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簡析基輔大合圍|戰略戰術

[原創] 簡析基輔大合圍基輔位於第聶伯河中游,資源豐富,又通向頓涅茨工業區和高加索油田,是極其重要的軍事要地。對於基輔大合圍的資料勘稱詳盡,基輔還是莫斯科也成為了軍事歷史學家和眾多軍迷們的爭論焦點,本文對戰役的雙方決策與得失以及兵力作戰情況作下分析,非常感謝月站與mark為本文提供部分圖片與資料幫助。基輔會戰的必要與必然性眾人皆知,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將突擊方向分為三個區域,即列寧格勒方向(北方集團軍群)、莫斯科方向(中央集團軍群)與基輔方向(南方集團軍群),然而,德國最高統帥部對戰略方向的重點有著很大的爭論。主要為兩種觀點,XTL持將基輔作為德軍主要突擊方向的觀點,認為基輔資源豐富,能夠有效維持德國戰爭機器的運行,具有很大軍事價值。而德國陸軍總司令部與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等持以莫斯科作為主要突擊方向的觀點。由於雙方均認為在邊境交戰中即能殲滅蘇軍主要有生力量,因此這個問題在戰役開始前被忽視,並被暫時擱置。這裡本人要提出許多人包括我之前都認為是XTL的錯誤決策導致了德軍在颱風攻擊中的失敗,主要觀點為以下2種:1、由於實施了基輔戰役而浪費了時間,給了蘇軍足夠的時間對莫斯科方向進行防禦,德軍沒能在適應的夏季與秋季發動颱風攻勢,導致最終佔領莫斯科的計劃破產。2、裝甲部隊在基輔戰役中損耗,導致之後的作戰能力下降。不難發現這2種觀點都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即佔領了莫斯科德軍就取得了對蘇聯戰爭的勝利。如果認真分析下,其實佔領莫斯科並不一定能夠戰勝蘇聯,德軍要徹底征服蘇聯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進行主力會戰,消滅蘇軍主力,不然蘇聯軍隊只要主力尚存外加東遷的工業設施,很大程度上蘇聯會選擇繼續戰鬥下去。其實,蘇聯也與德國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在戰爭爆發前,蘇軍參謀總部將莫斯科方向作為蘇軍重要防守方向,但是斯大林較為重視經濟因素,極力主張以基輔作為蘇軍主要防禦方向,然而在戰爭爆發之後,莫斯科方向上的西方方面軍遭到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毀滅性打擊,使斯大林改變了其原先的觀點,將大量戰略預備隊在莫斯科方向上展開,所以德軍如繼續將莫斯科作為主要突擊方向必將遭受蘇軍更為猛烈的抵抗,並蒙受巨大損失。儘管德軍在付出重大傷亡後最終仍會擊潰並殲滅該方向上的蘇聯重兵集團,但這並不意味蘇軍主力的覆滅。縱觀整個蘇德戰爭史可以發現德軍不止一次殲滅蘇軍的重兵集團,規模與德國先前估計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蘇軍的主力卻並沒有被消滅。可以想像,當德軍逼近莫斯科且當蘇聯人已經肯定莫斯科無法防守後必定會遷都,佔領一座已經成為空城的莫斯科並不會對蘇聯軍隊以及戰爭資源造成損傷。

深入蘇聯領土的德軍裝甲部隊從軍事角度來說,三個方向上中央集團軍群的進展最為順利,南方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的進展相對比較緩慢,如中央集團軍群連續發動進攻,那麼越深入蘇聯國土整個集團軍群的側翼就越暴露,加之蘇聯南方依然有著龐大兵力,所以不將烏克蘭境內的蘇聯軍隊殲滅那麼另兩個方向上的德軍無論進展有多順利都是無法順利實施作戰的。因此德軍如仍將主攻方向定為莫斯科,中央集團軍群將會孤軍深入,由於德軍是在異國領土作戰,補給線就那麼幾條,蘇軍一旦聚集起強大的預備隊從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發動進攻這個補給困難的龐大集團軍群就會遭受全軍覆沒的滅頂之災。