越多,發時心中煩躁不安。脈弦滑帶數,舌紅苔薄黃。治宜涼血清熱,消風止癢。方用涼血消風散(6)加減。 (六)血瘀型:由於瘀陰經隧,營衛之氣不宣,風熱或風寒相搏,證見:風疹塊暗紅,面色晦黯,口唇色紫,或風疹塊見於腰圍、錶帶壓迫等處。脈細澀,舌拷貝比黯。治宜活血祛風湯(12)或通經逐瘀湯(39)加減。風熱加銀花、連翹,風寒加麻黃,桂枝。

(八例) 猩紅熱樣葯疹等(五例) [例一]王××,女,22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0年3月2日。 主訴:因注射青黴素,頭面,手臂突然紅腫三天。 現病史:三天前因患急性扁桃體炎,在當地衛生院肌注青黴素40萬單位,兩小時後臉面、雙手背、前臂及陰部突然紅腫,出現水皰。稱以前曾注射過青黴素未有反應,因此未作皮試。發現後經用苯海拉明和靜注葡萄糖酸鈣。未能控制。 檢查:臉面部灼熱紅腫,雙目合縫,雙手背及前臂下三分之一焮紅起浮腫,可見集簇之丘皰疹,陰部亦紅腫,起小水皰,部分滲出。體溫380C。 脈弦滑帶數,舌質紅,苔薄布。 中醫診斷:風毒腫。 西醫診斷:藥物性皮炎。 證屬:中藥毒之氣,發為風毒腫。 治則:涼營,清熱,化毒。 方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銀花15克連翹9克竹葉9克木通6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9克三劑,水煎服。 外用:生地榆90克,分成三份,每日用一份,水煎成400毫升,待涼後用乾淨小毛巾沾液,分別濕敷面部,手臂,陰部等處,每日做四、五次,每次濕敷20~30分鐘。 二診:(1970年3月5日)三日後複診,臉面、手背紅腫基本 消退,陰部尚未完全消腫,略見滲水。囑繼服前方三劑,陰部繼續濕敷,三日後全部消退。

[例二]李××,男,67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4年6月26日。 主訴:全身出現皮疹二天。 現病史:因患腹瀉,於五天前口服痢特靈和復方穿心蓮片,服藥後三天,周身出現大片風團和紅色粟粒樣皮疹,瘙癢甚劇,煩躁不安。 檢查:全身可見大小不等之風團,並見大片潮紅麻疹樣皮疹。 脈滑數,舌尖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風毒腫。 西醫診斷:藥物性皮炎。 證屬:內中藥毒之氣,熱盛生風。 治則:涼血清熱,解毒消腫。 方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銀花9克連翹9克竹葉9克茯苓皮9克冬瓜皮9克二劑。 二診:(6月28日)葯後上半身皮疹減輕,風團較前為少,皮疹顏色較前為淡,下半身皮疹未見變化,仍覺劇癢。脈細弦滑,苔薄黃膩。 上方去茯苓皮、冬瓜皮加白蘚皮9克、地膚子9克,三劑,水前服。 三診:(7月1日)皮疹已疹已基本消退,稍癢,前方繼續服二劑。 四診:(7月3日)皮疹已全部消退。停葯觀察。

[例三]袁××,女,60歲,病歷號62391,初診日期: 1963年9月3日。 主訴:全身出現大片潮紅皮疹三天。 現病史:三天來全身出現大片潮紅水腫之皮疹,刺癢甚劇。謂以往左前臂疼痛時,服用安眠藥魯米那,即能止痛,於三天前又服前葯,次日即發全身潮紅髮熱搔癢,口渴思飲,不思飲食,寐寐不安,二便如常,形寒微熱,有時乾嘔頭暈。 檢查:全身可見散在彌溫性潮紅如猩紅熱樣皮疹,大部融合成片,明顯灼熱感。 脈細帶數。舌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風毒腫。 西醫診斷:藥物性皮炎。 證屬:內中藥毒,熱入營血。 治則:涼血,清熱,解毒。 方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元參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菊花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竹葉9克生甘草9克三劑。 二診:(9月7日)葯後複診,紅斑完全消退,尚覺輕度瘙癢。脈弦細,舌苔薄布,斷予前方去知母、生石膏,二劑後治癒。

[例四]魏××,女,21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11月10日。 主訴:因患痢疾,服藥後反覆出現風團月余。 現病史;一月前因患急性痢疾,口服痢特靈後治癒。但於一周后全身泛發風團,瘙癢,每日起,至今不愈。曾服抗過敏葯不見效。 檢查:來診時未見風團。 脈細弦滑。舌質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風癮疹。 西醫診斷:藥物性皮炎(蕁麻疹型)。 證屬:中藥毒之氣,血熱生風。 治則:涼血消風,清熱解毒。 方葯:生地30克丹皮9克黃芩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竹葉9克蟬衣4.5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二診:(11月14日)服藥三劑後,風團已少起,繼服原方。 三診:(11月18日)服藥三劑後複診。已不起風團,囑繼服三劑,鞏固療效。

