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搖滾不死,情懷不滅 | 講述

正如我們今天在這裡討論一種離我們既遠又近的藝術形式,我們是社會動物,需要文化和藝術去辯證,去知道我們的生活,如果不去討論,如何辨偽求真?如何去發展推動,如何傳承?

講述 | 一群

組織 | 東西堂 Future

遇見 | 回復 6 進入東西堂(dongxi99 )社群

搖滾樂作為20世紀橫空出世的文化形式,到底是什麼?是音樂?是態度?是思想?還是別的什麼?

搖滾樂到底是如何產生壯大並一步步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

既然說搖滾樂,那就必須先用音樂說話。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Rock Around The Clock Bill Haley - The Best Of

《整日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是被稱之為搖滾樂之父的Bill Haley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錄製的。他和貓王同一時代,雖然貓王更被大眾所認知,但是Bill Haley這首劃時代的歌曲卻比貓王的《沒事了媽媽》足足早發表了3個月,因此,Bill Haley和他的這首歌,在搖滾樂史上起到更決定性的作用,被譽為搖滾樂的開山之作。

Bill Haley因為幼年的一次手術失敗而左眼失明,Haley之後曾用招牌式的波浪劉海分散別人對他左眼的注意力,這種波浪式的劉海後來成了50年代的流行標誌。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Don"t Wanna Fight Alabama Shakes - Don"t Wanna Fight

第二首歌是今年2016年格萊美獎的最佳搖滾歌曲、有著銷魂嗓音女主唱Alabama Shakes的《Don"t Wanna Fight》。

兩首歌都是非常精彩的作品,前一首代表著搖滾最原始,最純真的節奏,也真正詮釋了ROCK N ROLL這種藝術形式的特點。那麼後一首呢?

其實,大家聽到的是一首同類型歌曲,只是經過了近七十年藝術沉澱、融合的精髓。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各種藝術形式衝擊後的痕迹,有六七十年代的藍調(blues)、靈魂(soul)歌曲,八九十年代的方克(funk)、成人搖滾以及近年來的電子樂。

之所以先聽這樣兩首歌曲,不僅是為了讓大家對搖滾樂這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一個初步的根源的性了解,更重要的是為了說明兩個問題。

一 搖滾樂這種藝術形式和所有藝術形式一樣,早期的單一形式在不同時代特殊大背景下與不同形式的藝術形式的互相衝擊、互相融合和互相影響下,從而發生了一系列化學變化,發生了從內而外的改變。

由於搖滾樂本身自由的藝術形式造就了自身內部的大融合,各種新的流派層出不窮,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今天主流音樂中搖滾樂佔據大半江山的局面,也聽到了如此多樣卻依舊優秀的搖滾歌曲。二 搖滾樂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到底是遠還是近。

搖滾樂歷程

一、萌芽和嬰兒期

搖滾樂的根在遙遠的非洲大陸,在非洲大陸最最原始的部落中。非洲大陸特別是黑非洲的很多原始部落,有一個風俗,就是他們的宗教教義(非洲流行的黑巫術)普遍認為處女的初紅是不潔的、是充滿邪惡力量的,所有男人但凡接觸了,就會遭受災難。這樣認為的具體原因現在仍舊是個謎,於是非洲很多部落會進行一種儀式,就是為適婚齡的女孩,進行破處儀式。

這種儀式在現在無法理解,但是在當時是很普遍的儀式,以至於現在還在某些原始部落流行著。在儀式上為了減少女孩們的痛苦,巫醫會給女孩吃一些致幻和麻醉的藥物,還會在儀式上演奏一些模仿性愛節奏的音樂。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發現這種節奏性極強的音樂不僅能使人愉悅,還可以激發某些隱藏在深處的某種潛能,可以使人腎上腺素飆升,可以提升氣氛,使人興奮!於是,在各個部落不僅是儀式上會演奏,在聚會上或是重大事件開始時也會演奏,這就是搖滾樂的萌芽。

ROCK N ROLL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這種音樂的初衷就是用來映射性愛的,並且極其露骨的用搖和滾這兩個字眼來命名的。

這就不難理解貓王,以及其後的很多搖滾樂手在演奏或演唱時,不斷大幅度擺動髖部和臀部,甚至是後來的甩頭,這都是為了映射ROCK N ROLL這個最原始最本能的動作,所以貓王后來在電視直播時被要求用吉他遮擋髖部,因為有傷風化啊!

