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檔案局(館)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湛若水 湛若水畫像一 湛若水畫像二 1.人物生平 湛若水(1466~1560)初名露,字元明,又字民澤,號甘泉, 27歲時避祖諱改名雨, 40歲時定名若水,94歲時又自號默翁,明代增城沙貝(今增城市新塘)人。他的始祖(新塘湛氏始姐)湛露是福建莆田人(祖先來自河南開封),傳至湛若水已是第7代。由於家庭屢遭變故,湛若水直到14歲才入學,16歲為文,入廣州府學讀書,住在五仙觀。26歲中舉人,次年參加會試不第。28歲師從陳獻章。他聽從陳獻章的勸告,放下求取功名之心,把所領的會試部檄燒毀,一心一意研究學問,立志做陳獻章第二。但它沒有盲從老師,而是求其精髓,並且大膽革新。陳也很器重這位高徒,在去世前的一年,把江門釣台教事托負給他,希望他能發揚光大江門學派。 陳白沙逝世後,湛若水以父喪之禮守了三年。他崇拜白沙,曾發誓不再出仕,但拗不過母命,加上其由於才華出眾,被學政(監考官)推薦上南京子監(全國最高學府)進修。宏治十八年(1505)參加全國貢生殿試中二甲三名,賜進士,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編修(正七品),後歷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吏禮兵三部尚書,還敕賜加銜太子少保(從一品)。 湛若水曾奉詔出使安南(今越南)冊封安南國王。 湛若水後半生50餘年足跡遍及江南,官宦之餘無日不講學,所至必建書院以祀獻章。1515年,他因丁母憂回鄉,此後滯留廣東7年,先後創辦了幾間書院,其中有增城縣鳳凰山上的明誠書院,南海西樵山上的雲谷書院(又名天峰書院)、大科書院(又名西樵精舍)。後者成為當時著名書院之一。 湛若水1524年到南京任職。 1531年他委託出按廣東的吳允祥以粵秀山崇報寺舊址創建白沙書院,讓陳獻章之孫陳畲主之。1537年,回增城建蓮洞書院。 1540年,湛若水告老疏任後,回鄉講學。其創立及講學的書院有廣州白雲書院、天關書院、鰲峰書院,增城的龍潭書院、獨岡書院、蓮洞書院等。其中白雲書院是在已經破落的白雲山白雲寺改建。白雲寺在摩星嶺下的白雲洞。最早建築時間相傳是在南漢時,僧人實性奉旨建(一說宋代廣州轉運使陶定建)。明代,廣東督學魏校毀寺廟,白雲寺亦破落。後來湛若水改建為書院。清初,尚可喜統治廣州後,復修為廟。1916年,龍濟光毀白雲寺。1931年,重修,1933年落成。抗日戰爭時期,白雲寺毀。其舊址就在今廣州碑林範圍內九龍泉後面一帶。 湛家園遺址在今廣州法政路附近,這裡原是湛若水退休的住所,後又成湛氏家族聚居地。但到了咸豐七年(1857)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此處被夷成平地。重建後命名湛家大街。今天仍在。又附近法政右巷原有馬庄巷,相傳此地是湛若水的養馬房,故名。隨著舊城改造和房地產的開發今已不存,目前為建築工地。(下圖) 1560年,湛若水辭世於禺山書院(今中山四路原兒童公園東側),明世宗追贈太子少保,賜謚「文簡」。 湛若水一生創辦書院40多所,收學生近4000人,為中國教育史所罕見。此外,他還以驚人的毅力著書立說,有《聖學格物通》、100卷,《甘泉集》32卷,《二禮經傳測》68卷,《春秋正傳》37卷,《黃通志·泉翁大全》60卷,《增城通志》42卷,《四書訓》19卷,《詩釐正》20卷等共50多種247卷。 湛若水是明代道學儒宗,創立甘泉學派。