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技術》必修課學習資源-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心理輔導技術》必修課學習資源 第四講出處: 校長室第四講 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初稿)【導言】在了解了常見心理問題和表現後,我們所要開展的就是輔導工作了。但是輔導工作有著相對嚴格的一些基本原則。所謂原則,就是指在心理輔導的全部工 作過程中,輔導者面對所有求助者都必須嚴格遵守的職業準則和道德倫理要求。綜合學者們的看法和實際情況,我們將提出以下八大基本原則。而在心理輔導過程中,輔導者與求助者之間良好的輔導關係的建立是心理輔導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決定輔導成敗的關鍵因素。良好的心 理輔導關係能提供給求助者一個開放的環境,使其產生安全感、溫暖感,減少防禦心理,並認真地進行自我探索,從而改善和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同樣,創造一個 和諧溝通的心理輔導環境,不僅有助於良好輔導關係的建立,也是進行有效輔導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溝通過程中,輔導者和求助者之間相互交流思想,交換意見、傳 遞信息。雙方既是信息的輸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他們通過傾聽、觀察、提問、反應等方式來接受、加工和傳遞彼此間的信息,促進心理輔導的有效開展。一、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一)價值中立原則價值中立原則是指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要尊重求助者的價值信念體系,不要以自己的價值觀念為準則,對求助者的行為準則任意進行價值判斷。儘管人 們對這一原則的理解會不太一致,但心理學家都一致同意尊重求助者的價值準則,輔導者不能以任何方式向求助者強行灌輸某一價值準則,或強迫求助者接受自己的 觀點、態度。價值中立原則既是輔導的性質所決定的,也是目前輔導實踐尤其要注意的。輔導的涵義、輔導本身的人際互動性、輔導者和求助者之間人際關係的性質以 及輔導的根本目標是自助等都決定了輔導者在輔導工作中,要尊重求助者,置求助者於平等的地位,而不能利用專家或助人者身份所帶來的優越感來強迫求助者服從 自己,尤其是遇到求助者的價值觀與自己的相衝突的時候,要暫時放下自己的價值觀體系,認真傾聽,了解求助者的態度、觀點,在準確了解的基礎上,予以接納和 理解,然後再進行分析、比較,引導求助者自己來判斷是非,最終作出自己的抉擇。對求助者的那些與心理輔導問題無關的價值觀體系,比如求助者的喜好、審美 觀、生活方式等,輔導者可以不欣賞、不贊同,但也沒有必要枉加評判和指點,更不要好為人師要求求助者改變。在目前的輔導實踐中,輔導者,尤其是學校心理輔 導員往往「是非清晰、愛憎分明」,遇到與自己價值標準不一樣的求助者,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滑向輔導即是一種教育的傾向,而沒有充分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區別, 直接造成了輔導者和求助者之間的情緒對立和衝突,使得輔導過程匆匆結束,既損害了求助者的利益,也損害了心理輔導的聲譽。當然,價值中立原則不是不要價值準則,更不是要輔導者去贊同和迎合求助者的價值觀念。相反,輔導者必須有非常明確的價值概念,並且對此心中有 數。只有如此才能在實踐中對自己的價值信念體系給求助者施加的影響有足夠的預見性,並在求助者自願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利用自己的價值觀影響求助者。(二)信息保密原則信息保密原則是指未經求助者同意,輔導者不能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或機構透露求助者的一切輔導信息。幾乎所有的輔導者都同意,信息保密原則是心理輔導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則,有的甚至稱它為心理輔導的「生命原則」。有違這一原則,輔導工作將毀於一旦。信息保密原則之所以提到如此高的高度,一方面是因為求助者是基於對輔導者的信任和輔導者將為自己保密的前提才來尋求幫助的。在輔導過程中,求助 者不可避免地要談到自己的個人資料、生活情況、內心深處的隱秘,如果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和內在安全感,輔導者和求助者之間的交談將流干表面和形式,不能深入 到內心,也就不能滿足輔導的需要。另一方面,從反面說,如果輔導者違背了為求助者保密的原則,將直接損害求助者的利益。即使表面上沒有直接或外在利益的損 害,即使求助者的名譽沒有受到損害,但實際上已經損害了求助者的尊嚴,有可能使求助者不再信任輔導者,不再信任心理輔導,甚至不再信任任何人,其結果是求 助者「舊傷未愈,又添新傷」,後果十分嚴重。儘管信息保密原則受到如此重視,但在實際工作中要完全做到卻並不容易,甚至不時有違規的事件被報道出來。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輔導者 對保密的範圍理解有誤,認為只要將求助者的姓名等背景資料隱去就算是保密了,殊不知求助者的一切信息,包括會談內容、輔導者通過觀察或心理測驗所獲得的信 息都屬於保密的範疇。二是在課堂教學和科研論文中引用案例資料,保密處理不夠嚴密導致他人可以對號入座。三是輔導者面臨某些方面的衝突和壓力而致使自己有 意無意地泄密。如果不幸碰到有關人員對輔導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那輔導者所面臨的壓力和衝突就會很大。比如學校心理輔導員在面對自己的領導和學生家 長時,沒有處理好對學校和家長負責與為來訪學生保密之間的關係,或是屈從於領導和家長的壓力而未盡到保密的職貝。為了更好地在實踐中遵從這一原則,輔導者 必須對以下幾點予以特別重視和注意:(1)輔導過程中所獲得的求助者的一切個人信息都屬於保密的範疇;(2)輔導機構和輔導者個人在記錄、保存和處理求助者信息檔案的過程和行為都應該有明確、詳細的保密規定和要求,如不能將輔導檔案帶出輔導室,無關人員不能隨意或輕易地接觸或查閱輔導檔案;(3)不能將求助者的信息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4)在課堂教學、科研論文或案例研討中引用有關的案例資料,必須加以適當的保密處理,並避免涉及與主題無關的個人隱私資料;(5)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輔導者要審慎處理為學生保密及與校方和家長合作之間的關係,首先要保護來訪學生的利益。