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特別策劃
伴隨著緬甸國內轟隆隆的槍炮聲,總投資達到25.4億美元的中緬油氣管道項目迎來最後的收尾工程,按照建設方中石油透露的信息,「在沒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下」,這條油氣通道可望於2013年5月30日如期建成。
中緬油氣管道如能順利建成,也標誌著中國國內多年來謀求的能源進口四大戰略通道將正式布局完成,但是正如緬甸愈演愈烈的的內戰可能波及中緬油氣管道一樣,中國四大能源通道仍然面臨各自的問題難以解決,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仍在攀升。[詳細]
姓名:翟瑞民
聯繫方式:rmzhai@corp.netease.com
更多 分享到:網易新浪騰訊搜狐中緬管道貫通 「三陸一海」戰略通道布局完成
已經開工建設兩年多的中緬油氣管道建設在2013年開始後進入全面攻堅階段,按照原定計劃,這條包括了石油和天然氣兩種管道的能源通道將於5月30日正式建成。
「目前中緬管道緬甸段主體已基本完成,國內段爭取1月主體完工,2月底全線進行後期試壓和乾燥。目前看,管道全線5月份投運是有把握的」,管道主要承建方、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中緬管道項目總指揮高建國日前公開表示。
中緬油氣管道,總投資達到25.4億美元,於2010年6月3日正式開工建設,設計年輸送原油2200萬噸,輸送天然氣120億立方米。這條通道早在2004年就開始醞釀建設,被視為中國擺脫馬六甲海運困局,保障能源運輸安全的最主要戰略舉措。
儘管管道建設難度被中石油內部成為「世界之最」,但是,高建國對中國政府官方媒體仍然強調,「在沒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下」,管道都可如期建成投產。
中緬油氣管道多年來一直被列為中國為拓展能源進口多元化而建設的四大戰略通道之一。所謂的四大戰略通道,即三條陸上通道東北、西北、西南以及傳統海上運輸線。這其中的陸上通道,除了很少一部分通過火車等傳統交通工具運輸外,主要是依靠管道運輸。
目前,在中國的三大陸上能源進口通道中,已經分別建成中俄原油管道(東北)、中亞天然氣管道和中哈原油管道(西北),然後就是在建的中緬油氣管道。另有規劃中的兩條俄羅斯天然氣管道分布在東北和新疆境內。另外在西北方面,中國和巴基斯坦還曾醞釀建設一條來自伊朗的石油管道,但是實現的日期還很遙遠。
國家能源局高層早在2011年9月就曾宣布,「十一五」期間中國能源國際合作取得重大進展,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進口戰略通道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不過,現在看來,這個學界多年呱噪的能源進口戰略布局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令人存疑。
例如按照原油運輸量計算,中俄原油管道(1500萬噸/年)和中哈原油管道(2000萬噸/年),再加上中緬油氣管道的2200萬噸,也僅是佔到中國2012年石油進口量2.71億噸的五分之一左右,很難說能起到扭轉局面的作用。
中緬油氣管道建設在2013年開始後進入全面攻堅階段,這條包括了石油和天然氣兩種管道的能源通道將於5月30日正式建成。
四大運輸通道 各自仍面臨一堆問題無法解決分開來看,目前各個通道都存在一大堆問題無法解決。中緬油氣管道要面對緬甸政治紛爭可能引發的外交形勢變化,即便如期建成何時能達產也充滿疑問。中石化專家張抗早在2011年就曾表示,即使能夠建成,2015年難以規模輸氣,「可能會輸氣,但是達到一定規模輸氣不現實。」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今這條能源通道面臨的不可抗因素正在越來越大。緬甸,這個剛剛走上民主化進程的國家,最近陷入嚴重的內戰狀態,並且有炮彈落入中國境內,中國政府對此已經提出交涉。
「中緬石油管道,令人不安的跡象也日趨增多」,中國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戴旭日前發表的一篇文章透露出中國人對於緬甸局勢變化的憂慮。
在戴旭看來,中國在緬甸總共有三大戰略項目,一是投資36億美元密松水電站,現已被迫全面停工;二是投資10億美元的萊比塘銅礦,前不久也發生當地民眾抗議事件,現在中緬石油管道面臨的形勢也在複雜化。
這種煎熬的局面使得國內建議中國政府改變策略的聲音不斷提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對網易財經表示,現在需要關注的是,油氣管道可能會成為緬甸國內不同聲音和派別反對中國的介面和「人質」。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表示,如果油氣管道受到影響,那隻能證明緬甸是輸家,中國完全可以提出索賠,不單是油氣管道,包括密松大壩等項目,中國都應該對我們的投資項目予以公開的名正言順的保護。
