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DCS理論探討我國林業行政工程化管理
從PDCS理論探討我國林業行政工程化管理
張韓林
摘要:PDCS理論是把管理對象看作一個系統,並把管理活動當成系統的一部分,根據系統發育發展過程中的PDCS循環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PDCS與PDCA相比,更加強調系統管理過程中監督與評價、學習與繼承和遺傳。就林業行政管理而言,運用PCDS理論,採取工程化管理技術,強化林業行政的質量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風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並將林業行政監督融入林業行政全過程,從而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PDCS;林業;行政;工程化
1.PDCS理論
2012年,張國慶根據PDCA理論,結合動態原理和學習原理,先後在《標準學》、《生態論概述》、《生態論:複雜系統研究》、《發展學》及《災害學概論》中,提出了PDCS理論。[1~13] PDCA即Plan、Do、Check、Act首字母縮寫,PDCA理論是工程化管理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得到普遍應用。PDCS理論除了強調管理活動的系統化之外,還強調管理活動中的Study。Study即學習(廣義的學習),包括監督與評價,以及對系統管理中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發揚(繼承),對於失敗的教訓要避免重現,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學習其他系統管理經驗(狹義的學習),並且這種學習結果是可遺傳的(遺傳)。
PDCS管理是把管理對象看作一個系統,並把管理活動當成系統的一部分,根據系統發育發展過程中的PDCS循環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對複雜系統而言,理想狀態是,在系統即將達到成熟期,或者達到成熟期尚未進入衰退期,就對系統進行調整,使其適應新的變化,擺脫衰退與消亡,直接進入新的增長期,即進化。當然,這對系統管理者來說,需要有很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準確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系統理想的生命周期可以用動態的PDCS表示。
在整個PDCS循環中,都貫穿著學習,既總結學習系統本身的經驗教訓,還向其他系統學習發育發展經驗教訓。這種學習,貫穿系統的終生。通過學習,獲得了先進的進化或更新經驗,促進系統進化或更新,使得進化或更新後新的系統更為先進、健康、和諧。
對複雜系統而言,理想狀態是,在系統即將達到成熟期,或者達到成熟期尚未進入衰退期,就對系統進行調整,使其適應新的變化,擺脫衰退與消亡,直接進入新的增長期,即進化。當然,這對系統管理者來說,需要有很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準確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系統理想的生命周期可以用動態的PDCS表示。
P(Plan)計劃,包括系統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系統的活動計劃的制定;D(Do)執行,就是具體計劃的實施運作;C(Check)檢查,就是評估計劃執行的結果;S(Study)學習,對評估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發揚,對於失敗的教訓要避免重現,並將學習結果遺傳到下一輪計劃中。
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循環,這個循環叫做PDCS循環。對於本循環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一個PDCS循環中去解決。這樣,通過周而復始的PDCS循環,推進系統不斷進化。上述過程可以用下面兩式表達為:
Ei為第i個PDCS循環計劃期望值(目標),Ei+1為第i+1個PDCS循環計劃期望值(目標),Ri為第i個PDCS循環結果,c為期望值增量。這個過程表示目標隨著PDCS循環不斷變化著的。
若xi、yi分別為系統內部變數與外部環境變數;Fi、gi、hi為作用方式,Li為互動因子,隨著系統的發展,可能發生著變化。這個過程表示系統發展是一個互動的、完全的動態過程。所謂完全動態過程,就是指在某一過程中f(x),自變數x與作用方式f都是在變化著的。
2.PDCS理論與行政管理工程化
行政管理中引入PDCS理論,在行政管理中借鑒工程項目管理中相關做法,可以有效克服目前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決策經驗化、行政成本高以及缺位等諸多弊端。
(1)行政組織機構的結構工程化
當前,我國行政組織機構結構,絕大多採用的是直線—職能型組織結構這種結構模式明顯造成行政職能部門之間的協作和配合性差,行政效率低,行政成本高,負責人權力過於集中容易造成貪腐和瀆職失職。
為了克服這一弊端,筆者建議,在中央一級,仍然沿用直線—職能型組織結構,同時設立各種綜合委員會,建立各種會議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和監督制度,以協調、監督各方面的工作。在省及其以下機構,採用矩陣制結構,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強化負責人的責任,遏制腐敗。
(2)行政管理工作的流程工程化
借鑒工程項目管理的做法,在行政管理中推進工作流程標準化,加強行政管理的過程公開與監督。行政管理標準化流程可以表示為:
也就是說,行政管理過程,是一個具體化了的PDCS循環,包括調研調查、策劃、規劃計劃、決策、實施、監測反饋、結果評價與學習,在每一個循環中,融入了全程監督和成本管理、進度管理(時間管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等具體的行政管理行為。
(3)當前我國行政管理工程化的重點
對於當前而言,我國行政管理除了要特別加強質量管理、成本管理與行政過程中的學習之外,還要強化監督,對行政行為進行可操作的監督:①開展多渠道監督,尤其是公眾監督與媒體監督。②嚴厲責任追溯,將目前的行政與紀律處分種類修改為更具震懾作用、可操作的「警告」、「降級」、「撤職」與「開除」,取消毫無警戒作用的「記過」、「記大過」以及地方政府私自增加的「訓誡談話」、「誡勉談話」等規避責任的行政處分措施。此外,行政與紀律處分,並不能代替刑事處分與經濟處分,對於觸犯刑律,還要追究刑事責任,造成經濟損失的,還要予以經濟處罰和賠償損失。③取消目前黨政政府對自己進行的行政績效評價,通過大眾媒體,讓公眾對政府進行公開的行政績效評價。④疏通民意通達渠道,加強公眾對熱點、難點問題的參與。對於公眾對同一問題多次反映得不到落實處理的單位責任人,予以行政追責,直至行政處分或刑事處罰。
3.我國林業行政管理工程化管理對策
3.1當前我國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體制上的滯後,我國林業行政管理同其他行業行政管理一樣,存在著行政管理效率低低下,行政成本高,權力集中且缺少監督,利益部門化,缺少責任追溯,缺位、越位、錯位現象時有發生。筆者認為,要改變扭轉狀況,可以在林業行政管理中引入工程管理措施,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質量與效率。
3.2我國林業行政管理工程化對策
(1)林業行政質量管理
在林業行政活動中,借鑒或引入ISO9000、ISO14000系列標準的做法,建立標準化的林業行政質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體系與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體系,在林業行政管理過程中,將林農作為關注焦點,強化領導的責任與作用以及全員參與,採用系統的管理方法、過程方法和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持續改進林業行政質量。尤其是要在林業工程項目建設中,改變目前的規劃設計、施工、檢查監督驗收為一體的錯誤做法,將其社會化、市場化,徹底杜絕林業項目審批與建設中的腐敗根源,提高林業項目建設質量與效益。[1~3]
