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市場整體收藏市場九成是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姚冬琴

「假作真時真亦假」,曹雪芹寫在《紅樓夢》里的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下中國之古董市場,也未嘗不可。

一件自製的 「金縷玉衣」,被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給出「24億元」的評估價。這本已滑稽,更值得思索的是,多位業內人士在與記者談論此事時,都顯得見怪不怪,他們說,「這已是普遍現象了」。

假玉衣騙得真貸款

金縷玉衣,大部分人只在歷史書里見到過,指的是漢代時期,皇帝死後穿用的殮服,以金線縷結玉片製成,外觀與人體形狀相似。玉衣與穿戴者身份地位相匹配,一些貴族的殮服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也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眼下被熱炒的這件假「金縷玉衣」由一樁巨額貸款詐騙案牽出。根據最早報道此事的《法制晚報》披露,華爾森集團總裁謝根榮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縷玉衣」,並通過相關人的介紹,找到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鑒定專家來作鑒定。鑒定專家給出評估價24億元。

有這件「金縷玉衣」做保障,中國建設銀行[4.47 0.00% 股吧 研報]某支行領導輕信了謝根榮的經濟實力,發現被騙貸6億多元後不但未報案,還繼續為其違規提供資金4億多元。

憑著騙貸獲得的資金,謝根榮一度名列「中國400富人榜」第163名,資產6.2億元。

後來,國家審計署在審計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時發現問題。2008年3月,謝根榮一審被法院以貸款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至案發時,謝根榮騙貸的錢有5.4768億餘元無法歸還。

值得追問的是,參與鑒定的5名專家,分別是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著名歷史學家和文物鑒定家史樹青、中國收藏家協會原秘書長王文祥、中國寶玉石協會原秘書長李勁松、中國寶玉石協會原副會長楊富緒。5位老人在參與鑒定時幾乎都年逾八旬。

他們可謂是中國文物鑒定領域的泰斗,緣何會看走了眼?

如今面對媒體,這些專家大多表示當初的鑒定過程「草率」,「只是隔著玻璃柜子走了一圈」。而且,最主要的鑒定意見來自最權威的史樹青先生。史先生已於2007年去世。

鑒定市場「亂花迷人眼」

收藏市場如日中天,古董鑒定作為「配套」行業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確認所購是否真品,另一方面,也是灰色的一面就是,部分假古董希望尋求「真品鑒定」,從而正大光明地流入市場。

收藏節目主持人王剛披露,中國目前共有7000多萬人在玩收藏。市場龐大,古董鑒定專家也就成了大忙人,如明星般四處走穴。

「像中國這樣,鑒定組織遍地開花,以收費為目的,在國際上少見。」曾出版多部紀實作品揭露收藏市場黑幕的文化學者吳樹對記者說。

吳樹告訴記者,普遍的做法是,鑒定專家會對被鑒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實際價值高得多的評估價,因為這與鑒定專家的利益直接掛鉤。「目前在業界,不開鑒定證書的情況下,鑒定費大約在100元至500元。開鑒定證書的話,鑒定費則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萬元,根據鑒定專家的名頭來。名頭越大,收費越貴。」吳樹說,「中國最權威的鑒定機構就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了,原則上該委員會的專家是不能到社會上來鑒定的,他們主要為故宮、國內博物館,以及考古服務。但是,誰忍得住啊?」

也有鑒定專家表示,按照慣例,古董評估費是評估價值的1%到5%。

不管如何計算,抬高評估價對鑒定雙方都是「有益」的。鑒定專家可以獲得更多的鑒定費,而古董擁有者則可以憑著鑒定證書,在交易時大賺一筆。

有些鑒定專家甚至會和古董擁有者協商,根據鑒定費用的高低,開具評估報告和評估價格。這時候,古董的真假、價值已經不重要了。更有甚者,鑒定專家本身也是「贗品」。

吳樹告訴記者,在鑒定行業,有著「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規矩。也就是說,一個鑒定專家已經開出的評估報告和評估價格,其他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會拆台,而會選擇私下溝通。

在謝根榮「金縷玉衣」的鑒定上,幾位鑒定專家就表示,當時是最權威的史樹青先生給出了24億元的評估價,其他專家便不好發表不同意見。

「那次(鑒定報酬)是我參加鑒品以來最高的。」參加「金縷玉衣」鑒定的專家楊富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談及「金縷玉衣」事件,吳樹認為主要責任不在鑒定專家,而在於法律不健全,或者是有法不依。

「拿文物市場來說,這個市場整體違法。文物市場上只有兩種東西,一種是真品,那麼絕大多數屬於出土文物,交易的話違反《文物保護法》;另一種是贗品,是假貨,那麼就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這樣一個整體違法的市場上,能不發生千奇百怪的事嗎?中國目前還沒有獨立的文物鑒定體系,又能出什麼真正的鑒定專家呢?」吳樹說。

收藏市場九成是贗品?

收藏市場沒有「打假」的說法,「打眼」一說卻根深蒂固。

在古瓷片收藏家白明看來,收藏市場上九成以上都是贗品。在這樣的市場上,「打眼」,也就是看走眼被人蒙了的事時有發生就不奇怪了。白明還專門寫了本書叫《打眼》,來講那些玩收藏被蒙的故事。

另外,當收藏變了味,收藏熱變成投資熱、投機熱的時候,大量贗品湧入市場是可以想見的。

「現在市場沒有幾個真正的收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吳樹表示,「就整個市場來說,九成贗品,都是抬舉了。我的觀點是,95%的人藏了95%的贗品。」

今年春拍,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拍出4.255億元高價,刷新了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紀錄。

一位業內人士就告訴記者,藏家手裡還有好幾件「齊白石」,先炒作,拍出高價,之後再陸續出貨獲利。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排除的確有一件真品,真品握在手裡,同樣的仿品已經在全國各地的拍賣公司上架拍賣了。」該業內人士說。

對於拍賣公司來說,面對形形色色的「真品鑒定證書」,也很犯愁,因為,凡是擁有鑒定證書送來拍賣的藝術品,往往都是贗品。

收藏市場「水很深」,普通收藏者又該如何自處呢?白明認為,擺正心態是最重要的。「十貪九打眼。防止打眼,戒貪極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認真地學習各類知識。」


推薦閱讀:

國家文物局專家:靖安還有未露面的東周王陵
有什麼文物(古董、老物件)是現在的技術做不出來的?
洛陽金村周天子墓精品文物(流落異鄉的國寶)
為什麼有些文物我們看不到 ?
戰爭時期獲得的他國文物在和平時期是否應當歸還原國?

TAG:市場 | 文物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