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率」「無胎化」加劇民族慢性自殺

  「丁克率」「無胎化」加劇民族慢性自殺

  在中國實行「一胎化」的同時,從西方國家傳來了「丁克化」。「丁克化」家庭模式,是一種「4∶2∶0」模式:第一代4個老人,第二代兩個父母親,第三代一個也不要,徹底告別歷史,完全埋葬未來。

  一、4:2:1到4:2:0,「中國香火」還能延續幾代

  「丁克化」對中西方的殺傷力是大不一樣的。因為西方國家雖然有一部分家庭是丁克化,但是其他家庭是多子化,可以在人口總量上加以彌補。而中國的一部分家庭丁克化,是與其他家庭的「一胎化」相結合的,一部分家庭的「一胎化」,本來就使人口急遽減少,其他家庭再搞「丁克化」,國家的人口總量更是雪崩式減少。因此,丁克化是困擾西方國家的一個難題,更是一個危及中國未來的危機。如果讓「丁克化」普及化、持續化,那麼,中國就將加速走向「無人化」。

  「中國丁克」——「中國特色」

  我們可以這樣定義中國丁克家庭:中國式的丁克家庭,是「有婚姻而沒有生育、有家庭而沒有子女」的家庭,是一種「自願」或「被迫」不生不育的家庭。之所以強調自願,是說明中國丁克與西方丁克有相同和相通之處;之所以強調被迫,是說明中國丁克有一個與西方不同的特點,那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丁克,是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而被迫無奈地做了丁克。

  20世紀90年代一份對「丁克」家庭的調查問卷顯示,中國特色的「丁克理念」,決定了一些人選擇不生育子女這一生活方式的四個主要原因:一是出於對中國人口問題的憂慮,認為多生孩子是添包袱,不生孩子是做貢獻;二是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輕鬆,不願意為了「生育」而影響「生活」;三是為了實現自我,不願意為了後代而犧牲當代;四是雖然夫妻雙方有收入,但是養育孩子有困難,生育孩子的成本和代價高昂,因此是被迫做丁克。

  一項針對學歷為碩士以上的中國高學歷階層的調查發現,對生育的意義雖然在總體上持肯定態度,但是對生育的擔心和憂慮加重。其中,擔心生育孩子「牽扯精力的佔25.4%,擔心生育「影響工作」的佔16.7%,擔心「經濟能力有限」的佔18.6%,擔心「影響兩人世界」的佔13.6%。結果,生孩子成為一件越來越令人畏懼的事情。

  令人憂慮的是,中國丁克不是沒有愛心,而是愛心別移。一些年輕的「丁克」夫妻,一方面不願養育子女,另一方面又想享受為人父母的溫馨與樂趣,於是他們紛紛養起了寵物,像愛孩子一樣愛寵物。這些被人們稱為「丁寵」的家庭,他們給自己的寵物提供優厚的生活待遇,並把寵物視為自己的精神寄託。這種以養寵物代替養育後代的心態,是一種變態。

  中國丁克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輕鬆而逃避生育後代的責任,對於自己來說,實際上是年輕時輕鬆,年老時沉重;對於社會來說,是丁克家庭輕鬆、非丁克家庭沉重,因為養育社會下一代的任務,是由非丁克家庭完成的。在這個意義上,丁克們的實現自我,實際上是一種高度自私。

  「丁克家庭」——高速增長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丁克家庭在中國大城市出現,90年代以後,丁克家庭比例逐步上升,並且開始向中小城市發展。目前尚無全國丁克家庭總的準確數字,但是從一些大城市的調查情況看,其數量已經達到相當規模。根據陸學藝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一書中提供的情況:1979~1989年,上海市區的丁克家庭大約佔全市家庭夫婦總數的2%~3%,人數超過5萬。1986年,廣州市結婚而不願意生育的只有3萬,1989年底猛增到7萬左右。進入21世紀後,估計全國丁克夫婦突破400萬對,北京超過40萬對,上海超過50萬對,廣州也有30萬對以上,中國家庭丁克化的速度非常快。

  中國丁克群體的發展,出現以下幾個趨勢:

  一是和年長者相比,年輕者更可能選擇丁克。根據上海市婦聯調查,丁克家庭已經佔到上海家庭總數的12.4%,而如果只是選取20~40歲年齡段的樣本,這一比例會更高。丁克家庭,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婚姻時尚。

