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上)

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鄉,我一直嚮往的卻是比遠更遠的地方。

i排版,三分鐘,排好版

點擊上方「中評社」關注我們

精彩內容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不久前在中評社北京會議室召開座談會,邀請全國台灣研究會原副會長許世銓、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台灣政治研究所所長李振廣、中國評論通訊社常務副社長周建閩、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暨中國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衛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暨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副秘書長楊勉、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台籍博士研究生王裕慶與會。座談會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主持,與會者圍繞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各自給出了獨到的見解。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以《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文章內容如下:

文章來源:《中國評論》

發自 中國 香港

▲座談會在中評社北京會議室召開(圖片來源:中評社)

李義虎:開場白

  各位專家、教授,下午好!這次把大家請來,在中評社北京總部舉辦思想者論壇,主要是圍繞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的關係進行討論。去年我們受國家有關部門的委託舉辦了首屆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今年很快將舉行第二屆論壇,討論的主題是民族復興與中華文化的守本創新。在民族復興中,很重要的內容是文化復興,我們當時在進行立項論證的時候,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連續三次重要講話,並以此為指導;在那年有幾個月里,習總書記幾乎都是連著講文化,第一次是在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時,一次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暨國際儒聯大會上的講話,還有一次是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實際上我們理解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一個是民族復興,一個就是文化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七一講話,其中有一段講到了文化。他在專門論述文化自信的時候,特別指出,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基礎性的,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的研討也圍繞這樣的主題。

  去年論壇,我們承蒙在座教授的參與,有將近300人與會,從台灣來了100多位文化界人士,包括劉兆玄先生以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的名義參會,我們這邊也請了文化界和國學大師,包括樓宇烈先生、陳鼓應先生、學誠法師;還有我們對台學界的許世銓會長,黃嘉樹教授、余克禮所長等也參加了論壇。許會長還特別在大會領銜做主題講演,與大會的主題遙相呼應,我們從許會長演講和論文中,可以看出他是從歷史長程的角度在探討中國統一的規律,理論含金量很高,對於大一統的歷史脈絡和規律性東西進行了探討。其它學者也針對文化認同和兩岸關係的關聯進行了很有深度的討論,所以去年論壇獲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編輯論文集時我們也特別請文化部前部長蔡武博士做序,他用三句話來概括這個論壇:群賢畢至、盛況空前、成果豐碩;成果當然就體現在這本論文集,我們也特別請香港中評學術出版社出版,更重要的是大家提供的精神產品、提供的文章非常有分量,我們的會議論文集傳出去後,《中國文化報》理論版的主編找我要了5篇文章在《中國文化報》上發表,這說明論壇在社會上、在學術界有一些影響,所以今天我們借著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論文集的發布,在北京中評總部舉行這一期的思想者論壇。  我們今天在座的有涉台學者,也有對外關係學者,也就是從對外的文化交流方面來加以探討,所以咱們先從論壇的主題開始討論;後面我們也可以結合當前兩岸關係進行討論。現在兩岸關係處於特殊的時期,何去何從,今後的走向大家也比較關注,我們怎麼從文化交流和文化關係方面對兩岸關係加以探討。大家都知道,蔡英文在所謂的「928黨慶」那天,發了一封給了全體民進黨黨員的信,她的立場有擁抱「深綠」的意思。但是我覺得,這個時候兩岸關係很關鍵、很敏感,前幾天,我注意到中台辦、國台辦負責人借著「大江論壇」發表講話,其精神實質和政策資訊值得我們加以體會。龍明彪副主任表示,兩岸關係越複雜,越需要民間加強交流,要展現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的堅定意志和強大力量。他還說,兩岸交流在目前這種特殊的情況下不能停、不能斷,還不能減。

▲李義虎(圖片來源:中評社)

  結合中央的對台精神,我認為,一個基本立場我們是非常堅定,也就是維護「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這個立場是更加堅定了,而且更需要向兩岸和國際社會強調。另外一方面,交流也還要做,當然交流的重點要向基層、民間和青年傾斜,而且這裡面特別重要的是文化交流,而且在民間和基層的文化交流的樣式很多,非常值得探討。現在兩岸政治關係不要說了,各種溝通已經停擺了,經濟交流也削弱了,文化交流這裡面如何來開展,而且如何通過文化交流來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堅定意志和強大力量,我非常希望聆聽各位專家的高見,下面就請許會長首先發言。

▲許世銓(圖片來源:中評社)