因此搖滾這種音樂除去它本身具有自由、狂野、奔放的音樂價值外,從它誕生開始,在它不斷成長壯大的過程中,就因為根源上的影響,與性和毒品這兩個既危害嚴重又無法割捨的邪惡兄弟一直伴生。

隨後就是大家熟知的資本主義萌芽階段。

歐美國家對於非洲血淋淋的掠奪和血淚黑奴史的持續,在歐洲、美洲形成了大規模的非裔,這些早期的非裔移民也將這種神奇卻被當時白人鄙視的音樂也帶到了這兩個大陸。

因為這種音樂有著使人忘記痛苦,傳遞重要信息和記錄歷史的作用,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在黑奴中廣泛流傳,再加上與其他非洲音樂以及當地土著音樂的融合,就形成了早期的搖滾樂雛形,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搖滾樂,只是一些簡單的古典節奏並傳唱的歌。

而且當時無論歐洲還是美洲,依舊是古典音樂一統天下,這種音樂也僅在早期非裔人民中流行。這時的搖滾樂也就是還沒出生的胎兒,雖然有了些形狀,也能活動,但是還沒有誕生。但是即使是雛形,也具備了現在搖滾樂幾個基本因素:多變快速的節奏,激烈的鼓點(非洲鼓特點),奔放甚至是糜亂的表現力,讓人興奮或是陶醉的吸引力。

但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徹底改變了這種音樂的命運,使它真正走上了藝術殿堂,並真正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並發揚光大,那就是電吉他的發明。

二、誕生

1電吉他的發明

50年代的美國,當時二戰結束,美國由於本土未受戰爭的影響,同時發了戰爭財,經濟和文化快速發展。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藝術事業特別是音樂也在蓬勃發展。

大概就是這個時候,fender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把實心電吉他,telecaster,(空心吉他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但是由於結構問題特別容易產生嘯叫)當時由於低廉的價格和靠譜的質量迅速佔領了樂器市場。一直是樂器老大的Gisbon不能坐視,於是當時Gibson公司總裁找來了吉他手 les paul一起設計了一款實心電吉他來抵抗fender的telecaster。

les paul電吉他的發明是受在1920年以後大家歡迎「夏威夷」吉他的影響,夏威夷吉他是沒有共鳴箱的,所有的弦和拾音器都是固定在實心木塊上的,此琴沒有回授的問題,鄉村樂隊紛紛用它來做獨奏的樂器(直到現在仍是鄉村音樂中不可缺少利器)。

早期夏威夷及空心電吉他都是用很重很大的拾音器,在1930年間Les Paul是所有想設法改良此笨重拾音器人中的一位,可是他不論用什麼樣的拾音器都不能解決回授的問題。在看到了發明大王愛迪生所發明的心電小提琴後,他想到使用實心的吉他。

1941年他說服Epiphone吉他公司讓他在周日使用工作房,他將一把Epiphone的f孔空心吉他切成兩半,將一塊實心木塊粘在中間,再將兩個拾音器固定在這塊實心的木塊上做成了有名的」Log」吉他,而且他發現回授的問題再也沒有發生了。在Gibson吉他公司找到他時,Les Paul立即把他的想法推銷給了Gibson吉他公司。於是,Les Paul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並批量生產。自1952年這種以Les Paul為名的實心電吉他問世一直到現在歷久不衰。

電吉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從外型到音響都與傳統的吉他有著明顯的差別。與傳統木吉他相比,電吉他少了共鳴箱,琴體部分由實木構成。

電吉它的發音是通過電磁拾音裝置(拾音器)連接音箱(揚聲器)而實現的,因此可以調節發音音量。由於擺脫了共鳴箱的限制,因此擴大了普通吉它的音域,並使高把位的表現力增強。另外,由於電吉它音量可大可小,音值可長可短,故比起普通木質吉它來,在演奏方面迴旋餘地更大,在表現滑音、顫音和倚音方面(這正是吉它類樂器的突出特點)更是遊刃有餘。而且電吉他的音色可由各種效果器來改變、修飾,達到各種不同的效果,以演奏各種不同風格的樂曲,更是這種樂器的魅力所在。電吉它必須通過擴音裝置才能發聲,以一條電纜線連接。演奏時通常還要連接效果器,以發出各種風格的聲音。

當搖滾樂的雛形遇到了電吉他這種橫空出世的神器後,化學效應產生了。前面提到的原始非洲音樂由於電吉他這種高音量、變化多樣、演奏多樣的利器的加入,使得原始搖滾樂立刻成為了一種使人眼前一亮,使人精神一震(當然也可以說菊花一顫)的新的藝術形式。可以說,電吉他的發明,為搖滾樂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基礎。電吉他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擴大音量,但最終引領了搖滾音樂並且掀起了社會革命,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最好例子。

2社會背景

當然任何一種藝術的產生都有其社會背景,搖滾樂的產生也是如此。

(1) 受眾需求

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

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口水歌),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脅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

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恰逢此時,音樂界由於電吉他等電聲樂器樂器的發明,也處於這樣一個爆發臨界的狀態。

(2) 市場需求

早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大家相安無事,各有各的聽眾,沒有什麼競爭。

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

請注意,產生這種「市場交叉」或是「翻唱潮」的根本原因是廣大青少年聽眾以及消費者大量加入,並形成了消費主流,徹底改變了音樂市場結構,市場從而為了迎合大多數聽眾口味,而造成的。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