[例五]袁××,女,65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9月13日。 主訴:患者於9月7日患痢疾,即服痢特靈二片,二日後又服一片,於前日下午曾肌注黃連素一支,昨日起背部及四肢出現大片潮紅針尖大皮疹,並發氣喘,晚間在××醫院靜脈點滴5%葡萄糖溶液加氫化考的松100毫克,輸液五分鐘後即感氣喘加甚及憋氣,停止輸液,立刻輸氧後,才逐漸緩解。 檢查:自動體位,體溫390C(腋下),脈搏126次/分鐘,呼吸28次/分鐘,全身可見潮紅麻疹樣皮疹,尤以胸背,四肢為多。 脈滑數,舌苔黃厚。 中醫診斷:風毒腫。 西醫診斷:藥物性皮炎。 證屬:內中藥毒之氣,風毒發腫。 治則:涼血清熱,敗毒消腫。 方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麻黃3克杏仁9克(打)馬尾連9克黃芩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二劑,水煎服。 二診:(9月15日)患者年老,未來複診,家屬代訴:葯後全 身皮疹大部已消,氣喘較緩,咯痰不爽,難於著枕,體溫380C左右。 治擬:清解餘毒。化痰平喘。 藥用:麻黃6克杏仁9克(打)生石膏60克馬尾連9克黃芩9克銀花9克連翹9克鬱金9克桔梗6克遠志9克茯苓9克三劑。 三診:(9月18日)皮疹已完全消退,氣喘緩解,但咳嗽尚頻(原有慢性氣管炎)著重治咳化痰。 藥用:麻黃3克杏仁9克黃芩9克馬尾連9剋薄荷6克(後下)桑白皮9克貝母粉6克(沖)生石膏30克(先煎)炒遠志9克百部9克花粉9克枇杷葉9克三劑。 葯後家屬訴:皮疹已消。後轉內科治氣管炎。 本例因服痢特靈引起的藥物性皮炎。朱老醫生認為系中藥毒之氣所致,來勢較猛,治療著重大劑涼血清熱解毒,急解藥毒,師清瘟敗毒飲之意,方中犀角地黃湯(摒除用貴重葯犀角)涼營清熱;白虎湯中知母、生石膏以解肌熱;舌苔黃厚用黃芩、馬尾連除濕清熱;用銀花連翹以化葯毒;參用麻杏石甘湯,以清宣肺熱,平喘止咳,服藥兩劑後,周身皮疹即見消退,藥物性皮炎很快得以控制。一般用痢特靈引起的藥物性皮炎(蕁麻疹型),持續時間較長。本例因開始用氫化可的松靜脈點滴有反應,單用中藥治療,兩天後大部皮疹即見消退。

固定性葯疹(二例) [例六]馮×,男,12歲,初診日期:1975年11月22日。 主訴:服去痛片後,口周和手臂出現紅斑、水皰三天。 現病史;五天前因腿痛,服去痛片(索密痛)後兩天,口唇周圍及前臂出現紅斑、水皰,以前也發生同樣情況兩次,逐次加重,但未考虛到與服藥有關。 檢查:口唇周圍、下頦、前臂遠端、兩手背,可見錢幣大紅斑皮疹,中心見有水皰,境界清晰,呈對稱性。口腔粘膜糜爛。 脈細滑,舌質紅苔剝。 中醫診斷:中藥毒。 西醫診斷:固定性葯疹。 證屬:葯熱入於營血,化為風毒。 治則:涼營,清熱,解毒。 方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銀花葉9克連翹9克竹葉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二診:(75年11月24日)服藥二劑後皮損顯輕,紅斑漸退,水皰乾涸結痂。囑繼服前方三劑。 三診:(75年11月27日)手背、前臂皮損已消,口唇周圍皮損趨輕,留有色素沉著,仍服前方三劑後治癒。