許世銓: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要走自己的路

  剛才義虎講,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部分,這是習總書記講的,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前兩天,我看了旺報的兩篇社論,講的是「中華文化現代化才能領導世界」,我覺得他的題目本身還是對的;另外他講到台灣是中華文化與世界的仲介,他把台灣的文化誇了一番,他講台灣文化有兩部分,一個是多元文化,一個是民主政治的實踐。我覺得他講的「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西化,西方的那一套普世價值,意思就是大陸如果要領導世界,你的文化就要現代化,而文化現代化的標誌就是接受普世價值、自由民主人權那一套,這個意思很明顯。

  我很同意,中華民族要復興,中華文化一定要現代化,但現代化的標準那就不一樣了。我覺得中國文化、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個延續到現在的文明,說明這是它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否則它延續不下來。中外學者都認為,中國國家的形成是文化中心論,是文化論而不是血統論。因為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文化發展比較早,所以文化在當時中原周邊地區是最先進的,周邊的蠻夷都紛紛向漢族為主的中原文化靠攏,後來影響越來越擴大,最後逐漸形成費孝通所講的多元一體的中國。但是,西歐國家的形成都是靠血統、家族,那麼我覺得,這是我們的一個特色。從老祖宗、從歷史來講,我們歷來重視文化的作用,而且長時間以來我們的文化是最先進的,也應該是最現代化的。

  我的第二看法是,文化要先進,文化的基礎是經濟,如果經濟上不去、貧窮的話,文化就沒辦法先進,沒辦法現代化。中國古代文明之所以燦爛,是因為中國農耕經濟發展的比較早,我們曾經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農耕經濟,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中華文化。但這段先進的歷史,到了西歐工業革命之後就完了,人家經濟發展了,超過我們了,我們的文化也跟不上了,人家的這套議會制、自由平等博愛比我們老祖宗的「三從四德」先進多了,而且有力地促進了他們的經濟發展。所以我覺得,我們文明的現代化也要依靠經濟的發展,就像鄧小平說的,首先要經濟要發展起來,你成為世界一流發達國家了,你的文化才能成為一流的發達文化。

  另外,自從馬克思主義、《共產黨宣言》誕生後,社會主義已經開始批判西方的這一套文化與文明,而且它的文化慢慢地也擺脫不了由盛到衰的歷史背景,如果自己不改革的話也會衰敗。馬克思主義出現後,西方的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不少西方學者認為,西方的民主走向末端了,文化開始衰敗了。所以,現在我覺得如果再鼓吹西方這一套,走西方的文化,靠西化讓中華文化現代化,這已經是一個謬論了,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行不通了。但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條文化現代化進程之路,我們走的也不平坦,蘇聯的社會主義就是失敗,計劃經濟、中央集權弄到最後也垮台了,說明我們學蘇聯那一套文化也沒有現代化,無論是論述,還是實踐最終證明是失敗的。  所以,我們搞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我們要走自己的路,而且我們的第一步已經成功了。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道路,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且越來越多的知識界、學術界、包括政界的人士開始認同所謂的「北京共識」,很多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都在研究效仿中國的道路。我們在經濟方面有一套論述,但我們在文化方面還沒有建立這種論述。首先,這套論述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破解西方的這套論述,而且西方的這套東西在世界上、發展中國家中,尤其是在台灣仍然特別有市場,台灣以為引入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就比大陸優越,要給大陸創造一個樣板。我覺得我們還處於發展的階段,我們光講文化自信還不行,而要有一套論述跟上來,而且還要有說服力,比如「一黨制」比「多黨制」好在什麼地方,現在很多美國學者都意識到了,中國人能辦大事不像美國人一樣。

  我覺得,美國的制衡制度,「check and balance」,這是他們建國時期形成的一套思想,它是在組成聯邦的時候為了照顧弱勢的利益,而設計的這套制衡制度。這是和當時的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如果你拿到了現在,有「制」沒「衡」,現在「制」的過分了!比方說,美國議會提出要制裁沙特政府,奧巴馬否定了議會的決定後又被議會否定了,現在誰說了算?很多問題上議會說了算,議會懂什麼?有民調錶示,美國老百姓只有3%相信議會,議會名聲在美國也不好。現在議會當家,什麼事都給「制」住了,動彈不了,但是平衡了嗎?沒平衡,失衡了!誰掌握了議會誰就說了算,沒有平衡,走偏了。