(6)在某些特殊或緊急情況下,如有必要,輔導者可以向有關機構或個人,適當披露求助者的信息。這些特殊或緊急情況包括求助者自殺、傷害他人以及破案、法庭調查等,在這些情況下的信息披露,輔導者應遵循一定的程序、選擇恰當的方式和披露範圍。(三)方案守法原則方案守法原則是指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和求助者共同制定的輔導方案不能包括直接或間接損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的內容。之所以提到這一原則,一是提醒輔導者注意不要片面理解以求助者利益為重、尊重求助者等輔導信念和準則,無原則地迎合或遷就求助者,對求助者的要 求有求必應,而應確保輔導目標和方法定格在合乎法理和倫理的準則範疇內;二是提醒輔導者作為個人要在法理和倫理方面做一個合格公民,注意自己的示範作用。在輔導實踐工作中遵從這一原則,要特別注意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求助者在輔導過程中陳述了自己明顯的犯罪行為或犯罪意向,如殺人、放火、盜竊、強姦等等,無論是已有事實還是行為意向,輔導者都要有明確的態度,或勸其自首,或報告有關機構或個人;二是如果求助者的輔導要求有違社會公德,輔導者有必要向求助者明確指出其中的利害關係,清楚表明自己的態度,引導和幫助求助者辨明是非,從而做 出正確的行為抉擇。例如,一個學生求助者在輔導過程中談到他的室友有小偷小摸的習慣,多次談話和抗議也無濟於事,礙於情面,他沒有報告老師,於是想到要以 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妙招」,可是又發現自己膽量太小、心虛,因而請輔導者訓練自己的膽量。對此,輔導者應正確把握輔導的目標和方向。(四)真誠尊重原則真誠,即「真誠可信」,它是指輔導教師與來訪者赤誠相見,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誠心誠意地幫助來訪者擺脫心理困惑,從而使當事者產生可信。可靠的信念。這是個別輔導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尊重,即「尊重事實、尊重當事者」,它是指輔導老師要尊重當事者的人格,尊重當事者的真實問題。當事者一般都受過一定的心理挫折,他們的自尊心 受過傷害,或者受到傷害的威脅,感到無人能理解他們的痛苦,才來輔導室尋找幫助的。如果輔導老師能夠尊重當事者,這個尊重的本身,就是一帖「良藥」。有的 來訪者到諮詢室痛契了幾次,他們的悲痛情緒得到了宣洩,「心病」就不治而愈,因為她感到諮詢者尊重她,理解她。當事者帶著心理問題,前來尋找心理上的幫助,對輔導教師是抱有一定的期望的,但是與輔導教師過去又不相識,對輔導教師是否能真正幫助自己又有些 疑慮,這是一種矛盾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輔導教師對當事者赤誠相見,就有可能使當事者的顧慮初步解除,從而向輔導教師暢開心扉。要做到這一點,輔導教 師對當事者必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當事者的心理問題是可以幫助的,他是誠心來尋找幫助的,是對我的信任。輔導教師要儘力幫助當事者體會到輔導者的誠意,才 會對輔導教師產生可信的感覺。古語日:「誠則靈」。有了這種真誠可信的感覺,個別輔導就有一半成功的把握,另一半則要靠輔導教師紮實的輔導技術與技能以及 豐富的閱歷,敏捷的思維。尊重當事者,要在聆聽當事者的訴說時適當地運用開放式或閉鎖式的提問,並且注意與當事者保持適當的距離,面部的表情,眼光的接觸,身體的姿勢等一系列非語言的體態,使當事者感到自如、舒適。要尊重事實,通俗來講就是尊重當事者所需要的心理幫助的事實。這個事實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輔導教師要運用紮實的心理學基礎, 豐富的生活經驗,仔細的觀察能力,認真地從來訪者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中覺察出當事者的心理問題,在輔導過程中一定要謹慎,切忌主觀武斷。否則,就達不到輔 導的目的。這好比醫生認真地診斷病人的毛病一樣,病症找准了就能對症下藥。當事者的心理問題找對了,輔導工作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五)理解原則理解的意思是能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樣。很多人會曲解理解與同情,往往將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混淆,其實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情」只涉及到對方感情上的安慰和物質上的幫助。而理解則 要進人對方個人的精神世界。理解原則要求輔導教師進人當事者的精神世界,就如進人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樣,要求輔導教師理解和分擔當事者的各種負荷能力。為了 更好地區別同情和理解,下面舉一例來說明。當一個當事者談到自己在班級里當眾被辱一事時說:「我當時真是氣極了,真想拿把刀把他捅死,我也不想活了。」(同情)輔導教師:「你告訴我,他是誰,我去找他算賬,幫你出一口氣。」(理解)輔導教師:「在當時的情況下,你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是不是感到這件事對你的傷害太大了?」顯然,前者,輔導非但失敗,輔導教師還可能犯法。後者,既表示理解,進入了當事者的精神世界,又清醒地保持輔導教師的角色。因而同情與理解是有 原則的區別,有的學者將理解翻譯成「同理」,也有的譯成「共情」。「『同理」與「共情」到底是什麼,這兒不作深究,只要能把握好與同情的區別就行了。(六)整體原則做事情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有一個預先的框圖,來引領、指導、統籌我們做這件事情。輔導也是如此,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整體的原則概念。所謂輔導諮詢的整體原則,是指輔導教師要用系統論觀點指導輔導,注重來訪者心理素質與心理問題的整體聯繫,個體心理與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內 在聯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整個世界是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人的心理障礙既與人的整個心理活動有聯繫,也與社會環境、家庭影響、 學校教育有聯繫。輔導教師對當事者必須要有深人的、通盤全面的了解。