[例七]孟××,男,40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4年11月7日。 主訴:口服APG後,陰囊紅腫,流水三天。 現病史:患者因感冒服APG一片,一天後陰囊突然紅腫起水 皰,瘙癢甚劇,破後結黑痂。即往服APG後無此反應。 檢查:整個陰囊輕度紅腫,有散在丘皰疹,稍有滲出,可見指甲大小黑痂一個,有紅暈。 舌質紫黯,苔薄黃。 中醫診斷:中藥毒。 西醫診斷:固定性葯疹。 證屬:炎毒下注,熱勝肉腐。 方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竹葉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三劑,水煎服。 外用:生地榆15克馬齒莧15克,每次煎水300毫升,涼濕敷,每日敷4~5次,每次敷半小時。 二診:(11月11日)陰囊紅腫已輕,黑痂脫落,見有銀幣大之潰瘍面,無膿性分泌物,苔脈同前,繼服前方及濕敷三天。 三診:(11月14日)陰囊紅腫全消,只留小片潰瘍,較前縮小。仍服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當歸9克、元參9克、桃仁9克,六劑,水煎服。 四診:(11月25日)潰瘍面又縮小,外用桃花丹(147),外蓋玉紅膏(123)紗條,內服八珍丸日服一丸,10天後收日痊癒。 剝脫性皮炎(一例) [例八]寧××,男性,61歲,初診日期:1970年10月5日。 主訴:打針後全身皮膚潮紅,脫屑已半月。 現病史;半月前因全身皮膚瘙癢而到某公社醫院治療,肌注卡 —125— 古地鈉注射液二針。二天後全身皮膚彌溫潮紅,起紅色粟粒疹,隨之皮膚如麩皮樣脫落,手足部皮膚成片脫落如脫掉手套、襪子一樣,經服激素後,病情有所控制。 檢查:面部、軀幹、四肢皮膚彌溫性潮紅輕度脫屑,手足部仍可見未完全脫落之厚皮,口乾思飲。 脈細滑帶數,舌質紅,苔光剝。 中醫診斷:中藥毒。 西醫診斷:剝脫性皮炎。 證屬:毒熱入營。傷陰耗液,膚失所養,致使肌膚甲錯,層層剝落。 治則:大劑滋陰增液,清營解毒。 方用;生地30克元參15克金石斛12克(先煎)炙龜板12克炙鱉甲12克丹皮9克地骨皮9克茯苓皮9克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二診:(10月11日)服前方五劑後,皮膚潮紅明顯減輕,脫屑亦少,瘙癢程度見緩,飲水漸少,脈細弦,舌苔漸潤,宗前法增減,佐以養血熄風止癢之劑。方似: 生地30克元參12克麥冬9克炙鱉甲12克丹參15克丹皮9克茯苓皮9克白蘚皮9克煅牡蠣15克珍珠母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三診:(10月16日)服前方五劑後,皮膚潮紅脫屑已不顯,略有瘙癢,舌苔薄潤,脈細弦滑。法擬滋陰熄風,養血潤膚。 方用:生熟地各15克白芍9克丹參12克炙鱉甲12克茯苓皮9克煅牡蠣15克麻仁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五劑後,皮損全消而愈。 本例因肌注卡古地鈉後引起剝脫性皮炎,中醫認為內中藥毒, 毒熱入於營血。證見皮膚潮紅,又因陰液大傷,膚失所養,而見 大片皮膚層層剝落,口乾引飲,舌紅光剝,故進大劑滋陰增液如:生地、元參、麥冬、石斛、龜板、鱉甲之品以潤其膚;丹皮、地骨皮、茯苓皮以皮行皮;銀花、甘草解其葯毒。葯後潮紅,脫屑減輕,尚感瘙癢,加以生牡蠣,珍珠母熄風止癢,最後皮膚已趨正常,仍有乾燥發癢之感,加以熟地、白芍、丹參、麻仁等養血潤滑燥之劑而獲愈。

過敏性皮炎(一例) [例九]陳××,女,59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2年12月27日。 主訴:臉面突然出現紅腫流水三天。 現病史;三天來臉面突然紅腫,尤以雙眼瞼、鼻部為明顯,焮紅灼熱,發癢流水,結閘。未接觸特殊物品,患者因高血壓(血壓為200/90毫米汞柱),一直服降壓藥(藥名不詳),大便干,尿略黃。 檢查:臉面紅腫以眼瞼鼻部明顯,大片紅斑上可見密集之丘皰疹,部分滲出、糜爛、結黃痂,雙手和前臂亦呈較輕之類似損害。 舌苔黃膩,脈細滑。 中醫診斷:面游風毒。 西醫診斷:過敏性皮炎。 證屬:濕熱上壅。 治則:清熱解毒,涼營利濕。 方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黃芩9克公英9克赤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 六一散9克(包)大黃6克(後下)。 外用:生地榆30克,水煎濕敷,每日4~5次,每次敷半小時。 先後服藥十劑,紅腫逐漸消退而愈。 二診(1973年6月29日):三天前因吃魚塊後臉面又紅腫,未見滲出,大便秘結。脈弦細。舌紅,苔薄黃。 證屬:脾蘊濕熱,化為火毒。 治則:涼營、清熱、瀉火。 方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竹葉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9克大黃9克(後下)六劑後消退。 1974年8月22日,第三次發作。原因不明,昨日臉面又突然紅腫,大量丘皰疹發癢。囑服前方加白蘚皮9克,服六劑後全部消退。1975年5月追蹤,謂迄今未再起。

藥物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論治 一、藥物性皮炎凡經內服、注射、外用、滴入、插入等途徑給葯後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皆為藥物性皮炎。中醫稱為「風毒腫」,因其來勢暴速,如風暴之突然而起,或外受風毒而腫而得名。《巢氏病源》早有類似本病的記載,如說「風毒腫者,其先赤痛飆(註:暴風)熱,腫上生瘭漿(註:水皰滲出),如火灼是也」。又本書有「石火丹」的記載,則與現代醫學之固定性葯疹相類似。 一般因內服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醫稱為中藥毒,葯毒可能包括因服藥物過量而引起中毒性反應,如《巢氏病源》中有《解諸葯毒候》《銀諸毒候》,唐·孫思邈《千金方》中有《解百葯毒篇》等皆是。 由於人稟性不耐,內服或外塗某些藥物,中其葯毒,毒入營血,外走肌腠,內傳於臟腑而發病,本病多發於面部,故有面游風毒之稱。如《瘍醫準繩》說:「面游風毒,……此積熱在內,或多食辛辣進取味(指食物過敏)或服金石剛劑太過(指服礦物藥引起過敏)以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騰而作……。」 根據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觀察,中草藥引起的藥物性皮炎較之化學合成的藥物遠為少見。中草藥多為自然界動、植、礦物,臨床上應用之方劑除一部分為單方、驗方外,大部分為復方,故很少引起皮炎。可見到的因中藥引起的藥物性皮炎,多為在成藥中配有汞劑(如紅粉(紅升)、輕粉、硃砂)及砒劑(如雄黃、信石)等成分。