  另外就是「自由」,真理跨越一步就是謬誤,這在美國太明顯了,比如性自由,那些什麼LGBT認為「如果我認為我是女性的話我就可以進女廁所」,我說這不是亂套了嗎?這是什麼自由?他們自己也感覺到自由太過分了,這種自由已經讓自己走向死胡同。所以我覺得,我們的中華文化要現代化,現在開始要建立自己的這套論述,比如我們在協商民主的論述上還有不少差距。文化的現代化,我們已經有經濟基礎了,現在需要上層建築,但我覺得前途是光明的,最近六中全會要討論反腐,黨中央衝破巨大阻力要實行那麼多年都沒搞成的財產彙報制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我最後講幾句兩岸的問題,我前不久剛剛寫了一本書,其中有一章講了陳水扁時期的八年「反獨」鬥爭,我總結了那八年來大陸的對台政策和實踐是什麼。我看蔡英文執政四年也好、八年也罷,我一點都不擔心,有了陳水扁那八年(的經驗),大家可以別把她當回事。我在新華社討論時說,用不了一年蔡英文日子就不好過了,誰知道剛到了一百天她日子就難過了。剛剛李老師講的,我們兩岸的交流雖然是冷和平、冷對抗也好,官方往來我們絲毫不能讓步,一讓步就滿盤皆輸,沒有「一個中國」我們還統一什麼?  但是,民間交流不但持續,而且能夠發展,而且能夠擴大,你看陳水扁那八年,小三通、春假及節假日包機、包機從單向經停港澳、到單向不停港澳,再到雙向不經停港澳都完成了,港台通航續約完成;而且台灣對大陸的投資不但沒減少而且越來越多,對大陸的出口從陳水扁剛上台時的23%發展為下台時的39%;文化往來更不用說,而且從僑務工作來講,他丟了好多!僑團轉向,(台灣)吃了大虧;然後,台灣跟美國的關係也搞壞了,小布希罵陳水扁,跟菲律賓總統罵的是一樣的。

  現在我覺得「極獨」派在拆蔡英文的台,李登輝又要「憲改」,陳水扁搞了八年「憲改」都搞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搞得里外不是人,李登輝這是給她穿小鞋。「極獨」派又搞「入聯」,過去和美國關係搞差就是因為「入聯公投」。現在又有人想搞「入聯公投」,這幫人腦袋是不是進水了?怎麼歷史教訓一點都沒有吸取?你看這個蔡明憲,還當過「國防部副部長」。看了這些消息後覺得蔡英文的日子不好過。

  我就說一句話:不要擔心,繼續我們的政策,兩岸的民間關係不會壓縮,會繼續擴大,而且兩岸關係在實質的領域,我們需要的已經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覺得還會繼續。

  李義虎:謝謝許會長,開局開得很好!會長前面講文化,後面講兩岸,觀點都很重要。而且有幾個觀點和表述很有意思,一個是中國文化要現代化,但不是西化,還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特別是要形成中華文化的論述,現在有文化自信,確實還沒有文化論述。等到這樣系統的、完備的文化論述出來了,中華文化也就復興了!從文化的角度,它確實能解決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我覺得許會長的這個說法很有意思,西方的所謂民主制度只有「制」沒有「衡」,我覺得這個「衡」就是中國文化才能解決的。西方只有「制」,辯論變成了吵架和口水仗,引發了民粹,這在台灣就特別明顯。不僅民眾對議會有非議,對選舉也越來越反感,如最近網上說美國大選美國人好像在一個騙子和一個瘋子之間做選擇。所以,無論如何「衡」非常重要,我們中國文化有「論衡」,balance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另外,許會長講兩岸關係確實非常重要,也結合了目前的形勢。要從長計議,爭取人心,無論是香港還是台灣,其實人心就是文化,軟實力非常重要。

衛靈:再談中華文化與文化外交

  感謝義虎的盛情邀請。上次講的是文化,在兩岸這塊我沒有特殊的研究,這次在原來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中華文化和文化外交。我也是在上次參會的時候,學習了習總書記的一些講話,他反覆強調以世界的眼光、戰略的眼光來弘揚中華文化,把弘揚中華文化和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他要求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給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我覺得做到這個確實要下功夫的。

▲衛靈(圖片來源:中評社)

  我特別想到今天的研討會,因為習總書記提出,要發揮好新型媒體的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所以我想北大台灣研究院和中評社組織這個論壇,就是在實踐習近平的思想主張,你們就是在腳踏實地發揮著作用。