例如,當事者有學習障礙,就要了解他的智力情況/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居住環境,家庭 中父母受教育情況,父母關係,父母教育方式,師生關係,交友等方面的情況,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判斷當事者心理障礙產生的主客觀 原因,才能正確地對當事者進行心理上的幫助,才能取得心理輔導的效果。整體原則,並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不是輔導教師走出輔導室去改造社會環境,而是為了 通過全面的了解情況後,分析出當事者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從而調動他們的內在積極因素,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有效地幫助當事者克服心理障礙。(七)差異原則如同世界上找不出兩片一樣的葉子,輔導對象也都是不同的,產生的問題也是不同的。這樣,輔導的時候就要注意差異對待,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即「差異原則」。在進行此那個輔導的時候,要注意對象的個別差異,做到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也是心理輔導的活的靈魂。心理輔導要有成效,必須對當事者作具體分析,否則就是瞎子摸象、對牛彈琴,心理輔導則一事無成。差異原則要求輔導教師從當事者的年齡、性別、語言、體態語言、智力情況、非智力因素、學習成績、人際關係等方面人手,找出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徵及他們的心理障礙。輔導教師還要根據每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徵,採取不同的談話方式、談話口氣、體態語言對當事者作出不同的輔導建議。每個當事者都有自己的一個神秘的心理世界,輔導教師要用心去區別。只有區別清楚,才能正確幫助當事者排除心理障礙。(八)自律原則自律原則源於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個人中心療法」。因而自律原則又稱「當事者中心原則」,它是指輔導教師幫助當事者挖掘出自己的心理 潛能,來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每個來訪者身上都蘊藏著豐富的心理潛能,諮詢者的責任是幫助來訪者將這些潛能發掘出來,形成一股強大的積極的內驅力排除來訪 者一時出現的心理障礙。羅傑斯認識到自我意識在心理失調者身上表現出來的重要性時,提出的一種治療方法,稱為「非指導性療法」。這個原則是現代心理諮詢所極重視和講究 的一條原則。自律性符合哲學上關於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理。諮詢者不是把來訪者看作病人,而是看作朋友。咨 詢者主要不是為來訪者開藥方,而是同來訪者商討;不是一本正經的指導,而是提建議,讓來訪者自己去選擇,允許有不同見解,允許有一個挑選過程,使諮詢者的 建議變成自己的意願,自覺自愿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這就是「助人自助」。以上所提到的八大原則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輔導教師在個別輔導操作的過程中,必須毫不含糊地執行這些原則,絕對不能 隨意破壞那一條原則,只要破壞了其中的一條原則,也就破壞了整個輔導原則,心理輔導不可避兔地失敗。在這一點上,任何輔導教師決不能掉以輕心。二、學校心理輔導的要求(一)同理心同理心又稱為共情、神入、同感等,是心理輔導中較難把握的一個技術。它是指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要進入求助者的情緒和想法參照系統中,以求助者 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求助者的心情去體會他的心情,以求助者的想法去推理他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了解求助者的獨特感受,才能通過表示理解的語言來表達與 求助者站在「同一立場」的願望並做出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能使輔導雙方建立起融洽的輔導關係。因此,同理心在促進心理輔導關係的發展和提高輔導效果方面有 著相當明顯的作用。精神分析學派的輔導者就曾指出:「人們常常低估了這點——輔導者的在場與共情傾聽構成了一個能提供給他人的最有力的幫助與支持的來 源」。同理反應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站在求助者的立場充分理解求助者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義;二是要將這種理解準確傳達給對方;三是促使求助者對自己 的感受和問題有更深層的思考和認識。例如,一個求助者說:「我常常覺得活著太沒意思了。」同理的反應應當是,「那一定叫人很煩惱。你知道是什麼使你產生這 種感覺的嗎?」 相反,如果你回答說「呦,小小年紀就說活著沒意思,長大了怎麼辦?」甚至說「你懂得什麼叫人生嗎?」這種不恰當的同理反應很可能會造成輔導關係的中斷。對求助者的同理主要體現在輔導者的言語反饋上。同理式的反饋要求輔導者不僅要能反映求助者說話的內容,還要能反應求助者言語中所隱含的情感和內心的矛盾衝突。卡可夫(R.Carkhuff)和皮爾斯(Pierce)根據輔導者對求助者的反應情況,將同理分為5個等級:第一級:輔導者對求助者的反應僅是一個問題或否認、安慰及建議。例如:求助者:我想同父親和諧相處,可行不通。他對我太嚴厲了。輔導者的反應:我相信將來總會行得通的。[安慰]或者:你應該努力去理解他的觀點。[建議]或者:為什麼你們兩個不能相處呢?[問題]第二級:輔導者只針對求助者信息中的內容或認知成份做出反應,而忽視了求助者提供的情感信息。 第二級反應的輔導者的回答是:輔導者:你與父親的關係正處於困難時期,是嗎?第三級:輔導者的反應中雖然包含有理解,也針對求助者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感和意義做出了反應,但缺乏指導。第三級輔導者的回答是:輔導者:你嘗試與父親相處,但又不成功,因而感到沮喪,是嗎?第四級:這一級輔導者的反應不僅辨明了求助者的情感,也指出了信息中所隱含的求助者的不足之處。第四級輔導者的回答是:輔導者:你似乎無法接近父親,所以感到沮喪。你想讓他對你寬容些。上述中「你無法接近」就隱含著求助者應負的沒有接近父親的責任;第五級:輔導者的反應不僅包含了第四級的所有反應,另外還提供了求助者能夠採取的措施。第五級反應的回答是:輔導者:你似乎不能接近父親,所以感到沮喪。你需要他對你寬容些。你是不是可以採取這樣一個方法,即向父親表達你的這種感情。上述「向父親表達你的這種感情」,就是向求助者提供了能夠緩解父子關係的措施。