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選擇中醫,請不要帶著西醫眼鏡!

OR

現今,可能中醫並不是作為主流醫學存在的,但是,並不是說中醫比西藥差。它們在處理不同的問題上各有優勢,這也是為什麼中醫在如今的醫學領域不被淘汰的原因。

中醫有一些忠實的粉絲,願意相信古老的醫學,願意在生病第一時間尋求中醫醫生的幫助。另外有一些則是因為在尋求西藥處理疾病療效不顯,希望換一種方法解決問題的。

但是,人們通常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會用西醫的思維來看待中醫。常常會問,醫生,寶寶是肺炎嗎?寶寶是扁桃體炎嗎?但西醫的病名是指導西醫醫生用藥的,其對中醫醫生的用藥並不具有指導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我並不是想說西醫不好,因為我本身是學中西藥結合的,但是我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結合」二字很艱難。因為這兩個醫學體系的根源完全不同,思維方式也各異,觀察問題的方法也不同。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眼睛和耳朵的關係,眼睛是用色彩去描繪事物的,而耳朵卻是用聲音來描繪事物的。你不能問耳朵,你看到的是什麼顏色;你也不能問眼睛,你聽到的是什麼聲音。但是眼睛不能說因為我聽不到,所以耳朵聽到的聲音都是虛幻的;耳朵也不能說,因為我看不到,所以眼睛看到的色彩都是虛幻的。中醫西藥也一樣,雖然都是治療疾病,但治療思路是不同的。我們需要各取其長。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今天感冒了,去西醫醫生那裡,或許會讓我先抽血檢查,確定是哪一類的感染,再針對性給葯,另外對症的處理兼見的咳嗽、流涕等癥狀。而如果,我選擇中醫醫生處理。那麼醫生問我的問題就很多了,以感冒為例,會問生病前可能的誘因,咳嗽的頻率,伴不伴咯痰,咯痰什麼樣,流涕嗎,什麼形狀,是清涕還是粘涕,飲食、睡眠等等。

很多人很不解,為什麼需要收集這些,因為,如果你對中醫醫生只說我感冒了,中醫醫生是沒有辦法給你開藥的。中醫中把感冒分成很多證型,不同的證型用藥遣方都不一樣。比如你是咳嗽聲重,咯黃粘痰,唇紅,身熱,甚至口臭,大便排便不暢,那麼你是痰熱壅盛的表現,治法應該是清熱化痰為主;如果你是流清涕,噴嚏,咳嗽,偶咯白粘痰,畏寒、怕風,那麼你是風寒束表,治法應該是疏散風寒;如果你平素易感,少氣懶言,易汗出,咳嗽無力,那麼你的感冒是氣虛感冒;而現在的暑熱天氣,濕熱粘滯,外感則多兼夾暑濕,出現暑熱感冒……每一種感冒都遣方不一,且若兼夾食積、夾驚、夾滯等則化裁變化多樣。其把握則全憑藉醫生對整個疾病的認識、對現階段病證的歸納及個人的用藥經驗杜衡。

中醫到底怎麼看病的?我來解密一下,大體的過程如下:

收集癥狀、體征—辨析病因、病機、病性、病位及病勢—確立證候—因證立法—確定治則治法—據法選方—兼顧體質、兼證遣方化裁。這整個過程,首先收集病情必須真實,準確,其次醫生需要辯證得當,另外遣方需化裁得當,藥量適當,即不損傷機體又能達到治病的作用。

治療疾病,在我看來就像保衛城池,敵軍入侵,應該派多少先鋒應敵,需要多少守城,步兵多少,騎兵多少,其權衡部署實萬千變化。當邪正交鋒時,或許癥狀會比初期更為激烈,然後邪退,癥狀逐漸緩解、消失。可是,不理解的人往往看到癥狀加重而焦急,選擇偃旗息鼓,最終與戰勝病邪的機會失之交臂。有時,醫生預估疾病時,輕視了病邪,用藥稍弱,服藥後引邪相抗,癥狀加重。這時就需要更改處方,重新權衡了。可是,有的病人會認為醫生用藥無效,選擇直接更換醫生,這種做法並不理智,因為首診醫生相對更了解患者的情況,也避免了走彎路,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的調理,往往錯綜複雜,需要及時的複診,對現在的癥狀轉歸進行預判,以便進一步對證治療。

所以,如果決定選擇看中醫,請不要用西醫的思路看中醫,積極的配合才能達到我們共同期待的結果。

推薦閱讀:

白水話中醫之二十七 論《內經》中醫「模式思維」的利與弊
基於「因人制宜」學說的中醫「發物」觀
中醫理論—藏象學說—當代中醫藏象理論的反思
老中醫不外傳的一個方子,骨質增生,骨痛藥到病除
葯話紅樓-黛玉標配「人蔘養榮丸」

TAG:中醫 | 選擇 | 眼鏡 | 西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