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2、劉邦打天下而不能「齊家」

32、劉邦打天下而不能「齊家」


自秦始皇以後,我們的歷史,由分封諸侯的體制,改變為一個統一文化與文字,統一政治體製為郡縣,所謂「書同文,車同軌」的東方大國。這個時候,正當公元前二百二十年前後。講到這裡,使人聯想起現代歷史的故事,當在推翻滿清以後,所謂民國初年到抗日戰爭的階段,閻錫山在山西修建的鐵路,故意採用狹軌,不和全國鐵路的軌道相銜接,仍然抱著「戰國諸侯」和《三國演義》的思想。距離秦、漢兩千年後的中國,還隨時出現「戰國」時代「車不同軌」的作風,你看,這有多麼大的諷刺意義。

但我們現在不是研究歷史,只是討論中國文化大系中的儒家心法。因此,講到「修身」與「齊家」的問題,引用到歷史上歷朝歷代為天下主的第一家庭(族)。如果再做詳細的敘述,那就變成講歷史小說了。但是,歷史的人事問題,不正是《大學》內涵的反證嗎?

我們的歷史,從來以漢、唐開國為盛世。宋、明其次,元是蒙古族當家。清是滿族當家,都要另當別論,實難要求過嚴。而且我在前面講過,除了以歷代開國之君為主題之外,其餘的都算是「職業皇帝」,能夠守成的已經不錯,大多更不必要用《大學》的尺度來討論。不過,話也不能以偏概全。在職業皇帝當中,也還有幾個可算是出類拔萃的人物,「雖不中,亦足觀也矣」!

從劉邦的「龍顏」說起

以開國的帝王來講,例如漢高祖劉邦,除了歷史上讚許他是「隆準龍顏」、「豁達大度」八個字以外,應該說還有四個字,便是「知人善任」的長處。至於什麼是「隆準」,是說他鼻子長得挺拔,鼻頭特別大一點,猶如相書所說,「一鼻通天,伏犀貫頂」而已。這樣的人多的是,我一生也見過幾個乞丐和出家的和尚,都是「隆準」,並不能因鼻子大,就可當皇帝。「龍顏」嘛,誰見過?就算古畫上的「龍」吧!那副尊容,除了很有威武以外,也並不特別,平常人也有的是。用這「隆準龍顏」四個字來稱讚劉邦,完全是古人寫歷史的大手筆、妙文。因為沒有什麼特別好說的,當了皇帝,總要說他有特別過人之處才對。等於後世的什麼「龍鳳之姿,天日之表」一樣的句廣,極其諂媚的筆墨。

我年輕時,有一個會摸骨看相的朋友,我常對他說,你賺了別人的錢,又在罵人,壞透了。假使你敢說我是有特別的骨相,或是「龍行虎步」、「虎背熊腰」,我非揍你不可。那是你明明在罵我是個禽獸,是個動物嘛!但是,他說,老兄,我是規規矩矩照書本上來的,那些歷代的英雄帝王們,不都是很喜歡這些恭維嗎?看來,你是一定做不成英雄了!我們彼此哈哈大笑拉倒。至於說劉邦「豁達大度」,這一點,比較起來,可以承認,拿他前比齊桓公,後比唐太宗李世民,都有點相似之處。但也必須看看反面的文章。例如范增對項羽說,劉邦居山東時,貪財好色。現在到了咸陽以後,居然不貪取財貨,又不擄掠美女,看來,其志不小,你不對付他,將來你必失敗在這個人手裡。後來,果不出其所料。

我想,《史記》與《漢書》,你們都很熟,尤其是司馬遷寫《史記》的高祖、項羽「本紀」,也是大家最喜歡讀的大文章,因此,我不需多說。

「豁達」背後的身世和性格

漢代開國之君的劉邦,他出身的家庭和父母,可以說,本來是一個殷實務農的人家。只有劉邦,在這個家庭中,素來就「不甘淡泊」、遊手好閒、好說大話,在他家族的眼中,是一個不管家人生產,使父親兄弟們不大喜歡的人。不過,這樣的人,在每個地方、每個鄉村中,都隨時會出現。劉邦算是有「智、力、勇、辯」的那一類型,環境往往不能約束他的。偏偏是他運氣好,吹牛說大話,吹到了一個外地來的大財主的女兒呂雉做妻子(這個大財主,歷史上只稱他呂公。但有說在《相經》上,記他名呂文,字叔平)。東方西方人類的文化,過去歷來同樣是重男輕女,所以詳細記載她的資料並不多,只把重點記錄在她當皇后以後的事。其實,你仔細研究,在劉邦做亭長,送囚犯,放囚犯,躲在芒碭山溝里,直到與沛縣的秘書蕭何、曹參聯絡,取得縣城,稱「沛公」起兵,他的妻子呂雉,都是知情參與其事的。所以後來做了皇后,設計殺韓信,是兩夫妻的同謀。劉邦死後,故意請張良吃飯,是她設計促使張良早死。