作為輔導者,至少要達到第三等級的同理,否則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後果:◆ 輔導者缺少同理,甚至產生對求助者批評或不耐煩的情形,導致求助者失望或自尊心受到傷害,很可能以後不再來輔導。◆ 求助者覺得輔導者不了解自己,感到很失望,自我表達逐漸減弱,甚至終止。致使輔導者可能會抓不住求助者問題的關鍵,進而為求助者提供不適當的輔導方向和輔導建議,嚴重的會使輔導關係不能繼續發展下去。可見,同理程度的高低,不僅反映輔導者本身的專業水平,而且直接影響求助者對輔導者的信任程度,影響輔導關係的建立與發展。那麼,如何才能達到充分的同理呢?穆哥特伊德(S. Murgatroyd)為我們提供了操作性較強的具體辦法,供大家學習和借鑒。◆ 與其他人,如工作或生活的朋友、親戚、家人一起練習對對方談話內容的反應,即請對方講一段話,然後用你的語言把這段話的內容反饋回去,讓對方來檢驗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對方所講的話的意思,有沒有一種同理的感受。◆ 如果沒有人可以交流的話,就試著想像一下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下人們爭吵、高興時,或者是求助者對你講述事情時的表情、情緒等,儘可能使這些圖像能準確地在你的腦海中呈現出來。◆ 如果你不是一個喜歡運用視覺思維進行想像的人,那麼就採用語言描述的方式,用你所能想得到的所有辭彙來講述別人對你講述的各種情景。◆ 努力使你自己在有關情緒方面的辭彙變得更為豐富,應用字典、小說、電影或其他材料,以便你能說出任意一種感情像什麼一樣。同理不僅是心理輔導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人與人交往所必需的。許多人產生人際交往困難,就是因為他們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 不具備同理心的緣故。要知道,一個善於分享別人的快樂也善於分擔他人憂傷的人,一個能真誠地做到知人之所知,感人之所感的人,不僅能縮短人際距離,疏通溝 通渠道,增進相互間的關係,也會為自己贏得許多朋友。相反,一個遇事只想到自己,只顧按自己的感情用事,不懂得關心、體恤別人,對別人的喜怒哀樂漠然處之 的人,是難以同他人建立、發展和維持密切關係的。因此,在與家人、同事、朋友交往中也需要同感技術。(二)接納接納是心理輔導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又稱為無條件關注或尊重。羅傑斯本人是這樣界定的:「我使用接納一詞來指對他作為具有無條件的自我價值的人 的一種溫暖關注——無論他的條件、行為或情感如何,他都具有價值」。這意味著,輔導者要想建立良好的輔導關係,首先要接納求助者,相信他是一個有價值的 人,無條件地接納他的優點、缺點、弱點,接納他所面臨的挫折和困難。其次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應以開放、真誠的態度與求助者溝通交流。要給求助者這樣一個 理念「自己是有缺點和不足的,但是輔導者仍然喜歡我、仍然接納我。」只有這樣,求助者才會感到自己處於一種十分安全的境地,才會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探索 自我的心靈。例如,一中年男子來輔導時,這樣說道:「我奮鬥到今天,該吃的都吃了,該玩的都玩了,該有的也都有了。我現在越來越覺得人生很空虛。我常常在 想,每天勞碌奔波,究竟是為了什麼?」假如輔導者不接納求助者的人生態度,就可能這樣回應:「想不到你的思想竟如此消極,實在太不應該了。」或者「我不能 接受你用這種灰色的調子來描述自己,你如今已是壯年,妻子賢惠,孩子又聰明,我想你該知足了。」或者「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社會責任呢?」無疑,這些不尊重 的語氣、不接納的態度是不利於輔導關係的建立和發展的,甚至會影響輔導的進程。那麼,怎樣來表達對求助者的接納呢?不少西方學者認為接納是通過言語的表達和非言語的表示來加以體現的。◆ 言語的表達。兩種基本的傳達接納的言語形式是「增進」及「讚賞歧義」。所謂「增進」是指對對方的意見和觀點、做法、行為直接表示贊同和欣賞之意。如「你的領悟力真強」、「你的語言表達非常流暢」。這看似簡單,做起 來卻很難。對很多人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直言欣賞一個人並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如家長表揚孩子、老師表揚學生、上級表揚下級等等。但它的作用卻又是顯而易見 的。讚賞歧義則是指在對對方的觀點和意見持不同看法、有所保留時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不論我是否同意你的觀點,我都將尊重你,給 予你說出它的權利,並且以你的觀點去理解它,同時將我的觀點更有效的與你交換。如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運用「讚賞歧義」的方法就可以說:「我不理解你的想 法,但我相信它總有正確的一面。」或「雖然我不理解你的想法,但我支持你說出來的權利」。人際交往中發生意見相左是常事,但處理不當會導致許多矛盾,甚至產生心理問題。如果我們能運用讚賞歧義,在持有不同意見時依然能理解和欣賞對方,這不僅是自身修養的一種體現,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和接納。◆ 非言語的表示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所表現出來的關注、迴避、蔑視等神態都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交流。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曾作過一個實 驗來證明眼睛在人際交流中的重要性。心理學家讓一些大學生在課堂上按某個信號統一行動,要求他們聽到信號時統一行動抬頭看著講課的教授,再一聽見信號,統 一低頭不再理睬講課的教授。這個實驗的結果非常有趣。當同學們一起抬頭看著台上講課的教授時,教授馬上就有了精神,講話大聲、流暢,思維活躍,完全進入一 個自我陶醉的世界裡。當信號一響,大家都不看他時,教授像受了重大的精神打擊一樣,茫然不知所措,激情全無,思維遲鈍,照本宣科。這個實驗結果充分說明眼 睛特別是目光在人際交流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要了解和影響一個人的時候,就應該注視對方,並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通過目光傳遞對對方的接納和尊重。體態語。體態語是指身體語言在人際交往中所傳達的一種對對方的接納和尊重。如身體前傾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接受;身體後傾則表示疏遠、蔑視;身體不斷擺動代表不安、煩躁,會給對方帶來壓力和緊迫感。