在哲學上雖與同時代的王明仁同屬心學,但他主張「隨處體認天理」,與主張「致良知」的王陽明分庭抗禮。他得老師陳獻章的真傳,但又不囿於師說,使嶺南理學更完整化、思辯化而更富特色。 湛若水還是一位書法家,他為陳獻章高弟,學與其師微異,書法亦然。白沙之學,以靜為主;甘泉則主張動靜著力。白沙書法,猶入化境;甘泉則以色相示人。雖同用茅龍,而個性與造詣自別。他以茅龍作險勁放逸之書,師自陳獻章而功力獨到,如草書《詠芙蓉詩》軸,筆力雄健,極有氣勢。他的書法作品,摩崖題字流傳下來也不少,成為我們今天十分珍貴的文物。又據堪氏後人說,在族中所藏甘泉公墨跡,署甘泉二字者乃為得意之作,不可多得。普通應酬,則署若水。 湛若水的部分著作:《春秋正傳》、《甘泉文集》、《聖學格物通》 草書軸 湛若水書法作品,左起:草書詩卷(縱149.5、橫厘米。此書軸是葉恭綽先生捐廣州美術館)、堪甘泉行書詩軸(選自《增城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草書詠芙蓉詩軸。 2.故事 「六皓」和「三稚」 湛若水70歲那年回歸故里,在廣州定居,並建了一座佔地數十畝的私家園林———湛家園,作為退休休息之處,他在府第的南邊興建了一座叫天關精舍的書院,從此,他在此處講學達25年之久。 湛若水在天關書院講學時,收了不少比他年老得多的學生中。有一個叫吳藤川的老人,以77歲高齡好學不倦,因敬仰湛若水的道德文章而拜湛若水為師,湛若水深為他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尊稱他為藤川丈人,並贈送一根用南嶽四方竹製作的拐杖給他。三年後,湛若水的弟子中又多了兩個八旬老翁,一個是82歲的黎養真,一個是81歲的黃慎齋,他們倆和吳黎川都是年逾古稀的學生,一時被稱為「天關三皓」。此事在廣州學界一時被稱為盛事。不久,湛若水的天關書院來了一位年齡更大的老者,人們以為是來訪的尊長,以禮相待,老人說自己姓簡,102歲,因慕湛若水之名,前來執弟子之禮。湛若水趕快出來相見,老人一見湛若水,即下拜,湛若水扶起老人,以貴賓之禮待之。後來一個畫師有感於湛氏師生之間的情誼,就以湛若水和五個年逾古稀的學生切磋學問、師生同樂的情景畫了一幅《師北六皓圖》,此事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一段趣聞。 湛若水收教學生還有一個「三稚」的故事。他在縣城創辦明誠書院時,城裡的不少有識之士帶孫兒上門求學。這群稚童中湯欽9歲,林以良11歲,黃文典8歲,湛的得力門生張潮不敢收他們入學,說要由師尊決定。湛若水知道後說:「稚子無欺,另室專教。」張潮勸道:「這三名少年哥兒家境富裕,刁蠻成性,難教也。」湛若水道:「教者以身作則,難教可改善學也,收之無錯。」湛若水收此三名稚童後,一連三天都早早坐堂,學生覺得老師天天早過自己,不好意思,從此這「三稚」天天提早上課堂,自覺學習。不出十年,湯欽成了舉人,先任都昌縣教諭,後任興國縣知縣;林以良高中舉人,由知縣升任廣西橫州(今南寧市)知府;黃文典由太學出任陽朔教諭升凡昌知縣。3人在民間皆留下好名聲。 湛若水題匾 增城縣城內有座盧大人祠,祠堂內掛著一個大匾額,寫著繁體的「達尊堂」三個大字,落款為「湛甘泉題」。人們仔細看,會發現「達」字中的羊少一橫,「尊」字中的「酋」中間又多了一橫。這裡面有故事。 原來,那盧大人是當朝皇帝的連襟兄弟,連字都識不多,卻攀鳳附雅。官任黌門侍衛(主管國子監門衛)的他蓋建了一座大祠堂,想擬一個堂號,書寫成匾額掛上去。他通過皇帝,令湛若水接旨,寫了這三個字。 大祠堂揭幕那天,盧大人大排筵席。盧大人洋洋得意,但他哪裡知道是被湛若水捉弄了。