朱老醫生認為:藥物性皮炎可按血熱型、毒熱型、陰傷型進行辨證論治。 (一)血熱型:多見於藥物性皮炎輕症,如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皮疹,蕁麻疹等。證見:舌紅,苔薄黃,脈細滑帶數。治宜涼血清熱解毒。方用皮炎湯(經驗方)。 藥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竹葉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二)毒熱型:多見於藥物性皮炎重證,如剝脫性皮炎,大皰性表皮壞死性松解症等。證見:高熱、頭痛,噁心、煩躁、舌紅,苔黃燥,脈數。治宜清營敗毒。以清瘟敗毒飲加減。 方用:廣犀角末3克(沖)鮮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川連9克黃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竹葉9克銀花30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 (三)陰傷型:多見於剝脫性皮炎。由於起大皰,大量滲液,層層脫皮,熱傷陰液。證見:口乾,舌絳光剝,脈細數,治宜滋陰 增液,清熱解毒,方用增液解毒湯(經驗方)加減。 藥用:生地30克丹參15克赤芍15克元參12克麥冬9克沙參12克石斛12克(先煎)花粉9克銀花15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外治法:發生水皰,皰破後糜爛滲液,每日用生地榆30~60克,煎水300~500毫升待涼,用紗布疊成五、六層,沾上液濕敷患處,一次敷20~30分鐘,日敷四、五次,連續敷二、三天,可使滲液減少,糜爛平復,紅腫消退。 如皮損呈彌溫潮紅之麻疹樣或猩紅熱樣損損害,或見蕁麻疹樣皮疹,瘙癢劇,可外用三石水(161),或九華粉洗劑(160),如見滲液不多之皮損亦可外用五石膏(101),總之外用藥,力求藥味簡單易行,防止交叉過敏。 二、接觸性皮炎,系指外界的各種刺激因子,接觸皮膚後而發生的一種過敏反應。中醫古代典籍中有類似接觸性皮炎的記載,如《巢氏病源·漆瘡候》說:「人無問男女大小,有稟性不耐漆者,見漆及新漆器,便著漆毒,會頭面身體腫起陷胗色赤,生瘡癢痛是也。」 這裡指出人體的素質稟性對漆過敏(不耐),所以接觸漆及其製品後引起漆性皮炎,中醫稱漆瘡。認為人的皮毛腠理不密,感受外界辛熱毒氣而成。現在因各種接觸物如用藥這以及接觸染料、塑料製品等,都可引起接觸性皮炎,中醫統稱風毒。亦可按上述分型,辨證施治。 朱老醫生指出中醫所稱「風毒腫」,不僅限於上述的藥物性皮炎及接觸性皮炎,還包括植物—日光性皮炎在內。在北方可因吃灰菜(藜),在南方可因吃紅花草(紫支英)引起,此外亦有人因吃野莧菜,馬齒莧,芥菜等引起。由於多食發風動氣之物,脾胃運化 失健,濕熱內生,復因外受風熱日晒,內濕熱蘊於肌腠,化火化毒,突然發病。 朱老醫生經驗,治此病忌用辛溫散內之葯,防其風助火勢,腫勢更厲。在臨床上此種病例不少碰到,一般都不配合激素治療,單用經驗方「皮炎湯」施治。如上述所舉病例,主要以皮炎湯略加增減,很快取得療效。陰莖、陰囊有皮損者,可從導赤散意,加用木通一味。濕熱現象明顯的,可隨證加用黃芩、赤苓、澤瀉等葯。

泛發性神經性皮炎(四例) [例一]杜××,女,39歲,工人,病歷號217683。初診日期:1967年8月24日。 主訴:全身泛發皮癬二年。 現病史:二年來先後於頸後、兩肘伸側,下肢等處起成片皮癬,瘙癢無庹,晝輕暮重,難於入眠,屢治無效。 皮膚檢查:頸後、雙肘伸側、胸前、下肢等處,有較為對稱成片輕度苔蘚化皮損,呈淡紅色,瘙痕累累,結有血痂,稍見溢水。 脈弦細,苔黃膩。 西醫診斷: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中醫診斷:風癬。 證屬:血熱內盛,風勝化燥。 治則: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方劑:皮癬湯(經驗方)加減。 藥用:生地15克丹參9克赤芍9克荊芥9克防風6克茜草9克馬尾連9克黃芩9克苦參9克蒼耳子9克白蘚皮9克地膚子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二次分服。 二診:(8月31日)服前方七劑後,大部分皮損顯著變薄,略見脫屑,癢減。繼以前方加紅花9克,以活血消風,服藥十劑後,病情略見起伏,此後斷續治療約兩個月,在前方中加熟地12克,何首烏9克,以養血潤燥,消風止癢,局部外搽苦參酒而治癒。