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中間的圍牆突然間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於是,我們就聽到這樣一首甚至是很多首,或是憤怒,或是激烈,或是讓人興奮的歌曲,搖滾樂也從此登上世界音樂的主流行列,並在發展中大行其道,最終成就了今天的統治地位。

三、發展:(1960-1980)大師輩出 醉日逐舟

對於搖滾樂而言,那是一個令人迷醉的年代,那是一個迷亂的年代,那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

以貓王為代表的五十年代搖滾形式因他的死而逐漸告一段落,整個音樂世界正期待著一種新的聲音,能讓人們恢復對搖滾樂的信心和重燃生機的渴望。時代總不會甘於寂寞,英雄總會輩出。

於是,「甲殼蟲」(The Beatles)出現了,一個搖滾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奇蹟。他們有著孩子般的活力、青春的激動、極富生命力的快樂、對特權階級不懷惡意的蔑視、令人興奮的幽默感以及對虛偽和矯揉造作的迴避。「甲殼蟲」恢復了早期搖滾樂的自然新鮮感和興奮精神,並賦予了搖滾樂一種新的創作方式。

然後它的陰暗面「滾石」(ROLLING STONE)也在隨後出現,因為和甲殼蟲的健康陽光比起來,「滾石」樂隊更像是一群問題少年,吸毒、糜爛的私生活,不斷地麻煩,再加上他們的作品也似乎就是甲殼蟲的黑暗一面。但是就是這麼些一直在不斷嘬死的(典型嘬死例子就是樂隊吉他手理查德,這個貨號稱嘗試了世界上所有的毒品,所有!即使他在吹牛,但是從60年代到現在,一直在嘗試!問鼎天下,誰人有這樣的能力),竟然成為了世界上最長壽的樂隊,以至於到現在還在世界上巡演,還在不斷出新專輯,即使經歷了各種糟心事,這個樂隊依然存在,而且活靈活現,絕對是個奇蹟。

當然,同時代還有無數大師級的樂隊和個人,一時間如繁星般璀璨:Grateful dead、The Who、 The Kinks、 Pink Floyd、 The Doors、BobDylan、JanisJoplin、JimiHendrix等等。

在某種意義上,搖滾在六十年代已在西方達到一個後人難以企及的極限高度,這時的極限並非指音樂本身,而是指反映它的文化功能與精神內涵;音樂上,亦給當今幾乎所有的搖滾音樂範疇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說:從七十年代中後期的搖滾發展到今,人們所做的一切僅僅是對前輩們所做所為的模仿、消化、補充、完善、伸延、重現甚至是一種追趕,當然亦有小群的背叛與遊離。

那些已如恆星般耀於宇宙的經典樂隊現今已基本完善了自己的星系,即是說,任何一支七十年代以後的樂隊,無論這是在做最先鋒的實驗音樂還是做最媚俗的流行搖滾音樂,如果假設他是標圖上的某點,那麼該坐標的原點一定是某支六十年代的樂隊。

這支樂隊的名字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如雷貫耳的----就算以前默默無名,隨著幾十年蒙蔽塵灰的湮滅,它們堅定而無銹的姓名一定會凸現而出。而當這些坐標系交錯混雜到一起時,當今任何一種古怪、複合性強的搖滾類型都可以追溯回去並異常準確。

這就是六十七十年代,搖滾樂的黃金時代的意義,它是啟迪性的,它是創造性的。

就以最典型的甲殼蟲來說,他們最令人難忘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創造與革新精神。在樂隊發展的後期(1965年以後),他們開始利用自己在歌迷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來擺脫桎梏,創作一些與自己早期截然不同、反傳統搖滾並且具有實驗性的新音樂。

之後推出的幾張專輯《橡皮靈魂》(Rubber Soul),《昨天和今天》(Yesterday and Today),《左輪槍》(Revolver),《佩芭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Sergea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和《白色專輯》(The White Album),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實驗與先鋒的精神。

尤其是《佩芭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這張概念專輯,不僅是他們長時間藝術探索的鼎盛之作,更在搖滾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搖滾音樂50年》的作者帕雷里說,「《佩芭軍士》把早期搖滾樂,各種創新元素,來自東方的影響,致幻因素和具體音樂結合起來,看似一種不可能的挑戰,但挑戰的結果卻是使這種結合的企圖變成了一個成功的音樂樣品」。

兩個時間節點的論證

那麼大家要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了這樣的藝術井噴呢?到底是什麼樣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如此豐碩(墮落)的果實呢?