下表列出了有效和無效的體態語對人際交流的影響。有效和無效的體態語行為無效的應用體態語表達方式有效的應用以下行為可能會導致談話減緩甚至終止以下行為鼓勵談話繼續進行因為它向別人表示接納和尊重面無表情迴避、輕視、呆視後仰不停的抖動雙手放平、手心向下面部表情眼  神坐 姿腿 和 腳手 勢微笑、鼓勵有規律的注視前傾靠緊雙腿雙手彎曲,手心向上……總之,目光、體態語、言語等等都可以表達對他人的尊重、理解、接納和支持。它會使你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也會使你的輔導工作更有效果。(三)真誠真誠是心理輔導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所謂真誠是指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應該以「真正的我」出現,開放、自然、誠實、可靠、真心實意地投入到心 理輔導的全過程。美國心理諮詢專家伊根(Egan)就曾說過:「一個真誠的心理諮詢人員不會將自己隱藏在專業角色的背後,幫助他人已成為他生活的一個部 分,決非是扮演一個臨時的角色和帶上或脫下一個面具」。真誠對於有效輔導關係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縮短輔導者與求助者之間的距離,加深求助者對輔導者的心理認同感,使求助者在輔導者創設的真誠、接納、同理的氛圍中慢慢放下自己的面具,誠實地開放自己,表達自我、認識自我。具體來說,真誠的表現就是輔導者開誠布公地與求助者交談,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讓求助者去猜測你談話中的真實含義,或去想像你所說的是否還提供了什麼別的信息。此外,真誠還意味著輔導者不害怕暴露自己的短處,不戴面具,大方自然。那麼,作為輔導者,可以通過那些方面在輔導中表達真誠呢?美國心理諮詢與治療業資深從業者科米爾夫婦(S.Cormier & B.Cormier)認為有效的表達真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支持性的非言語行為。輔導者可以通過恰當的支持性的非言語行為來傳遞真誠, 這些行為包括目光的接觸、微笑以及朝向求助者的傾身而坐。特別是輔導者做出與求助者反應相稱的行為時更能表示真誠,如有規律的而不是持續地盯著求助者,用適時且恰當的微笑回應求助者的情緒等。◆ 不過分強調專業角色。在輔導過程中,只有不過分強調自己的專業角色、專業權威、專業地位的輔導者才能使求助者覺得真誠。過分強調自己所處的位置、扮演的角色會造成求助者認為輔導者與自己的情感距離太大,缺少真誠、同理,從而降低輔導的效果。◆ 一致性。一致性意味著輔導者在輔導過程中的言行和情感應協調一致。言行一致的輔導者給求助者帶來的心理體驗是安全感,可使求助者獲得穩定的情感支持。同 時,求助者與這樣一個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輔導者溝通,本身就在學習如何進行健康的情緒管理,學習如何真誠待人、信賴別人。◆ 自發性。自發性即是在沒有刻意或做作的行為情況下自然地表達自己的能力。自發性還意味著輔導者在沒有仔細考慮要怎樣說或做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機智。然而, 自發性不是讓輔導者向求助者說出任何想法或情感,尤其是那些負面的情感。羅傑斯建議,只有當不利的情況持續不斷,或他們干擾了輔導者傳遞同感和接納時,輔 導者才向求助者表示自己的負面情感。◆ 適度的自我開放。自我開放是指輔導者以言語和非言語的方式向求助者披露個人的情況。輔導者自我開放的作用在於:①創設一個開放而有益的輔導氣氛。有些報道顯示,求助者傾向於認為,自我開放的輔導者要比不做自我開放的輔導者更加敏感和熱情。②縮短輔導者與求助者之間的角色距離。③促進求助者開放自己的程度,尤其是促進求助者的情感表達。④引起求助者對自己行為知覺的變化,幫助求助者形成新視角,從而發現、認識真正的自我,以便設定合理的輔導目標和方案。但是真誠不等於實話實說。對於一些可能會傷害求助者的話,我們不必說出來。事實上,輔導過程中需要的是具有治療功能的真誠,而不是破壞性的真 誠。例如,一位求助者說:「我實在不知道該怎樣做啊!我很害怕,因為我不能再錯了,你一定要教我怎樣做啊!」如果輔導者這樣回應:「你真讓我頭痛,老是這 樣永遠不費神去自己思想,總是依賴他人,我真是服了你。」或許,這是輔導者的真實想法,但這樣直接地說出來會傷害求助者的自尊心,令求助者更加緊張、無所 適從。具有治療功能的真誠應該這樣:「對不起,我已經儘力而為了,要分析的也幫你仔細分析過了,問題的關鍵是你似乎不打算自己努力去改變。或許,我們可以 討論一下各人的責任這個問題,好嗎?」 因此,真誠與其說是技巧,還不如說是一種人生態度。正如有學者所言:人在自己人生上和幫助他人上的追求,其實都是對真誠的一種尋覓,其中包括了個人內在相 交和與他人相交兩方面的真誠。真誠是心理輔導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現在有許多人由於受到社會的一些負面影響,逐漸形成了隱藏自己、保護自己和與人疏遠 的傾向。不少老人、成年人對後輩的教育中也會灌輸「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觀點,使孩子從小就學會習慣性的偽飾自己,不願表裡如一地與人交 往。這種長期形成的自我疏遠和缺乏真誠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對每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會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作為心理輔導者,首先應樹立一種人際真誠相待的信念和 態度,以真誠之心對待生活和工作。(四)傾聽傾聽是心理輔導的基本技巧之一,也是輔導中認識對方的第一步。但是,心理輔導中的傾聽要求輔導者不僅僅是帶個耳朵去聽,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包括 肌體、感情和智力的整體投入,還要藉助各種技巧,真正聽出對方所講的事實、所體驗的情感、所持有的觀念等。這種傾聽,有人稱之為「投入式的傾聽」,因為只 有這樣,輔導者才能對求助者達至高度的同理,達至對求助者問題的廣泛了解,才能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所以,一個心理輔導者要善於傾聽。善於傾聽,首先表現在輔導者要注意傾聽時的表情。因為你的表情可向求助者傳達你對他談話的關注和你對他尊重的程度。有的輔導者喜歡在聽的過程中 身體左右搖擺、東張西望或是擺弄手裡的筆甚至打哈欠這樣的小動作也隨之而來。這些不適當的行為會給求助者一種漫不經心的感覺,既容易傷害對方的感情,也容 易使對方對輔導者產生不信任感,對心理輔導失去信心,導致輔導關係的中斷。