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29個外國攝影師的視覺中國

圖集:29個外國攝影師的 2007年10月02日 新周刊 總前言中國是主角,他們是旁觀者。中國是古老的新鮮國度,他們是世界各國的頂級職業攝影師。中國是他們的攝影新大陸,令他們好奇、興奮、受誘惑、目眩神迷、靈感四溢,狂摁快門。如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所言「那些有矛盾、有變化、存在進步和革新的國家才能產生出好電影」,那些有矛盾、有變化、存在進步和革新的國家才能產生出好照片。比如中國。1844年,法國海關總檢查長於勒·埃及爾拍下現存最早的中國照片。抗戰時期,以《時代》周刊、《生活》雜誌為首的職業攝影師進入中國,羅伯特·卡帕拍下中國抗戰士兵堅毅的臉龐,布勒松拍下民國物價飛漲時民眾搶購黃金的場景,傑克·伯恩斯拍下國民黨乘船離開大陸去台灣的一瞬。新中國成立後,布勒松、馬克·呂布等人樸素平和地記錄了當時中國的建設和老百姓生活,隨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的攝影師德克·哈斯坦德記錄了珍貴的歷史性時刻。1978年至今,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是怎樣的?醞釀半年的這份攝影特輯,涵蓋了歐洲、亞洲、澳洲、美洲13國29位當代著名外國攝影師的中國作品,從1萬多幅圖片中遴選出200多幅,附錄了20位中國攝影師看外國攝影師的調查採訪。在特輯採訪中,拍了中國50年的馬克·呂布自認是中國的老朋友,第一時間回復了圖片和採訪要求。德克·哈斯坦德在飛機上筆答。而那些行蹤飄忽不定的攝影師一旦聯繫上,了解意圖後也十分爽快地接受採訪和提供圖片。有的攝影師還熱心提供最佳人選。瑪格南圖片社主席斯圖亞特·富蘭克林在受訪時說:「任何一個喜歡記錄歷史的攝影師都會對中國感興趣」。今天的中國正在創造歷史,社會變革之豐富,遠不止大國崛起這麼簡單。他者的目光是一種有意義的迴響、有角度的發現、有文化厚度的對話、有個性的讚美。「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在這裡,外國攝影師是主角,你是旁觀者,在那一張張照片當中,你能聽到一聲聲:「China, Wow!」圖片統籌、採訪/李健 版式設計/劉志濤編輯手記:他者的目光 李健 攝影自清朝傳入中國以來,見證了中國一百多年社會的巨大衍變。隨之進入中國的外國攝影師,身份影響雖各有不同,從他者的視角在相當程度上完善了中國的歷史書寫。其中歷程大致可份三個階段: 一.清朝至1949年。1844年,于勒·埃及爾以法國海關總檢查長的身份來到中國,拍下中國現存最早的照片。傳教士、外交官、商人、旅遊者等職業人士在一定程度擔當了攝影師的角色。照片中國的東方異國色彩甚為濃厚。多拍攝山川建築、名勝古迹,近乎地理紀錄片。至於抗戰民國時期,以《時代》周刊、《生活》雜誌為首的專業攝影師首次大規模地進入中國,客觀報道了當時的戰況和民生。羅伯特·卡帕拍下中國抗戰士兵堅毅的臉龐,布勒松拍下民國物價飛漲時民眾擠兌換黃金的場景,傑克·伯恩斯拍下國民黨乘船離開大陸去台灣的一瞬。 二.1949年至1978年。這個時期,因為各種原因,除了少數外國通訊社獲報社的攝影記者外,進入中國的外國攝影師並不多。但是布勒松、馬克·裡布等人以其樸素平和的拍攝手法不僅記錄了當時中國的建設和老百姓生活,也影響了後來中國幾代攝影師。隨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的攝影師德克·哈斯坦德記錄了珍貴的歷史性時刻。 三.1978年至現在。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外國攝影師幾如潮水般湧入中國。中國地理之博大,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燦爛,變化之迅猛無不讓他們目眩神迷。正如瑪格南圖片社主席斯圖亞特·富蘭克林在採訪中談到瑪格南與中國的密切關係時說道:「任何一個喜歡記錄歷史的攝影師都會對中國感興趣」。