之後颱風攻擊的失敗間接證明了這一觀點。所以,XTL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戰爭進行到8月,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推進至波切普——梅戈利戰線,而南方集團軍群卻進展緩慢,使得中央集團軍群的右翼暴露在蘇聯西方方面軍面前,形成了一個有利有弊的奇怪態勢。不利的是蘇聯西方方面軍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右翼構成了嚴重威脅;但是同時中央集團軍群與南方集團軍群卻也對蘇聯西方方面軍形成了合圍之勢,面隊這樣的局勢,重視經濟因素的XTL重新提出了以南部作為打擊重點的主張。以布勞希奇元帥為首的陸軍總司令部和約德爾炮兵上將卻極力反對將戰略重點定於南方,依然主張以莫斯科作為重點方向。這一觀點得到了時任第2裝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的贊同。這使得XTL大為惱火,遂在21日口授了一封信函,命令布勞希奇必須執行自己的命令。信中明確指出8月18日的陸軍關於東線下一步作戰意見不符自己的意圖。這使得布勞希奇引發了一次心臟病;哈爾德提出了辭呈(未獲批准)。最後,古德里安被當作了說服希特的最後法寶,但最終古德里安不僅沒能說服XTL卻反而被XTL說服。最終老希贏得了這次爭論的最後勝利,中央集團軍群於7月3日轉入正面防禦,抽調第2裝甲集群與第2集團軍南下,基輔大合圍已是勢在必行。對於德軍的新戰略,朱可夫在7月29日就已經發覺,主張放棄基輔。而斯大林卻並沒有察覺,沒有及時對己方部署作出調整,他拒絕了朱可夫的建議並將朱可夫調任預備役方面軍司令。朱可夫在電報中寫道:敵軍已確信我軍將重兵集團集中於莫斯科方向上,且意識到兩翼分別有我軍的中央方面軍和大盧金集團(?),因此已經放棄了向莫斯科突擊的方案,並且在西方方面軍和預備役方面軍正面轉入防禦,將其快速突擊部隊和坦克部隊用於對付中央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朱可夫的報告完全是正確的,斯大林在最後似乎也同意了朱可夫的觀點,但是和XTL同樣重視經濟因素的他仍不打算放棄基輔,蘇聯西方方面軍全軍覆沒的命運在此刻已經註定。

基輔防禦戰示意圖兵力及裝備的對比兵力及裝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早在戰爭爆發前斯大林重視經濟因素因此把蘇軍最為強大的兵力配置給了基輔特別軍區(即上文提到的西南方面軍,基爾波諾斯上將指揮)。在戰爭爆發當天,西南方面軍擁有87萬左右的龐大人數,4525輛坦克(其中不乏威力強大的T-34和KV-1)1672架作戰飛機,可見西南方面軍的兵力非常強大。但是在11天的邊境交戰中由於德軍的突然襲擊,西南方面軍未作任何準備倉促投入戰鬥,隨即遭受重大損失,1218架飛機和4381輛坦克在在戰鬥中被擊毀或丟棄使得西南方面軍的戰鬥力嚴重下降。人數也降至63萬人左右,其新式坦克幾乎在先前的戰鬥中損失殆盡。可用飛機僅剩400餘架。1941年7月7日,已經遭受慘重損失的蘇聯西南方面軍與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形成對峙,從紙面上講蘇軍擁有44個師而德軍僅有40個師,由於在邊境交戰中損失嚴重,所以每個師的戰鬥力不及一個德國師的一半。