[例二]李××,女,27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0年5月9日。 主訴:全身泛發皮癬,癢甚二年。 現病史:兩年前先在項後長癬,繼之兩肘伸側亦起皮癬,劇癢,曾用多種藥物,均不見效,後來有人介紹用土方,其中有斑孟等葯,外用後,局部立即起皰、糜爛,同時前胸、腰腹、兩側腹股溝等處泛發皮癬,瘙癢更甚,再三求醫,仍不見效。患者徹夜搔癢,影響睡眠,精神萎糜,面色無華,大便干秘。 檢查:後頸偏左側有一片原發皮損約8×10厘米大小,肥厚浸潤,呈慢性苔蘚樣損害,雙肘伸側各有一片手掌大的類似皮損。前鵬兩側及腋下可見大片紅色扁平丘疹。腰部、腹部兩側,腹股溝和大腿部,可見大片深褐色苔蘚化損害,抓痕血痂累累。 脈弦細,舌質紅,苔薄白。 西醫診斷: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中醫診斷:頑癬。 證屬:風熱郁久,傷血化燥。 治則:涼血清熱,養血潤燥。 藥用:生熟地各15克丹參9克茜草9克蛇床子9克銀花9克蒼耳子9克苦參9克白蘚皮9克地膚子9克麻仁9克生甘草6克五劑水煎服。外用皮癬膏(110)。 二診:(5月14日)葯後瘙癢有所緩解,頸後皮損趨薄,前胸紅色丘疹色漸淡,兩腿皮損未見改變。苔脈同前,從前方增減, 上方去茜草加烏蛇9克、黃芩9克,五劑水煎服。 三診:(5月20日)由於瘙癢減輕,已少搔抓,頸項及兩腿皮損漸有減薄,前胸、腰腹部丘疹趨於消退。大便已通暢。改擬養血潤燥,祛風止癢。方擬: 生熟地各15克丹參9克當歸9克紅花9克烏蛇9克荊芥9克赤芍9克苦參9克白蘚皮9克地膚子9克麻仁9克枳殼9克甘草9克囑服七劑。頸部、腿部外用藥同前。 四診:(5月28日)瘙癢顯著減輕,前胸腹部皮損基本已消退,項後、腿部皮損亦已明顯轉輕,大便暢通,囑服前方去烏蛇,又經兩周後痊癒。

[例三]樊××,男,61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 70年9月13日。 主訴:周身瘙癢,泛發皮癬一年多。 現病史:去年8月在兩腋下出現兩片皮癬,瘙癢,用過各種癬藥膏及慢性皮炎硬膏外巾不見好,因一次飲酒後引起劇癢,同時在前胸、腰腹、後背、兩胳膊、兩小腿部泛發大片焮紅皮癬,瘙癢甚劇,徹夜不眠,曾多方治療,未見效果,迄今已一年。皮膚變厚呈深褐色,瘙癢難忍,精神不振,納食減少。 檢查:從頸以下,胸、腹、後背、四肢可見大片慢性苔蘚樣損害,搔痕血痂累累。 脈弦細,舌質紅,苔薄黃。 中醫診斷:風癬。 西醫診斷: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證屬:風濕郁滯,日久化燥。 治則:搜風敗毒,除濕止癢。 方葯:烏蛇9克蟬衣6克當歸9克茜草9克荊芥9克 防風9克蛇床子9克蒼耳子9克白蘚皮9克地膚子9克苦參9克生甘草6克七劑,水煎服。外用皮癬水(157)。 二診:(1970年9月21日)葯後瘙癢顯著減輕,皮交前為薄,囑繼續服前方七劑,外用同前。 三診:家屬來代訴:周身皮損變薄色淡,瘙癢大輕。要求繼服前方及外用藥水。 囑用原方七~十四劑,仍外用皮癬水。 四診:(10月25日)服藥將近二十劑,原來皮損大部分已轉薄,接近正常皮膚,癢已不甚,但這幾天不明原因,在胸前腹部等處又出現新的紅色丘疹,瘙癢,心中煩躁。 脈弦滑。舌質紅,苔黃。 證屬:心火血熱,生風化燥。 治則:涼血清熱,熄風止癢。 藥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茜草9克蟬衣4.5克白蘚皮9克銀花9克地膚子9克生甘草6克五劑,水煎服。 五診:(11月5日)服十劑後減輕,新起皮損已消,偶感瘙癢。前方去茜草加蒼耳子9克,囑服五劑鞏固療效。

[例四]張××,男,38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2月17日。 主訴:頸項長癬已三~四年。 現病史:三年前頸後長一片皮癬,發癢,皮損越搔越厚,不久兩臂肘伸側亦起皮癬,曾塗多種藥膏、貼膏,均不見效,晚上瘙癢劇烈,影響睡眠,半月前於前胸遍起紅色皮損,瘙癢更甚。 檢查:頸後偏左可見手掌大小境界清晰,浸潤肥厚呈苔蘚樣皮損,雙肘伸側亦見類似皮損,前胸腋下可見散在之紅色小丘疹。 脈弦滑。舌質紅,苔薄白。 中醫診斷:頑癬。 西醫診斷: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證屬:血熱生風,日久化燥,肌膚失養。 治則: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方葯:生地30克當歸9克赤芍9克黃芩9克白蒺藜9克白蘚9克地膚子9克苦參9克蒼耳子9克甘草6克水煎服。外用新五玉膏(109)。 二診:(2月28日)服藥六劑後未見效果,仍然刺癢。改擬涼血清熱,祛風除濕。方用: 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地膚子9克白蘚皮9克蒼耳子9克茜草9克紅花9克服六劑。外用薄膚膏(102)。 三診:(3月17日)葯後稍能止癢,但效果不顯,因將出差,改服活血消炎丸十包,日服一包。 四診:(3月25日)稱仍癢不減輕,皮損亦無改變。改擬搜風清熱法。 藥用:烏蛇9克馬尾連9克黃芩9克羌活6克蟬衣6克銀花9克連翹9克丹皮9克荊芥9克生甘草6克服六劑。 五診:(3月31日)葯後瘙癢明顯減輕,前胸皮損逐漸趨退。前方繼服六劑。 六診:(4月8日),前胸皮疹已退,項後及兩肘皮損明顯變薄,癢已不甚,仍服前方,六劑後皮損全部消退。