日本攝影師久保田博二以6年時間遍踏中國所有省份,拍下《中國》一書。加拿大攝影師愛德華·博汀斯基以大畫幅相機展現了中國的「世界工廠」,三峽之遷,東北老工業等重大事件的細節。法國攝影師閻雷20年出了4本有關中國的攝影集,美國攝影師康蘭絲模仿中國傳統繪畫的長軸形式描繪了中國山水的文化之美。美國攝影師何夫傑和加拿大攝影師季瑞常駐上海,成立了記錄中國的圖片網站。這些攝影師在記錄的同時也試圖以自己的眼光闡釋中國,並且風格更加多樣化。 此次的攝影特輯採訪整理歷經近半年,得到包括瑪格南主席在內的許多外國攝影師的關注和支持。拍了中國50年的馬克·裡布幾乎是第一時間回復了圖片和採訪要求,他自認是中國的老朋友。德克·哈斯坦德在飛機上抽空寫下詳細的採訪回答。而那些行蹤飄忽不定的攝影師一旦聯繫上,了解意圖後也十分爽快地答應採訪和提供圖片。有的攝影師還熱心地提供適合人選。另外,我們附錄了20位中國攝影師看外國攝影師的調查採訪。這次專輯涵蓋了歐洲、亞洲、澳洲、美洲13國29位當代著名外國攝影師的中國作品,從1萬多幅圖片中遴選出一百多幅,呈現的不僅僅是他們眼中的中國印象,更是一個大國正在崛起的中國形象。而我們就在那一張張照片當中,聽到了一聲聲:「China, Wow!」1新周刊2007019期封面2詹姆斯·維特婁·德拉諾作品 美國攝影師詹姆斯·維特婁·德拉諾作品:1997年,三峽蒸汽船上的人們。 3伊夫·吉列作品 法國攝影師伊夫·吉列作品:2006年,青海西寧,正在拆除的舊城區。 4閻雷作品 法國攝影師閻雷作品:1993年,雲南元陽哈尼族的梯田。 5亞歷山德羅·迪蓋塔諾作品 義大利攝影師亞歷山德羅·迪蓋塔諾作品:2006年9月,北京天安門。 6斯圖亞特·弗蘭克林作品 英國攝影師斯圖亞特·弗蘭克林作品:1993年,上海。 7森山大道作品 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作品:2005-2006年,上海。 8塞風作品 德國攝影師塞風作品:2000年,上海浦東/楊浦大橋。 9帕特里克·扎克曼作品 法國攝影師帕特里克·扎克曼作品:1995年,蘇州,鞏俐在《風月》拍攝現場。 10麥克·沃爾夫作品 德國攝影師麥克·沃爾夫作品:2003年3月,浙江鄉村新年,人們喜歡穿紅衣服以期好運。 11馬克·呂布作品 法國攝影師馬克·呂布作品:1965年,北京。 12馬克·亨利作品 英國攝影師馬克·亨利作品:1999年,大連開發區。 13馬丁·帕爾作品 英國攝影師馬丁·帕爾作品:1997年,上海。 14馬蒂阿斯·柯斯塔作品 西班牙攝影師馬蒂阿斯·柯斯塔作品:2006年5月,北京奧運工地上的建築工人。 15羅伯特·凡德·休斯特作品 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作品:2007年2月,陝西西安,一個詩人、音樂家在家裡。 16康蘭絲作品 美國攝影師康蘭絲作品:1986年,四川樂山。 17久保田博二作品 日本攝影師久保田博二作品:1981年,拉薩寺廟敬佛的老百姓。 18季瑞作品 加拿大攝影師季瑞作品:上海。 19德克.哈斯坦德作品 美國攝影師德克·哈斯坦德作品:1972年2月26日,杭州,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松總統游賞西湖。 20丹尼爾勒·馬蒂奧利作品 義大利攝影師丹尼爾勒·馬蒂奧利作品:2005年,上海百樂門。 21布勒松作品 法國攝影師布勒松作品:1958年,北京。 22彼得·比阿羅貝澤斯基作品 德國攝影師彼得·比阿羅貝澤斯基作品:2005年6月,上海浦東商業區。 23愛德華·伯汀斯基作品 加拿大攝影師愛德華·伯汀斯基作品:2002年,四川奉節。 調查:20位中國攝影師看外國攝影師1.你最喜愛哪個外國攝影師的作品?為什麼? 2.你看過外國攝影師拍的中國作品嗎?你覺得它們客觀嗎?3.你與外國攝影師的聯繫多嗎?你覺得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如何?4.你是否拍過模仿外國攝影師的作品或看過中國攝影師模仿外國攝影師的作品?你覺得這是一個必經階段嗎?5.你覺得中國攝影師與外國攝影師水平相比如何? 6.你覺得中國攝影師要走向世界的當務之急是什麼?