關於文化和文化外交

  要講清楚「文化」是什麼看似簡單,實則不然。社會科學中關於「文化」定義達數百種。所以西方有學者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摸。我們很難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很難描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的形狀。要用文字來界定它,如同想把空氣抓在手裡。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它除了不在我們手中,無所不在。」  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屆世界文化大會認為,「應該認為文化是有特色的各種特徵的集合物,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理念的還是情感的。除了藝術和文字,文化還包括生活方式、人權、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

  對一個民族而言,我認為,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靈魂,李克強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更多地是一種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鑒於「文化」的特質,亨廷頓認為:「在後冷戰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

  一個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是民族國家發展、時代發展的需要,並且對國家間關係的調整、發展會產生深刻影響。美國學者傑里爾·羅塞蒂認為:文化「不是以立即的、直接的方式,而是通過渲染人們對自己的國家及其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的看法來影響國內政治和政策制定過程。」僅就政治文化而言,傑里爾·羅塞蒂還認為,「政治文化不僅決定了各國的對外政策存在其特有的"民族風格"或"民族特色",而且政治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主義信念的力量深刻地影響其對外的日常交往,尤其是在危機和戰爭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和強大」。接著,他坦率地指出:「無論在大眾群體,還是精英群體中,大多數人都有某種種族中心主義世界觀,從而影響到對外政策的制定。」也就是說,民族文化走出去,一定有民族立場和目的。  文化外交在我國早已有之。在我國古代,比如,唐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對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而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當西方列強在打開中國大門之後,也將西方文化引入中國,辦學校、開醫院、設教堂,如燕京大學、輔仁大學、金陵大學、協和醫院、齊魯醫院等,在帶來所謂西方文明的同時,也開始了中西方文化中間的劇烈碰撞。  關於文化外交,相關理論不斷出現並在探討和爭論之中。如西方的文明衝突論、軟實力說、建構主義理論,等等。總之,通過文化傳播和滲透,更有效地推廣和執行國家對外政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主要國家一種重要的外交手段。

  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如何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當代文化,藉助中華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競爭力,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

需要加強的中國文化傳播與文化外交

  借用文化手段開展國家外交工作,中國的老一代領導人,如周恩來總理,在對外交往中就十分重視,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外交在對外交往中更富有親和力、感染力、滲透力,是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所不可替代的。文化外交相對於傳統外交,在國際社會產生的影響更加深刻。

1

  根據對目前中國文化外交的分析,我認為:一要制定和構建文化外交戰略。我國的文化外交戰略是什麼?從目前來看,中國尚缺乏文化外交戰略。可能我們能夠在我國的大政方針、長遠規劃、近期活動中,感受到文化外交的不斷加強。

  比如,我們開展與對外經濟關係緊密聯繫的文化活動,如「一帶一路」規劃及活動的開展,包含了大量對外文化交流與專案合作。今年9月,剛剛在甘肅舉辦的敦煌文博會,借「一帶一路」搭建起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平台,簽署了大量文化產業專案方面的協議。藉助「絲綢之路」概念,發展對外關係,廣交朋友,促進沿線國家文化溝通、感情融合。又如經濟博覽會的舉辦,9月中旬在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各種項目交流中,文化合作也是重要內容。我們與各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年」活動,2010年在義大利舉辦「中國文化年」,2015年籌辦了中英文化年,2016年開展中法文化之春活動,等等。各種活動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傳達了中華民族的善良友好、熱愛和平的特質和願望。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文化交流、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國家間通過對彼此文化的認知,進一步增進瞭解和認同,這有利於消除不同民族國家間的誤解和障礙。  然而,做了這麼多,中國的文化外交戰略到底是什麼?文化外交戰略與國家經濟外交、政治外交戰略有否統籌考慮?相互深層次的關係是什麼?還是比較模糊的。因此,制定清晰的文化外交戰略,把文化外交納入中國外交的整體戰略,應當提上日程,這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方面。

2

  二要重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安全問題。資訊化時代,文化傳播形式多樣化。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文化安全的保障問題也要提上議程。否則對外文化交流也會出現雙重效應,即是相互交流、學習,還是被強勢文化所融合、改造。如何真正做到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而不是被弱化和侵蝕?這要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係問題。

  日本文化的輸出值得重視。它曾用幾十年的時間,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出日本文化,這種滲透力不是靠說教和槍炮能夠做到的。對中國幾代年輕人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中國大陸80後、90後的共同話語之一就是日本的動漫、影視劇、書籍、歌曲、日本料理等,一休哥、蠟筆小新、聖鬥士、柯南等成為他們童年回憶。這是其它外交途徑所無法獲取的教育結果,也引發我國教育界、新聞界的高度關注和政府的重視。日本成功地傳播了大和民族的價值理念,其文化影響力在對外關係中迅速提升。