神經性皮炎論治 神經性皮炎,中醫列入癬門。由於它往往頑固難愈,故統稱為「頑癬」。臨床上由於皮損形態的不同又有牛皮癬(與銀屑病有別),風癬、刀癬等不同名稱(見《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此外如《巢氏病源》記載:「攝領瘡如癬之類,生於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不但說明了項後為本病好發部位,而且指出發病與物理摩擦的關係。 本病以內因為主,由於心結煩擾,七情內傷,內生心火而致。初起皮疹較紅,瘙癢較劇,因心主血脈,心火亢盛,伏於營血,產生血熱,血熱生風,風盛則燥,屬於血熱風燥。病久,皮損肥厚,紋理粗重,呈苔蘚化者,止因久病傷血,風盛則燥,屬於血虛風燥。 臨床分為限局性和泛發性兩大類型。例如:牛皮癬,狀如牛領之皮厚而堅:風癬,即年久不愈之頑癬也,搔則頑痹,不知痛癢:刀癬,輪廓全無,縱橫無定,後者類似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辨證論治] 限局性以外治法為主,泛發者以內治法為主。朱老醫生認為可分三型論治。 (一)血熱型:多見於妝發不久泛發性皮損。由於心經有火,血熱生風,風勝則癢。 證見:成片紅色小丘疹,癢甚,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治宜涼血清熱,消風止癢。方用皮癬湯(經驗方)。 藥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蒼耳子9克白蘚皮9克苦參9克地膚子9克黃芩9克生甘草9克。 (二)風燥型:多見於日久泛性皮損。由於日久風燥傷同膚失養。 證見:瘙癢無度,皮膚浸潤肥厚,呈苔蘚化,舌淡苔凈,脈細滑。治宜養血潤熾,消風止癢。以風癬湯(經驗方)治之。 藥用:熟地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丹皮9克紅花9克荊芥9克苦參9克白蒺藜9克蒼耳子9克白蘚皮9克。 風盛型:多見於彌溫性皮膚浸潤肥厚的皮損。 證屬:風邪郁久,未經發散,蘊伏肌腠。 證見:幾年至幾十年頑固之症,周身劇癢,狀如牛領之皮,脈弦,舌質紅,苔黃。治宜搜風清熱,以烏蛇驅風湯。 藥用:烏蛇9克蟬衣6克荊芥9克防風9克羌活9克白芷6克川連9克黃芩9克銀花12克生甘草6克。 二、外治法:治療原則:限局性或泛發性皮疹較紅之初發損害宜以內服藥為主,外用較為緩和藥物。慢性限局性皮損肥厚苔蘚化者,宜採用刺激性較強的外用藥物。 (一)藥膏:初起較薄的皮損可外搽新五玉膏(109);較厚皮損,可外搽皮癬膏(110)或薄膚膏(102)。 (二)藥水:較薄的皮損可外搽普癬水(158)或斑蝥醋(156);較厚的,可外用皮癬水(157)、羊蹄根酒(154)。 以上可選用一種,或幾種交替使用。

皮膚瘙癢症(五例) [例一]庹××,女,72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4年10月21日。 主訴:周身皮膚瘙癢已四個月。 現病史:四個月來全身皮膚瘙癢甚劇,尤以夜間加重,徹夜少眠。曾服涼血清熱,祛風除濕之劑,未見減輕。大便干秘,五日一行。 檢查:全身皮膚乾燥鬆弛,可見搔痕,細薄鱗屑,血痂累累。 脈弦滑。舌質紫,苔光。 中醫診斷: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證屬:老年血虛陰傷,皮膚失養,風勝則燥,風動則癢。 治則:養血潤燥,活血祛風。 藥用:當歸12克白芍9克熟地30克元參9克麥冬9克丹皮9克紅花9克荊芥9克白蒺藜9克麻仁9克甘草6克六劑,水煎服。 二診:(10月31日)葯後皮膚搔癢明顯好轉,晚間已能入睡。脈弦,舌質紫紅,苔凈。 繼服前方,六劑。 三診:(11月16日)葯後搔癢曾已減輕,近日又較癢重,搔後並起小紅疙瘩,大便又干。脈弦細,舌紫苔光,中心薄黃。宗前方出入。 方擬:當歸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9克 元參9克荊芥9克白蒺藜9克丹皮9克麻仁9克甘草9克服六劑。 四診:(75年1月9日)皮肝瘙癢已輕,胸、腹、腰圍、後背沿感刺癢。脈弦,舌光剝,中薄黃。 囑繼服10月21日初診方,六劑。 1975年5月追蹤回信,稱病已痊癒。