李振盛我最早喜歡的外國攝影師首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47年前的1960年8月,中國文化界把他當成「資產階級新現實主義攝影流派的總代表」嚴加批判,我從「逆向思維」中秘而不宣地把他視為我心中的導師與偶像,他的「決定性瞬間」成為指導我幾十年攝影實踐的理論基礎。假如真正能拋開狹隘民族主義情緒讓人說實話,我認為外國攝影師拍的中國作品大多都是客觀的,只是有的攝影師接觸中國不夠深入,不夠廣泛,不熟悉中國生活方式,所拍的照片難免有偏頗與片面之嫌。隨著信息的全球化,我認為外國攝影師對中國的印象總體是良好的,而且會越來越好。中國攝影可比中國足球強多了!很多中國攝影師早就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了,我覺得中國攝影師一點也不比外國攝影師差。司蘇實外國攝影界普遍對中國攝影關注,阿蘭·朱利安、馬志安、普雷基等已經開始按自己的觀點來組織中國的作品。美國休斯頓的鮑德溫夫婦近期十分下功夫逐一了解各地、各種不同體系中國攝影人的風格。中國攝影師與外國攝影師水平各有千秋。年輕一代相對西方同行而言要幼稚些,但中國人骨血中獨到的美學觀念(詩言志,含蓄、內在、深刻、繞樑三日)很快會發揮出獨特的作用。就現行作品而言,像吳家林那類自然流露鄉情的作品更容易體現民情、國風;觀念類藝術攝影的主流目前仍處於模仿階段,也是較生硬的階段。無論哪一類攝影,攝影人只有儘快恢復個性,還原自我,並在此基礎上提高文化素質、思想認識能力,以及藝術表達的品位才能早日脫去「黃口」,走向成熟。顧錚外國也有一般般的攝影家,中國也有非常好的攝影家。我與外國攝影師有接觸,但我不關心人家對中國的印象如何,也沒有興趣要求人家改變什麼,即使他有所謂的「負面印象」。要知道,社會有太多「負面」,要人家不負面也不行。中國攝影師要走向世界的當務之急是什麼?這種大國「撅」起式的問題沒有太多意思。最要緊的是行業標準通用,敬業,遵守信用,當然還有才華。張海兒就是模範。楊小彥不少西方的攝影風格對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首先攝影術就是從西方傳進來的。在中國可能是我最早介紹馬克·呂布的。當時看他的《中國所見》,選擇了約50來幅作品,刊登在《攝影》叢刊上。現在我和攝影家劉博智來往很多,他在美國肯薩斯大學藝術學院任教。中國攝影師「走向世界」這個說法不好。首先,已經有不少中國攝影師參加了國際性的攝影展覽了,這算不算「走向世界」?其次,中國攝影不是要「走向世界」,而是「走向自己」。中國攝影要以本土為基礎,尤其是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本土才更重要。鮑昆外國攝影師拍的中國作品好壞參半吧。特別了解中國和完全不了解中國的都是少數。中國攝影師模仿外國攝影師的作品,不是一個必經的階段,是一個永遠躲不開的夢魘。中國攝影師與外國攝影師相比?比一般技術,稍稍差點;比嚴肅的工作態度,十萬八千里;比深入的文化觀,看在哪。和商業攝影師比創意根本比不上,技術有一比。和大師比沒意義,大師都是過去時。和記者比,首先沒有敬業精神,別的沒法比。中國攝影師的當務之急是好好關注自己這片土地。江融在紐約生活,我有幸經常能到攝影藝廊和博物館看攝影展。我最喜歡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還有AndreKertesz。我所了解的大部分外國攝影師都訓練有素,十分敬業和獨立,具有專業素養,職業道德。他們對中國更多是好奇。通常對中國都有好感。中國是攝影的金礦,許多國外攝影家均意識到這一點,中國攝影家更應當把握時機,尋找適合自己拍攝的題材。劉樹勇當代外國攝影師看待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營造的景觀――比如像奧運會、現代都市這樣的景觀,與他們看待中國邊遠地區或者低層平民的生活有著不同的想法。他們更喜歡了解後者,並把這種了解和探究看作是在接近一個真實的中國。從我關心的攝影介入社會批判和作為個人內在表達的角度來說,中國這部分攝影作品更有為直接有力、亦更富於悲憫情懷和誠實的姿態。