一 60、70年代

那讓我們來到60年代,那個嬉皮時代,那個墮落一代的年代,那個愛與和平的年代。

60、70年代是一個火熱的年代,世界各地的革命熱潮、非洲的獨立、冷戰、天朝的。。。。。大家懂得,但是相對的,卻是世界的兩極分化以及分化的加劇,一邊是富裕、中產、物慾橫流、精神空虛的西方生活,另一面卻是貧困、戰爭、鬥爭的愈演愈烈,青年們的思想總是不甘寂寞,不安於現狀,於是在空虛面前,他們或是繼續墮落,或是參加反抗,或是乾脆追求原來的原始的生活方式避遁現實。六十年代是一段激動人心,也極具悲劇色彩的時期。

六十年代西方的老大美國,更是不平靜,它滿是革命、動亂與麻煩。反抗種族歧視的民權運動,越南戰爭的爆發,環境污染,嬉皮士運動以及性解放的交錯發生,讓人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人們迫切需要精神的寄託,迫切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某種東西發泄,於是,大家又一次將希望投向了已經誕生並成為了主流的搖滾樂,大師的出現更增加了它的吸引力。

搖滾樂本身自由、多樣化、可聽性極強,特別是由於它需要極強的互動性這一需要大多數人參與的特性,深深吸引了當時的年輕人,讓很多具有藝術性的青年成為了搖滾的掌旗人,甚至是搖滾樂陰暗的一面,也與當時墮落一代遙相輝映。

搖滾自古就與性、毒品不分家,當時的社會性解放與毒品橫流,「要做愛不要作戰」、花童等等無一不與搖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產生以毒品為藝術靈感的流派-迷幻搖滾,代表樂隊就是大名鼎鼎的Grateful dead,the jeffson airplane 、ELO等大毒蟲樂隊。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搖滾樂隊的產生特別是各種流派的產生,就是當時社會思想衝突、各種思潮泛濫的產物,人們在迷惘中就像當初流落他鄉的黑奴一樣,用音樂當武器,用音樂來抒發感情,用音樂取代正常的生活。當時就有著這樣的說法,搖滾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甲殼蟲後期極其推崇回歸原始的生活方式,並且用自己的方式(不僅是音樂)積極響應當時的各種活動,例如,他們遠赴印度學習古老印度音樂和思想,雖然後來以失敗告終。

約翰列儂與大野洋子為滾石周刊拍攝的裸體照片《愛與和平》,這些大師身處於那個環境中,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試圖引導自己的追隨者,或者乾脆以身殉道,無論功利也好,博愛也罷,那個時代的普通人和神一樣的大師一樣,共同追求著那傳說中的理想的純真.如恆星般燦爛,卻如流星般隕落。

這就是60、70年代搖滾生活寫照,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人們將這一方式和宿命詮釋到極點,大師雲集的盛事,音樂,毒品,性,狂歡,放縱,以及隨後到來死亡、混亂、垃圾遍地似乎為以後時光進行了預言和詮釋。

就如舊版《水滸傳》的宿命論,天雷擊石碣,諸星宿歸位,隨後幾年就成為各路大師隕落年,大師們就像約定般,爭相以各種自己嘬出來的方式奔向死亡,可以說大多數都是被自己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嘬死了,例如JanisJoplin、JimiHendrix、Jim Morrison等一大批大師年輕輕都是死於毒品,反面例子的教訓啊!熱愛生命,遠離毒品!

特別是吉他之神JimiHendrix英雄一世竟然在酒精與毒品的侵毒下最後戲劇性的被自己的嘔吐物噎死了!可嘆命運之奇特。

吉米亨德里克斯

於是所有60、70年代的輝煌、迷亂、迷惘等一切在甲殼蟲的解散以及約翰列儂的被刺身亡,划上了一個大大的分號。這個時代結束了,就這樣如流星般划過天際,留下一道長長的閃亮的餘光。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Yesterday The Beatles Acoustic Trio - Come Together (Remastered 2015 Edition)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Satisfaction The Rolling Stones - 經典100首

甲殼蟲的《Yesterday》和滾石的《Satisfaction》可謂是佔據了搖滾樂經典100首的頭兩把交椅,其代表的意義就是樂迷們對於那個時代的肯定。當然這兩首歌曲也十分的精彩,真正代表了兩支樂隊的特點。

當一切純真結束之後,伴隨的覺醒將是無與倫比的迸發之美,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我們迎來了隆隆的金屬之音,躁動的朋克之聲,靡靡電子之音等等紛紛登上歷史舞台,正如世界一般,多極化正是這一時代的鮮明主題。

二 (1979-1992)喧囂爆裂 百家爭鳴

按照慣例,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的大背景是如何的?

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於整個世界格局於一個大動蕩的前夕,許多矛盾在不斷醞釀著、積聚著。東西方兩大板塊在不斷地碰撞、交融、滲透。由於意識形態領域方面的不同,以及各種傳統文化的差異,使整個世界的格局處於一個動蕩不安的狀態。

當時美國剛剛從越戰的泥潭拔出疲憊的身體,急於修復戰爭的創傷,世界仍舊處於冷戰當中,但是蘇聯一方的社會主義陣營已經顯出了疲態,而此時,作為搖滾樂發展的搖籃的西方又是怎樣一番景色呢?西方的價值觀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強調個性是人類社會的主流。

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以新教倫理、自由意志倫理和市場倫理為最基本的基石的,是從人的價值觀出發來規定了人的基本行為,主要是強調人的本性,即具有獨立的人格特徵作為社會基本的生活單元。