  去年,新的國家安全法公布,確保「文化安全」成為新安全法的亮點之一。中華文化雖然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但是中華文化資源利用不足,尚未造就中國的文化強國地位,而西方國家的發展背景不同,長期以來話語權很強,軟實力運用嫻熟,所以在文化產品輸出的力度、方式、手段及影響力方面,西方文化顯然佔據優勢,西方文化的傳播和流行影響著世界文化格局。習近平多次強調我們「需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

3

  三要充分運用和整合中華傳統文化資源。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大陸與港澳台有著共同的血脈聯繫,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海外還有許多華人華僑,與我們也有著同一種民族文化淵源。有時候,雖然長期不在一個地域生活,不在一個體制下生活,可能語言會有差異、生活習慣會有不同,但是同一種民族文化是很難割捨和割斷的。今天看看在座的各位,我們一起關心和討論同一個話題:中華文化復興,就是印證。  前幾天「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在京啟動,參考消息報社主辦這次活動,同仁堂、陳李濟、全聚德、片仔癀、東阿阿膠等著名老字號共同開展此項活動。多年來我一直對韓日文化的影響力、爆發力感到困惑。這也說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積澱厚重,但是需要不斷創新。北大經濟學家厲以寧出席了振興計劃活動,他指出:「老字號要繼續生存就要推出新產品、增加新功能」。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政府各部門應統籌規劃開展相關活動,真正把文化外交作為我國對外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其準確的定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文化部管文化交流,外交部負責政治交往。這樣,文化外交也永遠達不到戰略層面。李大釗曾說「文化之盛衰,民族之興亡系之」。開展積極的文化外交,是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樹立中國大國形象的必要途徑。

  李義虎:我們跟楊毅周副會長、全國台聯是合作辦主論壇之後的青年論壇,汪毅夫會長對中華文化論壇很重視,毅周也是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論文集的編委。下面請毅周發言。

▲楊毅周(圖片來源:中評社)

楊毅周:海峽兩岸應攜手振興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論壇的召開適應了時代的潮流和需要,必將開啟中華文化復興的新時代。  中華文化的復興已具備基礎條件

  中國歷經數千年文明沒有間斷,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近代的鴉片戰爭中衰落了,國弱民窮,陷入了任人宰割欺凌的悲慘命運。然而,絕不屈服的中國人民,經過無數仁人志士100多年的奮鬥,使今天的中國又開始重新走上復興的道路。特別是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保持增長,時間之久,速度之快,世上絕無僅有,被譽為「世界奇蹟」。當前,中國的GDP已居世界第二,並且仍然在迅速地與第一的美國接近,呈現趕超之勢。在當今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做到。超大規模的發展,超大規模的減貧,超大規模的中產階級,也是史上所沒有的現象。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

  經濟的強勁發展,為文化的發展和復興奠定了重要的堅實基礎和信心。沒有這個基礎,就談不上文化復興。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85周年時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5000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中華文化的復興是時代的需要

  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中國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今天中國的發展已進入發展3.0版。發展1.0版是1949年建國之後,中國人不再挨打了。發展2.0版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人不再挨餓了。  但是,今天中國如此的發展,仍然被世界上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以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不斷地攻擊,中國仍然被不斷的「挨罵」。為此,當今中國的發展要進入3.0版,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重建中華文明,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以解決「挨罵」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新方略,也為當今全球治理提出了許多重大舉措: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提出了許多新理念:世界命運共同體、世界的互聯互通、共建、共贏、共享等。在剛剛結束的杭州G20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了「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發展思路,引起世界的廣泛認同。幾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加強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促進人類和平發展崇高事業」。

  這些新方略、新理念、新思路正是建立在中華文化基礎上,以中國智慧、中國經驗為世界貢獻了我們的中國方案。而所有這些都必然要求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根基。新的時代里,面對世界諸多難於克服的難題,世界期待著中國方案,中華文化將再一次煥發出新的光芒。  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中華文化的復興,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條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中華文化復興不僅決定著中華民族是否能屹立於民族之林,而且如同過去的歷史長河中一樣,是中華民族向世界貢獻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一個重要方面。中華文化就應該有這樣的使命感。