  二是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可能選擇丁克。一些丁克家庭選擇走丁克之路,往往是由妻子提出來的。在丁克家庭,妻子往往有比較高的收入,有自己的事業,時間和機會成本比較高,養育孩子的成本也比較高,對於這種家庭的妻子來說,事業第一,養孩第二,生兒育女要為事業成功讓路。

  三是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中,丁克現象更為常見。選擇丁克人生的,多是大中城市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白領階層。他們一般文化素質高,事業心強,崇尚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獨特的人生觀、婚育觀。一些調查顯示,有11%以上的當代大學生表示將來不打算要孩子。

  四是在收入高的群體中,選擇丁克的概率更大。

  三、中華民族不能變成「丁克民族」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道遠。西方國家在成為「發達國家」以後,社會才出現丁克思潮,而中國特色的丁克思潮,則是在國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階段,就提前泛濫起來,這是不利於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

  「青壯不生孩」——「老來徒傷悲」

  「養兒防老」的中國古訓,多年來被作為封建生育理論和封建人口思想,飽受指責與批判。然而,當我們用世界視野和現代眼光來重新審視的時候,卻發現,這個中國古老的生育信條,包含著跨越時空的真理成分,只要把「養兒防老」調整為「養孩防老」,就顛撲不破了。在現代社會,養老不只是靠兒子,女兒也是可靠的。有人認為,未來經濟發展了,養老制度健全了,沒有孩子也能解決養老問題。這種「無孩也能養老」的時髦觀點,對於個體來說,無疑是對的。但是對於整個國家、民族和社會來說,就不對了。

  現代養老制度的實質,歸根結底是人養活人。是從事工作的勞動人口,養活失去工作能力的老年人口,而不是養老制度在養老年人。老年人手中的貨幣,必須有勞動人口把它變成真正的財富,否則它就是一堆廢紙而不能購買任何東西。任何養老方式,真正的依靠者和供給者還是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別人的孩子。上一代人的養老,只能依靠下一代人的工作。如果整個社會都不要孩子,國家沒有下一代,未來沒有勞動者,一切養老制度都是零。今日無人養孩,明日無人養老。整個國家、整個社會,唯一的出路、最佳的選擇,就是養孩防老。所以,養「兒」防老有局限,養「孩」防老是規律。

  一個家庭選擇丁克模式,不僅是家庭內部的「家政」事務,而且是關係社會、關係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國政」事務,關係到丁克群體本身的養老問題以及整個社會的養老問題。就丁克家庭本身來說,老來沒有子女照顧,解決養老要依靠社會。而就整個社會來說,丁克家庭將加速國家人口老齡化,提高退休人口贍養率,加重整個社會的養老負擔,降低整個社會的養老能力。

  可以說,丁克群體,他們是靠上一代的財富成長,卻把撫養下一代的財富用來自我享受。丁克群體,是以本代享受為核心,吃了上代吃下代(年輕時把用於養育自己後代的財富自我消費了,年老後又靠別人養育的後代維持自己的養老事業),是一代人享受三代人的財富。是對祖先不負責任,是對後代不負責任,是對國家和民族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未來特別是老年不負責任。丁克家庭不是什麼「先進家庭」,而是逃避責任和使命的「自私家庭」;丁克家庭不是什麼「幸福家庭」,而是因素不全的「殘廢家庭」。在丁克家庭中,沒有天倫之樂,丁克家庭的晚年,是孤獨和寂寞的。許多丁克家庭到晚年都晚景凄慘、後悔莫及。

  為了「國家現代化」——減少「家庭丁克化」

  家庭丁克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副產品。但是,國家現代化並不要求家庭丁克化,因為家庭丁克化不利於國家現代化。

  人口學家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人口的可持續生產,要保證人口相對於前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的穩定狀態。在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和死亡情況下,一個婦女平均需要生育2.1個孩子,才能保持世代更替水平。而中國要保持這一水平,需要每個女人生育2.3個孩子。所以,中國不能成為「丁克國」,中華民族不能成為「丁克族」。