「走向世界」是不存在的,你自己就是「世界」本身。那日松當代拍攝中國最優秀的幾個外國攝影師——閻雷、羅伯特·凡德·休斯特等都是我的朋友。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都比較深入和透徹。其他一些來中國旅行式拍照的攝影師(包括一些大腕兒)給我的感覺很可笑,看他們拍照,你有時候甚至會懷疑他們是不是那個你曾經敬仰的「大師」。個別中國攝影師已經達到與國外頂級攝影師相當的水準,總體上我們的攝影師還是一群烏合之眾。我們的根基太差,目前我們連一個像樣的「中國攝影史」都沒有,沒有像樣的「攝影評論」,沒有「攝影博物館」,沒有「攝影藝術基金」……當代中國攝影有一個全世界獨有的現象,就是業餘的比專業的還「火」,業餘乾的活比專業幹得還「專業」。王文瀾我經常從世界各地買一些外國攝影師的紀實攝影畫冊,看他們如何拍攝自己的國家以及如何拍攝中國。最喜歡尤金·史密斯,以及布勒松和馬克·呂布關於中國的圖片。我經常接觸一些外國攝影師,他們都認為中國是最能找到攝影敏感的地方。中國攝影師只要拍好眼前的東西就會有國際水平。盧廣最愛尤金·史密斯的《水俁》,做一個攝影師就要做有責任的攝影師。我主要看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作品。德國攝影師邁克爾·沃爾夫的《中國――世界工廠》獲得過荷賽當代熱點類組照一等獎。亞歷山德羅·迪蓋塔諾的《上海民工》獲得過荷賽當代熱點類組照三等獎。韓國攝影師對中國題材拍攝很感興趣,他們經常會獨自一人在中國的東北、西北進行拍攝。主要是中國體制問題,使很多有水平的中國攝影師沒有發揮出來,束縛在圈子裡,沒有辦法參與世界性的題材去競爭。所以世界重大題材上看不到中國攝影師的照片。信息不靈通,攝影師英文水平差,英文翻譯有困難,這些都成為中國攝影師走向世界的絆腳石。吳家林1996年以後,我到休斯頓、紐約、巴黎等地辦影展,每次都呆一兩個月。最愛寇德卡的作品。他是個天才的影像藝術家,畫面構成極嚴謹而不做作。卡蒂埃·布勒松和馬克·呂布拍的中國作品有深度的客觀,是那個年代中國社會人文狀態的縮影,非常珍貴。他們都很喜歡中國,特別對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肅然起敬,對當今中國的發展變化十分欣喜。中國攝影師重內容,輕形式;重拍什麼,輕怎麼拍。作品往往流於「照相」、「記錄」,缺乏藝術表現力。外國攝影師內容與形式並重,追求個性化視覺。中國攝影師的當務之急,是用個性化的視覺方式去拍自己熟悉而感動的東西。曾璜亞當斯、布勒松、薩爾加多、尤金·理查德、James Nathway、Joe McNally……他們的作品會以某種形式擊中你,讓你感到:哦,照片可以這樣拍呀。中國攝影師還沒有走向世界嗎?在我看來,中國已有很多世界級的攝影家了,在世界上到處飛了。林路我每年從網上購買的國外攝影師的作品專集多達五六十本,摺合人民幣一兩萬元。拍攝風光時喜歡亞當斯,拍攝人體時喜歡牛頓,轉向批評後喜歡攝影批評家薩考夫斯基。由於策展,這兩年一直和國外攝影師頻繁接觸,他們的作品參加了平遙國際攝影展以及他們親臨現場看到中國國際攝影展的盛況之後,常常激動不已。中國攝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遠遠沒有達到預想中的空間。美國攝影家斯泰肯的《月光池塘》,2006年成交價格為292.8萬美元,而這一年轟動全國的華辰影像拍賣,參加拍賣的中國攝影家132幅照片,最終成交84件,成交總額為245.597萬人民幣,還不及斯泰肯的一幅作品的1/8。中國攝影師要走向世界的當務之急是人文精神的建立,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以及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任悅瑪格南攝影師的作品整體上不錯,代表了攝影領域的最高水平,並且風格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外國的報道攝影師對中國的關注已經從老少邊窮轉移開,轉向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國發展變化太快了,你所記錄的一切都會迅速成為歷史——這是一個報道攝影師夢寐以求的工作。