關於這一點,有人對我說,於史無據。我說,你不了解道家的「辟穀」,當然不明白,張良當時已修到可以「辟穀」不吃飯。功夫到此,忽然強迫他吃肥膩的食物,不但功夫盡失,甚至不死也要大病一場。世界上的知識太多,當然有所不知。可是呂后有人教她,因此,一飯之後,即致張良於死命,並非歷史上的奇事。

當時,在秦始皇實行「嚴刑峻法」以治國的時代,而且役使民工,不給酬勞,建造皇宮等工程,弄得民不聊生,到處逃亡避禍。在劉邦的家鄉沛縣,忽然從外地遷來一家財主呂公,等於是沛縣一樁新鮮的大事。劉邦不過是一個區區的亭長,並非聲名顯赫的人。他在呂公過生日做壽的時候,自己一個人空手走來祝賀,在呂家的賓客簽名簿上,大書送賀禮的禮金萬金,然後就大模大樣的自己坐在首席吃喝起來。因此有人報知主人,呂公會看相,他出來一看,大奇劉邦這個樣子,而且敢大膽冒充闊老,就和他結交,準備把大女兒嫁給他。當然,呂老太婆是反對的,認為這種吹牛說大話的人靠不住。似因呂公的堅持,也無可奈何。當時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兒女本身很少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

「驕縱」的呂后實在不簡單

不過在這個歷史的故事上,可以看出呂后是出身財主家庭的大小姐,不免有「驕縱」的習性,配了一個劉邦這樣的丈夫,「豁達」對「驕縱」,倒也情投意合。但對她的身世,劉邦總不免會禮讓她一點,不一定是怕老婆,只能說總有一點自卑感,這也是人之常情。況且呂后是個聰明人,從結婚以後,便一直參與外事。歷史上說,當劉邦放了囚犯,逃亡在芒碭山澤之間,只有呂后知道他在哪裡,常常送飯給他吃。暗地也有人問她,你怎麼會知道他躲在那裡?她就說,劉邦人在哪裡,哪個地方,就有雲氣罩著,只有我看得出來,所以知道他在那裡。這是「欺人」,還是「自欺」,姑且不論,但可知道她是參與同謀的。如果照近年來社會上流行迷信氣功的話,就會說,那裡有磁場,我會知道。

平常讀歷史或看小說,最奇怪的事,從來在歷史和小說的節骨眼兒上,幾乎很少提到金錢和經濟的事。例如說《三國演義》吧!劉、關、張三人結拜,要起義,經費哪裡來?其實,《三國志》已有說明,是中山大商張世干、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金財」,劉備才有資本招兵買馬。曹操起兵的經費來源,據《三國志》所載,是「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董卓」。但另如《世說》所載,「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曹操),使起兵,眾有五千人」。大概古代文人自命清高,不喜歡談錢,一談錢,就俗氣了。其次,許多武俠小說,甚至愛情小說,也很少提到錢和經費來源。那些俠客,都豪氣干雲,上酒店,吃飯館,非常闊氣,既不做工,又不經商,錢從哪裡來?難道做了俠客,都有「呼風喚雨,撒豆成錢」的本事嗎?至於愛情小說,更不用說了,愛情就勝過饅頭和麵包,還談什麼錢呢!

我們因為講到劉邦和他妻子呂后的家世,可以大膽的假定,當劉邦在草澤中,收聚流亡起兵時的初步資財,是靠呂后娘家的資助。所以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以後,不但在感情上,是習慣性的敬畏老婆三分,在利害關係上,呂后始終是可以「頤指氣使」,儼然是站在「老闆娘」當家的慣例上做事。因此形成漢朝三四百年的天下,始終是受「女主」和「外戚」所左右的家族政風。從形而上哲學的觀點上講,大自天下國家的政治,小至家庭個人的處事,真正的善惡是非,是因時因地為準,很難下定論。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轉變,是非善惡,也有所顛倒。但只有因果的定律,是絕對肯定的,乃至唯物世界的一切科學法則,也不能違背因果律的原則。