在每個獨立的人所組成的社會中,由於受組織的自然規律支配,從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形態。這樣就形成了今天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畫面,而這些社會畫面的基本要素就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在人實現其個人價值的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後,緊接著就會在追求個性心理需求方面要求得到滿足,這樣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

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融,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交通和通訊的發展使我們居住的地球越來越小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融合,人們的傳統習慣被不斷地打破和改變,而且新的文化概念也在不斷地形成,從而影響了人們的行為習慣,人們的社會行為和價值觀以新的方式出現。

通俗的講,就是思想的自由化,而這樣的自由化比之前的所謂烏托邦式的追求集體的自由化更加自由且思想更加開闊。

同時,深深植根於西方文化土壤中的搖滾樂也相應的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個人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搖滾樂新興流派的產生,而這些新興流派因為個人主義及自我思想解放的原因,再加上與各種文化的再融合,於是,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的作品應運而生,其中有三種流派最為突出,在今後的影響力也最大,這就是金屬樂(metal)、朋克樂(punk)以及電子樂(Electronic)。

金屬樂隊

朋克

電子樂祖師爺 發電廠樂隊

這三種流派的產生時期幾乎相同(當然也有很多人會反駁說朋克音樂早在60年代末就已經有了,其實也可以這麼說,當時的那些實驗性音樂如MC5、the Stooges、Shadows Of Knight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也只是萌芽,他們或多或少會對後期的樂隊有深刻影響,但是卻沒有將這種音樂具體化)都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產生的,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對這三種音樂有些了解,因為這三種音樂都是現在音樂無論是地上地下都佔據著主流位置。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Welcome To The Jungle Guns N" Roses - Appetite For Destruction

GUNN"ROSE 的Welcome To The Jungle,是一首典型的hair metal:狂野,奔放,性感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Holidays In The Sun Sex Pistols - Jubilee

之所以沒有選擇著名朋克樂隊性手槍Sex Pistols的成名曲上帝拯救女王這首歌,主要是我認為Holidays In The Sun更加能突出他們無政府、混亂、暴躁的特點。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The Robots Kraftwerk - Minimum Maximum

被譽為電子音樂宗師級樂隊的德國的發電廠Kraftwerk樂隊的機器人Robots,則相對安靜。聽完這三首歌,或許你會驚嘆於他們是如此的不同,會產生如此新奇卻又如此根本不相近的音樂流派,但我們一定知道之前他們都是一個老祖宗!

光用這三首歌就足以詮釋我上面的論證,由於社會多樣性以及多極化的支持,導致個人主義的空前發展,而這些社會因素自然而然的會影響藝術創作,於是,我們就聽到了如此多樣化的流派的產生。

當然,我所說的只是冰山一角,甚至,由於個人主義的大張其勢,以及各種文化的不斷衝擊融合,在上述流派基礎上分出了更加繁多的流派,就以我最熟悉的金屬樂(METAL)分支發展為例。

重金屬音樂根源於布魯斯搖滾、迷幻搖滾,其特徵通常表現為:聲響巨大而厚重、失真音效高度放大、伴有長時間的吉他獨奏、節奏強勁兇猛,整體上創造出嘈雜狂躁的印象。重金屬音樂的歌詞與表演風格常常突顯男性氣概、攻擊性等特質。

重金屬音樂最早是被一些民眾認為是硬搖滾演變過來的,其實硬搖滾與重金屬通常不太容易區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區分方法。有人認為70年代以前的叫硬搖滾,70年代以後的叫重金屬,當然這種分法牽強。其實從音樂形式上說,兩種音樂基本相似,但是真正的金屬樂迷會認為硬搖滾只是一種偏重的搖滾樂,根本無法與轟鳴、堅硬、黑暗、急速的金屬相齊並論,因為金屬樂音樂上十分具有"重量"性,給聽者一種歇斯底里狂躁的感覺與別的音樂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把這種音樂取名為"重金屬"。

金屬樂通過不滿的情緒從而做出了讓人感同身受的作品,在音樂界佔有獨特的地位。在長時間的發展中,金屬樂的分支可謂是最細緻,最多樣的。

迄今為止包括黑金屬,死亡金屬,激流金屬,新金屬,厄運金屬,華麗金屬,重金屬,工業金屬等重型音樂。甚至,同一種流派例如死亡金屬更細化為旋律死亡、殘酷死亡等諸多分支。但是這種音樂都有一種特質,那就是重型,轟鳴,即使是整齊劃一依舊是透著錚錚的金屬之音,這正是金屬音樂的魅力,因為它將搖滾音樂根源放大化、劇烈化、戲劇化,可以說它是展示了搖滾音樂的極端的一面。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Painkiller Judas Priest - Painkiller

猶大聖徒的《painkiller》是絕對可以代表金屬特質的一首歌!

