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地學習毛筆書法?(多圖)
一個好問題總能帶動大家的思考,看到大家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給出的分享無不情真意切,我看了受益匪淺。只是看到大家都是從硬筆的角度來回答的,這應該是由我們日常書寫應用環境決定的。我因為是一個書法專業的學習者,又因為我們整個的硬筆書法理論體系都是從我們傳統的毛筆書法中得來的,所以我從毛筆書法的角度出發說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若也有可取處,幫到大家多一個思路,這篇文章也就算沒有白寫。
先說一下我自己的學習經歷
2002 年考入漁沃中學,由副校長李銀鈴老師啟蒙開始學習書法。
2005 年考入東明縣實驗中學書法班,跟隨魯世傑老師學習書法。
2011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書法系。
2016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書法系研究生部,導師劉彥湖教授。
得瑟一下獲獎經歷:
2003 年獲得莊子之鄉中學生書法作品比賽優秀獎
2006 年獲得東明實驗中學優秀學生獎
2012 年獲中央美術學院下鄉寫生優秀班集體獎
2013 年獲中央美術學院下鄉寫生優秀個人獎
2014 年獲中央美術學院國家勵志獎學金
2015 年畢業作品《楷書對聯:發上等願,擇高處立》留校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永久收藏
在回答「怎麼系統的練字」之前曬幾張自己的作品哈
楷書作品《發上等願,擇高處立》2015 年
對收藏作品的介紹:我寫這件作品是借用唐代顏真卿的楷書筆意,在結構上祈望表達在西周時期已經發展完備的空間結構理念。在保證單個字結構完整的前提下,打通字與字之間的界限,使作品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整體。如果說文字的點畫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單位的話,那麼,我希望把這件作品構築成自己的一方理想國。
下面奉上一張劉彥湖老師的近照
導師劉彥湖教授
導師對收藏作品《發上等願,結中等緣》的評價:「趙瑞勇的楷書作品,毫無疑問是取法於顏真卿的, 厚重、拙大。化由顏真卿而想到顏體的篆籀氣,並由此上溯到古代篆書就已經開始建構起來的中國書法的空間與結構。在這一點上,趙瑞勇是懂顏體的,體大思精,包前育後!但是那位寫過「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後主就不喜歡顏體,說他如「叉手並腳田舍汗」。取法顏體,要在質直樸野之外讀出他的虛靈不昧來,才能在靈山法會上,有人拈花、有人解笑。」
以下為其它書法作品:
篆書《遊子吟》2015 年
草書《卜運算元·詠梅》2015 年
篆書擬天璽碑《遊子吟》2015
裝置作品 2015 年
以上作品均為創作,接下來是兩張臨摹
臨摹王羲之《頻有哀禍帖》2013 年
臨摹王羲之《得示帖》2013 年
好了書法作品圖片就這麼多,接下來開始回答問題。(篆刻和國畫作品在文章後面)
大家看到了,我的作品面貌比較多,什麼樣子都有。這與我在美院的學習經歷是分不開的,我們學校大致的授課理念是「循環漸進」,也就是大學四年篆書——隸書——楷書——行草書每年一個循環,正是各個字體都學習,經過大量的練習,慢慢的在各個字體相互比較中得到了相互促進。也許你會發現,我所理解的系統的練字不是系統練某一種字體,因為只練一種字體準確的來說是很難練好字的,而是需要把書法各體都打通才相對更好練一些。
簡單為大家梳理一下書法發展的脈絡,我們已知的文字相對成熟較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之後代表各個時代特徵的是周朝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漢代的隸書,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楷書、行書和今草等字體已經完全成熟。比較特別的是草書,因為她是伴隨各個書體一起發展的,而行書則是楷書和草書的結合。
唐代孫過庭在其著《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這是說每個字體的個性特徵。