尤其劉邦和呂后,在家庭夫婦關係上,非常玄妙,歷史上的記載,也並沒有為他隱飾。劉邦與項羽的戰爭,所謂大小几十戰鬥,劉邦都是打敗仗;最後一戰,項羽烏江自刎,都歸功於韓信的戰略成功。當劉邦在彭城打了敗仗逃走,項羽就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太公」和妻子呂后,作為人質。後來便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故事,項羽與劉邦面對面在戰線上談判,項羽綁著劉邦的父親「太公」說,再不投降,我就烹宰了你的父親。劉邦裝著很輕鬆地說,「吾翁即若翁」,「則幸分吾一杯羹」。我和你本來是好朋友,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如果烹了他,請你分一碗肉湯給我喝!這種無賴的作風,項羽是很看不起的,結果還是放了太公和呂后。

有一個人,叫審食其,從沛縣開始,就為劉邦、呂后做管家的總務,過去官稱的職務叫「舍人」。當太公和呂后被項羽擄去做人質的時期,審食其也一直跟隨呂后做人質的副件。歷史上只用一個字,「幸」於呂后,便知道了。事實上,他就是呂后的情夫。後來劉邦當了皇帝以後,還封審食其做「辟陽侯」。侯爵不是小官,張良有大功,也不過是「留侯」的侯爵。所以後人有詩說,「漢王真大度,容得辟陽侯」。

一直到劉邦死後,呂后專政,審食其與陳平同做丞相。呂后想把劉家的天下變成呂家的天下,審食其可以說是參與其事的。最後,呂氏奪權的力量垮了,由劉邦另外一個兒子劉恆即位,就是漢文帝,也沒有處置他,只把他罷免了相位,他還能老死在家中。這個審食其,也可算是歷史上的奇人奇事,豈不是俗話說的「有福之人不要忙」嗎?

史書給劉邦的短評

世界上最使人樂意拚命追求的東西,便是錢財和權位,但使人最容易墮落到喪心病狂的,也便是錢財和權位。證之歷史上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而平民老百姓,本來在貧賤的時候,還是一個平凡的好人。如果運氣好,忽然發達了,就完全變了一個人。就以我個人的一生,見過也經過現代史上幾次大風大浪,看到的接觸到的人物各行各業也不少,對照歷史的經驗,可以說始終不因得意、失意而變更人品的,實在不多見。

如果以漢高祖劉邦來說,他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文化基礎的人,自起兵統將以來,直到做了皇帝,他那種「漫不在乎」的「豁達」個性,變得並不太大。只是從經驗汲取失敗的教訓,對人對事的見識增加,心機就更深沉了。

歷史上,對他的一生,很坦然地說: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令蕭何次律令(順勢大略修改秦法)。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定度、量,衡準則)。叔孫通制禮儀。雖日不暇給,規模宏遠矣。

但對於文化教化,自秦政以後,劉邦並無建樹,還屬於草昧初創的格局。

當劉邦建立漢朝做了皇帝,在位的六七年之間,呂后還能自制,並沒有作出想奪取政權,過於跋扈囂張的舉動。只為兒子劉盈做太子的事,求張良的指教,請了「商山四皓」來保駕,使劉邦放棄了另立一個寵妃戚姬的兒子如意做太子的意圖。

劉邦與呂后之間的鉤心鬥角

等到劉邦一死,他的兒子劉盈即位為惠帝,她就設法毒死了如意。又把他的生母戚姬斬斷手足,挖去眼睛,弄壞她的聽覺,迫她吃藥變成啞巴,再把她放在廁所里,叫做「人彘」。叫自己的皇帝兒子劉盈來看。劉盈是個好心人,看後大驚大哭,就病倒了,對他的母親呂太后說:「這不是人做的事。我雖然是你的兒子,恐怕不能擔任皇帝治理天下了。」因此,就故意服食刺激性慾的興奮劑,天天在宮中玩女人,不大理會國政。勉勉強強在位七年,只有二十歲就死了。這個時候的呂太后,還不到五十歲的人。在歷史上,就由她開始有太后「臨朝稱制」的創舉,也可以說,由她專制獨裁了八年,大量起用娘家呂氏的兄弟子侄輩,掌握軍政大權,預備把漢朝的天下,換劉家成呂家。

由於這個歷史真實故事,你可了解到夫婦家庭在權勢利害的關係上,就會變更心志,換了一個與平常正常人格不同的心思。從愛情變成仇讎,由仁慈變成兇殘,甚至親生父子之間、母子之間,也會變做仇人。當然不只是女性如此,男性也會有同樣情況。這種情形,豈只在權勢富貴中心的帝王家族,即使在三家村裡,有一兩畝薄田的農家,也隨時隨地可見的。

