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盞燈叫哲學
何郁
總也忘不了在鄉下教書的那幾年。鄂東南丘陵深處,一所名不見經傳的農村中學,遠離鄉鎮,甚至遠離村莊,天黑後,死一般寂靜。遠處不時有一兩聲狗吠傳來,使學校愈發顯得寂靜。這個時候,我總是習慣性地拿出一本書,靜靜地讀起來,一燈如豆,黑暗像遊魂,在四處遊盪,偶有山風吹過,夜就一下子黑透了。
那時候,我正琢磨著報考古代哲學的研究生。
那是一種空前的孤寂!19歲時,我母親和奶奶去世,24歲時,父親又走了,留下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在這個世界上。我該依靠什麼才能存活下來?幸好有書,有詩歌,有禪宗,而中國古代哲學又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領域。當時我「毅然預定了全年」的《中國古代哲學史研究》(是這個名嗎?有點記不住了),每一本新刊到手,都讀得如痴如醉。奇怪,手頭上居然還有一本不知從哪裡弄來的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史》,只有一本,封底都已經脫落了,也經常拿出來拜讀。不知為什麼,那時候特別迷戀中國古代哲學,或許只有在那裡,才有一個寄託吧;也或許那時正是人生最迷茫的時候,需要哲學的安撫。閱讀哲學,是不是在冥冥中企盼哲學這盞燈的照引?是啊,青年人一旦遭遇不幸,總希望上帝伸出一隻手來拉一拉自己。
當然,也可能跟我天性喜歡哲學有關係。上大學時經常逃課,但政治系的課——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流派我一節課也沒落下,而且總是想辦法坐在前排。現在想想,也真有趣,那時候讀得最多的書,竟然一是弗洛伊德,一是尼采,一是薩特,一是禪宗,而中外文學名著實在是讀得不太夠。後來參加工作了,仍然很喜歡哲學,特別是禪宗和莊子。大約是在2004年,由讀莊子又開始喜歡讀先秦諸子,然後順流而下,沉浸在中國古代哲學這條靜水深流的河流之中。仔細想想,在我人生的大坎處,總有哲學相伴,或許真的是一種緣分;靠著哲學這盞燈的照引,我才慢慢抬起頭,看清前行的路。現如今,打開書櫃,竟發現文學書和哲學書幾乎各佔一半,他們相安無事,日夜晤對。
為什麼要讀哲學?這問題似乎很難回答,但似乎又必須回答。記得我上中學時,政治老師講過,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哲學總要問一問,這世界到底是什麼?人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我們與這個世界有什麼聯繫,又該有怎樣的聯繫?親愛的朋友,你不知道,當我在一個深夜讀到朱熹說,世界總是一個理,「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我是多麼激動。我想,朱熹之所以能成為繼孔子之後最大的學者和老師,是不是在於他對客觀萬物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理解和認知呢?如果一個人能發現這個世界與自己的意義,內心不是一下子就強大起來了嗎?剩下的就是做功夫,去探索這個「理」啊。在《朱子語類》中還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是啊,一個飲食,怎樣區分「天理」和「人慾」呢,這是在考問朱熹!朱熹回答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回答得多好!當然從生活和生命的角度來講,要求美味也不算過分,吃好點,穿好點,本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過分貪慾呢,如果沒有節制呢?或許就很可怕!《項鏈》中的馬蒂爾德不就是存有非分之想,終於導致一場悲劇嗎?現在的社會人心浮躁,貪腐橫行,難道與過分追求「人慾」沒有關係嗎?是不是往往在這時,我們總是忘記了天地之間還有一個「天理」在!想到這兒,我們是不是覺得朱熹曾秉承的「存天理,滅人慾」也有幾分道理?至少他是對人們貪慾的一個警告!原來哲學也不遠,也不陌生,就在我們身邊,就在這些哲人的言辭里;哲學總在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我們與世界有怎樣的聯繫。
北大錢理群先生說,一個人要打好精神的底子,至少需要閱讀五本書,《論語》《莊子》《紅樓夢》,「唐詩」和魯迅。前兩者都是哲學著作,後兩者雖然是文學,但也是哲學。其實唐詩里也有哲學,它有大唐的生命哲學、歷史哲學和生活哲學。錢先生告訴我們,閱讀哲學與一個人打好精神的底子關係十分密切。既如此,我們還猶豫什麼呢?從今天起,就讀哲學著作吧,從孔子讀起,從老子讀起。
作為老師需要讀哲學,尤其是文科老師,因為我們需要用哲學打底子。一個缺少哲學根基的老師終歸是輕飄飄的。作為中學生、青少年,甚至是小學生,也需要讀哲學,尤其是讀中國古代哲學。所謂打好精神的底子,也就是要烙上中華民族的印記,而這個印記有多半又是以中國古代哲學作為支撐的。所以閱讀中國古代哲學十分重要!讀哲學,又最好與讀人相結合。有人說,文學即人學,其實哲學也是人學。一種哲學背後總站著一個哲學家,甚至一排哲學家,而這些哲學家又都是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你要學習砥礪而行,那就讀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你要學習詩意地棲居,那就讀莊子,摶扶搖而上九霄去;你對軍事有興趣,那就讀孫武,「兵者詭道也」;你想做一個洒脫智慧的人,那就讀王陽明,見花開花落,悟人世浮沉……總之,你要讀,讀哲學,讀中國古代哲學。
人生或短或長,總有許多燈盞在照路,那其中,必有一盞叫哲學,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開悟……
推薦閱讀:
※中國哲學簡史
※Part iii-16 1.2.2 道家三寶:慈、儉、謙——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哲學心理學主要探討的是什麼?
※【思辯的歷史】蘇格拉底之死
※來自:渾不怕 > 《哲學》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