又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其中的「真」就是指書寫較為舒緩,結構較為平正的「篆書」「隸書」「楷書」,而其中的「草」即使指書寫較為快速,結構較為多變的「行書」「草書」
從中田勇次郎的《書道全集》中,就會發現流傳日本的《書譜》(空海本)比中國版在「……尤可記文」後面還還多了一段話:「草無點畫,不揚魁岸;真無使轉,都乏神明。」這句就充分說明了書體之間的互補性。當然,與其說是互補,不如說無論哪種狀態,只要具足了點畫、使轉就是好多書法。只不過書法中的各體都有其相對突出的特性,通過去學習某個書體,掌握某種技能有時是事辦功倍的。也就等同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比如說我的楷書寫的總是感覺結構板滯、散,氣勢不連貫,那麼就可以通過練習行草書來改進這些不足。因為行草書的文字比較連貫,寫起來容易培養連貫的能力。
如果真要列一個系統訓練的順序的話,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我們準備十二次的練習,即為十二節課
這十二節課,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三節課。四個單元是按書體演變的脈絡展開的:第一個單元是篆書;第二單元是隸書;第三單元是楷書;第四單元是行草。
課程的具體安排是這樣的
>第一節大篆,西周時期大篆《散氏盤》《毛公鼎》
>第二節石鼓文,結合《吳昌碩臨石鼓文》
>第三節小篆,《嶧山碑》《袁安碑》《鄧石如白氏草堂紀》
>第四節《曹全碑》
>第五節《乙瑛碑》
>第六節《張遷碑》
>第七節《北魏龍門二十品》《隋墓誌名品》
>第八節《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第九節《顏真卿顏世家廟碑》
>第十節行書《黃庭堅松風閣詩帖,寒山子龐居士詩帖》
>第十一節行書《米芾尺牘名品》
>第十二節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王鐸書法名品》
大家對於這樣上課可能會有疑惑,問不是先練楷書或者先寫好一個字體再練習另外一個字體嗎?要是這樣都淺嘗輒止怎麼能寫好字呢?其是,這正是這十二節課的特色,當然不是特色在淺嘗輒止,而是不斷的處在立與破的循環之中,不局限在某一個表象,從而真切體會到書法的本質。
說到書法的本質,我想簡單的可以分為結構的本質和點畫的本質。從結構來說,外圓內方(圓不是標準如圓規畫出的圓,內方是指內部空間盡量是方的)是其最大的結構特點。從點畫來說,用筆要時時提得筆起是其最重要的核心,點畫之間,同向的點畫互相平行、異向的點畫互相垂直。
下面幾張我針對各個書體臨摹的一個字,然後用粉色彩筆標註垂直,藍色彩筆標註外圓和點畫之間的脈絡關係,黃色彩筆標註每個字的第一、第二、第三空間(每個空間的寬窄是相對靈活的,第一空間基本放下一個字最核心的筆畫,第二空間次之,第三空間最外)。
臨摹西周《大盂鼎銘》
臨摹秦《繹山碑》
臨摹漢《曹全碑》
臨摹北魏《魏靈藏造像碑》
臨摹初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臨摹中唐《顏真卿顏世家廟碑》
臨摹北宋《米芾致彥和書》
臨摹北宋《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
每節課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寫多久,一般我在外面給別人上課都是一節課 2 個小時。課上主要是講解本節課所學字體的一些歷史知識,書體的風格特徵,在書體演變中所處的階段以及在書體演變中起到的作用。再就是做示範(就像上面的圖一樣分析講解),通過書寫的方式告訴大家怎麼寫,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比如在結構方面要注意點畫之間的「相對位置、相對長度、相對方向」更重要的是注意點畫和她周圍點畫的關係。這些要是注意好的話文字的結構是不會有問題的。而點畫方面就是盡量的和字帖一樣的風格即可——或藏鋒或露鋒,或粗或細,或方或圓。就這樣堅持學習十二節課,就會對書法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一般我們的課程都是上完這系統的十二節課之後,寫出幾件喜歡字體的臨摹作品進行裝裱展示,藉此作品總結一下學習體悟,同時也算是對自己的一點鼓勵。
接下來的訓練辦法就是選擇一種喜歡的字體,選擇一本喜歡的字體然後再深入下去。至於深入的辦法就是充分運用在之前課程中得到的書寫經驗,反覆積極地錘鍊點畫和結構,偶爾穿插一些創作以檢驗自己對本字體的掌握情況,發現不足再去字帖里尋找答案。