  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認為中華文明將在未來的世界中發揮主導作用,世界未來的出路在於中華文明。因為他已經感覺到中國人「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中國人和東亞各民族合作,在被人們認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類統一的過程中,可能要發揮主導作用,其理由就在這裡」。在當今全球化方興未艾的時代,湯因比先生的論斷已顯示其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從來都是海納百川,善於吸引其它民族的文化成果。今天,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功,中國的和平崛起,為中華文化再次復興創造條件。

中華文化復興的途徑

  當前發展中國文化存在三大資源:馬克思主義文化的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和現代西方文化的本土化。

1

  第一,現代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不同歷史時期中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相結合,是中國人民對中國現代化過程的探索。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初步理論產物,實踐證明是有效的,也是合乎實際的,對現實中國的崛起,對中國人民的思想,並開始對世界發展進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有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的治國理念。這些探索是中國為世界貢獻的有益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應該給予更高層次的抽象化、理論化和哲學化。

2

  第二,現代中國文化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為底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始終是中國人思考生活實踐的底色。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或者傳統文化受到怎麼樣的衝擊,中華傳統文化始終是中國認同的重要基礎,屹立不倒,源遠流長,體現了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近代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巨大的打擊和挑戰,確實暴露出中華傳統文化有其薄弱的一面。但面對新的全球化時代,中華傳統文化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現代世界人們所關注的一個重要文化力量。我們應努力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去粗存精,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使之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

  第三,現代中國文化批判地學習現代西方文化使之本土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現代西方文化大規模地引進中國,為中國社會所吸收,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現代西方文化有其優秀的一面,在促進經濟發展、追求自由民主,伸張個性人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應當吸收現代西方文化先進的因素,促進現代優秀的西方文化本土化,使之成為現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必定要綜合以上三大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開創出新的中國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再一次復興。

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中華文化復興做出貢獻

  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地方。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長期處於分隔狀態。台灣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台灣文化。台灣文化的發展經驗,就成為中華文化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因此,兩岸的文化各具特色,通過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切磋整合,一方面可以增強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促進祖國統一;另一方面,通過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復興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能夠順利地走向世界。  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的表現,可分為兩大不同的類別。一是文化精神部分,指文化的理論、價值觀。二是文化產業部分,指的是文化的物質和非物質產品。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一方面可以進行文化精神的交流,設定議題,根據各自的特點,共同確定,尋找中華文化復興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進行文化產業的合作,台灣有很精緻的文化創意產業,大陸有廣大的文化市場,可為台灣的文化產業界提供廣闊的空間,共同促進文化產業的興盛。可把兩岸的文化大師和文化產品不斷推介到海峽兩岸,最終實現兩岸文化的融合。

中華文化論壇大有作為

  中華文化論壇的出現可謂因應而生,成為團結海峽兩岸及海內外同胞,共同促進中華文化復興的平台。應該逐步把這個論壇實體化、常態化,多出成果,為推進中華文化復興多做貢獻。一是定期召開論壇,廣邀各個領域的文化大師一起共同論道。二是不定期舉辦小論壇,就特定議題展開研討,提供研究成果。三是舉辦各種講座,廣為宣傳教育推廣,把成果普及到基層民眾。四是設立專門的辦公室,專門負責統攬論壇的各項事務,承辦各項活動,協調課題組的研究。

  李義虎:中國經濟現在是世界第二位,而且穩居這個位置好幾年了,和美國的距離越來越小,與其他大國的距離越來越大,這個速度確實是歷史上所沒有的。這是好事,但給我們提出來一個問題:沒文化論述,光有文化口號,中國的發展就可能是畸形的。光物質上發展太快,國人的精神跟不上,就像白岩松說的「你慢一點吧,讓靈魂等一等」。咱別說北京的建設,美國人、台灣人來了大陸看高鐵都不得了。剛才許會長、衛院長、毅周都講到了文化論述,舉辦這個論壇我們當然會承擔這個方面的工作,但這還是要靠全國的理論界、文化界和媒體的共同努力。其實習總已經提出這個任務了,就是怎麼去完成,所以我覺得加強研討非常好。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社)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家數字化網路通訊社,目前已在香港、台灣、北京、美國、加拿大、廣州、福州等地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新聞采編網路,尤以深度分析稿件見長,是兩岸關係新聞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新聞與智庫媒體。

CRN2005

推薦閱讀:

良渚文化的成員是否使用漢語?
漢武帝劉徹到底有多少女人?
交流到底有多難?
通過玩文明5,我們能學到哪些幫助中國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
為什麼我認識的字寫得好的那些人普遍混得比較糟糕?

TAG:民族 | 文化 | 中華 | 評論 | 中華文化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