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屆奧斯卡快評:好萊塢藝術派的勝利

 時光網特稿2013年對於好萊塢算是頗具戲劇性的一年。年初,多位大牌影人悲嘆電影正走向衰落,嚴肅電影被爆米花電影全盤取代;到了年中,一批高成本爆米花電影集體敗北;而到了年底,一批題材迥異、風格多變、文藝色彩濃厚的影片相繼推出,其中不少取得上佳口碑,更有少數獲得極高的票房。 對於藝術片或藝術元素較多的影片,2013年簡直像是一部好萊塢大片的劇情,驚心動魄,但最終功德圓滿。本屆奧斯卡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這種嚴寒中的百花爭艷,但這究竟是否象徵春天來了?會不會有倒春寒?未必能因此而做出準確預測。 第86屆奧斯卡的最大特色,是把獎項分散到諸多優秀影片上,而沒有出現一枝獨秀的現象。這一點可能是反戲劇性的,因為公眾喜歡諸如當年《泰坦尼克號》或《魔戒3》那樣,一部大片一馬當先,所有焦點集中在一個地方的情況。對於電影的健康發展來說,今年的情況應該是好事,畢竟奧斯卡的結果不是評委討論出來的,因此不存在「排排坐分果果」的情況。  幾個大獎雖然懸念不大,但令人信服的程度是不錯的,換個說法,都是實打實的,似乎沒有考慮獎項外的因素。就說表演吧,最具難度的顯然是馬修·麥康納和凱特·布蘭切特。如果考慮敬老或別的什麼原因,傑瑞德·萊托和露皮塔·尼永奧就不可能首次提名就得獎,哪怕他倆的表演都的確驚艷。 至於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我的個人建議是:你有如此深厚的明星資源,幹嘛不投資拍幾部兩三千萬的「小片」,演一個跟自己的形象、定位、氣質完全相反的角色呢?咱們劉德華都拍了《桃姐》,把自己塑造成比電工還不如的屌絲,你為什麼不嘗試一把放下明星身段呢?癲狂能出彩,但反差才能最快地受到同行的首肯。演上億投資的影片通常是很難當影帝影后的,光是那景都可能把人給淹沒了。 把藝術片拍得極其商業、同時又不失藝術和思想內核,阿方索·卡隆這次真是做到了極致,超越了去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李安。但跟《少年派》一樣,《地心引力》傳遞了一個顛覆性的訊息:特效和智商未必要成反比才能吸引人,特效可以成為戲劇的有機部分。《地心引力》在技術上的創新與突破,體現在諸多技術獎項中,但有趣的是,在國內遭遇誤解的,不是對該片技術成就的低估,而是對它思想內涵的誤解。 本屆奧斯卡的多部影片,對於普通中國觀眾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文化障礙,如《地心引力》的哲理和宗教暗流、《美國騙局》的黑色幽默、《為奴十二年》的英式文藝范、《冰雪奇緣》對傳統的傳承、《藍色茉莉》和《絕美之城》對經典的呼應、《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對恐同現象的抨擊、《菲洛梅娜》對宗教狹隘意識的諷刺……到頭來,在上海浦東取景的《她》很可能是最親近我們的一部影片,因為該片描繪的未來,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簡直就是現實。 竊以為,在這一大批優秀影片中,只有《她》可以是中國影人能拍出來的,而且審查通過也不會遇到太大阻撓。  人們習慣於把商業片稱為大片,把文藝片稱為小片。大片的勝利造就電影的大年,小片的勝利最多只是小年。所以,他們把2013年稱為好萊塢的小年。但對於不滿足於暑期爆米花影片的影人和觀眾,2013是值得慶祝的,因為它代表了好萊塢藝術派的勝利——儘管這樣的勝利很可能是暫時的。  是的,連《為奴十二年》和《地心引力》其實骨子裡都是藝術片。前者在奧斯卡前夜榮獲了獨立精神獎的最大獎,可見它的「高大上」只是唬人的外表而已;而《地心引力》,我一直視之為披著豪華的特效外衣的小劇場話劇。
推薦閱讀:

巴黎——藝術建築的震撼
克里米亞公投問題中國「棄權」的高超與藝術
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流氓!
不可思議的冰雪藝術品
貳叄事|追求真善美的國寶級彩墨畫大師譚興渠

TAG:奧斯卡 | 藝術 | 好萊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