就這樣伴著隆隆的金屬之音以及燥熱的朋克吶喊,還有大家為之瘋狂的電子音樂,我們進入八十年代末。

(大家對於電子音樂可不是遠離世界呦,八十年代我們的大街小巷都流行著一種迪曲《荷東》、《野人》估計在座的很多八零後都聽過,"荷東"是一套歐洲舞曲音樂系列專輯。荷東的全稱是 Hollywood East Star Trax - 東方好萊塢明星舞會。香港音譯"荷里活東方明星舞會"簡稱"荷東",值得一提的是《野人》的封面就是那個咬著電線的野人,這個傢伙來頭可大啊。這個就是即將來華演出的金屬常青樹鐵娘子Iron Maiden的御用吉祥物艾迪)。

三 1988-1991

我認為這幾年(1988-1991)需要我們單獨說一說

搖滾樂發展至此,雖然在音樂界和文化界有了相當的知名度,並且佔據了相當的統治地位。例如搖滾明星的偶像化(典型的例子槍花、bonjovi等pop metal的大行其道以及朋克聖地CBGB俱樂部的興盛),但是他對於社會深層的影響仍然有限,大家更多的是看中它的娛樂性。

也許你會說U2樂隊的影響力或是為世界災民善籌演唱會等等,但是我認為仍然有限,但是從1988年開始,這種格局被打破,搖滾樂竟然被萬惡的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武器來對付偉大的社會主義陣營,並且效果斐然!以兩件事來說明搖滾樂對東歐的侵蝕。

進入80年代,東西德仍舊隔離著,還有成千上萬的東德人企圖越過柏林牆追求幸福,這裡就是東西方冷戰的前沿陣地,當時東德也如今天的朝鮮一樣,每天用大喇叭向著西德播放洗腦廣播,在一些列講座之間也插播幾首社會主義價值觀歌曲,例如《國際歌》之類的,反之,西德也進行同樣的輿論戰,西德自然而然的播放的是煽動自由、博愛,旋律優美、奔放的搖滾歌曲,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來自德國本土的蠍子樂隊Scorpions的Wind of Change和寵物店男孩Pet.Shop.Boys.的Go West。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Wind Of Change Scorpions - Gold Ballads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Go West (1992 12"" Mix) (2001 Digital Remaster) Pet Shop Boys - Very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Wind Of Change Scorpions - Gold Ballads

東德人民發現,自己這邊的音樂明顯不如西邊播放音樂好聽而且聲響也大,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冒著槍林彈雨不懈的衝到柏林牆邊向著自由生死跨越,這兩首歌日夜響徹,直到柏林牆的倒坍,這兩首歌也被譽為東歐解體的喪鐘之歌。另外一件事是1988年到1989年由於蘇聯政治體制的不斷瓦解,東歐國家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出奇的頻繁,各種歐美當紅搖滾樂隊頻繁到蘇聯以及東歐國家進行演出,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搖滾巨星名單:鮑勃.迪倫、比利.喬、埃爾頓約翰、蠍子樂隊、納·史金納、Poco和塵土樂隊以及尼爾·楊和卡莉·西蒙等人,甚至這個名單也出現了著名的「基辛格電報中」(前國務卿基辛格及其智囊團針對冷戰發布國情咨文的統稱)被統稱為「夢想之星」。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Holidays In The Sun Sex Pistols - Jubilee

所有的這一切,在1990年達到了最高潮!

這就是在搖滾史以及金屬音樂史都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場演唱會。這就是傳說中的 ROCK MONSTERS IN MOSCO搖滾巨獸演唱會,在莫斯科郊外一處草坪開的演唱會!當時蘇聯正面臨解體!據說這場演唱會讓莫斯科軍事基地用了50萬瓦的電力,到現場的歌迷80萬人以上,這個演唱會開在莫斯科的一個廢棄機場上,光保安就動用了一個師的部隊,還有武裝直升機和幾十輛坦克!

現場飄滿了美國國旗各加盟共和國國旗和鬱悶的蘇聯士兵,演唱會後發生大騷亂,最終演唱會踩死32 人,踩傷400 多人(重傷27 名), 3個月後蘇聯解體。現場的錄像現在還可以在優酷找到。

讓我們記住參與這次演唱會的樂隊吧,其中好幾隻樂隊都是當時如日中天的金屬樂及硬搖滾樂隊,他們是:「AC/DC」(傳統金屬)、METALLICA「金屬樂隊」(激流金屬)、THE BLACK CROWES「黑烏鴉樂隊」(流行金屬)、PANTERA「潘多拉樂隊(激流力量金屬)。

於是,搖滾樂頭一次對於非西方社會影響如此之深!這樣意外的效果可能連藝術家本人也想不到。當時可以說,藝術家的初衷很簡單,就是面對當時社會的現象創作一切自己認為能夠表達自己想法的音樂,但是就是這樣的思想代表著西方人民的思想,因為上述的樂隊,在當時西方就是紅極一時的樂隊,他們就是站在當時藝術潮流的前沿的樂隊。