傾聽過程中應重視眼神的配合,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對方可以從你的眼神中讀出關 切、同情、讚許等更多與交談內容相關的感情。適當的點頭,或者用簡短的語言表達你對談話的興趣和贊同,可使對方更加信任你。善於傾聽,表現在輔導者要注意傾聽的耐心。有些求助者來找輔導者,不一定是尋求什麼心理援助,他只是需要一個宣洩的地方,一個聽他講話的人。在 盡情傾訴的過程中,他抒發自己的情感、發泄內心的不滿、理清自己的思路、重新找回自我。但有的輔導者在剛聽了求助者的問題後,就會迫不及待地提意見、分析 原因、提供支持,使求助者變成了傾聽者,從而影響了輔導關係的正常發展。善於傾聽,表現在輔導者要學會聽出求助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求助者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表現出「欲語還休」或是「說一半留一半」的特點,作為輔導者,就要學會分析這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常發生在以下幾種情況:◆ 求助者對輔導者不是十分信任,用話試探對方。◆ 十分隱秘的問題,不願暴露。◆ 天性喜歡說話「繞圈子」。要善解言外之意,就要求輔導者傾聽時,要注意留意求助者的表情、語氣,對求助者的言語進行感受、理解和聯想,進行準確的推測,以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狀態。心理學家曾研究過推測「弦外之音」的各種方法。例如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曾設計測量人的感情的「晴雨計」,在特定時間裡,通過比較某人表達不滿 情緒的字詞頻率和表示歡樂、滿意的字詞頻率來推斷他的心情好壞。如果一個人在一段特定時間內老是抱怨「討厭的天氣」、「糟糕的環境」等等,並且次數多於對 生活中滿意事件的表達,就可初步推斷這個人的心情不怎麼好。學會傾聽,輔導者還要克服下列因素的影響:◆ 輔導者對求助者信息的誤解。◆ 輔導者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忽略了求助者的感受。學會傾聽,輔導者還應常常評估自己傾聽的水平。每次會談之後,可以想想,自己是否積極的傾聽,求助者的哪些話含有言外之意,那些原因影響了雙方的傾聽過程。經過長期的訓練,輔導者一定能練就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並營造一個溫暖、信任的輔導氛圍。(五)觀察曾有心理學家提出:信息的表達=7%語調+38%聲音+55%表情。因此,在輔導會談中,輔導者不僅要傾聽求助者的談話,而且要注意觀察求助者 的非語言行為,以更好地了解求助者的情緒、情感和內心的真實思想。比如,若求助者有緊張、神經質等情緒或內心活動,就會出現這樣一些非言語行為:不安地東 張西望、臉上肌肉痙攣、頻頻搓手、眼神不敢正視對方等。對這些行為的觀察、理解有助於增加輔導者對求助者心理問題判斷的準確性,也容易增進輔導者對求助者 的同感、接納和真誠。一般來說,輔導者的觀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服飾。服飾表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身份或所屬的職業性質。我們可以從對方的服飾顏色、式樣、細節修飾、整體搭配等方面觀察到對方的個性特徵和心理 現象。如曾有一位焦慮過度的求助者,第一次來輔導室時,衣服顏色暗淡、老氣、沒有任何修飾。隨著輔導的加深,心理焦慮的緩解,她的服裝顏色開始由暗到淺, 也有了裝飾品。一般來說,不同的服飾打扮可反映出求助者不同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點,如:①著違反社會習俗的服裝,懷有強烈的優越感。②注重部分修飾的人,自我意識強,有的藉此掩飾自己的弱點。③愛穿華麗衣服的人顯然具有強烈的自我顯示欲和金錢欲。④一個多數穿樸素服裝的人,屬於順應型的人,或者缺乏主體性。⑤對社會流行狀況十分敏感的人,屬於適應潮流型,這種人對自己缺乏信心。⑥對流行樣式漠不關心的人,個性很強,同時也懷有某種衝突與矛盾的心理癥結,但又缺乏協調性。⑦有時候突然改變服裝的色彩樣式的人,情緒極不穩定,也許是受到突然的刺激,也許是懷有新的決心和構想。(2)表情。有句俗語說「看人看相」,的確,人的面部肌肉是最能反映人的內心情感世界的活動的。如愉快時,人的臉部肌肉向上漲,不高興時,人的臉部肌肉下 沉;快樂時,展眉舒顏,生氣時,橫眉冷對;此外,如憤怒時咬牙切齒,羞愧時面紅耳赤等都能表達求助者的一定情緒。因此,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者要注意觀察求 助者的面部表情所傳遞的情緒反應信息,以便隨時調整輔導的內容與方向。在面部表情上,輔導者還要注意求助者目光所傳達的信息。輔導中。如果對方鬱鬱寡歡,那麼他不看人時多於看人時;如果對方自認為地位低於輔導者, 聽講時投來的目光就會多於自己講話時;心懷抵觸時,求助者會斜眼瞥視,顯示懷疑、疑問和不信任的態度。女性一般比男性更愛直眼看人,注視人的時間往往更 長。理解目光交流的這些規律,有助於輔導者更好地與求助者達到同理的了解。再如,輔導過程中輔導者要仔細體察求助者視線的轉移或中斷的意義。比如,你若對 一求助者說:「當一個人說自己的情況時,總是感到很困難,是嗎?」對方回答說:「我可不這樣。」但在談話過程中卻帶著苦相,眼睛看著別處,此時面部表情和 目光所反應的信息比言語更為重要和真實。再比如,你對求助者說:「我這樣解釋你的問題,你覺得恰當嗎?」對方回答:「很好啊」,但目光和表情流露出的卻是 不以為然的神色。這說明求助者並未真正領悟輔導者所提供的參照體系。所以輔導者要仔細體察對方的目光所含的意義,以真正了解求助者的內心感受和情緒反應。(3)聲音。除了面部表情外,人的聲音特徵,如音調、音高、音速等的變化等也可以表現人的感情狀態。如氣憤時,人會不由自主的提高嗓門,加快講話速度;也可 能沉默是金,一言不發。興奮時,人的講話語調會升高,頻率會加快。當然,同樣一句話,人在氣頭上、高興時、憤怒時、玩笑時或冷酷時說出的語氣、語調等可以 是完全不同的,表達的意義也不一樣。比如說:「我恨你」。輔導者要通過練習學會區別。一般來說,人的情感在聲音上的表現有這樣幾方面:①聲音的高低。聲音的提高表明了求助者對所談事物的看法(如強調、重視)和情緒(如激動、興奮等),而音調的降低恰好相反,可能表明對方主觀上 意識到所談的內容與人們的一般看法不一致,或正是說到了使之痛苦憂鬱的部分。音調的提高常常表示煩惱或警告,而音調的降低則可能表示強調或懷疑。②語速的快慢。說話節奏的變快可能表明情緒的激昂與興奮,而節奏變慢可能說明對方正在進行某種思考,或是說出某事在心理上尚有阻力。在許多情景下,說話節奏快表明人煩惱和焦慮的心情。③摩擦音和開朗的聲音。這種聲音成分與生理上咽喉器官的肌肉緊張的程度有關。人越緊張,摩擦音就越多越明顯。而人們輕鬆時的講話,聲音會變得流暢、可靠。總之,對求助者的觀察是多方面的。只有準確的觀察,才能增加心理輔導的有效性,提高對求助者的同理、真誠,因此,輔導者一定要在觀察上多下功夫。