德軍的40個師中有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師各5個,而且在戰役進行的過程中又得到了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南下的第2裝甲集群與第2集團軍使雙方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德軍投入基輔會戰總兵力超過100萬人(原80萬左右),坦克581輛作戰飛機為481加(第4航空聯隊,有轟炸機203架;戰鬥機166架;驅逐機39架另外還有60架俯衝轟炸機和13架遠程偵察機)從以上可見,德軍在戰役中擁有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作戰經驗與裝備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德軍步兵師在基輔戰役前幾乎都是齊裝滿員而且裝備了大量反坦克武器和衝鋒槍,每個步兵營裝備衝鋒槍62支,主要是MP-38;摩托化步兵裝備數更是達97支。每營裝備MG-34機槍48挺,50毫米迫擊炮9門,80毫米迫擊炮6門,能夠給步兵提供充分的火力支援,另外每個步兵團還裝備6門75毫米步兵炮和150毫米步兵炮,12門以上的37毫米反坦克炮。德軍步兵素質好,士氣高昂,經過法國戰役和波蘭戰役的洗禮,作戰經驗豐富,有很強的主動性,在中下級軍官中表現得尤其突出。而蘇軍其步兵編製與德軍相近但是每營僅裝備不到30支的衝鋒槍。蘇聯軍隊在蘇芬戰爭中吃盡苦頭才重視到這種兵器,到戰前生產了約10萬支「帕什金」衝鋒槍,性能優於德軍的MP-38。德軍炮兵雖然稱不上十分強大,但是火炮精度較高並裝備了大量炮兵牽引車有著極高的機動性,因此火力能夠充分發揮。相比於蘇軍的152毫米和122毫米火炮火力雖強大但嚴重缺乏火炮牽引車,炮兵火力無法充分發揮,德軍炮兵依然佔有很大優勢。下面說裝甲,蘇軍的坦克部隊情況令人不容樂觀,每機械化軍下轄2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滿編3.7萬人,擁有各型坦克1031輛,裝甲車268輛,這是標準編製。而事實上,在戰爭爆發時沒有一個蘇聯機械化軍是滿編的,坦克數量一般在500輛左右,有的甚至差到令人無法容忍的36輛。再加上邊境交戰中大量坦克和裝甲車輛被擊毀或丟棄造成原本實力不強的機械化軍戰鬥力進一步下降。並且,蘇聯坦克部隊嚴重缺乏技術保障,損壞的坦克時常得不到維修。蘇聯軍隊在坦克的使用方面也存在著巨大問題。蘇軍時常將坦克用來固守某個要道或據點作為固定炮台使用,失去了坦克快速突擊的意義。在反擊時又將坦克分成小股投入戰鬥而且是先前不加以偵察,戰鬥一開始就象蠻牛一樣猛衝,又加缺乏車載電台靠旗語聯絡,與步兵炮兵協同也差,別說是與經驗豐富戰鬥力強悍的德國裝甲兵對陣,就是進攻德國步兵的陣地時在對方猛烈反坦克火力打擊下也往往是損失慘重。接下來講德軍的裝甲部隊。德國裝甲部隊在戰前進行了擴編,增加了裝甲部隊的數量,但同時也減少了一個裝甲師內的坦克數量,在經過蘇德邊境交戰實力又下降至原先的一半,但對於坦克數量龐大但缺乏後勤保障又在使用上存在巨大問題的蘇軍裝甲部隊來說要對付他們也並非易事。德軍在戰鬥中將坦克集中使用,形成很大的兵力密度,能夠輕鬆突破敵方的防線。德國裝甲集群強大的後勤保障措施使損壞的坦克能得到及時的修復,保證了前線獲得相當數量的坦克,有利於對蘇軍縱深實施深遠突擊,為合圍蘇聯重兵集團創造了有利條件。德國空軍、炮兵與步兵在戰鬥中又能與裝甲部隊密切配合促使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的戰鬥力更加強勁。此時,蘇聯坦克部隊的優勢似乎就是他們少數的裝備上,T-34在各項戰術指標上都超過了對手,而KV-1更是德國裝甲部隊及步兵的噩夢,因此88毫米高炮成為了德軍反坦克的法寶。只有少數裝備了T-34和KV-1的蘇聯坦克部隊在戰鬥中取得了一些漂亮的戰術勝利,但蘇軍裝甲部隊中扛大樑的依然是性能差勁的T-26,與德軍III號、IV號坦克的對陣中處於下風。總的來說,在戰役開始之前,德軍無論是在部隊數量以及官兵素質方面都要超過蘇軍,8月底中央集團軍群揮師南下使德軍的優勢更加明顯。蘇聯西方方面軍已經被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個南方集團軍群包圍在了一個縱深達300公里的突出部,等待他們的將是德軍毀滅性的打擊。