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仁者壽——儒家的養生之道

仁者壽——儒家的養生之道 中國古代的神仙家、古醫家、道家對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早期儒家在這方面的學術成就卻往往被忽略了。有的學者認為,儒家只講人的社會價值,不講人的生命價值,所以在養生學上沒有什麼建樹。這種看法,純粹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孔子說「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說「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說,當正義與生命兩者不能兼得時,應毫不猶豫地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這裡是把正義放在第一位,生命放在第二位,其中沒有任何否定生命價值的含義。還有的學者認為,儒家只重視存養心性,而罕言存養形體,是所謂的「有內無外」,因而與養生學無學術上的淵源關係。這種看法不僅不符合儒家的實際,而且也對養生學作了片面的、狹隘的理解,把「養生」等同於「養身」。

儒家創始人孔子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叫「仁者壽」(《論語·雍也》),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具有理論形態的養生學命題。這個命題的特點是從「仁」與「壽」的辯證統一上全面思考養生問題。他在這裡所說的「仁」有其特定的含義。東漢包鹹的解釋是「性靜」,唐孔穎達的解釋是「少思寡慾,性常安靜」,這個意義類似北宋蘇軾所說的心平氣和」(《菜羹賦》)。在孔子看來,心平氣和,才能延年益壽。這裡,既講了人的修養,又講了人的健康,並把人的修養水平、精神狀態作為健康的首要因素。這種「仁者壽」的思想,以及他關於心性修養的論述,奠定了中華養生學史上的第一塊理論基石。

繼孔子之後,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了許多與養生問題有關的論述,他們的著作是中華養生學史上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論篇章,其中,孟子是中華養生學史上最早提出「養生」範疇的兩位(另一位是莊子)學者之一。他在《孟子·離婁下》把「養生」與「送死」作為人生所面臨的兩個問題。他認為「養生」就是侍奉父母,使其身心健康,頤養天年;而人人都是父母,人人也都將成為父母,從這個意義上說,孟子把養生的這種學術思想給予了平民化的概念,使養生的理論從士大夫階層往普通老百姓中下移。

早期儒家養生文化的學術內容包括養心與養身兩個方面。養心就是進行心理建設,以便從中產生出延緩衰老的積極效果。養心的具體要求很多,其中與養身有密切聯繫的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第一,是掌握「中庸」原則,以保持平衡的心態。孔子說「中庸」是一種最完美的品德(《論語·雍也》),它的含義就是要信守其「中」(《論語·堯曰》),「過」與「不及」都是錯誤的(《論語·先進》)。他認為具備了這種品德,在處理天人關係、人際關係時,就能符合物理人情,無過無不及,就不會因處理不當而引起煩惱,從而使「天祿永終」(《論語·堯曰》) ......

推薦閱讀:

養生之道集
養生必知:黑豆才是低調的「養生高手」,補藥一堆不如黑豆一把!
 作家張煒: 養生最高境界是關心民族命運 
老年人應該如何保健養生
喝溫水的益處有哪些?

TAG:養生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