原來,湛若水字里暗藏了一個意思:尊有餘而達不足。看出的人都暗暗叫好。 湛若水與新塘 湛若水是今天的增城市新塘人。新塘古稱沙貝,據說「新塘」一名是因湛若水發動鄉人修新水塘並建圩而得的。 新塘舊鎮區古代是東江入海的一個內海灣。年深歲久,東江水帶下來的沙泥與海潮卷進來的貝殼沉積成陸地,故稱沙貝。湛若水在南京任尚書期間,曾派船調夫,在沙貝東江邊的灘涂低洼處挖低填高,壘石築堰,修成一口新的大水塘;百姓圍著水塘聚居,慢慢有了規模。湛若水致仕後,又發動鄉人在新水塘周圍建鋪開圩,人稱新塘圩。圍在鋪店內的大水塘,名曰圩大塘。新塘從此而得名,並逐漸成為繁華之地。現在圩大塘依然還在,不過面積就比以前小了許多。 原新塘東江邊有湛子釣台,是湛若水仿陳白沙的江門釣台而築,今廢。 新塘鎮(《增城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懷枝的故事 在「荔枝之鄉」增城,有一種叫「尚書懷」的荔枝品種,以口味獨特、豐產穩產、耐旱耐濕、適應性強而著稱,是增城主打優質荔枝品種之一。傳說該荔枝品種的得名,是與湛若水有關。 明朝弘治年間,先後任吏、禮、兵部尚書的湛若水結束仕途生活,離南京取道於江浙閩返鄉,在福建仙游楓亭品嘗荔枝,發現了佳品,便懷核而歸,在故鄉沙貝(今新塘)四望崗播種,並且經過鄉人一代代的精心培育,成為荔枝的良種,增城境內越種越多。後人稱此種荔枝為「尚書懷」。又及到了清代,兩廣總督阮元寫下了《嶺南荔枝詞》,其中一首是描述該荔枝品種:「不須誇署尚書銜,懷核歸來味共參。此是白沙真種子,甘泉浸得水枝甘。」該詩一出,從此尚書懷不再掛上尚書的頭銜,簡稱為「懷枝」,並逐漸成了嶺南荔枝的一個最普遍的品種。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荔鄉人後又在四望崗尚書懷中選育出荔枝的珍稀品種——掛綠,它在清代就已被譽為「荔中第一品」。 四望崗在新塘鎮,為突起在平原上的花崗岩殘丘,海拔89.4米,登山可瞭望四方,故名。相傳湛若水從福建楓亭把吃後的荔枝核帶回,在此種植,即「四望崗尚書懷」荔枝。抗日戰爭時荔枝林被毀。 道不同相與謀 與陳獻章、湛若水同時代的王守仁(1472~1528)是明代最著名的理學家,浙江餘姚人,字伯安,因曾築室於家鄉陽明洞,故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早年國反對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後因叛有功,封新建伯,官至兵部尚書,卒謚文成。他曾出任兩廣總督。王陽明在理學上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對抗程朱學派,以「致良知」為宗,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即是天理」,而不同於湛若水的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在明代中期以後,陽明學派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 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的畫像一 王陽明畫像二(盧延光繪畫選自《中國一百儒士圖》) 湛若水中進士後,一度主要是在京講學,時已經聲譽日隆的王陽明也在吏部講學,兩人共掌教職,一見如故,「共以倡明聖學為事「,雖見解有所不同,但惺惺相惜。