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行論28課課後答題--20170714

《入行論釋·善說海》第二十七課複述頂禮上師三寶!末學是第二小組的安心,今晚複述第27課,很感恩能有這次法供養的機會!一、本課科判分析

寅一 以患者之喻說明

丑一 理當精進對治 寅二 以險處之喻說明

寅一 壽命不可靠子三 現行對治力 丑二 迅速精進 寅二 受用不可靠寅三 親友不可靠丑三 如何精進本課是講現行對治力,即在了知了罪業過患、找到皈依對境後,真正開始對治自己的罪業,這種付諸實踐的修行就叫現行對治力。從科判中可以看出,本課宣講的重點是精進。精進即行善,勇於善法,是對善法的一種歡喜,是修持善法的一種方式。精進的本體和現行對治力的本體是一味的,即修行善法。而善法和惡業之間是對治關係,所以現行對治力即修持善法。二、寅一 以患者之喻說明(一)頌詞22-1 若懼尋常疾,尚需尊醫囑,何況貪等患,百罪恆纏身。1、此頌用病人罹患疾病需要遵醫囑做比喻,來告知我們:修行人必須聽從上師和佛陀的教言精進修持。2、對比分析尋常疾貪等患患病表現感冒發燒腫瘤癌症等貪嗔痴慢嫉等煩惱病危害範圍個別人所有人;與生俱來的。病根業力所現(不為凡夫人所知)我執生病時間幾天、幾個月、幾年、一生無始至今不治後果短期危害:有些病可以自愈;不治拖延成重病;最嚴重的就是死亡。長期危害:百罪恆纏身;墮入惡趣、會永無止境地陷於輪迴痛苦中醫治方法找醫生;遵醫囑,吃藥、打針、做手術;戒除不良飲食和行為。依靠佛陀教言來對治: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思修;守護戒律;斷惡行善。共同特點信心:相信醫生信心:從心底恭敬佛法僧,相信佛陀教言。這「貪等患」如不治癒,真的是後患無窮。3、僅靠自學是不可能治癒煩惱疾病的。佛法高深莫測,凡夫人難以真正通曉其甚深意義。佛經:「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歷代大德們千辛萬苦地尋找上師、依止上師,承受種種苦行,說明僅靠自學無法成就。4、修行和成就都不是簡單的事情,但我們也不能灰心,否則解脫無望,只有永久受輪迴之苦。無始以來我們有那麼多罪業要清凈,方法只有一個——即精進。且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有傲慢心和滿足感。《薩迦格言》和《四十二章經》中都有宣講傲慢的諸多過患,古大德講「傲慢的山頂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實際修行中,真正遇到對境或煩惱現前時,到底有沒有對治的能力?沒有就說明境界不高,最好不要有傲慢心。讓佛法真正融入心間,讓心不為外境所轉,確實不是短時間的聞思修持可以做到的。從這一點上講,我們也當精進修持,否則,永遠不具足真正的對治煩惱的能力。5、修學佛法過程中,正知正見很重要,精通三藏≠修行很好。時常用正知正見來觀察自己,依靠佛法來進行修持,久而久之,自己本來的斷證功德才會現前。公案:善星比丘當佛陀的侍者有二十年,獲得一禪的境界,並能將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但後來轉生到舍衛城一個糞坑中,成為具足諸多醜相的惡鬼。相續中蔓延邪見,佛陀也無法救度。精通佛法成了紙上談兵,沒有任何意義。(二)頌詞22-2 一惑若能毀,瞻部一切人,療惑諸藥方,遍尋若不得。醫王一切智,拔苦諸聖教,知已若不行,痴極應呵責。1、一惑,是指貪心、嗔心等任何一種煩惱。這裡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指如果世界上一個人具有很強的嗔心,並且有能力,則可能把贍部洲的一切人全部摧毀。第二種是說贍部洲的一切人只需要一種煩惱就能夠被完全摧毀。煩惱的力量強大,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今生的戒律、道心,乃至生生世世的安樂都會被徹底毀壞的。所以說:一惑能毀瞻部一切人。2、對治這種強大的煩惱,除了佛法,無有他法。釋迦牟尼佛是名副其實的大醫王,只有在他的教言中,才有脫離痛苦的靈丹妙藥。明知這一點卻不依教奉行,顯然是愚昧至極,應該被所有的高僧大德和智者所呵責。3、佛陀既可以醫治身體的疾病,也可以醫治心靈的疾病。(1)印度的耆婆醫師,漢地的李時珍,都曾被人們稱為「醫王」,但他們只能治眾生身體上的病。公案舉例:佛陀為摧毀耆婆醫師的傲慢,和他辨認草藥,結果耆婆醫師對有些草藥根本不認識,有些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作用。