戰役經過自邊境交戰結束以後至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右翼兵團南下前(7月5日至8月底),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左翼兵團(擁有40個師)在蘇聯西南方面軍頑強抵抗下進展較為緩慢。在國境交戰中失利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曾計劃撤退至科羅斯堅——舍佩託付卡——普羅斯庫羅夫戰線,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第一裝甲集群在7月15日搶先佔領了這一地區,先頭部隊已低進至基輔以西15到20公里處。可以看出德軍此舉的目的是企圖在行進間佔領基輔,分割包圍蘇聯的3個集團軍。蘇聯第5集團軍駐紮在基輔西北,在波塔波夫少將的的指揮下對德軍進行了一系列的反突擊,德軍進攻被遲滯。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倫德施泰特(左),第2裝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中),第3裝甲師師長莫德爾(右)這裡不得不花些時間來介紹一下這位波塔波夫少將。此人名氣雖沒有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等著名蘇軍統帥大,但卻是個在蘇聯及西方的戰史資料中均得到重視的人物。戰爭初期蘇聯軍隊普遍處於混亂狀態而他卻始終將部隊聚在一起,保持了相當的戰鬥力並能有效的指揮。戰鬥中他以沼澤為掩護,運用準確密集的火力打擊沿道路前進的德軍部隊。羅科索夫斯基當時正是波塔波夫的下屬,他的集群在其戰術防禦取內建立反坦克支撐點,這在當時的蘇聯軍隊戰術中是個創新,為後來的蘇聯陸軍反坦克戰術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波塔波夫少將(圖中打紅圈者)第5集團軍的行動給予了德軍較大的打擊,牽制住了10餘個師的德軍部隊,在7月15日前暫時阻止了德軍的前進。戰後西德出版的《德國步兵手冊》中記載:在與蘇聯第5集團軍的戰鬥中德國第98步兵師傷亡了2378人,第262步兵師損失了2593人,其餘參戰的德軍部隊也都蒙受了損失。甚至遠在東普魯士的XTL大本營也不斷發出命令要求中央集團軍群抽調足夠的兵力滅掉這個「眼中釘」。7月17日,德國第6集團軍(就是在斯大林格勒被圍殲的那個)首先發動進攻,想把第5集團軍壓向第聶伯河,但在蘇軍頑強抵抗下進展緩慢,不過死死纏住了第5集團軍。就在第5集團軍奮戰的同時,蘇軍第6和第12集團軍衝出了包圍圈,但是好景不常,突圍之後,8月2日,這2個集團軍與第18集團軍共20個師被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群和第6集團軍一起包圍在烏曼地區,於8月8日被全部殲滅。由於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並不佔絕對優勢,加之補給上的困難,蘇聯基輔方面軍通過強大的反突擊在8月15日恢復了基輔外圍防線。此後雙方戰線暫時平靜下來。在XTL作出分兵決策後,8月下旬,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集群與第2集團軍開始南下以配合南方集團軍群消滅蘇聯西南方面軍。德軍的意圖是以兩集團軍群的龐大兵力沿第聶伯河東岸從難、北兩個方向迂迴包圍河西岸的蘇聯西南方面軍,再加以消滅。在此之前,斯大林判斷德軍的企圖是從南翼包圍中央方向的西方方面軍,以進攻莫斯科。但此刻,德軍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於是,8月19日斯大林以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為名命令西方方面軍撤退到第聶伯河東岸,但仍然不允許放棄基輔,要求西南方面軍以一切可能與不可能的措施來保衛基輔。