(六)提問提問也是心理輔導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在談話中,無論是要了解求助者的各種情況,還是要調控談話的內容,都要使用提問的技巧。 輔導人員常採用的提問技巧有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等。(1)開放式提問開放式提問是指輔導者運用「什麼」、「如何、「為什麼」、「能不能」等語詞開始的提問,目的是引導求助者更多地講出與自己心理問題有關的情況、想法、情緒等。很多心理輔導專家都認為提問是心理輔導會談中最有用的會談技術之一。在開放式問題中,以不同語詞開頭的提問有著不同的作用,具體來說:①以「為什麼」開頭的提問,如「為什麼你的想法會是這樣?」「為什麼你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你?」,作用是希望從求助者那裡得到更多較為具體的解釋和回答,以便從中找出造成求助者心理困擾的原因;②以「能不能」開頭的提問,如「能不能告訴我,什麼事令你這樣煩惱?」,「能不能告訴我,你這樣做的想法嗎?」,可以說是最為開放的問題了。這種問題有助於求助者作出自己獨特的回答。③以包括有「什麼」在內的疑問句開頭的提問,如「什麼樣的情景令你最緊張?」「當時你心中的想法是什麼?」作用是幫助求助者找出某些與問題有關的特定的事實資料。④以帶有「怎麼」的問題的提問,如「對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你怎麼知道別人有這種看法?」作用是引導求助者講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有助於輔導者了解求助者看待問題的角度和立場。總之,通過開放式提問,輔導者可以獲得有關求助者問題的詳細、全面的背景資料,有助於分析求助者的問題之所在。輔導者在使用開放式提問時,首先要注意留給求助者足夠的回答問題的時間,以便求助者充分表達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即使有離題現象,也不要責怪或露 出不耐煩的神情,可用提醒的方法來引導他們朝著主要問題的方向來談。其次,有些問題要注意語氣語調的運用,以免過於咄咄逼人。辯論式、進攻式、語氣強調的 發問與共情式、疑問式、語氣溫和的發問就可能在求助者心裡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印象。前種發問會被求助者認為輔導者有責怪、反對自己之意;後種則會被認為輔 導者是真心實意地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併幫助自己,從而開放自己,將輔導進行下去。(2)封閉式提問當心理輔導的會談逐步走向深入,輔導者可以通過封閉式提問進一步收集有用的信息、縮小討論範圍、澄清事實和幫助求助者集中注意某主要問題等。封 閉式提問常常以「是不是」、「有沒有」、「對不對」等語句開頭,比如:「你喜不喜歡老師?」「你有沒有想過用其他的解決辦法?」「我理解得對嗎?」。求助 者的回答通常是「是」、「否」或其他簡短語句。需要注意的是,封閉式提問的使用時間要適當,通常在輔導會談的中後期才採用,同時,應用次數不宜過多。因為封閉式問題不能提供較大的自由度給求 助者,甚至限制了求助者自我表達的願望和積極性,這樣不僅妨礙輔導者對求助者資料的收集和對問題的廣泛深入了解,也會對輔導關係產生破壞性影響。例如,一 位初學心理輔導的輔導者曾和求助者有這樣一段對話:輔導者:請問你叫什麼名字?求助者:某某某。輔導者:哪個系的?求助者:地理系。輔導者:你找我談什麼問題?求助者:沉默。輔導者:是不是學習上遇到困難了?求助者:(搖頭)輔導者:是人際關係不好嗎?求助者:不是。輔導者:是不是戀愛遇到了挫折?求助者:也不是。在這段對話中,輔導者基本上採用的是封閉式提問,結果不僅沒有找到求助者的問題所在,反而會使求助者因為輔導者問來問去而生氣,從而使輔導關係陷入緊張狀態。所以,應用封閉式提問要適當。為便於大家的理解和掌握,下面我們對開放式提問、封閉式提問做一小結:開放式、封閉式提問比較類型作用提問方式例句開放式提問(1)開始會談(2)鼓勵求助者進行講述或獲得某些信息(3)希望求助者對其特別的行為、感受和想法進行舉例描述(4)激發求助者交流的願望什麼、怎樣、為什麼、何時、何地等疑問句開頭你覺得自己希望得到什麼?你覺得自己的不愉快是什麼造成的?封閉式提問(1)縮小討論的話題(2)收集特殊的信息(3)確認問題和主題(4)打斷喋喋不休的求助者以助動詞和情態動詞開始,並以是和不或一個短句回答在我們討論的所有問題中,哪個問題最讓你困擾?(七)反應在心理輔導過程中,輔導者除了要注意傾聽時的投入、合理的運用提問技巧外,還需要通過對求助者談話、情感的及時反應,來促進求助者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進而找到求助者問題的癥結所在。反應的技巧包括:(1)鼓勵輔導者在傾聽時,不僅要能聽出求助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以及求助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而且要讓求助者覺察到你在認真地聽他講話。要通過各種形體 語言,如不時地點頭、微笑或簡短的詞語如「嗯……嗯」、「對對,是這樣」或「我想像得到」等回應來增進同感,表示接納,以鼓勵求助者講下去。(2)釋義釋義是指輔導者對求助者所講的一些有關其問題的重要內容,如問題產生的經過、與問題有關的人和事等言語內容進行加工整理,再用輔導者自己的語言 將求助者的主要想法反饋給對方。如,求助者說:「我和我丈夫經常在管教孩子的問題上發生爭吵,他認為我太嘮叨,我覺得他太嚴厲。」輔導者的釋義反應可以 是:「聽上去你與你丈夫在如何管教孩子方面有著不同的看法」、「看樣子你和丈夫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產生了意見分歧」。在與求助者的交流中,運用釋義的目的在於①通過釋義反應讓求助者確認你對他的信息的理解和接受。②表明輔導者對求助者所講內容的重視,也有助於 引導談話內容的深入進行。③幫助求助者集中注意於那些具有重要性的特殊情境、事件、思想和行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重複同一個內容。④鼓勵求助者做出決定。 正如有心理學家觀察到的那樣:「釋義對於需要作決定的求助者經常是很有幫助的,因為重複關鍵詞語和思想會使問題的實質顯現出來。」那麼,怎樣運用釋義這一技巧呢?請看下面的例句:求助者:對我來說,這段時間實在是艱難,要寫作,要操持家務,還要花時間輔導兒子的功課。我不斷安慰自己,這種緊張的生活總有一天會過去的。釋義自問1 :求助者告訴了我些什麼?同時做許多事對他來說很累。釋義自問2:信息的內容是什麼?求助者討論的是什麼人、物、思想或情境?需要同時寫作、做家務和輔導兒子功課。釋義自問3:準備使用什麼合適的語句回答求助者?(我準備用句子「聽上去」或「有」來回應。)釋義自問4:怎樣將求助者講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聽上去你現在有許多事情需要花時間來做,你覺得很累,是嗎?