  追求「丁克化」,凸現了現代人的脆弱與自私。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說:「男女相約共同擔負他們所生孩子的責任就是婚姻。」而丁克群體不承擔生育後代的責任,他們高舉「不生育」的大旗出現在世人面前。丁克的脆弱與自私,表現在為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把後代當拖累。中國一些男女,是未富先懶,懶到連孩子都不想生育了。許多大城市的年輕夫婦崇尚丁克,他們要房子、要車子,就是不要孩子,以此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這是一種害怕困難的脆弱,是一種追求享受的自私,是一種逃避責任的犯罪。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生物界遵循的是優勝劣汰的原則。如果將這一觀點運用到人類社會,那麼社會的發展,需要低素質的人口所佔比例降低,需要高素質的人口所佔比例增加。這樣,人類的平均素質越來越高,有利於社會進步。中國丁克率的上升,不僅關係到中國未來人口的數量,也制約中國人口的質量。因為丁克家庭多是屬於高學歷和高收入群體,如果他們選擇生育,可以使孩子得到更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更健康地成長。優秀人口選擇不生育,等於肥沃良田不耕種,不僅是優質資源巨大的浪費和損失,而且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群卻在多生、超生,這樣,社會就出現人口逆淘汰,不利於整個國家和民族人口素質的提高。

  把中國物質現代化的過程,變成一個家庭「丁克化」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尚未實現,「丁克化」就已經使中國「和平衰落」、後繼無人。所以人們說,丁克文化是終止歷史、埋葬未來的文化,「丁克一族」是中華民族的「掘墓人」。

  為了國家現代化,必須抵制家庭丁克化。

  四、不生孩子,多交稅

  生育,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事情,而且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情。生育,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沒有承擔責任,沒有履行使命,當然要多交稅,以另外一種方式盡責任,從而把「享受型」的丁克家庭,變為「貢獻型」、「責任型」家庭。

  不生孩子多交稅,是為了實現生育公平。父母養育孩子的成本投入,包括物質投入和精神投入,從孕期就已經開始了。孩子出生後所需費用更大,包括吃穿住行、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結婚費用等。父母還要承受子女因學習、健康、安全、工作等問題引起的心理壓力等。這些成本和代價,往往難以用金錢衡量。因此,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看,把生育孩子的義務,只是讓一部分人承擔,是不公平的,如果還要對那些不承擔生育孩子責任的家庭實行獎勵,那就更不公平了。

  丁克是功還是罪——無胎該獎還是罰

  中國計劃生育的一個重要政策,就是鼓勵「一胎化」。而有專家把這一政策推向極端,居然提出「無胎化」,而且鼓噪要獎勵「無胎化」。

  曾有專家提出過這樣的「高論」:「丁克家庭對祖國發展有貢獻,應該享受高保!」還有專家提出「城鄉一胎、特殊二胎、嚴禁三胎、獎勵無胎」的建議。此類專家主張通過「獎勵無胎」,使中國總人口快速減少,以快速提升人口素質,快速趕上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力和人均生活水平。在此類專家看來,中國的問題都是人口惹的禍,必須獎勵「無胎化」,以「大躍進」的方式減少中國人口,才能夠在提高生活水平上「超日趕美」。如果沒有人口數量的絕對降低,中國無法從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方面趕上發達國家。中國人口大目標必須加速實現人口零增長,並提出了兩個百年人口目標,即在100年後將中國人口降到8億,200年後降到3億,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口過多與人均資源長期緊張的問題。

  1994年上海市在全國率先出現了人口負增長,其出生率是6.5‰,死亡率是7.82‰,負增長率為0.78‰,其中當然有丁克家庭的一份功勞。上海2006年出台了獎勵丁克的政策,鼓勵更多的人效仿丁克,推動更多的「上海人」都變成沒有子孫後代的「丁克人」,大大加快了上海市走向「丁克化」的步伐。

  在重獎「無胎化」倡導者看來,獨生子女家庭是一胎化,而丁克家庭是無胎化,丁克家庭是計劃生育的先鋒和標兵,丁克化超越一胎化,豈不是貢獻更大?獨生子女有補助,連獨生子女也不生的,更應該得到獎勵。

  丁克是「功」還是「罪」?丁克該「獎」還是該「罰」?有專家指出,丁克家庭將本應用來養育下一代的精力和財力,都花費在歌廳、酒吧、牌桌上,花費在自我享受上。丁克家庭,一方面享受人口眾多帶來的物質繁榮,享受別人養育的孩子提供的養老金,一方面卻又不承擔繁衍人口的社會義務。不要說這樣的福利社會難以持續,就是人口本身的再生產都難以為繼,這是一個民族的慢性自殺。這種斷子絕孫的行為,這種葬送國家和民族的延續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模式,實質上是一種犯罪,應該受到處罰,而不是給予鼓勵和獎勵。