另外,斯大林還要求部署在西南方面軍以北的布良斯克方面軍阻止古德里安集群南下,該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是個大胖子,對打了敗仗的下屬便拳腳相加,他向斯大林保證「一定打垮古德里安」。但他卻只有10個師和少量坦克,但斯大林給他配備了較為強大的空軍力量,並寄予厚望。布良斯克方面軍對德國第2裝甲集群側翼進行了猛烈衝擊,曾一度迫使古德里安要求中央集團軍群支援,蘇軍航空兵表現異常積極,8月29日至9月4日6天便出動飛機4000架次。此時,蘇軍兵種配合上的問題又出現了,空軍與陸軍未能有效進行配合,加上本身兵力也不足,只牽制了少量德軍。最終,葉廖緬科不僅沒有履行承諾打跨古德里安,反而在德軍猛烈反擊下陷入困境。於9月30日轉入防禦。

蘇軍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左)與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古德里安在擊退布良斯克方面軍後開始向南全速推進,第24摩托化軍的底3裝甲師在莫德爾中將(就是後來在魯爾戰役中自殺的莫德爾元帥)指揮下粉碎了蘇聯第5集團軍的抵抗,在9月10日佔領了羅姆內,切斷了西南方面軍的退路,形式開始向有利德軍的方向快速發展。在古德里安行動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也在積極行動,第6集團軍一面進攻基輔城,牽制蘇聯37集團軍和第5集團軍的部分兵力,一面試圖與東北方向的德第2集團軍取得聯繫,於9月10日黃昏在基輔東北會合。德國第17集團軍於8月29日強渡第聶伯河,防守的蘇聯38集團軍由於受到德軍佯攻迷惑,德軍渡河成功並佔領了克列緬丘格登陸場。9月12日,德國第1裝甲集群在克萊斯特大將指揮下由第17集團軍與第4航空聯隊配合從這個登陸場出發,以裝甲部隊為先導發動猛烈進攻,試圖與古德里安會師以合圍蘇軍部隊。

德17集團軍強渡第聶伯河示意圖來看蘇軍方面,在前一天,西南方向總指揮部司令鐵木辛哥元帥鑒於目前不利形式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但斯大林不願意失去這座有這重要軍事意義的城市,命令蘇軍在未經允許前不得放棄基輔,也不得炸毀橋樑,西南方面軍失去了最後的機會。9月24日,18:20,德國第1裝甲集群的先遣部隊第16裝甲師與從羅姆內開出的第2裝甲集群的第3裝甲師勝利會師,德軍的裝甲鐵鉗在落赫維察合攏了。蘇聯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37、第5、第26一共4個集團軍陷入一個13.5萬平方公里的口袋中,總兵力達45萬人。9月17日凌晨3點40,斯大林終於因惡劣的形式情形過來,命令西南方面軍撤退。但一切已經晚了。至19日,曾長時間死守基輔的蘇聯37集團軍(司令是弗拉索夫中將,是莫斯科戰役中的英雄之一,1942年在列寧格勒前線戰敗後主動投降,後組織「俄羅斯解 放軍」偽軍部隊,成為頭號叛徒,戰後被處於絞刑)開始突圍。當天中午,德國第6集團軍下轄的第29軍的部隊便開進了城市。

9月18日黃昏時的態勢基輔淪陷了,但戰鬥沒有停止。蘇軍拚命向東突圍,攻勢如潮,德軍死戰不退,拚命抵抗,子彈用完了就用刺刀、槍托展開白刃格鬥;蘇軍每殺開一個缺口就會很快被德軍裝甲部隊堵上,德國空軍對突圍中的蘇軍進行了猛烈轟炸、掃射。按德方資料,僅在44步兵師的陣地前陣亡的蘇軍人數就有13787人。9月20日,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在突圍中被迫擊炮炮彈擊中陣亡,一同犧牲的還有參謀長圖皮科夫將軍與西方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布爾米斯堅科。波塔波夫少將在突圍中被俘(但他經受住了戰俘營的虐待,一直活的了勝利的那一天)。