當然,他們可不止是針對冷戰東歐的,他們也有對社會,對環境,對腐敗等社會現象不滿的歌曲,他們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歌曲作為武器,用自己的方式與社會進行對抗,這就是所謂個人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的集中體現,正是由於當時社會的大環境影響下產生了如此多的藝術珍品。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有人可能會認為是糟粕,無可厚非。

以上就是我通過兩個時間點,講述了搖滾樂依附社會或者說在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發展壯大逐漸融入生活的個人觀點的,當然,之後搖滾樂也經歷了各種發展和變化,例如90年代的金屬樂低迷,說唱、垃圾音樂的崛起,特別是涅槃樂隊的神跡,還有近期的金屬新浪潮回潮等等。

我們身邊的搖滾樂

我們身邊的搖滾樂,也就是我國搖滾樂的情況,其實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它們就發生在我們的新聞里,發生在我們看到的各類文化節目里,譬如80年代末的「西北風」開始進入剛剛萌芽的青年文化,以及中國最早的搖滾歌曲「中國搖滾之父」崔健的《一無所有》;香港紅磡的中國搖滾一聲驚雷;以臧天朔、零點樂隊為首的某樂隊成員吸毒被朝陽群眾舉報;前鮑家街23號的汪峰佔頭條啦等等一些列故事。

我今天就說幾個現今也是近來有趣的幾件事,聽一聽就可以基本了解我國搖滾樂發展的現狀,也能說明我國搖滾樂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第一件事就是2015年東方衛視《中國之星》由老崔推薦的譚維維與華陰老腔合作的《給你一點顏色》獲得了空前成功,老崔當時是熱淚盈眶啊,並成功在我國藝術最高殿堂2016年春晚上進行了表演。

第二件事是自詡為中國搖滾樂半壁江山的汪峰於2016年2月29日,成立個人品牌的音樂電台imixdio,並獨家上線網易雲音樂平台。電台上線之前,汪峰的製作團隊們就自誇了一番:「X計劃(也就是這個電台計劃)將會是一個憑藉情感而建立起來的開放式音樂藝術交互平台,讓音樂、影像和資訊回到情感的原點,並嘗試用一個更智慧、更便捷、更精準的商業動作創作模式平台,來直接實現音樂的無障礙傳播及分享,從而讓音樂商業價值最大化。無論他是為藝術還是就像讓人們說的他為了錢,但是這種為搖滾音樂搭載網路平台的方法,肯定是一種跨越式革命性的發展。

第三件事是前幾天北京市文聯主辦了一場題為「中國搖滾30年回顧與展望」的研討會,在這個會上「北京搖滾音樂學會籌備組」首次亮相,這意味著浪蕩了三十年的中國搖滾,要開始享受黨疼國愛了,搖滾也要按照「基本法」了。1992年被「SPIN」雜誌評為中國最偉大的吉他手的唐朝老五也在此次會議上發言表態,中規中矩,很識時務。

對此,不少搖滾樂迷有點炸鍋,如喪考妣,認為是對中國搖滾極大的侮辱。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場景:查普曼對約翰·列儂開了五槍說:你變了!甚至有人斷言,中國從來沒有過搖滾樂,這些都只是中國搖滾的一場春夢,最終了無痕。

搖滾的藝術

藝術產生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而影響生活的重要指標就是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所有一切事實說明,藝術由於社會的影響往往會帶有社會進步發展的痕迹,同時,優秀的作品也會對社會造成影響,這也是搖滾樂這種藝術形式具有活力、自由、感染力及多樣性所決定的。

時至今日,搖滾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由於它多樣性的流派以及多變的藝術形式,沒有任何一家權威或是權威專家能夠對其準確定義。但是正是因為其多樣的變化,以及需要台上台下很強的互動性,特別是來自社會底層由下而上的藝術特性,特別能夠廣泛的與社會緊密聯繫,通過不斷的與其他藝術的衝擊融合,完成自我的蛻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50年代依仗電氣化樂器的發明而誕生以及80/90年代利用音樂電視的大行其道),真正說明了搖滾樂是一種社會藝術,植根於社會,發展於社會。

其實這種藝術形式離我們很近,例如我看到了群里有的朋友用了瑪麗蓮曼森Marilyn Manson作為頭像,這個人是工業金屬樂隊瑪麗蓮·曼森的主音。他的藝名「瑪麗蓮·曼森」糅合了美國女演員「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名字「瑪麗蓮」、謀殺羅曼·波蘭斯基妻子的兇手「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的姓氏「曼森」。

嘻哈文化真正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成為了主流,很多著名的電影使用搖滾樂隊的歌曲作為主題曲,甚至在不少當下婚禮慶典上我們會聽到芬蘭哥特力量民謠金屬樂隊夜願NIGHTWISH 的 she is my sin作為開場曲!