  「母親」——比「婦女」偉大

  日本前首相森喜朗認為,不生孩子的婦女,不配享受養老金。森喜朗建議取消「婦女節」,設立「母親節」。

  森喜朗的觀點和建議,有一個重大的前提,那就是「母親」和「婦女」不是一個概念。「婦女」是一個和「男人」相互對應的概念,表示的是一種天生的性別差別和性別歸屬。「母親」則不是一般的婦女,而是生育了孩子、養育了後代的婦女,是承擔了生育孩子種種辛苦和克服了養育後代重重困難的婦女,是為延續種族、興旺民族、創造未來而作出貢獻、立有功勞的婦女。所以,婦女是一種性別,應該得到平等和尊重;而母親,則是一種高尚,一種境界,一種奉獻,應該得到敬仰。「母親」比「婦女」偉大,「母親」比「婦女」神聖,母親應該享受高保,母親應該受到褒獎。母親,是所有女人中最可愛的女人、最可貴的女人、最可敬的女人。

  女性的人生,有兩個標誌性的特徵:一是建立家庭「為人妻」;二是繁衍後代「做人母」。結婚成家做妻子,生育後代做母親,是最有女性特色的成功。我們的社會,應該營造的是「母親比婦女偉大」的文化氛圍,而不是鼓吹「不生孩子的婦女最光榮」,不能形成「有孩子的母親是棵草,不生孩子的婦女是個寶」的輿論環境。

  「非丁克家庭」有功——應該被獎勵

  提出「丁克家庭對祖國發展有貢獻,應該享受高保」的理由是:「孩子一生下來,對於國家的教育、醫療、就業等一系列壓力隨之而來。生得越多,國家的投入就越多。」因此,相對而言,「丁克家庭」對社會的貢獻大,到60歲後享受高保是「有充分理由的」。

  這種論調,忽視了或者有意迴避了一個公認的經濟學常識,那就是,一個人其人力資本積累的大部分是在家庭內部進行和完成的,主要是依靠家庭的力量完成的,特別是在生命周期的初級階段更是如此。一個人首先是「家庭人」,其次才是「國家人」。即使是在社會福利高度發展的西方國家,雖然具有免費到高中的義務教育,雖然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家庭分擔的高校教育成本通常只佔13%~15%,但是從總體來看,在一個人的生命成本中,家庭的投入也是大頭。並不是多孩子家庭賺了國家的便宜,而是國家賺了多孩子家庭的便宜。這也是發達國家許多家庭不願意養孩子特別是不願意多養孩子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家庭所分擔的教育成本占高中全部投入的70.1%,佔大學的66%。在中國的財富分配中,屬於工資的部分,只佔GDP的12%,農民的收入不到GDP的10%,工資總額不到GDP的22%。可以說,中國人養孩子的費用主要靠自己,父母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在成人之後,78%的貢獻卻要給社會,而拿回來的只有22%。也就是說,在中國培養孩子的全部成本中,家庭付出的佔90%以上,卻只拿回22%的產出,形成了一種高付出、低回報的人口生產和財富分配模式。所以,真正為社會而犧牲、真正為國家做貢獻的,是那些生育孩子的家庭,而不是那些不生育孩子的「丁克家庭」。

  丁克家庭增長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個時髦的傾向,就是把家庭只作為一個享受單位,而不是一個責任單位。「丁克家庭」吃喝玩樂舒服享受了,連孩子都懶得生,到老了還要盯上別人家孩子創造的財富,對這樣的家庭怎麼能夠給予高保、實施獎勵呢?他們是沒有盡到責任的家庭,而不是對國家有大貢獻的家庭。對社會有貢獻、對中國發展有功勞的,恰恰不是丁克家庭,而是「非丁克家庭」。應該獎勵的是「非丁克家庭」,而不是「丁克家庭」。

  五、解決「高孩價」,保障每個家庭養得起一個孩子

  一位外國專家講過這樣的話:「一個民族的文明質量,可以從這個民族照顧老人的態度和方法中得到反映。而一個民族的未來,則可以從這個民族照顧兒童的態度和方法中預想。」中國「婚戀危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現在「養小」養不起,未來「養老」養不起。

  「養得起一個孩子」,在中國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現在城市的高房價、高物價、高工作壓力、高醫療費用、高孩子養育成本,與人們的「低收入」形成了尖銳的矛盾,讓人們生不起孩子、不敢生孩子。要抑制「丁克家庭」在中國的發展,就要解決「高孩價」問題,保證一個家庭能夠養得起一個孩子,解決民生問題,必須解決民眾敢於「生育」、能夠養育一個孩子的問題。