[例二]秘××,女,62歲,門診病歷,初診日期:1974年2月4日。 主訴:上半身皮膚瘙癢五個月。 現病史:五個月來胸、背、上肢皮膚瘙癢頗劇,夜間尤甚,抓至出血仍不解癢,夜不能寐,胃納獃滯,精神萎靡,二便如常。 檢查:上肢及胸背部皮膚乾燥,搔痕血痂累累,稍見溢水。 脈弦細,舌苔白膩。 中醫診斷:血風瘡。 西醫診斷:皮膚瘙癢症。 證屬:脾經蘊濕,外受於風。 治則:健脾除濕,疏風止癢。 藥用:荊芥9克防風6克羌活6克白芷6克陳皮9克茯苓皮9克銀花9克甘草6克水煎服。 二診:(2月11日)服前方五劑後皮膚瘙癢明顯減輕,納仍不馨,食後腹脹,臉面微腫,證屬脾失健運,脾濕蘊滯。治擬健脾除濕為主。 蒼朮9克陳皮9克茯苓皮9克澤瀉9克冬瓜皮9克六一散9克(包)。 三診:(2月17日)服前方三劑後胃納轉馨,腹脹、臉腫均消,皮膚尚感微癢。治擬養血消風之法。 當歸9克丹參9克荊芥6克防風6克陳皮9克茯苓皮9克銀花9克甘草6克三劑。 1975年追蹤來信,稱一年多來,皮膚瘙癢未見複發.

[例三]張××,女,39歲,門診病歷,1975年2月28日初診。 主訴:全身皮膚瘙癢一年多, 現病史:一年多來全身皮膚瘙癢,不論風馬牛不相及吹,外受寒熱,汗出見濕,均覺瘙癢無並,曾用中西藥治療,未見效果。大便有時稀薄,日一、二次。 皮膚檢查:全身皮膚可見抓痕血痂累累,部分皮膚浸潤和散在色素沉著斑,未見原發損害。 右脈弦。左脈弦細,舌質紫黯,苔凈。 中醫診斷:血風瘡。 西醫診斷:皮膚瘙癢症。 證屬:血瘀生風,風動則癢。 治則:活血化瘀,消風止癢。 藥用:歸尾9克赤芍9克蟬衣9克荊芥6克丹皮9克桃仁9克紫草9克苦參9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水煎服。 二診;(3月7日)服前方七劑後上膚瘙癢稍輕。脈小弦,舌質紫,苔薄布。宗前法加減。上方去苦參、桃仁加白蘚皮9克。 三診:(3月14日)服上方七劑後,皮膚瘙癢逐漸減輕。訴頭暈目弦,有高血壓史,自覺無力,苔脈同前。上方加生龍牡(各)12克,蒼耳子9克。 四診:(4月11日)服上方七劑後,曾停葯兩周,下肢臀部又感瘙癢。脈弦細,舌中剝。擬以上方去蒼耳子加地膚子9克、 牛膝9克。 五診:(5月16日)服前方十劑後,因患腸炎改服他葯,續診時大便仍稀,關節附近皮膚尚癢,他處皮膚已恢復正常。改擬健脾除濕祛風法。 蒼朮9克陳皮6克茯苓9克澤瀉9克荊芥9克羌活6克白蒺藜9克煅龍牡(各)9克服七劑後來稱,病已痊癒。

[例四]張××,女,37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5年3月8日。 主訴:周身皮膚瘙癢已四年多。 現病史:從1970年冬季開始皮膚瘙癢,由兩小腿漸至周身皮膚。初起口服抗過敏葯尚能控制,以後服藥亦不起作用,搔破皮膚猶不能解癢,甚致徹夜不寐,影響白天工作。 檢查:皮膚乾燥,搔痕累累,搔破處血跡斑剝,體無完膚。 脈弦細,舌苔薄白。 中醫診斷:血風瘡。 西醫診斷:皮膚瘙癢症。 證屬:風濕之氣久羈,蘊滯肌腠之間。 治則:祛風除濕,清熱止癢。 藥用:荊芥9克防風6克羌活9克白芷6克陳皮9克茯苓皮9克銀花9克生甘草6克六劑水煎服。 二診:(3月7日)葯後皮膚瘙癢轉和能入睡。囑服前方六劑。 三診(3月29日)皮膚瘙癢繼續趨輕,搔痕顯少,適值月經來潮,量少、腹疼。宗前方加以調經活血之劑。 上方加當歸12克川芎6克赤芍9克六劑水煎服。 四診:(4月3日)皮膚偶感瘙癢,月經未凈。脈弦細滑,舌質紫,苔薄凈。 上方去川芎、當歸改歸尾9克,服六劑。 五診:(5月27日)近兩月來皮膚基本不癢,前日起吃了魚腥發物,又感瘙癢。 脈弦細,舌紅,苔薄黃。 證屬:蘊濕已化,風邪發泄未盡,又因飲食失宜而觸發。改擬搜風止癢,清熱敗毒。 藥用:烏蛇9克羌活9克荊芥9克防風6克白芷6克馬尾連9克黃芩9克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六劑。 六診:(7月28日)稱上次葯後,皮膚已不作癢,近日小腿尚感微癢,月經將臨,為防微杜漸計,要求繼服湯藥。 擬方:烏蛇9克羌活9克荊芥9克防風6克蟬衣6克當歸9克赤芍9克白蘚皮9克銀花9克甘草6克六劑。 兩月後追蹤回信,皮膚已不瘙癢,臨床治癒。