(2)林業行政時間管理
在林業行政管理中,積極引入工程管理中的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方法,建立林業行政時間管理機制,在林業行政管理活動中,採用計劃管理、時間「四象限」法、有效的時間管理法、時間abc分類法、考慮不確定性等時間管理技術與方法,提高林業行政效率。
(3)林業行政成本管理
在林業行政管理中,建立林業行政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等林業行政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機制,引入工程管理中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管理方法,從而降低林業行政,提高林業行政效益。
(4)林業行政風險管理
在林業行政管理過程中,引入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技術與方法,以最小的林業行政成本獲取最大的林業行政安全、森林資源安全和森林生態安全保障。尤其是要在林業災害管理中要建立風險管理與災害管理機制,突出林業災害風險源的追溯,全面提高我國林業行業抗風險能力水平。[6~8]
(5)林業人力資源管理
積極運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方法,對林業人力資源的獲取、開發、保持和利用等方面進行科學地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和協調,從林業人力資源戰略的制定入手,加強林業員工的招募選拔、培訓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流動管理以及員工關係管理和安全健康管理。就當前而言,最需要解決的是改善林業勞動條件,提高林業勞動報酬,吸引林業人才,留住林業人才,從而提高林業發展潛力。[5,14~16]
(6)林業信息管理
運用先進的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技術,以互聯網為基礎平台,應用3S(Remote Sensing,R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術,建立服務全社會的林業信息共享與互動平台。[17~19]
(7)林業行政監督
完善現有林業法律法規和有關林業行政的標準,建立高效、透明的林業行政監督機制(Oversight Mechanisms),強化林業行政責任追溯,將監督貫穿於林業行政全過程,加強執行督察制度、無為與過錯追溯制度、工作復命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和行政公開透明制度等制度建設,強化司法監督與公眾監督,重點加強無為與過錯追溯制度、行政公開透明制度的執行,全面推行公眾對林業行政績效考核制度。[12,13,20,21]
參考文獻
[1]張國慶,論標準化基本原理[J],現代農業科技,2011,21:35
[2]張國慶,標準學[M/OL],科學網,(2011年7月8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8390,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6
[3]張國慶,林業標準學[M/OL],科學網,(2011年2月20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8389,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4
[4]張國慶,生態論:複雜系統研究[J/OL],(2013年3月27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5]張國慶,發展學[J/OL],科學網,(2013年7月14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6,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quickforward=1&id=707994
[6]張國慶,複雜系統生態論方法及其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190~193
[7]張國慶,生態論概述[EB/OL],科學網,(2010年4年13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1954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8716
[8]張國慶,災害學概論[EB/OL],科學網,(2012年3月16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18034,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48423
[9]張國慶,災害管理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2~23
[10]張國慶,生物災害學[M/OL],科學網,(2012年5月25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21810,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4783
[11]張國慶,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8~29
[12]張國慶,系統法學[EB/OL],科學網,(2013年4年13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4/16/153824kl1yn6clk43444o9.attach,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80709
[13]張國慶,系統法學與我國生態法制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158~159
[14]張國慶,發展學基本理論研究[J/OL],科學網,(2013年7月18日)[2014年5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15]張國慶,發展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當前農村發展問題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303~313
[16]桂方興,基於勞動鏈理論的增強我國林業發展潛力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7):194~196
[17]張國慶,利用Intrannet建設林業「金關工程」[J],安徽農業,2002,(學術版):165~166
[18]張國慶,林業信息管理系統[J],安徽農業,2002,(學術版):164
[19]張國慶,林產品溯源系統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224
[20]仰韻陽,基於生態論的我國林業災害和諧管理途徑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4,(7):191~193
[21]李徐根,基於罪因溯源原理的我國林業立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7):201~20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