耆婆醫師心悅誠服地認為佛陀才是治療煩惱病和身體疾病的醫王。(2)古印度有96種外道;中國古代有孔孟之道、老莊之說等,都沒有揭示萬法的真相,唯有釋迦牟尼佛應眾生不同的根基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能治療眾生心裡的疾病。5、世間很多人認為自己有些學問就很了不起——傲慢的表現。我們當以正知正見來觀察自己。龍夢菩薩《親友書》中講:「誰以寶飾之金器,清除骯髒嘔吐物,轉生為人造罪業,與之相比更愚蠢。」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說:「不察有益與無益,不求智慧不聞法,唯有尋求充腹者,真實一頭無毛豬。」修行人應有的做法:盡量合理安排時間,精進聞思,斷惡行善,將佛法融入相續,是此生的關鍵,也是今後生生世世的關鍵。三、寅二 以險處之喻說明頌詞23 若遇尋常險,猶須慎防護,況墮千由旬,長劫險難處。1、千由旬,可以從環境、公里數等方面計算,指很深的意思,也有很難出離的意思。2、對比分析舉例會產生的後果人們的態度對治辦法尋常險走路、上下樓、過馬路、與深坑、懸崖等身體受傷,最多死亡小心翼翼,互相提醒、幫忙受傷了找醫生治療墮惡趣殺人、偷盜、邪淫等自性罪與佛制罪墮入惡趣,甚至是幾萬由旬的地獄,感受漫長而劇烈的痛苦無知無畏不斷造業唯有佛法對治;精進修持善法。結論要誠信因果,斷惡行善,聽從善知識的教導。修行好的也許即生成佛,起碼在中陰或來世不墮惡趣。3、地獄究竟在哪裡?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南瞻部洲下面二萬由旬的地方,是無間地獄的所在;《瑜伽師地論》的觀點,地獄位於南瞻部洲下方三萬二千由旬處。這些說法不同,但這是佛陀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而宣說的,實際上地獄不一定非要在下面二萬由旬處,這些都是眾生的業力顯現。萬法唯心造。對於業力特別深重的人來說,可能處處感受痛苦,活著也如處在「人間地獄」。要想改變這種受苦現狀,唯有精進修法。四、丑二 迅速精進 寅一壽命不可靠(一)頌詞24-1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吾生終歸盡,死期必降臨。1、大家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遠,是因為從不觀想無常。可無常不會因為我們不觀就不降臨——因為死期必降臨。如因不觀無常而放逸度日,真的是沒有任何道理。2、佛在《遺教經》中說:「生命在呼吸之間」。龍猛菩薩說:「呼氣吸氣沉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我們沒有「今天不死的理由」。3、壽命無常的舉例:從古至今有很多死亡無常的例子,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義大利詩人、作家;還有我們身邊的很多例子。結論:人,終有一死,佛經云:「三界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如觀戲。」所以,修行不可後推,聞思定當精進,佛法融於心間,背誦也要堅持。(二)頌詞24-2 誰賜我無懼?云何定脫苦?倘若必死亡,為何今安逸?1、既然總有一天要死亡,到那時誰能賜予我無懼的心境?怎樣才能擺脫死亡的痛苦?如果我必死無疑,為什麼現在還心安理得、逍遙自在地度日呢?這麼做實在不合理。2、修行人當做:不貪戀安逸,觀壽命無常;不懈怠懶散,要精進修行;不吃喝玩樂,惜時間聞思;學高僧大德,常發心修持。舉例:78歲的老和尚每天三點起床禪修、念誦,真的是末學學習的榜樣。3、修行人的兩件大事:要麼為眾生做事情,要麼自己好好地修持。總之:最有意義的事情——精進修持善法:利益眾生髮菩提心,遣除自相續中的煩惱,念誦金剛薩埵等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第二十八課串講頂禮上師三寶!師兄們晚上好,末學是10小組圓方,這節課由末學來串講28課的內容:第二品主要是宣講七支供中的供養、頂禮、皈依、懺悔支,懺悔主要通過四對治力即:厭患對治力、所依對治力、現行對治力和返回對治力,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現行對治力「迅速精進」中的「受用不可靠」。頌詞:除憶昔經歷,今吾復何余?然因執著彼,屢違上師教。無始劫來,我們曾經無數次地轉生為梵天、帝釋、大長者、大富豪等,享盡了世間中所有的榮華富貴。但是隨著業力轉生之後,以前的受用除了回憶之外,每有留下任何東西。