王陽明對別人說,我到北京二三十年,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物。而湛若水也說「泛觀於四方,未見此人。」以後無論是各處一方,還是共處一室,20多年的友誼始終不斷。兩個人經常在書信中辯論,又同時開辦書院講學,傳授各自的哲學思想,雙方切磋學術,互有攻守,但感情卻日益濃厚。而當時兩人齊名,被合稱為「王湛之學」,又分別稱「浙宗」和「廣宗」。 中國人說「道不同不相與謀」,王陽明與陳獻章就並無交情,但卻與湛若水彼此欣賞,這種道義之交在中國的學術史上並不多見。 王陽明曾賦詩《留題甘泉湛公屋壁》: 我聞甘泉居,近連菊坡麓。 幾年勞夢思,今來快心目。 渴飲甘泉泉,飢餐菊坡菊。 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 閑看羅浮雲,此生聊復足。 而湛若水也有《九章贈別並序》等詩贈給陽明;又在陽明死後20年寫下《我所思三章(有序)》以作紀念。而他們的後輩也不存門戶之見,反成通家之好。 3.跡物介紹 增城蓮花書院遺址和南香山 位於增城市西南部的寧西鎮南香山蓮花座上。湛若水晚年辭官歸里,在此建蓮花書院,講學授徒,培育學生。書院遺址至今尚存,並有湛子洞、石庵、凡室等多處遺迹。蓮花書院旁的澗畔有一塊高10米。寬6米的巨石,上刻「湛子洞」三個大字,為湛若水手書,每個字1米見寬,是增城境內發現字體最大的摩岩石刻。字體蒼勁有力,堪稱書法佳作。 又南香山古稱南樵山,亦稱娥眉山、南鄉山。它與南海西樵山,博羅東樵山(羅浮山),鼎足而立,合稱「廣東三樵」。南香山海拔433.2米,突起在東江下游的平原上,因其突出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北邊,古時候,是珠江、東江航行時船隻辯別方向的標誌。南香山山勢峻秀,峭壁雄奇,幽林溪澗,引人入勝。清初屈大均有詩讚曰:「離支(荔枝)十里雲嘗暖,瀑布三秋雪不消。」年間乾隆增城知縣、山水詩人管一清也在舟中望南樵山時寫道:「年來華髮已飄蕭,曠覽名山興尚饒。江濯芙蓉工遠勢,林拔螺黛露清標,浮雲偃蹇空相妒,初月蟬娟自可邀。一曲娥眉橫海上,南樵風致勝東樵。」可惜至清末,林木砍光,風景隨之消失。 原南香山麓,還建有「百花古寺」。該寺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比增城建縣還要早100多年,故有「先有百花,後有增城」之說。該寺原在山上,後遷於山下現址。據傳百花寺開山始祖是遠塵和尚。百花寺與廣州光孝寺同屬一派佛門,有著淵源關係。到清光緒年間,光孝寺又派來一位名叫泳祥的和尚出任27世百花寺主持。泳祥和尚是廣州光孝寺貞海和尚的高徒,精通醫術,常免費為群眾治病,深受群眾尊敬。而且他詩文書法兼優,是位文化修養較深的佛教僧人,名傳增邑鄉里。1937年暮春,泳祥和尚圓寂後在寺前焚化。 南香山上還有兩座古墓葬。一座是明朝霍韜(尚書)墓,是增城市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至今保存完好,上有碑石六塊,墓碑、基志銘、祭文和神道碑,字體清晰可見。全墓有6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是廣州近郊所罕見的。另一座是宋代探花李昴英(文溪)墓。 增城湛若水墓 在今增城永和鎮陂頭村天蠶山麓。湛墓在增城市共有6座。其中永和天蠶山被認為是真墓。這是廣東所見規模最大、規制較完整的明代仿木構的灰砂板築大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載,湛若水去世後,為防止墓葬遭盜,出殯時七路同出,其親人弟子共為他修建了多處疑冢與衣冠冢。