目前我們出版的字帖基本都是古代優秀的書法家的作品,印刷質量也都比較的精良。比如最近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紅皮的《中國碑帖名品》系列就是目前國內最清楚的書法字帖了。
可是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好多字帖不是直接對經典作品進行影印,而是一些諸如考級的教材,裡面一般開始是講解具體每個點畫怎麼寫,作者為了讓讀者看明白還把點畫掏空只留下點畫的邊緣線,然後再畫上線路圖似的說明線還打上箭頭,這樣一來人們就像得到了指引,照著書上給的步驟亦步亦趨的描畫,殊不知這種辦法可以說斷送了多少人對於寫書法的興趣。
不是說這種辦法不行,而是這種辦法只適用於篆書和隸書。為什麼?因為篆隸書追求凝重、崇高的藝術震撼力,這就需要書寫在某種程度上要有儀式感,點畫的形態也要儘可能的圓潤飽滿,不露認為痕迹。而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用筆和結構都越來越簡潔化、實用化。在這樣的情景下我們很難想像在每次起筆的時候還回鋒,收筆時再往回勾填。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今天再寫硬筆字時沒有人有其中任何一個動作,而是及其簡潔明了的書寫。
下面放兩張我前幾天去杭州浙江美術館拍的傅山個展上的作品照片,我們就能看到古人寫字多麼乾淨利落。
再放幾張
初唐《褚遂良倪款贊》
北宋《蘇軾黃州寒食帖》
北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說到這其實還要說一下古人寫字時的一種用筆狀態,因為正如古人說「用筆千古不易,結構因時相傳」那麼到底怎麼用筆呢?其實很簡單,就像咱們現在用硬筆一樣——既不狠狠地往下按,寫字時把紙都搓破,又不是輕輕地滑過,在紙上留下虛弱的點畫。而是根據需要,適度即可。
下面給大家再奉上幾張劉老師幾種寫字的方法照片
枕腕法
懸腕法
站立法
題壁法
石開先生執筆法
這個是我胖的時候的執筆法。
通過這些在書寫狀態中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出,所用的都是五指執筆法,用文字描述一下就是:用右手五個手指配合著握住毛筆,總的原則是指實掌虛——手指輕輕靠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拇指要微微拱起一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手掌是虛空的,寫起字來才會靈活。其中食指中指在外面負責把筆收回,無名指抵住筆桿,小拇指靠在無名指上負責把筆往外送,大拇指則配合著她們或收回或外送。
在用筆這方面北宋書法家米芾可以說是用的最好,別人評價他是八面出鋒。想實現八面出鋒,就需要特別注意執筆時筆桿總的原則是垂直於書寫平面的,這在上面的照片中我們都能看到。其實只有這樣去用筆才能做到書寫的靈活。當然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是處於垂直狀態,反而是在書寫時只有很少時間處於垂直狀態,一般都是在垂直的邊。具體請看下圖
書寫時發力點大致在字中心
發力書寫時用手指把筆桿從發力點往外送,有點筆尖頂著紙的感覺,而且這樣容易保持所謂的中鋒。
下面這張也是這個意思
啰嗦了這麼久,就到這吧。
給大家帶來一個思路。
貼幾張國畫和篆刻吧,因為我感覺書畫印也是一個系統的。
正如我家子昂在下面這幅畫中所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元代趙孟頫《自題秀石疏林圖》
《自題秀石疏林圖》局部
蒙山寫生 2013 年 碳素筆
蒙山寫生《農家》2013 年 水墨
蒙山寫生《春到農家》2013 年 水彩
創作《彼岸》2013 年 水墨
篆刻創作 2011 年
篆刻創作 2012 年
篆刻創作 2013 年
篆刻創作 2014 年
篆刻創作《岳琳》2016 年
篆刻創作《算空贏鳥盡弓藏何處長眠》2016
篆刻創作《滌除玄鑒》2016 年
感恩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在svn系統中使用git_good
※臍與身體系統的關係
※蘋果筆記本怎麼使用?
※葉穎江:消化系統腫瘤肝轉移的治療策略
※真的很實用,重裝系統太麻煩?教你一鍵恢復出廠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