因為執著這些不可靠的受用,屢屢違反上師和佛陀的教言,為了今生少許的快樂,換來後世漫長的痛苦,的確很不值得。無垢光尊者在《虛幻休息》和《心性休息》中說,昨天以前的事情,跟昨日的夢境沒什麼差別;今天所感受的一切,跟現在做夢沒什麼差別;明天將要感受的,與明晚上的夢沒什麼差別。回想我們過去的種種經歷,不管是痛苦也好,快樂也好,現在想想跟昨天的夢沒什麼差別,關鍵是那個時候千萬不要造惡業,否則的話,惡業的果報隨時都會在前面等著我們。無始以來,我們屢屢違背上師的教言,沒有如理如實地修行,都是因為沒有看破今世,不了知一切受用都毫無意義。佛陀在《教王經》中講: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產,大多數都是子女在用,還有些是被怨敵享用了。《富樓那請問經》中也說過,不應該貪執財產,縱然得到了也要捨棄,從現在開始唯一尋求甚深的佛法,護持清凈的戒律。《開啟修心門扉》中也有許多教證告訴我們應該斷除對今世的執著。對修行人來講,如果每天都耽著於財產、地位、名聲、感情等受用,修行是不可能有進步的,我們應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看看自己的上半生是怎麼過的,這樣的生活對自己和眾生有沒有利益?如果沒有利益的話,下半生必須要有個新的調整,只有把佛陀、上師的教言融入心相續,通過觀修無常來看破今世,才能放下一切受用,精進於修持善法從而走上解脫道。接下來講親友不可靠。頌詞:此生若須舍,親友亦如是,獨行無定所,何須結親仇?我們現在的身體都是需要捨棄的,所有親友在死亡的時候也要和自己分開。死後自己將獨自一人前往後世,既然如此,又何必對親友特別耽著、對怨敵特別嗔恨呢?噶當派的大德留給弟子的唯一竅決就是「你也會死、我也會死」,僅僅依靠這樣一句教言,有信心的弟子也能夠獲得成就。印光大師生前,房間里始終掛著一個大大的「死」字,以此來提醒自己死亡無常。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終究會死,但對死亡到來的無常卻沒有深刻的覺受,故而不能精進於修習善法,對此上師舉出兩個公案來教導我們應當時時觀修死亡無常。《佛子行》中講,對親朋好友的貪心猶如沸騰的開水,極其猛烈;對怨敵的嗔心如同烈火,非常盛旺。這種心態是不合理的。所謂的親友與怨敵,暫時對我們來講是有利有害,但在死亡到來時,父母、兄弟、子女、親友、怨敵等全部要遠離,只剩自己孤零零一人隨著業力的風向前往後世。「善惡之報,如影隨行」,「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我們所有的快樂都是通過修善而來,所有的痛苦都是通過惡業感召而來,親友和怨敵不過是過去生因緣在今世的顯現。因此,在沒有脫離輪迴之前,我們唯一應該執著的就是善業和惡業,因為善業對你生生世世都是有利的,惡業不但無利反而有害。如果因為耽著親友而不能精進修行,不僅會失去解脫道,也會失去世間的安樂。「迅速精進」的道理講完之後,接下來就是講「如何精進」,頌詞從意樂和加行兩個方面進行講解。寅一、意樂:意樂就是想法,內心中的作意,我們修懺悔、修善法的時候,應該以怎麼樣的心態來修行。頌詞:不善生諸苦,云何得脫除?故吾當一心,日夜思除苦。我們所經歷的苦苦、變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等痛苦,都是通過不善業產生的。如何我們才能脫離這一切的痛苦呢?既然痛苦都是通過不善業產生的,那麼想要離開痛苦,就必須要通過善法來斷除不善業、清凈不善業。所以應當一心一意地、日日夜夜思維除苦的方法。世間上的一切痛苦(行苦、變苦、苦苦)都來源於不善業,哪怕天氣熱的時候出現熱風,天氣冷的時候出現寒風,這些不悅意的事物都是不善業造成的。佛在經中說:「何人造善業,彼人得安樂;何人造惡業,彼人得痛苦。」任何人造的如果是善業,果報必定是快樂,造的若是惡業,果報必定是痛苦,這就是因果規律,也即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我們種的是稻子,長出來的肯定是稻芽而不是麥子,這就是四種真理中的「法爾理」。《中觀寶鬘論》云:「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趣。」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世間的因果正見(相信三寶有加持、本尊有力量、前世後世存在、業因果不虛),此人必定墮入惡趣;如果有了這種正見,這個人就會生於善趣。