在德軍的猛烈攻擊下蘇軍的抵抗開始瓦解,由於通訊指揮上的落後,被圍蘇軍基本失去了指揮,在一次次的突圍失敗後大量蘇軍官兵鬥志全無,繳械投降。 1941年9月26日,德軍肅清了包圍圈中的蘇軍抵抗力量,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包圍戰以蘇聯曾經最強大的西方方面軍的覆沒而告終。備註及思索戰役結束後,德軍統帥部發表過關於基輔會戰的如下戰報:基輔附近的大規模會戰已經結束,在遼闊地區實施兩翼包圍,成功粉碎了第聶伯河防禦,殲滅了蘇聯5個集團軍,甚至連小股部隊也未能逃出包圍圈。陸軍、空軍密切協同作戰,共俘敵66.5萬人,繳獲、摧毀敵裝甲戰鬥車輛884輛,火炮3718門,其他作戰物資無數。而蘇聯學者得出的結論與德方有著很大的出入,《偉大的衛國戰爭史》有以下結論:西南方面軍在1941年7月7日擁有676085人,其中150541名官兵在9月底以前就衝出了合圍圈,蘇軍被俘人數僅有20萬左右。根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事史學家得出的數字是在7月7日至7月26日蘇軍一共損失585598人,被俘452720人,結合上述數字,德國方面的數據略有誇大,而蘇聯方面則大大縮小了被俘人數。其確切數字應在40至50萬。在技術兵器方面蘇軍損失坦克400餘輛。火炮的損失為2種說法,一說28419門,一說3718門。數量相差如此之大已經不可能是水分含量的關係,更不是蘇聯方面的謙虛,其真正原因是蘇聯方面的統計方法是將營、團屬火炮、迫擊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都統計在內,而德方的統計則是師屬及師屬以上的火炮數量。作戰飛機343架。德軍在會戰中的損失數字至今無詳細資料,蘇聯根據之後繳獲的資料得出德軍損失為10萬人,其實這只是戰役最後階段的數字。按德國方面的統計,7、8、9三個月中德國陸軍在東線損失508955人(病員不計),陣亡108025人。按德軍的損失3分之1因基輔會戰造成的觀點來看德軍在基輔會戰中 共損失169000餘人,陣亡不下36000人。基輔戰役對東線戰局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中央集團軍群在8、9月份發動莫斯科攻勢補給線將拉長600多公里,攻勢中正好遭遇俄羅斯雨季,道路泥濘將降低交通運輸效率,導致削弱部隊的戰鬥力。許多人都認為1941年德軍的的機械化程度相當高,這又是某些書籍誤人子弟的效果,其實當時德軍許多補給輜重都是靠畜力馱運,車輛中又以輪式車輛為主,通過能力遠不及履帶式車輛,且多數履帶車輛都用於伴隨坦克部隊快速突擊,後勤補給的機械化程度並不高。德軍在莫斯科失敗的根本原因不能歸咎於基輔會戰,根本原因應該是德國決策集團沒有在戰前充分動員人力物力,以及事先對戰役中遇到的突發事件如嚴寒等估計不足,最終造成失敗。相反,本人認為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僅僅是潰退而沒有被殲滅,這應該歸功於基輔戰役。南方集團軍群與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就是掩護中央集團軍的側翼,而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存在嚴重威脅中央集團軍群的右翼安全,但同時暴露著自己的側翼,德軍以較小代價將其殲滅以後拉直了戰線,大大改善了整個東線德軍的戰場態勢,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的撤退中才不至受到來自右翼的威脅,最終穩定了戰線。不僅如此,基輔戰役的勝利為德軍從42年開始的持久戰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物質條件,正是德軍佔領了基輔,豐富的糧食、資源不僅無法為蘇聯戰爭機器所用相反支持了德國的戰爭機器,同時還為德軍進攻高加索油田提供了前沿陣地。