而中國目前主要倚重的西北能源通道也並非完全高枕無憂。中哈原油管道自從2006年7月即投入商業運營但是截至2012年年底,累計輸送原油才有望突破5000萬噸,而這條管道的設計年輸送能力是2000萬噸。
研究中亞和俄羅斯能源問題的專家、中國石油大學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龐昌偉對網易財經表示,中亞天然氣管道和中哈輸油管道還沒有達到滿負荷運行,中國應當與資源國一起落實儲量和產能,規劃好對華油氣出口政策。
另外,作為中國能源進口戰略布局的一個重要目的國,俄羅斯多年來在對華出口上反而步履蹣跚。規劃中的兩條天然氣管道東線和西線已經歷經6年時間還未見開花結果,雙方爭論的已經不單是價格公式,還包括究竟先建設那一條線路以及下游合作模式等等。
俄羅斯能源現在僅有的輸送通道為中俄原油管道。根據龐昌偉提供的數字,2012年俄羅斯成為中國第三大原油進口國,中俄原油貿易通過管道運輸量為1500萬噸,其他途徑運輸為500萬噸,佔中國石油進口7.4%。
專家稱未來石油運輸的主要途徑還是需要通過海上線路,這個一方面是由石油供應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另一方面是考慮運輸的經濟性。
對外依存度過高 馬六甲困局其實也是偽命題在業內專家看來,為改變高度依賴馬六甲海峽的能源進口格局,中國必須實施油氣進口多元化戰略。但是馬六甲困局究竟有多嚴重,業內的爭議至今仍存。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就認為,所謂困局之說根本不存在,「是典型的中國工程師式思維,沒有戰略概念」。
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也認為,馬六甲困局是個偽命題,在發生極端戰爭,馬六甲海峽被切斷的情況下,中緬油氣管道也被切斷的可能性幾乎是一樣的,所以不存在替代馬六甲海峽之說,只能說是多增加一個進口能源的通道而已。
王震認為,未來石油運輸的主要途徑還是需要通過海上線路,這個一方面是由主要石油供應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另一方面是考慮運輸的經濟性,「其實能源安全是個相對概念,我們現在更加需要考慮的是正常狀態下供應突然中斷或者油價過高引發的能源安全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2年10月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中明確表示,中國面臨的能源安全形勢嚴峻,其中主要是近年來能源對外依存度上升較快,特別是石油對外依存度從本世紀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
根據海關總署1月中旬公布的2012年進口數據,中國共進口石油2.71億噸,同比增加6.79%。海通證券研報認為,原油進口量的快速增加顯示國內原油需求仍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儘管現在最終的消費量數字沒有公布,但是預計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逼近60%。
業內分析認為,過高的對外依存度才是影響中國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再多的能源進口通道也滿足不了國內越來越多的能源消耗。王震表示,中國能源需求的外部形勢總體是安全的,不會有大問題,但是能源消耗的高增長才是不安全的、不可持續的,如果不能降下來,中國對世界的依賴會越來越高,帶來更大的安全風險。
韓曉平對網易財經表示,解決中國能源安全問題還是必須回到國內,能源使用效率要提高,我們的天然氣資源也非常豐富,但是由於國內資源的壟斷形勢,造成現在天然氣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的比例仍然很低,所以必須加快能源結構調整。
龐昌偉也指出,中國能源安全形勢總體來說,優質的油氣資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之中還不足25%,煤炭仍高居69%,中國能源的自給率為90%,但都是煤炭在做貢獻,「我們需引進更多的優質天然氣資源,在冬季取暖季節大城市採用重油、天然氣發電和天然氣取暖」。
過高的對外依存度才是影響中國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再多的能源進口通道也滿足不了國內越來越多的能源消耗。
推薦閱讀:
※Web2.0 時代的PLE 建構初探 - 漫靈 - 網易博客
※以「遊戲」為主的網易,也想在AI分一杯羹
※引用 感悟人生 智慧格言(四) - 塵封鵝池的日誌 - 網易博客
※網易雲音樂的推薦歌單是怎麼計算的?
※果老星宗[三][四][五] - 周易俠客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