搖滾樂甚至已經融入了歐美的政治生活,例如:1995年感恩而死樂隊主唱Jerry Garcia終於過完了折騰的一生,仙逝而去,美國舉行了空前盛況的紀念他的追悼活動,時任美國總統的比爾柯林頓也出席了葬禮,並且在追悼會上稱讚他為最偉大的藝術家,當然同時參加的好友眾多政要名人。

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棺材裡躺著的人,是怎樣終日與國家明令禁止的毒品相依為命,最後過量而死的,但是由於這支樂隊的影響力以及號召力,使得樂隊靈魂人物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很多有影響力的社會人士就是聽著他的歌,吸著他演唱會隨手扔下的大麻,惶惶終日長大的!

所以說搖滾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精神,它就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但是它也有極端隱晦甚至黑暗地下的一面,因為搖滾樂突出個人為中心的一面(其實搖滾樂很簡單,只要你有想法,即使你不懂得樂理也可以玩搖滾,很多歐美樂隊的都是無調性樂隊,甚至用噪音和行為藝術來演出),而個人的獨立思想無疑是最自由最無法來用常識衡量的,而搖滾這種藝術形式又由於其根源性,具有著奔放、自由、狂野、不拘形式這些特點。

因此,我們也看到諸如九十年北歐黑金屬樂隊極端反基督的焚燒教堂、極端舞台行為(割傷自己、瀆神)甚至殺人(例如挪威黑金屬樂隊殘害的burzum樂隊的varg vikernes因為對於樂隊發展方向的爭論將友隊隊員刺死)的行為。

還有就是搖滾樂從誕生開始就產生了一大堆放蕩不羈的淫蟲、毒蟲,其中不乏大師級人物。這就是明亮背後的陰暗面,但是這些陰暗面依舊難以抵擋其作為當今主流藝術的魅力,對於普通人群特別是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

有這樣一件事值得一說,一次,某搖滾雜誌記者貌似採訪了傳說現場超級混亂恐怖的著名死亡、反基督金屬弒神者Deicide的現場,並私下採訪了一個看似懦弱的歌迷,歌迷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記者,他說道:我本身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當樂隊在台上唱起他們的成名曲《殺死一名基督徒時》,我真擔心自己隨時會被殺死,但是下次他們在開演唱會時,我還會再來,因為,實在是太精彩了!(原話不是這樣的,結合美劇自己腦補英語最好加上FXXK等字眼)。

它在今後還會不斷分裂出各種各樣的流派,也會在社會發展中更加融入我們的生活,因為從它早在非洲大陸萌芽,到它誕生,到它發展壯大都是與人類生活緊密聯繫的,所以,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如此,越是貼近生活,越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分享意義

那麼我們今天分享討論的意義在哪裡呢?

我認為,當今的人性其實在物慾與商業化、全球化的催生下在萎靡,在變異、在石化,我們在回顧、呼喚的是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音樂,不如說是它在進化過程中迸射出的人文精神, 過往年代的音樂歷程以及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有著自己完備的獨立性,但當它放到今天來看當然就有了一定的說教性質與攻擊感。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假定今天的青年就該、或願意背負過去時代的光榮而生活?"這似乎有些多餘,正如會有人問:"你這樣推崇搖滾樂是準備讓青年去學習嬉皮的吸毒與濫交?"一樣多餘。

我沒有想讓任何人去吸毒、我也沒有希望青年們去學黑金屬樂手們去燒教堂,去殺人。我嘗試著通過我的講述去響應、去感召、去汲取我們業已丟失的純真的人性和文化理念,用21世紀的思維模式去辨證地容納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精神菁華並捨棄它的糟粕,一切都應是自然而然的。

正如我們今天在這裡討論一種離我們既遠又近的藝術形式,我們是社會動物,需要文化和藝術去辯證,去指導我們的生活,如果不去討論,如何辨偽求真?如何去發展推動,如何傳承?這既是學習的意義,也是我們生存的意義。


最後發點乾貨,就是我精選的十首歌曲供大家解解饞,這些歌既有老式搖滾,也有電子、民謠、金屬等形式,皆是我的珍藏最愛,但是我盡量選擇不是那麼太激烈的歌曲,希望大家可以接受,進而喜歡搖滾樂,並從中得到快樂。

Change 吉田兄弟和猴子把戲

Memoria Da Noite Luar Na Lubre

LIKE A STONE AudioSlave

Love In December CLUB 8

El Que Quiera Entender Que Ent Mago de Oz

Bajo la Lune Mexicana Concrete Blonde

Everything will flow suede

時間 末裔

Way To Mandalay Blackmore s night

Do You Dream Of Me tiamat

一群者,江湖一弄塵者爾,空懷流雲飛雪之志,終難捨紅塵相障牽絆,恍惚突然覺而立,多喜好而皆無成也,嗜經典撅驚奇,好孤賞,世稱宅也,平生世之三,曰知友,曰心明,曰自嘲也,自踱無大志也,但求天靜氣爽,舉好終老也。

推薦閱讀:

她鏡頭下的搖滾十年,還有一個叫竇唯的少年
比搖滾更有趣的,是約翰·列儂的信
搖滾樂的歷史2
斯庫利:我的翻來覆去來自搖滾

TAG:情懷 | 搖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