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讀書娃
06-27
2014年05月28日 06:14 AM在美國的讀書娃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人艾若誠最近老公回四川老家探親,和中學時代的狐朋狗友大吃大喝之餘,說到我們家二年級的女兒每天大概花一刻鐘就能完成家庭作業,讓另外幾位當爹媽的都羨慕不已,原來他們讀小學的孩子也會經常做作業做到晚上十一點,大人孩子一起辛苦。比較之下,美國小學的孩子真是輕鬆太多了。公立小學下午三點多就放學,孩子有大把自由時間。我家女兒二年級,周一到周四每天有大概一頁紙的作業,此外還要求二十分鐘自由閱讀,隨便她讀什麼,讀夠二十分鐘家長簽字。這樣總共每天三十分鐘,已經是該校許可的最大作業量。因為其中二十分鐘是自由閱讀,女兒根本不覺得這是作業,經常饒有興趣地讀了半小時又延長到一小時。 到了周末她沒有任何作業,如果不是因為她主動看課外書,基本從周五到周日就是放羊三天。美國小孩子課業輕鬆既是其教育系統對兒童成長發育的保護,也是美國人對孩子童趣和童真的刻意維護。讓孩子輕鬆做孩子(Let Kids Be Kids),是美國人育兒觀的概括。為了不以繁重的家庭作業增加孩子的頭腦負擔,很多學校要求教學內容與孩子的年齡和實際接受能力相稱,並明文限制各年級的作業量,以便給孩子足夠的校外自由時間。在美國,孩子讀小學輕鬆,學齡前兒童就更輕鬆。這裡年齡3-5歲段的孩子被稱為學前兒童(Preschooler)。 美國公立學校的小學教育是從半天課的幼兒園(Kindergarten)開始,孩子在開學時滿5歲入讀幼兒園,幼兒園以後就是一年級。如果父母都工作,孩子就全天在托兒機構了,如果一方父母在家,孩子就基本是爸爸媽媽帶,個別父母會讓孩子每周在私立的學前班上幾次課,總共也就是一周7-10個小時課堂時間。上託兒所或短期學前班,抑或父母自己教, 孩子多多少少都能學些東西。因為孩子小,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其實很簡單。我們市教育系統的育兒指南上說,孩子在滿五歲上Kindergarten時, 要具備以下技能:語言文字方面,孩子能夠喜歡聽故事,能複述故事;能認出12-15個字母並正確發音,說話能說整句子。數學推理方面,能數數從一到十,能分辨紅黃藍等主色調和三角形、長方形等形狀。這些要求適齡兒童基本都能做到,所以父母也沒有教孩子的壓力。有一次我問鄰居給她四歲的女兒教點什麼,她說什麼也不教,小學內容這麼簡單,早早教了孩子上學時反而沒興趣了。目前我們家老二三歲半,也基本是專職吃喝玩樂。由於孩子自由時間多,很多媽媽又全職在家,孩子們往往被安排了不少興趣班活動。我因為自己全職在家的便利, 想多讓女兒嘗試幾樣愛好,陸陸續續帶她搞過鋼琴、游泳、畫畫、芭蕾、國際象棋等等,後來因為她不感興趣或時間衝突也就放棄了幾樣。尤其後來有了老二,帶著小兒子趕姐姐的活動時他經常搗亂,成了我的一份新挑戰。所以現在一動不如一靜,只給她保留了游泳、畫畫和鋼琴。 比起其他媽媽,我的負荷算是很輕的。美國媽媽動輒生三五個,幾個孩子參加的活動又不同,媽媽就會在帶孩子趕活動上疲於奔命。美國有「足球媽媽」(Soccer Mom)一詞,專指那些花好多時間載孩子到這裡那裡參加體育活動和各類興趣班的媽媽。許多媽媽日程安排密集,行事匆忙,開車呼嘯而來呼嘯而去,驚心動魄得很。我自己也曾在領兩個孩子從游泳池轉戰鋼琴課的時候撞過車,嘗到了趕時間的惡果。家裡一方全職在家的好處就是能把孩子的活動安排在下午完成,一家人晚上可以有一段從容共度的時間。雙職工家庭則更辛苦些,經常是晚上送孩子學琴,周末帶孩子趕興趣班。雖然初衷都是愛,是為了讓孩子有個經歷豐富的童年,然而課外活動安排過多往往導致大家都匆忙疲乏,也沒有足夠交流時間。面對大人小孩都要「忙」起來的這種現代病,很多育兒專家在呼籲,一些美國家庭也在反思和調整,設法減少孩子的Structured Play,給他們有更多時間做Unstructured Play。後者用我們中國話說就是瞎玩,沒有章法,自由發揮,隨便他們瞎折騰。比如把孩子帶到戶外讓他們玩泥巴捉蟲子,或者讓他們呆在家裡自己找辦法解悶。