所以因果正見非常重要,有了這樣的正見,對於以前所造的惡業,自己就會好好懺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樣,年輕時雖然造了極大的惡業,但由於他有因果正見,相信死後定會墮入惡趣,於是到山中修持而終獲成就。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就有解脫的希望了。懺悔罪業的時候,不僅是行為上的,內心中也必須要有懺悔之心,這種心應該很急迫、很強烈,不會認為過一段時間再懺悔也可以,而是知道以後馬上就行動,不給自己找許許多多的借口。這樣的話,人生雖然短暫,但也有懺悔修行的時間。上師教戒我們有兩點:一是我們有些人因為對轉生惡趣沒有恐懼感,故而解脫生死的念頭不是很強,缺乏強大心力的推動,而不精進於修行,我們應該向金厄瓦格西學習,多多念誦金剛薩埵心咒。二是修行不要一冷一熱的,心情好的時候精進得不吃不喝、廢寢忘食,心情不好時每天睡得昏天昏地,我們對聞思修行應該有個不松不緊的態度,修學佛法不像吃頓飯那麼簡單,應該有個長遠的打算,這一點相當重要!寅二、加行:加行就是真實的修行,此處宣講了具備正確的心態之後,怎樣修持懺悔。頌詞:吾因無明痴,犯諸自性罪,或佛所制罪,如是眾過罪,我因為無明愚痴犯了自性罪和佛制罪。自性罪是任何眾生犯都會成為罪業,比如說殺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過戒的、沒受戒的,乃至氂牛等做了殺生的事,都屬於自性罪,在阿賴耶上都會染上罪過。佛制罪則是佛陀針對各種眾生的根基,相應地制定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戒條,如果受了這些戒又去違犯的話,這就成為佛制罪。劃分這兩種罪業時,有四種情況:1)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如比丘殺氂牛;2)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如未受戒者殺害眾生;3)是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如比丘比丘尼接觸火、過午進食等,或者受八關齋戒者未到時間就吃飯;4)既非自性罪也非佛制罪,比如平時的吃飯等各種行為。佛陀制定戒律是為令眾生得到解脫的安樂果,而不是讓眾生去造罪,不管佛陀有沒有制定這些戒律,眾生只要造作了,就會感召相應的苦果,所以不存在佛陀是罪業的促成者或罪業的因這樣的過失。接下來講應當如何懺悔: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禮諸佛,懺除一切罪。懺悔的方式是這樣的:首先將十方諸佛(包括自己的傳承上師、根本上師)迎請在前方的虛空中作為所依對治力,在他們面前,自己身體五體投地恭敬頂禮,雙手以蓮花待放式合掌;心中充滿強烈的慚愧、追悔之心;語言上念誦這一偈頌。懺悔時首先要具備一種畏罪心,有了這種心之後,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懺悔,比如頂禮、念百字明、修曼茶羅等等,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殊勝的。佛在《無盡智慧經》中說:「懺悔是積累資糧的一種方便法。」律藏中也說:「通過懺悔,可使自相續中的罪業減少,功德增上。」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我們相續中的如來藏明鏡,若被兩種障礙的灰塵遮障,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影像就不會現前。」可見,我們相續中的罪業沒有清凈之前,修什麼法也不會得到感應的。《學集論》中還說,觀想空性、念誦咒語、持誦經典等都是懺悔的方法,所以,不管是念《金剛經》還是《系解脫》,我們都應該觀想自己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若能這樣,罪業定能得以清凈!最後上師強調:學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否則中陰的恐怖景象現前時,那是根本不管用的,若能在相續中有一點點串習,即使只有短暫的時間,也會有非常強大的力量。我們應經常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自己的各種罪業,這一點相當重要!接下來是講返回對治力:返回對治力就是決定不再造惡的一種誓願。頌詞:諸佛祈寬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爾後誓不為!