釋義自問5:如何知道我的釋義是有用的?注意傾聽求助者是否肯定它的準確性。由上可知,釋義反應(即輔導者的內心對話過程)包括以下五個步驟:第一步:輔導者在心中重複或回憶求助者的信息——他告訴了我些什麼?第二步:輔導者辨別信息中的內容部分——在他的信息中存在什麼樣的情境、人物、物體或思想?第三步:選擇適當的語句進行釋義——應使用什麼合適的語句?第四步:運用所選擇的語句將求助者信息的主要內容或思想用輔導者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怎樣將求助者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第五步:通過傾聽和觀察求助者的反應來評價自己釋義的效果——如何知道我的釋義是有用的?(3)情感反應求助者在輔導會談中的言語表達,都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輔導者除了要對求助者言語的內容做出反應外,還應對求助者的情感給予反應。這樣既可以幫 助求助者了解、區分、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輔導者的情感投入,達到同理。例如,對具有憤怒和敵意的求助者,輔導者可以這樣反應:「看起來,你好像氣得不得了。」「聽起來,你好像恨死他了。」「好像你對這件事的整個安排都很厭惡。」這樣的情感反應,像一面「情感鏡子」,令求助者能透過這種清晰的反應來了解自己的敵意情緒,從而給他提供了一個自覺、自發、自動去修改的機會。情感反應的技巧包括以下五步:◆ 注意傾聽求助者言語表達中使用的情感辭彙。◆ 注意觀察求助者言語表達時所伴隨的非言語行為,如身體姿勢、面部表情等。◆ 尋找一個合適的語句進行情感反應。最好是與求助者所使用的感覺詞相匹配。如匹配視覺辭彙的例子:「我的眼睛告訴我你正在生氣。」「你看上去正在生氣。」與聽覺匹配的例子:「我的耳朵告訴我你正在生氣。」「聽起來你似乎正在生氣。」◆ 輔導者用自己的語言把從求助者那裡獲得的言語和非言語線索中的情感再反應給求助者。◆ 在語句中加入情感發生時的情境。◆ 評估自己的反應是否有效。下面我們用一個例子幫助大家進一步理解如何運用情感反應:求助者:看,學校有許多讓人討厭的校規,真讓人受不了,我不喜歡學校。(粗啞而高聲地說)輔導者(內心對話過程):第一步:求助者用了什麼樣的情感辭彙?不明顯,但是像「討厭」、「受不了」、「不喜歡」等詞語可以暗示出強烈的情緒。第二步:求助者的聲調和非語言行為暗示了什麼樣的感受?生氣,受挫折。第三步:選擇怎麼樣的情感辭彙能夠準確描述求助者的情緒程度?憤怒、受到限制、不喜歡。第四步:與求助者使用的情感辭彙相匹配的恰當的語句是什麼?用「好像是」、「顯示出」、「看起來像」等匹配求助者所用的「我能看出」等詞。第五步:求助者情感發生的情境是什麼?校規第六步:我怎樣知道我做出的情感反應是否準確、有幫助?注意觀察和傾聽求助者的反應——他是肯定還是否定自己有討厭學校的情感。輔導者的實際情感反應:看起來你很討厭那些限制你的學校規則;或者,對於學校的規定,你好象很不滿。(4)歸納總結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會談,輔導者需要把求助者所說所講的事實、信息、情感、行為反應等給予分析綜合併以概括的形式表述出來。歸納總結可以說是 會談中輔導者傾聽活動的結晶,他把求助者的有關資料清理成串,分門別類,並將其主要問題反映給求助者。如「在你剛才講述的三種情境中,我看到一個你非常關 心的事,就是你十分在乎別人的評價。對嗎?」歸納總結是輔導者每次會談必用的技巧之一,可以在結束會談時進行,也可以在會談中隨時應用,只要判定對對方所說的某件事情的有關內容已基本掌握即可。比如:「從前面所說的情況來看,你的自卑主要與你對自我的形象不滿有關。你覺得自己太胖了,是嗎?」那麼,怎樣做好歸納總結呢?◆ 回憶求助者表述的信息,並在心中複述這些信息:求助者講述了什麼?關注些什麼?考慮些什麼?◆ 通過向自己提問,如「求助者多次重複些什麼?」或「求助者反覆提到些什麼?」,來識別出信息中所存在的明顯思維模式、主要問題。◆ 選擇合適的開始語句進行總結,在語句中用人稱代詞「你」,或直接使用求助者的名字,並使用與求助者的感覺詞相匹配的語句。◆ 下一步,使用所選擇的語句和辭彙描述信息中的主題,把多種因素聯繫起來,並用自己的語言將總結複述給求助者。記住要使你的語調聽起來像陳述而不是疑問。◆ 通過傾聽和觀察求助者是肯定還是否定總結出的內容,以及總結是加強還是削弱了輔導者所關注的方向等,來評估總結的效果。【例句】 求助者是一個10歲的女孩。輔導開始時: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的父母不再住在一起。我不責怪任何人,但它讓我感到困惑。(低而弱的聲音,眼含淚花)輔導進行中:我希望他們能在一起。我似乎感到,他們不在一起和爭吵太多都是因為我。可能我是他們不能住在一起的原因。輔導者(內部對話過程):自問1:就今天主要的內容和感受,求助者談了什麼?主要內容:希望父母住在一起。主要感受:傷心、難過、責任感。自問2:求助者多次重複的是什麼?她是父母關係破裂的主要責任承擔者。自問3:與求助者情感搭配的句子是什麼?試圖用「我感到」或「你感到」與她的「不明白」和「感到」搭配。內心過程完成,輔導者為求助者進行如下的總結:貝貝,今天開始輔導的時候,你覺得沒有人對你父母的分開負有責任。現在我感到你覺得你自己有責任。開始時,你不覺得應責備誰,現在我覺得你感到自己應對父母的分開負責。從上述和諧溝通的技巧來看,輔導中輔導者和求助者的溝通,對輔導者來說並非僅僅是一個被動的記錄事實與聽取對方說話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引導、積極思考、情感投入的過程,它是輔導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閱讀思考】1.就心理輔導中的基本原則,舉一、二實例證明其重要性。2.如何才能更快在輔導者和求助者之間構築暢通交流的橋樑?如何儘快讓求助者感受到輔導者的真誠關注和準確理解呢?3.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是有效的呢?在心理輔導的界定下我們需要一個包含哪些要素的溝通呢?4.在很多的輔導情景中,作為輔導者的你至少知道在你面前的孩子對你是信任你的,你也知道他還年輕,你還知道你有能力可以助她解決困擾,可是問題不只在於如何去建立你們良好的輔導關係,現在需要你表達的時候,你該怎麼說,才能完成你的目標?【參考書目】1.徐光興著,臨床心理學——心理健康與援助的學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推薦閱讀:

教客網--中國最大的共享教育資源網站!
把病人當資源談何「救死扶傷」
智能電視,目前資源最全的應用有哪些?
性資源也存在分配不公
走出國際關係的「資源陷阱」

TAG:學習 | 心理 | 技術 | 學校 | 資源 | 心理輔導 | 原則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