不難發現從1942年到1944年中,蘇德雙方的戰爭重點始終在南部地區,這是基輔重要性的有力證明。蘇軍在戰役中遭至如此大敗有諸多原因,由於通訊手段的落後各級部隊之間的聯繫一直處於時斷時續的鬆散狀態,這個問題在國境交戰中就出現了,有時甚至連集團軍級部隊都會與上級失去聯繫。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蘇軍通信人員在拍發電報時總不願意使用密碼,而是採取將士兵稱為鉛筆,坦克稱為盒子,指揮部稱為蘇維埃村等辦法來進行保密,這種東西連普通士兵都能猜透,自然無法欺騙德國高級將領。從而導致蘇軍防線上的漏洞總是被德軍輕易捕捉到。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靠速成培訓出來的士兵及下級軍官戰術素養低下,缺乏主動性,更加使部隊戰鬥力降低。不過蘇軍這一時期的單兵素養倒也不象某些狂熱分子所說的見到德軍就抱頭鼠竄那樣如此之差,儘管無法與德軍士兵相比,但他們在戰前還是經過比較嚴格的訓練,在6、7、8三個月中蘇軍陣亡人數為40萬左右,而同期德軍陣亡人數也有近19萬,雙方傷亡人數近2比1。蘇軍最大的失誤要歸根於戰略上的失誤,重視經濟因素的斯大林始終不願意放棄基輔,並且讓「鬍子比腦子大」的布瓊尼來指揮基輔戰役,採取死守基輔的方法,以導致整個西南方面軍被合圍,在認清形式後德軍的包圍圈已經合攏,而在部隊被包圍後,蘇軍統帥部也沒有及時在包圍圈外採取相對的積極措施實施援救行動,他們希望的是被圍部隊儘可能長時間的牽制住德軍,以便為之後的防禦爭取時間,這種做法使得大批部隊在未能發揮出自己價值前便在一系列戰鬥中被德軍消滅,這與戰爭後期科爾松、匈牙利等戰役中德國軍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來援救被困部隊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但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當時沒有辦法的辦法,在德軍剛對包圍圈封口時,由於封口處兵力相對薄弱,援救或許能取得些效果,而在德軍的包圍圈已經鞏固的情況下,靠1941年的蘇聯軍隊不僅無法成功救援被圍部隊,反而會賠進去更多的部隊,導致部隊被圍才是關鍵性的失誤,蘇軍統帥部一直把重點放在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身上,而忽視威脅最大的第2集團軍和古德里安裝甲集群。德軍作為此戰的勝利者除了德軍基層官兵們的精彩表現外,德軍的指揮人員基本能正確判斷形式,以採取相應的措施,倫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團軍群始終積極行動配合古德里安裝甲集群,實施先捉人再奪城的方案,先在烏曼殲滅蘇軍的3個集團軍使其戰鬥力下降,為之後古德里安裝甲集群合圍蘇軍創造了有利條件。德軍各部隊之間配合密切,如第6集團軍在基輔城的佯攻使得斯大林堅信德軍將通過正面進攻的方式在奪取基輔,造成西南方面軍失去了最後的突圍機會,第17集團軍則乘機奪取克列緬丘格登陸場為合圍蘇軍部隊起了重要作用。德軍雖在此戰大獲全勝,但由於戰前的爭論決策的過程中使得XTL及其將軍們之間播下了互相不信任的種子,造成日後某些不利的戰局變得更加不利,這是基輔戰役給德國帶來的最大影響。


推薦閱讀:

聚商圈生態戰略媒體發布會在京舉行
國際移民,國家競爭中意義深遠的戰略力量
品牌年輕化戰略代表作? 解讀三星Galaxy A9 Star
施芝鴻:「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怎樣形成的
Yi 2017網劇要往哪兒走?6大網站齊發功,戰略方針各不同!

TAG:原創 | 戰略 | 戰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