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周原遺址又有新發現
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扶風兩縣之間的周原遺址,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遺存之一,早在兩漢時期就有出土青銅器的記錄。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了周原遺址最為全面系統的一次考古調查成果,除首次發現一枚長達30厘米、迄今為止周原遺址最大的甲骨外,新發現的兩塊空心磚,更是引發了考古專家對先周時期聚落(即古代人們居住和生活的區域)遺址布局的熱議。
罕見的埋葬方式
上世紀70年代,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對周原遺址進行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使得3100年前周人的宗廟建築基址浮出水面。2003年,寶雞市岐山縣發現西周宮室建築基址並出土甲骨21050片,成為當時轟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吸引了無數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陝西省寶雞市岐山、扶風兩縣之間的數十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也因遺存比較集中而被稱為周原遺址。專家斷言,這一帶很有可能就是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姓姬,名亶,古公是尊稱,「亶」後加一個「父」字,表示尊敬。3000多年前,為避西方族眾的攻擾,太王率族人遷居到岐山)的遷岐之地,此後周原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一直沒有間斷。
2013年7月,為進一步探尋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的布局研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周原博物館聯合組成周原遺址考古隊,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通過調查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抽樣勘探面積近10萬平方米,對周原遺址現存的地表遺存分布及微地貌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基本摸清了周原遺址不同時代古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業務辦公室主任種建榮介紹,目前,周原遺址已經確認的墓地與零散墓葬點共77處,其中墓地64處,絕大部分為西周墓地,也有商文化、先周時期的墓地。尤為重要的是,此次發現的7處墓地中包括了9座帶墓道大墓,考古人員現已發掘了其中3座年代為西周中晚期的等級規模相當的大墓。
據了解,商周時期有帶墓道大墓的墓地,一個聚落一般僅有一兩處。如此眾多的墓葬,究竟是屬於同一塊墓地,還是分屬於不同時期的多個聚落呢?種建榮對此解釋說,周原遺址中發現的墓地數量雖多,但規模都比較小,且很少見單純的墓地,多數墓葬區與居址區混雜在一處,互相疊壓打破現象(即墓葬中套墓葬,也就是說,將很多不同年代的後人墓葬和前人墓葬都葬在相同的地點)十分普遍,這在以往西周文化遺址考古中並不多見,因此,即便葬於同一地點,這些墓葬之間並沒有內在的直接承繼關係,很可能是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墓葬。
《周禮》中記載:「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也就是說,同一族群或家族,它們不僅生前「聚族而居」、死後「聚族而葬」,而且生前與死後均處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內,周原遺址中墓葬之間普遍存在的打破關係,會是這種生活的真實寫照嗎?
再現空心磚
在對周原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建築基址是十分重要的遺迹,此次通過全面考古調查,考古專家在周原遺址共發現大型夯土建築近40座。據史料記載,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自豳(今陝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遷岐,營周邑。後來周文王、武王遷都灃鎬(今西安市長安區),但周原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作為王都,周原遺址存有大量先周至西周時期的宮殿(朝寢宗廟等)建築基址,應是意料之中的事。
就建築布局而言,周原遺址現已發現的寶雞市岐山縣鳳雛甲組建築遺址,為前後兩進的四合院,主體殿堂居中,前有門塾,後有寢室,左右連以廊廡,主體建築與附屬建築緊密聯為一體,構成一個封閉的建築組群,外圍不需要另設專門圍牆。種建榮認為,房屋的構造已相當成熟,說明周人在周初時的建築水平已非一般。
不僅如此,此次在周原遺址中一個大型建築區內,考古專家還發現有南北貫穿的石鋪道路。值得關注的是,過去曾在雲塘(今寶雞市扶風縣)發現過一次的空心磚,此次又新添了兩塊。據了解,空心磚是先周時期高等級大型夯土建築的建材,其使用年代以先周時期為主,下限或可到西周初年。「在空心磚發現之前,根據齊家溝東岸(寶雞市岐山縣)先周鑄銅作坊的遺存,我們認為齊家溝東岸一帶就是先周聚落的東界和此次發現的空心磚,距離齊家溝不過百餘米,至少可以肯定,使用該磚的建築就在附近,這也表明,齊家溝東岸一帶存有先周時期的大型夯土建築,很可能是先周時期聚落的重心區域之一,而非此前所說的邊緣地帶。」種建榮說,這就為古公亶父的遷岐之地增添了新證據。
在對周原遺址的公共設施調查中,考古專家還發現了城牆、池渠壕溝以及道路遺存。其中,新發現大面積水池4處,溝渠遺存40餘條,「這些渠道與水池相連,構成了以水池為中心的四大水系,用於當時的生產用水,十分方便。」種建榮說,如果說,這裡曾經是周王所居住的王宮,那麼,這些溝渠應是服務於這些大型建築的給水設施。
累計出土甲骨1萬多片
史書記載,古代中國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廣泛使用獸骨占卜,到商代時甲骨占卜臻於極盛。它的特點是以火燒灼獸骨和龜甲觀其兆象以斷吉凶,獸骨龜甲常常被稱為卜骨和卜甲。「目前,周原遺址已累計出土西周甲骨1萬多片,其中可辨識文字近2600個。」長期從事周原遺址考古發掘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告訴記者說,除河南殷墟遺址外,周原遺址是目前考古出土卜骨最多的地方,堪稱「西周的殷墟」。
2012年的周原周公廟遺址(寶雞岐山縣)考古中,考古人員新發現了一片甲骨,上面刻有6個文字。據了解,這是一片牛的肩胛骨,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表面較為光滑,並被磨成骨鏟的樣子,上面6個字分成了兩行,一行為「夆(peng)貞」,另一行為「終貞既吉」。雷興山解釋說,其中「夆、終」兩個字可能為人名,「貞」意思是占卜,「既吉」意思為吉祥、好。也就是說,夆、終兩個人在為某事占卜,占卜的結果為吉祥。
「以往發現的西周時期的甲骨文,上面均出現一個人為某事占卜,兩個人同時在同一片甲骨上占卜,這在西周出土的甲骨文中還是首次出現。」雷興山說,他們是誰,和周公(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有沒有關係,仍需進一步的考古論證。不僅如此,更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說該甲骨就是占卜所用的「卜骨」,甲骨上為什麼沒有出現占卜時的鑽孔?如果說,它並非用於占卜,甲骨上出現的占卜文字又作何解釋呢?
責任編輯:小賴
推薦閱讀:
※褻瀆烈士!兩男子抗戰遺址前扮日本兵擺拍!
※荊州章華薹遺址憑弔(原)
※餘杭良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 錢江晚報
※在漳州濱海火山遺址~觀潮起潮落