[例五]張××,女,32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5月7日。 主訴:陰部瘙癢四月。 現病史:四個月來突感陰部瘙癢,白帶不多,塗片檢查未發現滴蟲。晚間瘙癢加重,必須用熱水燙後,稍能止癢。 檢查:陰部未見原發皮損,可見搔痕和血痂。 脈細滑,舌質淡,無苔。 中醫診斷:陰癢。 西醫診斷:女陰瘙癢症。 證屬:肝腎陰虛,風從內生。 治則:滋陰,熄風,止癢。 藥用:生地30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元參9克白蘚皮9克丹參9克白蒺藜9克生牡蠣15克甘草6克囑服七劑。 外洗方:苦參30克蛇床子15克石榴皮15克明礬9克水煎洗,每日早晚各洗一次。 外用:黃柏9克輕粉3克冰片1.5克研末,香油調搽。 二診:(5月14日)一周後複診,稱發癢已輕,繼用前方一周即完全不癢。 [按語]朱老醫藥費生認為,風瘙癢總的原因不離乎風。風可能性分為外風、內風。外風可有風熱、風濕。內風可有血熱生風、血虛生風及血瘀生風。壯年多見血熱生風,一般常見於百夏季瘙癢症,老年多為血虛生風,尤以冬季瘙癢症為多見。 例一為老年性皮膚瘙癢症,年過七旬,血虛陰傷,膚失所養,風勝則燥,風動則癢。大便秘結,舌紫苔光,認證屬血虛型,故治以養血熄風,滋陰潤燥,後加活血去風而獲效。例二同為年老患者,證見舌苔白膩,納呆神疲,認證為風濕型,初診以祛風除濕而癢輕,二診以健脾除濕而腫消腹脹除,三診佐以養血祛風而競功。例三舌質紫黯,脈象弦細,認證為血瘀型,治以活血祛風而見功,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例四病延四年,認證為風重型,由於風濕久羈,留滯不去,初以祛風除濕而癢輕,後以搜風清熱而獲治。例五女陰瘙癢,陰部屬肝腎兩經循行之處,陰虛則肝失涵養而生內風,故以滋陰熄風而得治。

皮膚瘙癢症論治 皮膚無原發損害,但見瘙癢,稱皮膚瘙癢症,中醫名為風瘙癢(見《巢氏病源》),常因搔破皮膚,血痕累累,又稱血風瘡。有的只局限於一處,如陰囊、女陰、肛門等處,又稱陰癢之證。據朱老醫生臨床經驗,大致可分下列諸型進行辨證論治: (一)血熱型:由於心經有火,血熱生風。 證見;皮膚瘙癢焮紅,搔破呈條狀血痕,受熱易癢,或有口乾、心煩。多為夏季發病。脈弦滑帶數,舌絳或舌尖紅,苔薄黃。治宜涼血清熱,消風止癢。以止癢熄內湯加減。 方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丹參9克元參9克白蘚皮9克煅龍牡各12克白蒺藜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二)血虛型:多見於老年瘙癢證,秋冬易患。由於氣血兩虛,血不養膚,肝風內生,風勝則癢。 證見:皮膚乾燥,搔癢血痕遍布,面色無華或見頭暈、心慌、失眠諸證。 脈弦細,舌淡,苔凈。 治宜養血潤燥,消風止癢。 方用當歸飲子或養血潤膚飲(62)加減。 藥用:生熟地(各)12克何首烏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荊芥9克白蒺藜9克黃芪12克麻仁9克麥冬9克甘草9克水煎服。失眠加酸棗仁12克茯苓9克合歡皮9克。 (三)風濕型:由於濕熱內蘊,外受於風。證見皮膚瘙癢,搔後起水皰、丘疹或流水等濕疹樣改變。脈弦滑,舌苔白膩或薄黃膩。治宜祛風勝濕,清熱止癢。以局方消風散加減。 方用:荊芥9克防風6克羌活9克蟬衣4.5克陳皮6克茯苓皮9克白芷4.5克枳殼9克銀花9克甘草6克水煎服。 (四)風重型:由於風邪郁久,化熱化燥。 證見:周身皮膚瘙癢,經年累月,皮膚肥厚苔蘚化,頑固不愈。 脈弦細,舌紅苔薄黃。 治宜搜風清熱。以烏蛇驅風湯(15)治之。 二、外治法: (一)周身皮膚瘙癢,忌用熱水及肥皂洗澡,癢時外擦苦參酒(159)或者說九華粉洗劑(160)、三石水(161)。 (二)皮膚乾燥發癢,外用潤肌膏(124)。 (三)陰囊瘙癢(腎囊風),內服滋陰除濕湯(3)加煅龍骨15克、煅牡蠣15克,外用豨薟草30克,苦參30克,地膚子15克,白蘚皮15克水煎洗患處,每次15分鐘,每日1~2次。 (四)女陰或肛門瘙癢,外用苦參30克蛇床子15克石榴皮15克明礬15克水煎洗患處每日1~2次。 肛門如有蟯蟲,可用百部30克煎湯灌腸。


推薦閱讀:

老中醫坐堂 皮膚科病診治絕招33 手足癬
皮膚病巧用藥
吃多醬油皮膚會變黑嗎
【潮范】男士夏裝搭配之黑皮膚男生穿衣術
皮膚梅毒疹

TAG:經驗 | 皮膚 | 皮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