在世間導師諸佛菩薩面前,我恭恭敬敬地祈求您寬恕我往昔所造的一切罪,既然這些罪業不是善行,以後縱然遇到了再大的違緣,我也決不再造這樣的惡業。法王如意寶在講竅訣時說:懺悔時一定要發露,也就是對所造的罪業不隱藏起來,在上師、佛菩薩等所依對境面前,必須具備兩種心態,一是後悔心,二是以後不再造的決心,有了這兩種心的話,不管造過什麼罪業,也會得以清凈的。《金光明經》云:「千劫所造無邊罪,一次作懺亦清凈。」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一千個劫中所造的這些罪業,通過一次懺悔也會得以清凈的。《地藏十輪經》中言:「有兩種人沒有所犯的罪,一種是從來也不造惡業的人,另一種人雖然造過惡業,但以慚愧之心已經發露懺悔了,這兩種人都可以叫勇健得清凈者[1]。」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沒有罪過犯的人,稱為樹立佛幢者;造惡業但又懺悔了的人,稱為摧毀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說是行持佛法的人。」我們每個人過去造了很多惡業,現在遇到了殊勝的善知識,依靠各種因緣,一定要一心一意地懺悔。只要按上師教言認真修持、改邪歸正,好好地懺悔了,就一定有獲得成就的機會。思考題:1、金錢、轎車、別墅那麼誘人,為什麼說這些不可靠,跟夢境沒什麼差別?了知此理後,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答:1、我們沉溺輪迴的時間十分漫長,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每個人都享受過無與倫比的世間快樂,如在天界當帝釋、梵天,在人間做轉輪王、國王、大臣、美女等等,什麼樣的眾生都曾當過,人間天界的無上安樂,我們都曾經歷過。儘管以前如此的風光,但現在這一切的受用欲妙沒有絲毫可靠之處。藏地有句俗話:「吃肉的人和喝湯的人,爬到山頂上都是一樣的。」無垢光尊者在《虛幻休息》和《心性休息》中說,昨天以前的事情,跟昨日的夢境沒什麼差別;今天所感受的一切,跟現在做夢沒什麼差別;明天將要感受的,與明天晚上的夢沒什麼差別。從夢者的角度而言,金錢、轎車、別墅就好像夢中一樣是真實存在的,但對醒者來講,就像《入中論》里講的那樣,全部都是空性的,什麼都不存在。所以說金錢、轎車、別墅那麼誘人,這些不可靠,跟夢境沒什麼差別。2、了知此理後,對現在受用的沒必要特別貪執,如果貪執,就會產生痛苦和煩惱,修行不能順利進行。《富樓那請問經》中也說過,不應該貪執財產,縱然得到了也要捨棄,從現在開始唯一尋求甚深的佛法,護持清凈的戒律。所以暇滿人身難得,應好好學習佛法,生生世世不離師,不違背上師的教言,如理如實地修行。末學回答完畢,感恩師兄們的聆聽,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末學懺悔。2、「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句話看起來平淡無奇,為什麼它可以讓一個人成就?答:人活在世間上總有一天會死的,噶當派的大德將這一點作為終生修持的重要教言,以前有個修行人來到一位上師面前,祈求上師給自己傳一個竅訣,這位上師就誠懇地告訴他:「我只有一個竅訣,就是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別的了,我上師教給我的就是這個,我現在傳給你的也是這個。」後來這個人就精進修持死亡無常,最終已經獲得了成就。可見,有信心的弟子,僅僅是聽到「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樣一句教言,也能夠獲得成就。印光大師生前,房間里始終掛著一個大大的「死」字,以此來提醒自己死亡無常,死亡無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明白了死亡無常的道理之後,每天可以進行禪修,思維死亡無常,把死亡無常的觀念融入到實際生活之中。3、為什麼說因果正見十分重要?請舉一公案加以分析。答:因為有了這樣的正見,對於以前所造的惡業,自己會猛厲懺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樣,年輕時雖然造了極大的惡業,但由於他有因果正見,相信死後定會墮入惡趣,於是以最大的恭敬和虔誠的信心依止上師,獲得教言後到山中修持而終獲成就。4、請分別解釋佛制罪與自性罪,劃分此二者有哪四種情況?答:書中所說,所有的罪業都可以包括在自性罪與佛制罪當中。