  拒生「窮三代」——一些家庭「被丁克」

  在西方發達國家,丁克家庭是「興趣」,而在中國,一些丁克家庭是「無奈」。中國「丁克家庭」大致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部分年輕人在思想觀念上就崇尚丁克家庭,追求丁克生活,這是屬於新潮流,是「主動丁克化」。二是由於收入水平低,養育孩子困難大,不敢生孩子,結果被迫和被動走上了丁克化道路,成為「被丁克」家庭。在中國0.4%的家庭佔有70%的財富的情況下,在收入差別擴大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生育願望自然就成為一種奢望,養不起孩子、不敢生孩子,自然就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突出社會問題。

  中國多年有一句話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指的是一種窮人喜歡生孩子的社會傾向。而現在出現新現象,就是「中國窮人不想生孩子」。一則名為「我不想給月薪2500元的窮老公生孩子,我錯了嗎?」的帖子在網上引發熱議。發帖女子與丈夫結婚3年多,公婆盼著抱孫子,但是她拒絕生孩子,理由是不想生出一個「窮三代」,不想孩子一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上。她說,她和她老公的收入都很少,工作不穩定,「我們還要做近20年的房奴」,「我和老公說過,等他的收入足以養活老婆孩子時,再談生孩子的事情。但我心裡明白,這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她說:「生了孩子就是害了孩子。親友都詢問我們為什麼不要孩子,我們每次都回答說要趕時髦,做『丁克家庭』,殊不知我們其實是『被丁克』家庭,我們也想趁著年輕要個小寶寶。」

  環球網就「是否收入低就不能生孩子?」進行調查,近九成網友贊同「收入低、不生育」。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沒有較高的收入,不能保證孩子出生以後有好的物質保障,能夠接受良好教育,那麼孩子的前途和未來,眼睜睜就是個「窮三代」,還不如不讓孩子出生。一位32歲的已婚女士說,不敢生孩子,養不起,生了完全是害了他,我自己混得不好也罷,但我不能禍害下一代。

  在西方丁克思潮影響下興起的中國丁克家庭,除了一些新潮式、享受式之外,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貧困式」、「無奈式」。那是一種想要孩子卻因經濟限制而不能要的痛苦選擇,是一種在「生存」和「生育」之間的被迫選擇。本來意義上的丁克家庭,是夫妻有收入卻故意不生小孩,而中國式「不能禍害下一代」的丁克家庭的產生,則源於夫妻因收入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自我約制。這是中國丁克家庭的悲哀,也是中國社會的悲哀。

  「高房價」可怕——「高孩價」可悲

  養孩子真的是件「燒錢」的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2010年發布的「中國城市和農村居民生育意願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受訪夫妻月收入的心理底線是8078元,才敢要孩子;在武漢、哈爾濱、太原、西安和昆明等省會城市,受訪者的心理底線是5169元;縣城地區則是4454元。這一調查結果,得到中國社會的廣泛認同,有些人覺得再高一些才能「生育子女」,因為周圍同事「生育子女」的經驗足以證明。有人比喻說,在20世紀70年代的農村,生孩子就如同添雙筷子。而現在,生孩子所花費的成本太高,導致人們「談孩色變」,普遍有一種「生孩恐懼症」。

  養孩貴、養孩難。有人統計,現在從小孩出生到上大學的花費,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一位婦產科專家介紹,20世紀70年代,生個孩子只要幾元錢,80年代四五百元,90年代則要兩三千元,現在已上漲到四五千元。有一位網友列出了每月孩子花費,包括醫療、吃穿、玩具等高達5000元,而他的工資僅有2500元,只能靠父母和岳父母「集資」支持。根據目前的政策規定,夫妻均為獨生子女的,允許生兩個孩子。而調查顯示,在城鎮地區的已婚受訪者中,即便夫妻倆均是獨生子女,也僅有42.7%表示希望可以生兩個孩子,另外有56.2%表示只生一個孩子就好。


推薦閱讀:

科普 | 當父母遭遇「解凍民族資產」騙局怎麼辦?
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的民族禁忌
漢族的「漢」是歧視女性嗎,為何女權主義者會說漢族之名是男性主體性的體現,是男性竊據了一個民族的名字?
古代回鶻和現代維吾爾之間有什麼關係?
中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真的只有五十六個民族嗎?

TAG:民族 | 自殺 | 丁克 | 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