所以在戰國末期,幾乎與孟子先後同時的大儒荀子(卿),就對「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不同意,認為「人性」天生是「惡」的,須要教化學養才能使它從善。因此,他對曾子、子思秉承孔門遺教,認定「人性本善」的說法,大加反對。所以由他教出來半途退學的學生李斯,受其影響很大,後來幫助秦始皇厲行「嚴刑峻法」的暴政,是從確信「人性本惡」的基本立場出發。歷史政治的背後,始終是受一種哲學思想所排演的活劇。因此,宋儒蘇東坡也認為李斯的罪過,是該由荀子來負責的。其實,關於人性的本來,是善或是惡,乃至不善不惡,非善非惡的問題,幾千年來,東西文化始終還爭論不休,我們這次不講這個專題,姑且不論。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只講漢朝初建的劉家媳婦呂后,由她從小驕縱個性開始,到了她的中年,丈夫劉邦打下天下做了皇帝,自己也跟著成功做了皇后,正如劉邦對他自己父親說的:「當年你都說兄弟們成器,你看我不會生產弄錢,管家裡的事,很不高興。現在你看我比兄弟們,為劉家可賺得多吧!」說得他父親「太公」很不好意思。這個從有錢的「呂家」嫁過來的大小姐,那種心情,比起劉邦,更是志得意滿,不可一世了。但她是聰明人,擔心的是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劉盈,依照傳統宗法社會的慣例,理當做太子,將來好做皇帝,管理這個劉家天下的大財富。偏偏劉邦又特別寵愛另一個妃子戚姬,還想把她所生的兒子如意立為太子。這對她的威脅太大了,真是又氣又恨。總算想盡辦法,最後請教張良,請來「商山四皓」保住了兒子做太子的職位。但由於這個刺激,造成她的恐懼、怨恨、妒嫉等錯綜複雜的心理變態。加上她正在女性更年期前後,由生理影響而促使心理變態。

所以劉邦一死,她就更加慌張,兒子又小,朝中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大臣還不少,不一定都靠得住,尤其對她也不一定服氣,自己勢孤力單,怎麼辦?當時那個宮廷局面,是太緊張了,只有哭。幸得張良有個孫子名「辟強」的,雖然只有十五歲,但見解聰明,猶如他的祖父,他為丞相陳平出主意說:「太后現在最怕的是你們這班老臣,那即位做皇帝的兒子又小,如果你們把她娘家的兄弟都封了重要職位,她心裡就比較踏實,就好辦了。」因此,呂氏娘家的兄弟們,就一舉把握了朝政。後來所形成的那種「政治心理病變」也是夠可憐的。

其實,她和劉邦一樣,都是很有潛在機智的人,真是漢初一對半斤八兩的活寶。當劉邦生病要死的時候,她找來醫生為他診治,劉邦就對她大罵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罷之。」劉邦為什麼不肯接受呂后請來醫生的治療?他為什麼又再三要改立太子,可以說,他深知呂后,其志不小,太不簡單。由此可見,他們夫妻在權勢上的利害衝突早就存在,你看是多麼複雜。

為劉漢後代的悲劇奏了序曲

所以他的後代子孫漢武帝劉徹,想立他所愛的鉤弋夫人的兒子弗陵做太子,就很忍心地賜鉤弋夫人自殺。然後他問左右,外面的人們,怎麼評論這件事。左右對他說:「人言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劉徹聽了說:「然!是非爾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這就是劉邦、呂后兩夫妻鉤心鬥角的反彈,留給他的子孫漢武帝忍心殺愛人的歷史經驗談。

再看呂后的聰明,比劉邦也差不到哪裡去。當她臨朝稱制,等於做了八年的女皇帝,臨死以前,告誡兄弟呂祿、呂產說:「我崩,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勿送喪,為人所制。」可見她也早有先見之明,真也不簡單。只可惜她的兄弟比她差太遠了。但她們夫妻的故事,在西漢、東漢兩朝的末代,變更劇本,始終反反覆復在重演,非常可悲可嘆。由此看來歷史與人生,再三反思,便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學養的原則,是有多麼重要啊!既有先見之明,知道人心難測而必有變,難道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嗎?


推薦閱讀:

unicode、ucs-2、ucs-4、utf-16、utf-32、utf-8 - 歷史的...
32、四逆散
32、惦念
32、十二天官判詞精解

TAG:劉邦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