美國低年級孩子讀書輕鬆,但隨著年級升高學習難度也成正比上升。和國內一樣,美國也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私立學校不參與本市教育系統的統一考核,所以就沒有排行一說。有些大的私立學校從三歲的學前班開到高中,不少私校有教會背景,還有個別採用蒙特梭瑞教學法,收費不菲,但師資好,也注重品德性格等培養。女兒在私校受過兩年學前教育,性格和處事都得到鍛煉。但她到了年齡也就轉入了公立,錢畢竟是個因素。和私校相比,大多數家庭還是首選公立學校,所以買房租房時,自然有學區的考慮。這裡的公立學校沒有重點非重點一說,但重要的統一考試,學校成績有公開排行,誰好誰不好網上一查就知道。有意思的是,我們這裡沒有特別炙手可熱的永恆學區房,同類型房產價格差別也不大。因為能稱為小學學區房的,其所屬中學卻一般,最好的公立高中卻和最差的小學一區。對此,我們的應對策略就是孟母三遷,先在好小學附近買房安頓下來,等孩子讀中學時再考慮搬家。所以雖然入住四年了,我們二樓的所有房間都沒有掛裝飾畫,以免牆上釘了釘子以後賣房子時還要補洞。搬來搬去的小麻煩其實還好,畢竟學校招生公平公正,沒有什麼後門,只需按章操作就可,基本能搞定孩子上學的事。唯一怕的就是夢想的學校突然調整學區,把孩子划了出去。這樣的事發生過一次,受影響的小區老中老美家長都急了,後來一起呈書和教育局開會才談妥學區不變。因為住址基本決定學區,個別父母愛子心切,就謊報住址以便孩子能讀好學校。美國俄亥俄州一家高排名學校為此特雇私家偵探打假,把一位謊報地址的母親送進了牢房。我們的幸運是居住在小城市,地廣人稀,很多家庭媽媽全職在家,有條件輔導孩子,對學校的依賴沒有那麼強,也沒有什麼讓人擠破頭的明星學校。但西雅圖、舊金山等大城市就不一樣,生活成本高,很多家庭夫妻雙方都外出工作,從託兒所、幼兒園起就對育兒機構依賴大,也願意出錢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所以教育市場的競爭和價格就都哄抬起來了。因為人多,一些有名的高中吸納不了學區內所有的學生,只能採取抽籤入學。這種情況下,孩子有些特殊才藝可能就多幾分入讀機會。無形中讓孩子從小上興趣班也有了功利色彩。老公的幾位同事人到中年合家遷往西雅圖創業,和我們說起大城市資源豐富辦事方便,遺憾的就是那邊中學教育競爭激烈,孩子像被捲入了漩渦不得輕鬆。和國內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不同,美國父母不太在乎孩子是不是能做律師、醫生、州議員,只要有份正當職業,自立快樂就好。所以他們在兒女的學業上比較放鬆,更注重性格、習慣和情商的培養, 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少家長還刻意鼓勵成績好的孩子得幾個「C」,能有機會從挫敗感中磨練堅忍品性。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就自嘲自己讀書老拿「C」,給耶魯大學所有的得「C」的學生打氣。既然成績不好不是世界末日,美國的讀書娃多少就更容易快樂一些。(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責編郵箱:shirley.xue@ftchinese.com)相關文章:中國家長擇校忙2014-05-13中國家長揠苗助長2014-05-08英國為孩子閱讀習慣頭疼2014-05-07中國家長送子女入讀英國名校2014-03-25一定要學上海孩子嗎?2014-03-19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100多人死傷!美國爆發史上最慘烈大屠殺......為奧蘭多祈禱!
※駕游美國兩萬里(17)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美國?
※美國承諾在朝核問題上「先動武后撤兵」中國為何不信?
※外媒:中國2014.9月29日取代美國成頭號經濟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