所謂自性罪是指某些行為其自性為罪業,任何人為之即有罪過,比如說殺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過戒的、沒受戒的,乃至氂牛等做了殺生的事,都屬於自性罪;佛制罪指受佛戒後違背戒律而造下的罪業,佛陀針對各種眾生的根基,相應地制定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戒條,如果受了這些戒又去違反的話,這就成為了佛制罪。劃分這兩種罪業,有四種情況:一、比如一般未受佛戒者造殺生等十不善業,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二、受戒之居士、出家人造殺生等十不善業,既犯自性罪,又犯佛制罪;三、如出家人過午進食等,為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四、平時吃飯各種行為等,既非佛制罪,亦非自性罪。5、有些人想:「佛陀若不制定戒律,別人犯了也不會有過失,但制戒以後犯了就變成罪業,那佛陀豈不是成了罪業的因嗎?」請具體分析這種觀點。答:這種觀點是不理性的,是錯誤的。對此薩迦班智達在《辨三戒論》中有回答:比如農民開墾田地種植莊稼,夏天下冰雹時毀壞了所有的莊稼,這能不能說農民就是毀壞莊稼的因呢?肯定不能。農民為了利益自他而開墾田地,最後庄稼被毀也不是他的過失,同樣,佛陀制定戒律是為了眾生得到解脫的安樂果,而不是讓眾生去造罪,所以過失的作者不是佛陀。再比如一個國家制定法律,沒有制定之前,人們做這件事情不會受懲罰,制定了之後,觸犯了法律就會有懲罰,但制定者有沒有過失呢?肯定沒有,因為他目地是讓大家行持善法,其必要性遠遠超過了這些過失。同樣,佛陀制定的戒律,是讓我們了脫生死的,有了戒律,我們就不會再造新的惡業,有了戒律,舊的惡業就沒有增長的機會,會慢慢衰弱,直至消失。戒律是一切善法的依處,離開了戒律,一切禪定,一切智慧,一切解脫這些功德是不可能的。《華嚴經》上說:戒律是一切無上菩提的根本。6、在懺悔的時候,我們的身語意應該怎樣做才如理如法?答:首先我們應了知自己的罪業和其嚴重性,如果我們相續中對罪業沒有畏懼、後悔、厭離之心,便很難懺除清凈。但也要知道,我們不能在後悔中一蹶不振,而是要把它作為懺悔的動力。就像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到的:「罪業雖無功德,但依懺悔令其清凈,就是罪業的功德。」其次我們要了知懺悔的功德,佛陀在《地藏十輪經》中也說:「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凈者。」我們當然不會是第一種人,但我們必須作第二種人,作一名勇健清凈者;同時,我們還要為在末法時代遇到了真實能夠懺除罪業的妙法,有了真實可靠的對境——上師三寶,生起歡喜心。以後悔作為動力,以歡喜作為支撐,在上師三寶面前誠心發露懺悔。首先將十方諸佛(包括自己的傳承上師、根本上師)迎請在前方的虛空中作為所依對治力,在他們面前,自己身體五體投地恭敬頂禮,雙手以蓮花待放式合掌;懺悔時應該有一種怖畏之心——「我什麼時候死是很難說的,假如沒有好好懺悔,罪業還沒有清凈前就死了,那我只有墮入惡趣了。」語言上念誦偈頌: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禮諸佛,懺除一切罪。另外,念誦具有殊勝加持力的大乘經典如《金剛經》、《心經》、《法華經》、《華嚴經》等也可以懺罪。除此之外,觀修金剛薩埵念誦百字明或金剛薩埵心咒、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等都可以懺悔。各種方式都可以選擇,善法做得越多越好,關鍵是要具足菩提心、空性見,以具足四對治力進行懺悔。7、學習本品以後,你有哪些體會?經過學習本品,發現自己四點不足。一, 在煩惱現前時沒有足夠的厭惡。非但不夠厭惡,在煩惱被滿足時還經常很快樂,究其原因,應該是無明愚痴導致無法深信因果。應多讀誦相關經典,如《正法念處經》《百業經》《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等。二, 在皈依時自我保留太多。我執深重,疑慮過多,貪戀財產、親友、身體等虛幻夢境,應多讀誦《中觀》《釋尊廣傳》等論典。三, 在懺悔時沒有足夠的歡喜。懶惰、傲慢等習氣使然。四, 始終不肯放棄繼續造惡的權利。正見太少,心力太弱,無法發下堅定的誓願。
推薦閱讀:

六祖寺初級檀講師答題77888
命理問答題 1~167
【烏鴉愛答題NO7】| 表白後妹子欲拒還迎應該怎麼辦?
腦白質病診治:邊答題,邊學習
故事思維——讓你的面試答題更接地氣

TAG:答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