因此傳說湛若水墓地共有7處,分別在增城新塘東浦、永和天蠶山、鎮龍大涵及九樓等地,現仍有多處墓葬被民間指認為「湛尚書」墓。因這些墓葬地表建築十分相似,規模建制也相當,誰真誰假,世人難分辨。直到1989年,天蠶山的湛若水墓發生盜墓事件以後,根據墓葬品才揭曉了真相,該處墓葬才被認定為湛若水的真墓。可惜墓碑在1989年遭盜時被砸毀,現白雲石碑是1991年其後裔子孫重立。 湛懷德祠 在增城市新塘鎮群星鄉群星村南約石街巷,是新塘沙貝湛氏奉祀三世祖湛懷德的祖祠,湛若水是其後代。始建於明代初年,1891年重建。現保存完好,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照片:湛懷德祠門亭 增城天下士祠 在增城新塘鎮群星村北約東頭街13號,是新塘湛氏宗祠,始建於明,現建築為清代重修,由頭門、牌坊和後堂組成,佔地380多平方米。 頭門寬12.36米、深5.05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陶瓦當、滴水剪邊,正脊塑龍船脊。頭門內進為天井,寬11.72米、深5.2米,建一歇山頂兩柱牌坊,寬3.22米,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八角形砂岩石柱上設額坊、普柏枋,普柏枋上施四跳如意斗拱承托桁檁。額枋下設隔扇,柱外砌紅砂岩矮牆,牆頭雕石獅。兩側院牆青磚砌築,頂砌磚雕交手斗拱承托出檐,碌灰筒瓦,塑博古紋灰塑脊。後堂寬三間12.36米,十三檁用五柱後牆承重,前設卷棚廊,柱下端有卷殺,柱頭有收分,砂岩石柱礎,保留柱楯。硬山頂,正脊塑龍船灰塑脊。 鍾氏祠堂后座堂匾 新塘陂頭村鍾氏祠堂后座堂匾「孝悌雍睦」四字據傳原為湛甘泉題贈。 盈園裡的「楓亭授學」壁畫 盈園旅遊休閑生態公園於2001年建成,位於增城市朱村鎮廣汕公路旁。盈園裡有「楓亭授學」壁畫,它講述的正「尚書懷」荔枝的故事。說是湛若水先生在福建楓亭授學,僕人捧上當地荔枝給湛先生品嘗,湛嘗後覺其果肉味道與家鄉的有所不同,於是將果核藏於袖中,帶回增城種植,育成「尚書懷」荔枝。並有詩為證:「黛葉湘枝品自佳,年來閩蜀愛相排。嶺南亦有楓亭種,道是尚書昔日懷。」 4.詩文選讀 重遊五仙觀 白蓮池上訪仙蹤,遙聽橫眉夜夜鍾。 七十年前燈光地,東尋無路白雲封。 註:湛若水16歲入廣州府讀書,居於此。 朱明洞 漫品朱明七洞天,論人論智不論年。 丹青不解傳神去,但寫崖泉百丈懸。 自吟 九十東渙一老翁,扶胥歌罷水連空。 世間不管乘除理,月落潮生收釣筒。 蓮洞磨岩頌 天開地辟,斷鰲之極,斯山斯植。 金峰之陽,維南之鄉,天作地藏。 峨峨娥眉,天高地卑,不憶其輝。 高山皇皇,大川洋洋,於彼巽方。 天與人受,我雲來覯,丙臘之候。 大風斯息,我額勿蹙,我來自北。 我履秘境,蓮花之梗,梁子是省。 令尹經營,僚佑來同,以作群工。 乃攜諸子,乃學於此,刻崖千紀。 初宿鳳凰山棲鳳窩 鳳凰閣千仞,九重增城廬。 城中藏洞府,市上隱懸壺。 雲卧毛骨寒,冥棲心境娛。 樓堞幾度下,群山入窗虛。 就枕見山色,悠然睇遐墟。 俯仰宇宙內,此樂復何如? 祭先慈墓於荷塘有感 半陰半晴天氣,欲行不行痴情。 寸心報恩罔極,行行戀戀慈塋。 |
推薦閱讀:
※解讀中國發展元素國情檔案:國情備忘錄
※TVB部分女藝人靚照及檔案
※極為珍貴,德國國家檔案館珍藏的第三帝國彩照!
※官方解密UFO檔案
※韓國小姐李荷妮環球小姐李荷妮檔案照片資料簡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