中國最好的報道攝影師和國外沒有差別。整體的攝影教育水平還是存在差距。在攝影前途上,我們要反問自己:為什麼要走向世界?孫京濤老一輩的外國攝影師,我喜歡約瑟夫·寇德卡、黛安·阿勃絲;新一輩的喜歡馬丁·帕爾。前者知行合一,後者有層出不窮的揶揄和對攝影本體語言的拓展。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中國都是攝影的樂土——這裡有無窮的題材,也是一個未經開發的巨大市場。中國攝影師很多地方不如外國同行,很多地方也超越了他們,很多地方沒有可比性。中國攝影師的當務之急是知道怎樣成為一名真正的「中國攝影師」,而不是成為一名世界攝影師。有一個荷蘭的圖片編輯問我「怎樣才能拍好中國題材的照片?」我說在懂漢語的情況下在中國生活十年以上吧。王慶松最愛托馬斯·迪曼,一個住在倫敦的德國攝影師,他的作品對生活有一種荒誕的表達。個人的態度對攝影來說是最重要的。我覺得外國攝影師對中國都很有興趣,因為中國式的變化對於他們來說在西方是很難見到的,所以他們總是在中國獵奇,但也有一些外國攝影師喜歡上中國並住在中國好些年了。中國攝影師與外國攝影師沒有可比性,因為所處的社會與生活環境都截然不同,表達方式都有區別。目前來說,中國的攝影師拍的東西更有意思一些,作品的視覺衝擊力也更大一些。中國攝影師不用走向世界,因為藝術是相通的。姜緯最喜愛的外國攝影師不止一個,各有各的好處。我認為大多數的外國攝影師不了解中國,對中國的印象實際上僅限於對於東方的想像。就最近一二十年以來中國攝影師與外國攝影師相比較,差別在於精神狀態。很多中國人大概覺得自己遊離在「世界」之外吧,所以非常急著要走向「世界」。其實一個真正的攝影師,他自己就是世界,他應該走向內心,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拍照片?唐師曾最愛羅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都是美國人。布勒松的中國作品,客觀。我與西方職業攝影記者有聯繫,他們認為中國多變,沒有規律可循,必然有大事情發生。我的攝影模仿過卡帕、喬治·羅傑等瑪格南攝影師,還有他們的好友喬治·奧威爾、海明威。中國攝影師與外國攝影師的差距很大,不在技法,而是思想。劉香成我年輕的時候比較喜歡HenriLartigue的作品,他把人的生活的趣味描述得特別到位。關於外國人拍的中國我基本上全部都看了,他們看到的是法國人的中國,瑞士人的中國,美國人的中國。在國外攝影師拍中國的作品中,我比較喜歡雷內·布里的作品,他拍的地方、背景和人結合得比較好。馬克·呂布也不錯,但是後期作品不太好。布勒松拍的中國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攝影是一回事,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對中國的認識是另一回事。如有的攝影集,請漢學家寫前言,圖片拍得很美,但圖片並不反映中國。我還沒見到太多有中國攝影師個人觀點的作品,達到這一點需要有人文素養、關心程度、理解程度。不是說中國的攝影師沒有觀點,而是觀點要有一系列的作品證明,要貫穿自己一直以來對社會的解讀。宿志剛我喜歡通過不斷變化著的新出現的攝影家的作品,來了解西方攝影家對當代社會的詮釋。有很多西方攝影家還帶著「救苦救難」的責任來拍攝亞洲的影像,挺沉重的。模仿西方是必要的,但最後要堅持自己的文化立場,才是最可貴的。中國攝影師與外國攝影師水平沒有可比性。如果中國攝影師要走向世界,那麼他要愛國,要有國家尊嚴。
推薦閱讀:

愛她就弄個衣帽間吧!漂亮衣帽間圖集
TVB 2011台慶頒獎禮全程精選圖集[高清大圖]
東北戰車團強攻津門開進古都圖集
歷史圖集:八國聯軍攻佔京津【3】
【衛報】本周野生生物圖集(2013年01月15日)

TAG:中國 | 攝影 | 視覺 | 攝影師 | 視覺中國 | 圖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